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演过的电视剧:唐僧与白马——玄奘故里与白马寺纪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4:30

唐僧与白马——玄奘故里与白马寺纪游

作者:黎羌
 
摘要:凡是中国读者,几乎没有不知道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的,也同样没有不知道其中的主人公唐僧的,不过有许多人并不知道他的俗名、法名以及出生地,还有从中原的白马寺出发去长安,然后沿着丝绸之路,历经千难万险前往西天印度取经的真实经历。不久前,我与朋友一起考察了正在大兴土木的玄奘故里,还有号称中华第一刹的白马寺,那种多味的感觉真是一时也说不清、道不白!

 

  唐僧与白马

                                                                ——玄奘故里与白马寺纪游

                                                            黎 羌

   兔年尾声,龙年即至之际,在朋友的协助下,我有幸实现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夙愿。前去中原大地寻觅一个人、一匹马和一座寺庙,即佛教历史上有名的唐僧、白马与白马寺。为此成功地去了一趟偃师的玄奘故里,并再度尽兴游览了一番鼎鼎大名的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的白马寺。

   一、传说中的唐僧

    说起唐僧,人人似乎都知道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那位面色娇美、心底善良、行动慈悲的骑着白马西天取经的唐代大和尚,诱惑得一路上的妖魔鬼怪都馋涎欲滴做梦都想吃他这块“唐僧肉”。但是普通读者并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更不屑了解他的出生地与不凡生平。

     我因职业的习惯,所知晓的此位僧人,并不全是从传奇小说上所得,更多地是从他主持写作的史地名著《大唐西域记》,以及他的唯识宗教派的大量佛教译作的文字记载。当然身居西安,常去家边的大唐慈恩寺去瞻仰此位佛教大师的禅房与高大石雕像,也能从中体味此位中国佛经翻译大家的超凡脱俗之风采。

 作学问多年,说来也有些丢人,虽然入道演习佛教文化已经二十多年,可一直不甚清楚这位玄奘法师的生平籍贯,在路上,是朋友善意地告知,唐僧本姓陈,小时遭遗弃才出了家。另外过去只是曾在一些书刊杂志上隐隐获悉他的出生地并不在出了名的长安,而是来自中原,是与陕西相毗邻的河南,后来再进一步查询地图,方知是洛阳地区的偃师市的南郊的一个乡村。为了解惑辩疑问,由此,才导致我们在天寒地冻的除夕前的此次实地考察。

从洛阳古城出发,乘车一路向东,两个小时后,就抵达偃师市,再南行四十分钟即来到南缑氏镇东北的陈河村。据文字介绍,此地在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偃师市缑氏镇东北的凤凰山下。这里有条凤凰谷,谷东的陈河村就是唐代闻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故里。

在路上,本想着这里大了不起是一处不大的唐僧小庙或小院,没料到投入眼帘的是一片正在大兴土木的巨大宗教建筑群。居高临下瞻望,这个村依山傍水,风景确实优美灵气。似乎早有对此地此人有些研究的朋友,兴奋地指着远处已结有厚冰的河流说,那该不是唐僧小时被放入木盆漂流的陈河?那会飘到哪里去?我问。沿着伊水飘到洛阳去啊。

想起似乎对得上号。玄奘的父亲陈惠一生好佛,他二哥陈素被父亲送洛阳净土寺当和尚,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偃师县南缑氏镇东北陈河村天性聪颖的陈祎,传说出生时遇到劫匪,而被家中遗弃,漂流佛家,被僧收养,自幼接触佛典,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十一岁那年,在净土寺当和尚,取名玄奘。

