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罪二和大胸姐图片: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42:24
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隐藏左栏添加:2011-8-25   作者: 未知   来源: 未知   录入:白山艾力 人气:213
——以塔城地区调研为例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传统草原畜牧业的最主要的表现,其四季游牧的流动性,远离城镇的分散性,造成牧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商贸等发展严重滞后,导致游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为低下,显著制约了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严重阻碍了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发展。目前,新疆牧民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因此,如何有效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游牧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已经成为新疆“三牧”问题的关键,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无疑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塔城地区作为新疆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地区,牧民人口众多,定居任务艰巨,其中,自治区已经核实确认的牧民有近2.5万户、10.6万人,2005年前定居的牧户仅有4564户,定居比例不足20%,45%的牲畜没有越冬暖圈,成幼畜越冬死亡率居高不下,幼畜成活率甚至不足90%,严重影响了塔城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与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塔城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现状及成效
    (一)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现状。“十一五”期间,塔城地区在游牧民定居工作方面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在2009年《国家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正式启动实施之前,各县市已经开始自主的推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作,国家游牧民定居工程启动两年来,塔城地区先后完成了4814户游牧民的定居工程建设,总投资达22742.61万元。其中住房面积近29万平方米,暖圈38万多平方米,草料棚24万多平方米,目前定居住房及配套建设基本完成,并以通过自检实现入住。
    (二)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成效。塔城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使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定居后,由过去单一的游牧畜牧生产开始向种植、圈养畜牧生产为主的多样化方式发展。一些新技术,如冷冻精液配种、常温人工受精、牵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畜牧业生产领域。畜牧产品加工由过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为主,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牛奶分离器、擀毡机等被运用于畜牧产品加工,畜牧产业走向了商品性与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另一方面定居也改变了牧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工具已经开始走进定居牧民家中,现代化的娱乐休闲方式也逐渐被广大牧民所接受,定居牧民的服饰选择、饮食结构、居住条件、交通状况与定居之前相比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再次,定居工程的实施,使得牧区现有的畜牧资源得以优化配置,而且圈养槽喂的方式也使饲草利用率更高,天然草场的压力进一步减小。
    除此之外,塔城地区在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的一些新举措和新思路也给定居牧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促进,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的同时,鼓励定居游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如塔城地区发展特色飞鹅养殖就给定居牧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另外鼓励和帮助农区插花定居的部分牧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和栽种果树,在自己自足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收益,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是部分县市将游牧民定居与当地旅游业发展充分结合,在定居住房建设上充分考虑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自然风光,同时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以便于充分发挥旅游接待功能,如塔城市的全疆首个定居游牧民社区——齐巴尔吉迭社区定居点,就在规划设计上预先考虑了定居与旅游的结合,社区化的管理解决了牧民定居的社会管理问题,实施牧家乐等多种生产方式还有效转移了牧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牧民收入。
    三是将定居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如和丰县牧民定居安居楼项目的实施,就是通过将相关涉农涉牧资金整合起来,在县城及重要城镇建设定居的楼房,加速人流、物流向城镇的聚集,有效增强了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而城镇化的加速又为定居牧民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有利于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是未来牧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游牧民自筹资金难度较大。目前,尽管国家安排了游牧民定居专项资金用于住房补助,但游牧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定居,还须配套饲草料基地、牲畜暖圈及牧民定居点道路、水电、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设施,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红砖、水泥、钢筋等大宗建筑材料价格逐年上涨,建筑成本不断增加,牧民自筹压力较大。另外,游牧民定居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年实施,后期定居的游牧民自我积累能力有限,资金筹措更加困难,地区游牧民因定居而负债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相关配套产业和产业链培育尚不能同步。游牧民定居过程中,最突出问题是大多牧民定居点产业结构非常单一,缺少适合牧民转产就业的工作岗位,游牧民定居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可靠保障,定居后干什么、靠什么生活的问题没有解决,使得游牧民定居的风险和社会成本上升,严重的还会使已定居牧民定而不居,重新回到逐草游牧的生产生活状态,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在游牧民定居后,游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相关产业形成和产业链培育还未能实现同步,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技能的限制,短时期内,游牧民不可能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完全摈弃传统的游牧方式;二是由于相关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也相对滞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从而对游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的劳动力市场已经逐步由过去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使得牧民进城打工的门槛不断升高,就业困难不断加大。
    (三)人工饲草料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牧民的需求。游牧民定居配套建设中,虽然都配有相应的饲草料基地,但受水源、土地的制约,人均饲草料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牧民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人工饲草料地的面积不够;人工饲草料地的种植结构不合理,饲草料作物的比例较低;不少牧民尚未从根本上认识到人工饲草料地的重要性,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及牧民传统的重牧轻农思想很难改变;大部分定居牧民还没有熟练掌握种植技术,无法有效提高饲草产量;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播种机、收割机、打草机等加工机械配备不全,草料地防渗渠道、水源井等设施不足;牧民定居区饲草料加工利用率不高,饲料的青贮发酵技术推广应用不足。
    (四)定居点配套工程保障力度不够。游牧民定居工程不但是定居住房建设,还涉及其它有关定居及发展生产的配套设施工程建设。由于国家的定居补助资金有限且主要用于住房和暖圈等生活、生产设施建设,其余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多只能依靠当地政府自有财力进行投资建设,因此,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牧民定居点不能完全按照规划建设配套保障措施,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牧区大多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定居点不具备医疗条件或是医疗设备简单、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定居牧民的看病就医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入缺少来源,只能靠国家项目支持,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的规定无法落实,直接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动物疫情防控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五)定居牧民缺乏创新发展的思想意识。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游牧方式相适应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即使在定居后,牧民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发展意识与农区村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发展上缺思路、目标上缺定位、工作上缺举措,转变其思想方式甚至比改变生活方式更加困难。诸如在调研中发现,导致牧民闲呆在家而未外出打工的原因除了受语言不通的限制外,牧民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另外,相当一部分牧民将自己的增收看成是政府的任务,怀着等政府安置、靠政府补贴的惰性思想,忽视了自身的能动性,这就会导致出现政府热心着急、牧民消极等、靠、要的“一头热一头凉”现象时有发生。
