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空天猎在线播放:西汉武帝时经济政策与经济运作方式刍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4:16

作者:回形镳 提交日期:2010-4-23 3:01:00 访问:19757 回复:528
  
    考虑了很久,还是应当把这篇写出来,哪怕要占用点私人时间。不过,幸好长期每天睡3小时也顶得住,故还是拿根火柴棍,撑住上下眼皮子,力争把这篇写完。
  概因现在对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的争议很大,特别是国内研究经济史的人士,几乎是与研究军事史、政治史的打擂台,对刘彻的负面评价颇多,甚至认为他是“经济沙皇”,是中国经济专制主义的起源,比现代的凯恩斯主义还狠,是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死敌。
  但以俺接触世界范围的经济史资料来看,刘彻如果从棺材蹦出来,看到这些评价,怕会比窦娥还要喊“冬雷震震夏日雪”的天冤。
  不过,这也不怪现在的铜子们,造成汉武帝今天在经济方面的评价,是长期的历史因素。
  这些历史因素主要包括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汉元帝后汉儒的宣传攻势。
  怕一提起汉儒,大家都会立马想起董仲舒。
  但请先不要怪董仲舒铜子。这人虽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总体来说,在历史上他还是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的。
  下面俺还要提到这位人物,这里暂且不表。
  汉儒真正实际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是从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执政时起。
  刘奭这人也是个人物,不仅造成了西汉的大逆转,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逆转——中国儒家真正走向政治舞台,就是从元帝刘奭开始的。
  而且不久之后,就出现了一位大伙都相当熟悉的人物:王莽,了~。
  王莽这人吧,在当时可算是“经世鸿儒”了,老把自嘎比成西周的开国元勋周公旦的。所以后世有个段子,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后来篡了政,自嘎做了皇帝,开辟了一个叫“新朝”的朝代。却正事不晓得咋干,就老思摸着按“周礼”,搞个“乌托邦”出来。
  结果吧,继承了西汉经济的强大惯势,却生生地把个中国搞得天下大乱,成了一个遗臭万年的人物。
  这就给后世的儒家出难题了:好不容易自家出了个做皇帝的,却是个反派人物。
  这咋在正史里面说呢?
  嗯嗯,所谓“眉头一绉,计上心来”,就来个宣传攻势上耍滑头,弄了个“两头蛇”的计策出来(靠~,权谋术后来真成了儒家常用的手段):
  一方面,尽量不提王莽是儒家,要提都说是“伪儒”——是假扮成儒家滴~,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滴~。
  由此,汉儒就完成了“丢卒保车”之策,生生地把王莽给抛弃了,借此保全儒家一脉。
  另一方面呢,就集中骂臭、唱衰汉武帝,说汉武帝是坏蛋,是不道德的,借此转移大伙的视线,大伙也就想不起来王莽是谁了。
  这样,在东汉开年的时候,军事家们还相当佩服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下,还时常拿俩“武帝”来比较,还觉得现在这位“汉光武帝”比“汉武帝”还是略逊一筹。
  但到了政客与文人那里,由于汉儒已经全面得了势,自然就对汉武帝的评价就已经是负面的了。
  再到班固那里,就基本拿汉儒对汉武帝的定论写《汉书》了。
  这是使汉武帝挨骂致冤第一个方面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呢,就是“贵族”的宣传了。
  咱们知道,秦、汉两代,中国的国家体制与政治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国家体制的“封建制”、政治体制的“诸侯贵族制”,向国体的“单一制”、政体的“官僚制”全面转向。
  这个转变,本坛的著名写手“北地舞者”说得很详细、清晰,俺就不再赘述了。
  咱们都知道,凡是有“双轨迹”的时代,都是挺混乱的时代。
  说实话的,汉高祖刘邦在马上得天下的年代,原本就不想搞封建制,就直接搞单一制得了。但手下得力的人全都不干,就硬逼着刘邦“分封”。
  特别是张良,这人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位天才,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嘛~。但他本身就是“六国之后”,心里有很浓厚的贵族情结,也就在单一制上,立场含糊了,甚至错误总结了秦朝覆灭的教训,认为秦朝不好就不好在搞了单一制与官僚制。所以老在刘邦的耳根旁教唆着要搞“分封”。
  当然,张良个人的品质还是很高,给他做“王”他都不做,就拿了个“留侯”来做。
  韩信、彭越这些,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专趁刘邦兵败倒霉时,拿着手上的兵权不出兵,硬是逼着刘邦分封他们。把个刘邦恨得牙痒痒滴:看俺不找个机会宰了你们?