二、玄奘故里

据来此遛弯的本村老人介绍,玄奘故里景区原本有7个景点,即玄奘故居、皇家寺院佛光寺、陈家花园、凤凰台、马蹄泉、晾经台、西原墓地,十几年来国内外的僧众前来叩拜的不老少。
  只见玄奘故居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坐北朝南,占地2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为东、西厢房和厅堂,西厢房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奋斗17载赴印度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的全部经卷。后院东厢房为玄奘母亲宋氏的居室,后堂为玄奘祖父、母居室。
  佛光寺位于玄奘故居后院,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唐中宗李显(即佛光王)纪念法师玄奘御旨修建,公元2000年重修。佛光寺原是皇家寺院,品位极高。
  陈家花园故址位于故居正南,坐南朝北,背靠凤凰台,面对陈家故宅。修复后的陈家花园集园林精华与佛教文化为一体,形成浓荫欲溢的园林效果。
  晾经台在凤凰嘴东150米处,利用河湾阶地组建晾经台。相传玄奘取经归来,回故里省亲,在此过河时经卷掉到河中,在河畔巨石上晾其经书。
  除以上景点外,玄奘故里还保留有西原墓地、陈家古井,皂抱凤凰槐等遗迹和珍贵文物。

另外还介绍,这还不算,近年,香港圆明法师募集三亿港币,在此征集八万多平方米土地,拟重新修建巨大的新玄奘寺,看到这里的山水之间,果然见到许多待建的寺庙庭院,气势宏伟,令人惊叹不已。

据说玄奘当年不满足于在洛阳学到的佛学知识,后到首都长安遍访名师,执经问难,锐意钻研经典,博览众书,发觉佛典各擅宗途,不完全一致,因此,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探求佛教的奥秘。
       唐贞观三年(629年),二十七岁的玄奘离长安,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征途。从此五年间,玄奘全面理解了佛教之渊源。在此期间,他怀念自己的祖国,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带着657部佛典和舍利佛像启程,于贞观十九年返回故土。
       自此,开始在弘福寺整理、翻译带回的经典。唐太宗专门召见了玄奘,表彰了他不辞劳苦西行取经的业绩,还为他在长安建了大慈恩寺,成为玄奘译经和著述的经院。九年中译经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尼泊尔、巴基斯但及中亚的重要文献,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玄奘在讲经、译经、传播佛学思想的过程中,创立了慈恩宗(又称法相宗),成为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

 后人在此修建的玄奘纪念馆,以举世名著《大唐西域记》为题材,再现唐玄奘印度取经史实。占地150亩,投资1500万元。馆内设置了“凤鸣陈河”、“净土寺剃度”、“遍访名师”、“西出玉门”、“高昌结盟”、“沙漠酷度”、“密林遇险”、“山寨歌舞”、“天崩地裂”、“阿富汗民俗”、“尼泊尔王宫”、“那兰陀寺”、“印度风光”、“声震五印”、“唐王接见”、“雁塔译经”、“五百罗汉堂”等40个大型场景。采用高科技控制,声光电兼备,游客置身其中,可领略中原民俗,三峡奇景,古城雄姿,塞北大漠,以及中亚、南亚等异国的名山大川,宫廷殿堂,原始森林,佛国风情。

 虽然偃师市政府认为在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但是当地民间(包括佛教界)却认为玄奘大师诞生地的地点在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村的玄奘祠,有些学者考证的结果是位于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并非历史上玄奘大师真正的诞生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曾经撰写《滑国故城与玄奘故里》,指出位于缑氏镇陈河村的玄奘故里是错误的;同样在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温玉成和刘建华撰写的《玄奘生平中几个问题考订》一文中也道出玄奘故里在府店镇滑城村的事实真相;但这些都无从考辩其真伪。

好在无论操何种观点,玄奘故里都在中原、河南、洛阳、偃师某一大同小异的乡村。想当初,若是地图上没有此块宝地、假如此地不曾诞生这样一位姓陈名祎的佛教僧人,中国的古代佛教历史恐怕就会改写了。

 三、历史上的白马寺

在我们要离开此地时,被《玄奘故里》与《玄奘之路》两块石碑所吸引,尤其是后一块记载着近年来国内几次丝绸之路学术考察活动的形成,另外则是大型佛教文化活动的开展。由此,促使了我们前去附近不远的白马寺的参观与考察。

