斗鱼小咣当直播回看:“被同化”的中华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4:12
“被同化”的中华文化      作者:沉默的大象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中国在二战中整体性亡于日本,则排除他国因素,日本早晚也会像历史上的五胡、辽金和满族一样,为中华文化所同化,最终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却不妨就这一假设做一番论说。

  中华文化向来以巨大的同化力著称,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我们用来抵御、化解外来侵略的有效手段,甚至在军事上的失利也可以用文化上的同化来翻盘。哪怕是多尔衮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铁腕政策,也不能避免满族最终采纳中原文化,并最终被同化的命运。于是,中国人产生了一种心理,我们的军事可能不是最强的,但我们的文明、文化是却不败的,谁来我们就同化谁,最终你还得用我们的那一套。

  但是这一套理论在一百多年前国门被迫打开后,却越来越不灵了。当西方人进入中国后,或割占或租借我们的领土,却从不见他们被我们同化,相反,却是国人不断被“同化”、“西化”,不断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并最终在新文化运动中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时至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曾经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化,虽偶尔在世界舞台上闪烁其魅力,却实实在在处于西方强势文化包围的孤岛之上。中华文化似乎已经失去了同化其他文化的能力。所以,上面的假设,我不敢苟同。

  但我认为这很正常。

  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鸦片战争前几千年,东亚一直是中华文化一枝独秀,而其外围则多是游牧民族,未曾开发出一种具有向心力、竞争力的文化,再加上中华文化本身的魅力,其得以撒播三韩,渡海东瀛。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也接触吸收了某些外来的文化,如古印度的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就很深刻;而明清时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也让东西方对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发现,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华文化一直没有和另一种强大的文化有过直接的、正面的冲突。这样的强大文化需要符合这么几个特征:1.它是异质的。它和中华文化应该在某些核心理念上有所不同,如西方的商业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农业文明;古希腊的城邦对比于古中国的分封和集权。2.它是强大的。中华文化不是没有遭遇过其他文化的挑战。游牧民族的文化就曾不断冲击着中原文化,并产生了“胡服”、乃至现在的“旗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中华文化的主体,却同时被吸纳进了中华文化。

  所以我们的文化不是不可能被同化,而是尚未遇到强大的对手。而当这个强大的对手出现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它早已趁我们闭目塞听时征服了世界并成功的让世界按照它的逻辑来运行。两种文化的正面碰撞始于19世纪中期,而文化帝国则从此时开始瓦解,也开始了新生。

  第一个“倒戈”的是日本—中华文化曾经的“铁杆粉丝”。她在西方文明的武装下,对中华帝国发起进攻。然后是我们自己,新式学堂的设立、科举的废除、文言文的废除,貌似我们的文化阵地一个个失守。士人们感叹这是“千年未有之变局”,未尝不是对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进攻下逐渐凋零的叹息吧。

  问题在于,难道我们的文化就不能被改变吗?

  如今最大的实际是,世界已经按照西方的逻辑运行,商业文明、民主共和人权的普世价值(虽然普世价值应为世界各国所共享,但不能否认确实是西方人最先明确总结并发扬于世界的)已通行于世界并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对此,中华文化也应该做出改变,敞开怀抱接受这些新元素。这不是被“同化”,不是妥协,而是识时务的表现,更是一种古老博大的文化在面对新事物时应有的胸襟。为了进一步与世界的主流相适应,应该毫不犹豫丢弃传统文化中不合适宜的部分—专制、集权、等级思想;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经典、国粹,则应加以保护弘扬。让西方的张扬竞争与东方的温良恭俭让并行不悖;使算盘与《论语》相得益彰。这些在日韩、台湾、新加坡也得到了很好的施行。

  作为中华文化曾经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应该说近6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并不好。我们的现状是,保留了传统文化中最糟粕的专制、集权、官僚政治、愚民,却恰恰抛弃了传统文化中最应该保留的师道、尚武尚义、礼仪、仁孝等精神;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逐利、性解放却将对逐利、性解放等形成制约的法制、契约精神和伦理道德弃之不用,不免让人产生“礼崩乐坏”之感。很多人给出了处方,通过弘扬儒学,宣扬德治达到与政治的调和。而在我看来,这些只能作为传统社会的治国之方,却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传统儒家学说可用来提高个人修养和调节社会矛盾,若用于治国,则必然坏事。当今,中华文明应当最大程度的采纳西方文明,构建真正的西方式的法治社会、公民社会,同时教以儒家传统文化修身—“西学为体,中学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