  后来刘邦的老婆吕后,还真把这俩给宰了。
  但封建制还是在汉初被实行了。
  这“双轨迹”吧,越到后面还越来事了。
  到文、景两帝时,就根本控制不住局面了。朝廷的官员派到下面“王国”去,轻点的被当成丫环使,重点的直接打折了腿送回来,暗杀、明杀的全看当地王的心情。
  景帝也恼火:MD~,想造反呵?也就用了晃错这书呆子之策,强行去镇压。
  七个王,还是本家兄弟呢,就愣是不服气,起兵打将回来,搞出了个“七王之乱”。
  哎呀呀~,连景帝都没辙,只好把晃错给宰了,但求个“安定团结”。
  但这个问题总得解决呵,这可是汉武帝已经不可迥避的大事了。
  汉武帝就搞了个《推恩令》出来,道理说得挺好滴,也很“和蔼可亲”滴:
  过去嘛~,这个那个,一个家族的家财全是给嫡长子(就是一个家族的老大啦~)继承滴。这样好像也挺不公平嘛,二子、三子……兜里也没俩钱,二奶都娶不起了嘛。不如这样吧,你们谁想把家财平均分配给各个子息的,就来俺这里登记一下,备个案就可以了。
  皇帝都表了这个态,那各个家族里面就闹将起来了,二子、三子……全在数手指表家功,说这个照顾了老爹,那个老在外面为家里面赚钱,反正就扎乎着要与老大平分家产。
  这一下子,就把过去很稳固的大家族——所谓“千年田,万年主”,给瓦解了,成“富不过三代”了。
  更厉害的是,把封建制的根基给真正瓦解了——过去每个家族都是讲“昭穆制”的:长房长子单占了家族神祠(南方叫“神主牌”)的左边,一长溜的排下去;而右边则是一大堆的子息,不太在乎的。就是二子以下的,成爷那辈了,见了长房孙那辈的,也只能低头赔个小心,连屁都不敢放的。
  现在“民主”的机会来了,能不赶紧地?
  于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家族,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始,就已名存实亡了。
  过去一个家族,还可以往“国”那边奔的;到了武帝时代吧,能选出个家族长、太公什么的,就算不错了。
  到了汉元帝时代,又兴起搞封建制了。而且到了汉末,最大的贵族是哪家?不就王莽那家呗,是“三公贵族”呵,真可谓“德高望重”呵。
  这个时候,贵族们最感激谁?当然是皇帝与王莽呵。
  最恨是谁?还不是那个不让自已成贵族的汉武帝。
  能不帮着儒生们骂汉武帝吗?
 第三个历史因素呢,就是到清朝了。
  清朝吧,自大之余还挺自卑的。
  因为是少数人对着广袤的土地与老百姓,总怕吃不住,也就在啥极端的手段就用啥之余,还凡是好听的都往自嘎身上安。没盛世也安个“盛世”的名头;杀人不眨眼的康熙,给自嘎安个“开明圣主”的名称;吊儿啷当、花钱如流水的二世祖乾隆,还愣是说自嘎是“十全老人”。
  都把自嘎夸成天上有、地下无了,怎么心里面总不踏实捏~?
  哦,因为前面朝代还有不少广为传道的人在前面呢。
  哪咋办呢?