 说到我们要找的白马,也并不是长篇小说中唐僧骑的从东朝西前往天竺的那匹高头白马,而是两位古代印度僧人于东汉时期,从西向东来中国传经送宝而乘的雪白坐骑。同样,我对此段史实的了解,也不是来自旁门野道的小说传奇,而是一些可资证明的正规的古史典籍。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创建的第一座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68年)。相传汉明帝夜里梦见高大、金色的佛后,就派蔡巾音等使臣到西方拜佛求经,使臣们从大月氏请来了天竺(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公元67年,两高僧在东汉使者的陪同下,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受到汉明帝的重礼厚待。第二年,汉明帝敕令修造了中国第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长途跋涉、驮经东来之功劳,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水,被誉为我国寺庙的“祖庭”,东方佛教的发源地,即“东土释源”。

  记得宋代有位人李廌写有《白马寺诗》云:“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当代文学大师老舍也写了一首《白马寺》曰:“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 诗中形象地描述白马寺建立后对中国佛教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白马寺建立后,很快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活动的中心。迦叶摩腾、竺法兰长期禅居白马寺译经传教。他们译出的第一部汉文佛经是《四十二章经》,随后陆续编译了《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等一批佛学著作和法典,史称“永平求法”,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东汉后期,安息王子安世高抛弃王位,安贫乐道,来到洛阳钻研佛学,在白马寺译出了《安般守意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等95部、115卷佛经,主要宣传小乘佛教教义,并把佛教由中原向江南传播。另一位高僧是月支人支娄迦谶诚,他博学渊妙,才思精微,在白马寺译出了《般若道行经》等23部、67卷佛经,主要宣传般若学,为大乘佛教。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教派不但主张修持者个人的解脱,成“阿罗汉”,而且要“普渡众生”、“自利利他”,最后成佛。大乘和小乘成为东汉后期佛学的二大系统。

曹魏时期,嘉平二年(250年),印度僧人昙柯迦罗游化洛阳,在白马寺译出了我国第一本佛教戒律——《禅祗戒本》。到西晋时,洛阳已有佛寺42所,著名僧人竺法护在白马寺译出了《文殊师利净律经》等多种佛经。北魏王朝大祟佛教,洛阳城内寺院栉比,共有1367所之多。这些寺院拥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和经济实力,修造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此时的白马寺宝塔高耸,殿阁峥嵘。北魏永熙年间(532—534年),祸乱迭起,洛阳经战火之破坏,“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白马寺也遭到破坏,但基本幸存下来。

隋唐时期,随着中国佛教达到鼎盛阶段,白马寺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武周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敕修白马寺,派亲信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掌管寺内大小事务。薛怀义依靠皇室的支持,征调民工匠师,大兴土木,广修殿堂高阁,把白马寺扩修成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内有僧人3000多名,寺门前是高大的石牌坊,出门直抵洛河北岸,寺周围河水环绕,寺内殿阁辉煌,殿堂周围回廊环护,偏院内载满梅、兰、竹、菊、杨、柳、梧桐。

唐代时,北印度僧人佛陀多罗,在白马寺内译出了《大方广圆觉了义经》。相传唐代高僧鉴真也曾来此瞻仰朝拜。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中,白马寺被焚烧,火焰累旬不止。

宋朝对佛教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敕修白马寺,并诏令翰林学士苏易简撰写《重修西京白马寺》一文,记载重修盛况。当时寺内有僧人千人以上。宋代祟宁二年(1103年),宋微宋追封印度高僧迦叶摩腾为“启道圆通大法师”,竺法兰为“开教总持大法师。宋元以来,白马寺奉行禅宗。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白马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黄锦主持重修白马寺,修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左右配殿各三楹,使“天王有殿”、“钟鼓有楼”,东边建礼贤堂、疱厢,西边建演法堂、庖厢,新建僧舍120间;清淳台上修建毗卢殿及左右配殿,共占地62亩,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