    三、持续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从塔城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的情况来看,特别是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是全疆各地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塔城地区乃至全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妥善解决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筹集问题。 游牧民定居工程投资较大,资金的筹措需要多个渠道。一是要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多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提高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央、自治区级财政承担的比例。同时,利用中央对支持新疆发展的有关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定居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资金支持。二是地方财政应逐年加大对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投入,包括对定居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投入。三是游牧民在定居点房屋的建设中应按规定承担相应比例的定居费用。对于家庭生活困难的游牧民,建议通过增加政府财政配套和设立政策性银行“游牧民定居工程专项贷款”来解决牧民资金困难。四是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定居工程建设。要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整合各项贷款、退耕还草、畜牧业发展、人畜饮水安全、农村道路交通、国家能源沼气、抗震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捆绑使用。五是组织游牧民参与建材运输和工程建设,就地输出劳务,以投工投劳的方式抵顶自筹部分款项。五是把饲草料地、牲畜暖圈、草料棚等作为牧区专项资金和发展资金中的重要投资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切块专项资金,连续多年给予支持。
    (二)加快定居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建议政府大力扶持牧区城镇非农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定居后的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定居点,要大力支持牧民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农牧结合。在农作物种植、人工种草、舍饲半舍饲技术和技能上对定居牧民加以培训,为其提供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并给予一定的扶持;通过草场、牛羊入股,改良畜种,加快商品率,以草场流转、集中经营实现规模养殖、科学养殖;对牧区进行资金投入时,应当加大生产性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解决定居牧民的后续产业问题,对集中定居和进城定居牧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培训。同时,通过多渠道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让定居牧民能够“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一是发展民族工业,增强民族工业的可持续性,要在积极开发高质量、系列化产品的同时,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奶制品、民族风味乳肉、绿色有机食品等食品生产加工行业,要注重与先进地区相关高校及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开发关系,通过引智型和协作化的技术创新活动,逐步提升定居区域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要利用牧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草原风光、哈萨克民族风情等,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人流、积聚人气,促进区域商贸服务、信息物流、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三是扩大牧民自主就业渠道,在发展民族手工业、旅游及其他服务业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开拓城镇就业门路,促进牧民由简单定居者向城市经济的生产经营者转变,由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城市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使城镇化趋于定型和完善。
    (四)结合草原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牧民定居,实行半舍饲、舍饲圈养过程中遇到最大问题是牲畜越冬的饲草、饲料问题。冬、春季补饲草料,是实施牧民定居和舍饲圈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弥补牧民收入降低的根本保障。为此,在牧区推行圈窝地种草和半人工草地建设。在牧区要大力发展高效人工饲草地建设,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充分利用该区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资源,建立饲草料基地,既为本区舍饲圈养提供充足的饲草料,又将饲草料调往牧区补饲,为牧区舍饲圈养提供保障,既发展畜牧业,又能减轻天然草地压力,还能提高牧民收入。
    (五)加强定居点配套工程保障力度。一是切实提高定居点所在乡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一方面经常性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有效提高农村、社区等基层卫生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二是尽快完善定居点教育教学服务,解决定居牧民子女的上学问题,对于定居牧民相对集中,定居规模大的定居点,要及时设置学校(教学点),配备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对于零散定居的牧民,要就近安排牧民子女上学,并协调解决好食宿问题,对困难家庭提供一定补助,确保牧民子女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三是实施畜牧科技推广与专业人员培训工程。重点抓好畜禽改良、快速育肥、暖圈饲养、冬羔生产、疫病综合防治、牧草栽培、草地改良、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等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定居点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重视抓好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加工等转化增值实用技术,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坚持“牧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牧区利用冬闲时节科技工作者深入定居点开展诸如“科技之冬”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畜牧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科学养畜技术、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型牧民,成为农牧业生产中的骨干力量。四是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落实定居点的整体规划,加快定居点通信、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从根本上解决牧民信息闭塞的现状。
    (六)在定居工程中充分发挥游牧民的主体作用。定居工程引导游牧民从游牧散居向集中定居转变,旨在改善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势必会对游牧民传统的生活习惯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在重视游牧民定居的同时,对游牧民的主体性参与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必须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游牧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如果忽视牧区自身发展规律和游牧民的主体作用,仅是单纯的为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而定居的话,那结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七)灵活调整相关政策。定居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各地对于畜牧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也有不同,因此,在定居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发挥自身的特点,在定居政策上不能搞一刀切的固定模式。如在定居住房形式、面积以及定居模式等方面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发展条件好的,可适当增加标准,甚至正式允许以楼房、度假村等形式定居、转产、发展;发展相对滞后的,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不合实际的相关配套要求,尽量减轻牧民定居负担。对于转产转型发展的,要对规定的建设内容做灵活的调整,要根据未来发展的方向给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如种菜需要提供的不是暖圈和草料棚,而是温室大棚。在资金使用上,也需要灵活应对,要想方设法地将所有涉牧涉农的资金捆绑使用,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要以人为本,真正从质量上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政策要求,无谓的严格限制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对象,最终形成“撒胡椒面”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多游牧民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