  当然为了捧自嘎要踩前人了,自然也就把汉武帝有这么不好就说得那么不好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1/8的胡人血统,就可以放过。
  如此,汉武帝的冤案,可就坐实了、坐铁了。
  好,以上是些铺垫。
  至于汉武帝是怎样搞经济的,且听俺以下慢慢表来。
  如有与历史事实相悖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指正。  
 
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4 00:37:05 
   看汉武帝时的经济政策与经济运作的方式,首先得看当时的社会状况。
  要不不好判断刘彻为啥要进行后来的经济体制与运作方式的全方面改革。
  其实汉武帝初当皇帝时,挺倒霉的。
  面对的经济局势挺混乱,不好整。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里有这样几条记载,说的就是汉武帝初当皇帝时,所面对的经济状况: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这条呢,说的是经济流动性很呆滞,生产缺乏再加工、深加工的“下游”能力,商品缺乏流通渠道。
  “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
  ——这条呢,说的是国家金融货币被私人所垄断。
  这汉文帝好是好,是个“有德之君”,就是太懦弱。一看民间老私自仿造国家货币的,干脆就撒手不管了,把铜矿山让给姓吴的诸侯与大夫邓通,让他们自嘎去铸造货币去。
  对邓通,历史上是有小段子说这人的:人们不是鼻子俩边有俩道纹吗?在相学上,这叫“法令纹”,据说可以看出这人能掌多大的权柄。但法令纹呢,很忌晦向嘴里面伸去,这叫“饿(恶)纹入口”,是注定要被饿死的相格。偏偏邓通就是“饿纹入口”的。邓通这人挺会卖乖,老在汉文帝前说自嘎命不好。整得汉文帝怜悯之心大发,说:“你的命运在俺的手上嘛,而不在上天。俺让你发财你就发财,你就注定饿不死。俺赐你座你铜山,让你专门去铸货币去。”结果这“邓通钱”,就流行全国了。
  这文帝做的~,结了婚,能把老婆随便让给别人吗?国家的金融命脉——货币铸造权,倒这么随意私相授受的。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僣于上,无限度。”
  ——这段呢,就说的是经济流动性呆滞的根源:经济运营方式相当简单,就靠单一的“垄断方式”进行。
  大到各王的垄断资源;小到乡间豪强搞黑社会,横霸乡里,靠人多垄断乡间经济命脉。
  结果呢,汉武帝面对的整盘全国经济,是毫无次序、毫无规则可言,且地区间经济格局完全失衡的烂摊子。
  不是物产不丰富,却很难构成经济交易,很难达致“共同富裕”。  
  加上外有匈奴虎视耽耽,内有各王躁动不安,你说汉武帝睡个好觉容易吗?   汉武帝刘彻就是在这种“艰难时世”,上位做皇帝的(公元前140年)。
  其时才16岁。 
  这刘彻吧,韬略还挺深的,在做皇帝长达13年的时间里,给人一种乖乖孩子的形象。除了与儒生们交往一下外,没啥出格的事。
  如果一直这么乖下去,终其一生,一定给后来的史籍,评为“党的优秀领导”,评价也许会另一个样。  
  没想到,这是刘彻“潜龙在渊”呢——他一直在筹备一个时机,随时准备那“或跃在渊”的一跳。
  咱们看历史留下的麟爪,可以看到刘彻积极筹谋的另一面:
  执政5年时,在体制内正式设置了“《五经》博士”的职位;
  执政7年时,下达了《招贤良令》。
  执政8年时,“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勃海。……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发卒十万救决河。起龙渊宫。”——这似乎是中国古代国家,第一次动用正规军事力量,救援大型的自然灾害。  
  但最为关键的是,刘彻在这里具体的工作中,找到了“或跃”的方向,以至终于遂然拉开了全方位改革的大幕。  
  公元前127年(武帝元溯元年)春,年方29岁的汉武帝刘彻,在执政的第13个年头里,下达了这样的诏令: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暢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诸逋贷及辞讼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
  这份诏书言简意骇,无法了解当时有多少人了解这份诏书的真正意思。  
  但其后风雷阵阵。
  汉武帝刘彻,从此时起,便以“文景之治”国家积蓄的实力为基础,积多年对国家、经济、政治的成熟思考,进行一波又一波大刀阔斧的改革。
  刘彻此时面对一个国家的全盘经济,最重要的是解决三大问题:
  一是如何解决“经济流动性”的问题;
  二是国家金融货币如何统一的问题;
  三是如何建立经济次序与规则,使长期失衡的经济运作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这三大问题,可以说令刘彻挠头得很:面对一个大国的整体经济运作,可以说没啥前期经验;现实中又阻力重重,却又刻不容缓,具体的事儿都杀到贴身了。
  最先实行改革的、也是最困难的,要算第二大问题了。
  就是这让国家金融货币统一的事儿,几乎让刘彻心态失衡。
  前面说了,私人铸造发行的“半两”钱,是用铜制造的。
  吴诸侯与邓大夫还他大爷的在铸造上打斧头,把这原本应该半两重的铜钱打造得又轻又薄;加上有肥水大伙都沾点,民间几乎谁都在制造这种“半两”钱。
  结果搞到吧,货币几乎全无信用,交易就成问题了,各种工商货物就日益腾贵。
  刚开始,刘彻手头上只有两项资源:
  一个就是打猎消遣用的“禁苑”里,有一群珍惜物种:白鹿。
  另一个就是府库里还存有一批银、锡俩样物质。
  可怜到连铸币的铜矿,都不掌握在国家手上。
  其时吧,所谓“金”,分三种:一种叫“上金”,也就是真正的黄金了;第二种叫“中金”,也就是白银;第三种叫“下金”,也就是日常铸币用的铜。
  刚开始没铜呵,所以奖励给卫青、霍去病打匈奴的将士,是正儿巴经的“上金”,也就是黄金了。
  那日常流通用的呢?