经过明代末年的战乱之后,到了清初,白马寺已“岿然独存而金粉灵星,土木凋残”,康熙年间,在知县的支持下,住持如琇又一次进行了重修,呈现出“毗卢一阁,丹流云表,辉生霄汉”的景象。如琇和尚能文能诗,书画亦佳,至今寺中存有不少他的诗文、绘画及石刻。他题的“白马寺六景”至今流传。这六景指:清凉山、焚经台、齐云塔、夜半钟、腾兰墓、断文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任白马寺住持,又进行了重修,修造了门头堂、云水堂、钟鼓楼,铸宝鼎、铜牌、铜钟,配置法器,并把一尊高约0.9米的白玉佛供奉于毗卢阁内。这尊白玉佛丰耳隆鼻,面容慈祥,双眸微垂,俯视下方;身披袈裟,结跏趺坐,至今仍存寺内。

 四、白马寺的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人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1952年、1954年和1959年,政府相继拨款对白马寺进行重修。1966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白马寺佛像被砸,经书被烧。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政府再一次对白马寺进行了修复,历时十年,翻修了主要殿阁,塑造了佛像,彩绘了梁架、斗拱,千年古刹更显光采。1983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交僧人管理,作为佛教信徒的活动场所并对外开放。释海法法师任白马寺方丈,白马寺各项丛林制度逐步恢复并不断完善。

现存寺院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坐北面南,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客堂、禅堂、方丈院等,共有殿堂百余间。

中轴线首的山门,为三座拱形门,歇山顶,外八字墙前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正中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额,是东汉遗物。山门内东侧耸立的石碑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记载着白马寺的由来。西侧为宋代苏易简《重修西京白马寺记》。象这样的石碑白马寺现存40余方,分别出自宋、元、明、清各朝,是研究宗教史的宝贵资料。

入院后第一殿为天王殿。元代建筑,明清重修。长20.50米,宽14.5米,殿基高0.9米,两面起坡的歇山顶正脊上为透雕花龙,两端为鸱尾吞脊兽,中作火焰形佛光。前有“风调雨顺”,后写“国泰民安”。屋檐四角起翘的戗背上饰有走兽和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殿内正中置一木雕佛龛,上雕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龙,为清代木雕珍品。佛龛内供奉着弥勒佛,即欢喜佛,高约1米,他满面笑容,赤足趺坐,右手持佛珠,左手握布袋,形象生动。这是一尊明代“夹红干漆”造像作品。“夹纻干漆”造像工艺,就是先用泥、沙、竹、木等作成原胎,然后缚裹纻麻(布)或丝,再行涂漆,如此反复裹缚多次,最后脱去原胎,描金绘彩。这种造像造型美,重量轻,结实坚固,经久不坏。这种工艺始于战国时期,唐代技术娴熟。但保留下来的古代夹纻干漆神像不多。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大师坐像就是用夹纻干漆方法制作,被日本定为国宝。洛阳白马寺内的弥勒佛、三世佛、十八罗汉等用“夹纻干漆”工艺制作的神像其文物价值是很高的。天王殿的两侧,分塑着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殿前一宝鼎(焚香炉),上有“香烟篆就平安字,烛彩结成福寿花”等对联,为1935年上海佛教界所赠。东侧立着明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西侧立着清代《重修释源大白马寺殿宇碑记》碑,记载如琇和尚等重修白马寺。大佛殿建筑式样与天王殿相同,东西面阔五间,长22.60米,南北进深四间,宽16.30米,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央陶塑“佛光普照”四字。殿中佛坛上供置着七尊佛像。正中的是释迦牟尼像,高2.40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前额有圆凹,称“智慧眼”,佛教说他可以看穿过去、当今、未来三世,佛像胸口有“”符号(万字符号),佛教中表示释迦牟尼“福德无量”、“万德圆融”。释迦牟尼像为明代泥塑造像作品,面容庄严凝重,慈祥肃穆,双目欲睁似闭,给人一种超脱不俗的感觉。大佛的左右有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及两尊供养天人的塑像。

大佛寺内高悬着一口嘉靖年间的大钟,高1.65米,钟上铸明重“二千百百斤”,造型古朴,上饰盘龙花纹,其声浑厚,轻轻一击,余音袅袅,经久方息。“马寺钟声”是洛阳著名的八景之一,也是白马寺的六景之一。