  刘彻牙一咬、心一恨,把禁苑里的白鹿全宰了,用这些鹿儿的皮,制成货币,时称“皮币”。
 
 作者:小中青年 回复日期:2010-04-25 10:55:15 
    复制粘贴来顶帖,文字原创是吴思  
    ===================================================
  …………………………
   为了解决封建主义造成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前赴后继,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收兵权,各地诸侯无权调动军队。
   二是收行政权,虽然你是这个地盘的老大,但是皇帝给你派一个相,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皇帝派去的人当然听皇帝的,这样在行政上就把贵族架空了。
   三是收立法权,各地必须奉行中央的法令,不能另搞一套。
   四是限制继承权,这一辈子你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下一代就要降一级,一般是五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出了五服就跟平民一样了。
   第五个办法,收你的征税权,你自己不能派人收各种税,中央派人收,然后像发工资一样发给你。
   第六个办法,人和封地隔离,就让贵族在首都过日子,免得搞什么阴谋诡计。法国建凡尔赛宫也有这种作用,给每一个贵族一套房子,用上流社会生活吸引他们,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封地。
   第七个办法,就是压缩你的地盘。只要你的地盘小了,你再想反,实力也不够,你翻不了天。
   为了实施这些办法,真所谓前赴后继,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商鞅变法就禁止无功继承,没有军功不许继承贵族爵位,结果商鞅得罪了太子党,国王一死商鞅就被五马分尸。在继承权上打主意的人,第二个著名的牺牲者是吴起,他发现楚国的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就出台了一个新政策,说往下传只能传三代,于是又得罪了太子党,国王一死就追杀吴起,将他乱箭射死。汉朝的晁错提出削藩策,削减藩王的地盘,政策一出,各地马上就反了,打出的旗号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结果皇帝将晁错腰斩。
   如何稳健和平地削减诸侯的地盘?我看到的最聪明的办法,叫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皇帝下诏说,各诸侯可以把封地传给每个儿子,不必搞嫡长子继承。大家想,如果你的父亲是王,皇帝说各兄弟可以平分,老大要想一个人独吞,你会干吗?如果你父亲偏向老大,家庭内部肯定会掐成一团,自己互相杀起来。推恩令一出,强大的王国马上支离破碎,形成了中央对地方诸侯的压倒优势。这是利用对手的内部矛盾解决问题好办法。
   总而言之,我们的祖先费尽心机,很多人流血牺牲,要解决封建制度的两大问题,暴力失衡问题和一代不如一代问题。于是,一个新制度诞生了。这个制度叫什么?我称之为官家主义。
  ………………………………  
  顺便请教楼主——“幸好长期每天睡3小时也顶得住”是怎么顶得住的?——咖啡OR茶OR火柴棍撑眼皮OR其实就是失眠OR行业特色已成习惯  
  又是如何养生的?——煲汤OR早退休OR不近女色——那还算色狼门头狼吗:(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6 14:09:39 
  作者:okherb 回复日期:2010-04-26 12:17:53 
  我们的王朝总是在分权与集权的台子上表演
  ————————————————————————————————————
  分权与集权,是一种挺简单化也挺无奈的选择。