天王殿和大佛殿的后壁和两山皆以梯形青石、梯形青砖和大青砖镶砌,是各寺庙中少见的,这大概是东汉遗物,是当时建筑用的券砖和券石。大佛殿背后,面向北方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坐像。像左置装有甘露水的瓶子,上插柳枝,据说可消灾治病,右边有口衔念珠的鹦鹉,表示佛法无边,连鸟类也被佛法所动。传说原来此处有一对联:“问观音何以倒座,叹世人不肯回头”。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宇,悬山式,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殿中供奉的主佛是释迦牟尼,造像高2.25米,通体髹金,面轮饱满,作闭目入定状。这尊佛像,构图谐调,起落均匀,线条自然、流畅。释迦左侧是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们的造像风格与释迦佛相同,给人以庄严、慈祥之感。

三主佛前是二天王,左边是韦驮天将,高2.17米,身着甲胄,面容却白哲英俊,显得温和文雅。而对面的韦力天将,高2.0l米,却赤面瞪目,右手执戟,左手托塔,显得勇猛异常。这二尊造像,一个柔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
 
      殿两侧的神坛之上供置十八罗汉像。白马寺十八罗汉的造像技巧十分精湛,是古代造像大师的杰作珍品。他们身披袈裟,有的全跏坐,有的半跏坐,还有的作交脚、屈膝状。手中,或扶杖、托山、捧卷、执笔,或端钵、提念珠、持尘柄、握如意钩等各不相同。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塑像,都是元代“夹纻漆造像作品。由于宋代以后,夹纻干漆造像工艺渐渐失传,而元、明时期的作品,留传下来更是风毛麟角。白马寺现存的这组佛教文物,是我国佛教造像史上最后一批夹纻子漆造像中的杰作,是流传至今的稀世文物瑰宝。这里的夹纻干漆造像工艺所塑的十八罗汉,在国内仅此一例。

殿内东西两面山墙上,镶嵌着木雕的千佛壁龛,里边有5056尊小佛像,是用香灰等作原料塑造而成。大雄宝殿内还有清乾隆年间所制的景泰蓝五供(一个香炉、两个蜡台、两个花瓶)等文物以及《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

第四层大殿是接引殿,长约14米,宽10米多。上是悬山顶,下为双层殿基。光绪九年重建。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像高3.50米,因他站在那里,授手接引信徒入渡西方“极乐世界”,又叫接引佛。左侧是拿净瓶的观音菩萨,右边是拿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三圣”,或“弥陀三尊”,造像都是清代泥塑作品。

毗卢阁为最后一殿,长15.8米,宽10.6米,始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重修。它重檐歇山,飞翼挑角,巍然耸立在清凉台上。它与大佛殿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层次感强。以南北中轴线为准,两侧辅助建筑也完全对称,使白马寺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布局规整,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群的独特风格。   

毗卢殿主尊毗卢佛,又称“大日如来”,意为“光明普照”,象征佛的智慧广大无边。左侧站立着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它们都是清代泥塑像。殿内砖台木龛上还有清代的“八仙”木雕以及景泰蓝佛塔、佛亭等文物。

毗卢殿四壁石刻很多,有清代道光年间悟成和尚书写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刻石,有元朝《龙川大和尚遗嘱记》刻石,有清雍正年间《颍石诱公和尚寿塔铭》刻石以及清如琇的《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刻石等。其中明嘉靖年间王诤赋诗并草书的《王诤诗》刻石,飘逸洒脱,独具风采,是白马寺现存的优秀书法艺术品之一。它和宋代苏易简断文碑、宋代景遵书碑、元代赵孟頫书写之碑以及清代如琇断文碑,合称为白马寺“书法五佳”,是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

清凉台,又叫清源台,是白马寺后部一座砖砌的高台。长约43米,宽33米,高5米。是明代建筑。据传这里曾是东汉明帝避暑和读书的别墅,原来的面积比现在大三倍。当年的白马驮来的经书、佛像就珍藏在这里,印度来的两位高僧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相传北宋淳化年间,天下大旱,宋太祖命人启二位高僧墓以求雨。墓开之后,见他们“仪貌如生”,随即便“甘霖普降”。佛门弟子为了表示对两位印度高僧的崇敬,不仅在白马寺两侧分别为他们修了墓冢,还在清凉台毗卢殿两侧的配殿里为他们造了塑像。这就是今日迎叶摩腾墓、竺法兰墓以及清凉台上迦叶摩腾殿和望法兰殿的由来。

清凉台上殿阁环绕,自成院落。院内有两株明代古柏,至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每逢夏季,树上凌霄花缠绕,橙黄色花朵点缀在翠柏枝头,下有荷花水池相映,幽静中透出清凉。清凉台庭院上刻着如诱的诗曰:“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常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磐落空濛”。

寺东南不远,矗立着一座四方形密檐式舍利砖塔,它就是齐云塔。塔底部长、宽各7.8米,高约35米,共13层。每层砖砌出檐,由下向上,自第六层起逐层内收,线条柔和流畅,造型别致,古朴秀丽。塔内空,有角梯,可供游人上下游览。塔初建于东汉时期,唐代为东白马寺木塔。北宋末年,木塔焚毁。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改建砖塔,名释迦舍利塔,即今天我们所见的齐云塔,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建筑之一。

古塔蛙鸣”是这里的一大奇特现象。如果你站在齐云塔20米远的地方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那里发出青蛙的叫声。民间传说塔内有只金蛤膜。其实蛤蟆叫声是由于齐云塔独特的结构造型而形成的。齐云塔塔身高大,镶砌严密,对人们击掌的声波形成较强的反射面,塔身底部和各层塔据所产生的回声逐渐叠加和延续,形成类似蛤蟆的综合回声。这种奇特有趣的现象反映了古代建筑大师独具匠心的技艺和智慧。

五、何时再相会

今日的白马寺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在方丈海法法师领导下,这里的僧人依照佛教戒律,晨昏礼佛诵经,四时焚香拜祷。每逢佛诞节、成道节、盂兰盆会等佛教节日,举行法会,进行佛事纪念活动。他们每年还接待几十万游人香客和海外来宾。为了搞好寺庙管理工作,由僧人组织成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他们还经营了一些服争性事业,既方便了香客游人,又做到了“以寺养寺”。

 我们这次参观考察白马寺,发现随着国内外僧众的需求,其宗教建筑群面积不断扩大,有特点的景点不断增加,品味也不断提高。让人大感兴趣的是惟妙惟肖地修建了印度山奇的大佛殿,其高大的拱形圆顶,精美的佛柱石雕,似乎又让人们看到玄奘当年骑着白马去西天取经的情境。

还有正在扩建的泰国佛殿是继印度佛殿之后又一座由国外捐资修建的大型佛教建筑。作为一座展现泰国佛教雕刻艺术的殿堂,为保持其建筑风格,佛殿的规划、设计、造像、装修,全部由泰方完成。佛殿总占地万余平方米,由佛殿、佛堂、僧房、博物馆、四面佛像、亭廊等主要建筑群组成。泰国风格佛殿的监理和资金都来自泰国方面,白马寺为其免费提供场地,并负责接管之后的使用与管理工作。
  近日经记者证实,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也已获得市规划委员会通过。白马寺内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已经竣工的印度佛殿和明年竣工的泰式佛殿,缅甸佛殿已经筹划完成,白马寺佛教园的整体建设须经7、8年完成。建成以后外国僧人可以来中国过短期的游历生活,而想要欣赏外国寺庙的游客,不出国也可以在白马寺领略异国寺院的风情。

啊,在即将离开白马寺的一刻,望着院里正在盛开绽放的腊梅与大门静卧的石马,真有些恋恋不舍。我们合十深深为此祈祷,何时再能来到这座神圣的佛教寺院,为国内外虔诚的佛教高僧玄奘、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烧一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