  俺写刘彻这篇,也想写清楚在分权与集权之外,另一种组织学的科学选择。
  很可惜的是,汉元帝后,这种组织学的选择与建树,也被丢掉了。  
  所以,宋代后,咱们的组织学,就向低效化发展了。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6 18:19:32   但皮币也不解流通的渴呵,才不过只能兑换回笼40万的民间私钱。
  所以还得朝廷自嘎铸币。
  也就把府库中的银与锡全拿了出来,铸成了三种“银锡合金”的货币:
  第一种呢,是圆圆的,重8两,上面浮雕了龙,与私钱3000等值,起了个好听的名叫,“白选”;
  第二种就铸成方币了,重6两,上面浮雕了马,与私钱500等值;
  第三种就铸成了椭圆形,重约5两,上面浮雕了龟,与私钱300等值。
  然后,就明令下面的基层官吏,以后不再铸也不再流通“半两钱”了,必须按以上的重量与图案,铸制这三种钱,违者处死。
  没想到,民间是不铸半两钱了,全改去仿冒私制银锡合金的三种钱去了。下面的基层官吏也良莠不齐,许多把银子卡下了,多兑锡进去锻铸,以次钱充好钱。
  后来,又在三种钱的基础上,又另铸多了两种钱,所以总括叫“五铢钱”。
  这下子,可真把刘彻给惹得火冒三仗,当真动杀心了。
  于是“法既益严”,一下子逮了多少人呢?据司马迁的记截:“自造白金五铢钱後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馀万人。”也就是说,在铸五铢钱后,因仿制朝廷钱而被判死罪,又因军功等被赦免的,最起码有几十万人;而按照当时的汉代法律,交上笔钱赎身的也达上百万人。至于真的被下面官吏宰了的嘛,就不太清楚有多少了,反正蛮多的。
  ——这就是后世儒家着重骂汉武帝的“严刑峻法”。
  但是,这里就要介绍一位老兄出来了。这个人在武帝时代,提出了一个法理观点,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6 20:09:33     董仲舒这人吧,是刘彻在推行改革前罗致的。
  因为按《周易》“革卦”中的说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搞“改革”的话,最初就要“初九,巩用黄牛之革”嘛~——你得有“先进的思想方法或生产力的硬件”,才能搞改革。要不,改革没搞成,倒先革了自嘎的命。
  因此,刘彻将一群“文学儒士”,请入了“体制”中了。还开办了“太学”(也就是现今的大学了,咱们国家最早的大学喔~),让这群文学儒士第一是教化乡里,第二是顺带做做公务员培训什么的。
  而董仲舒这人吧,对孔子的《春秋》挺有研究,也挺有名气,也就顺带来当官了。
  但董仲舒这人有点迂腐,平日里非“周礼”而不行,还偏爱用《春秋》来算算卦、搞搞预测什么的,也就有点骇世听闻之语,结果被同僚陷害了几次,搞得做官做得很不顺当。
  做官治学都挺一般,可偏偏在刘彻的立法思想上,老董可就独树一帜了。
  老董做了一本叫《春秋繁露》的书,里面主要讲了俩观点:
  一叫“德主刑辅”;
  另一叫“法律不可违背人伦”。
  啥意思呢?
  在“德主刑辅”里,他可不像雷老虎那样,老说“以德服人”的;而是说你要先教化嘛,刑律的惩罚只是个辅助手段。
  俺靠~,这与咱们今天的企业培训一个样嘛:你新招进来的员工,啥生产技能也不具备,你就得先教他们生产技能嘛。他们老学不好,你再照他们的屁股上踢俩脚,好让他们加深印象。
  那些人民群众,他们只会私铸货币来发财的,当官的是得逮。逮了后就教他们其它生产技能呵,或者直接送上去打仗,好让他们立军功,以求得赦免死罪。
  这条“德主刑辅”的法理不简单,后来跨越了好几百年,最终成为了唐朝法律的主导思想。
  另一个就是说“法律不能违背人伦”,也就是说你让儿子去告发老爹,是不道德的嘛,是违反人伦的嘛。所以儿子告发老爹的,一律不能算做法律上的证据。
  以上两条法理思想相+,都快有现代法理学的“衡平法”意义了。
  也使刘彻时的立法,有了“注重社会分工”、“赎罪”、“契约精神”等现代法学上的意义。
  比方说,单单论税法,种田的就与搞工商的有很大的不同;而为啥刘彻要阉了司马迁?就是因为司马迁本来是管科学的官,你干么要去管军事官员李陵的事儿呢?越界了,就要被“腐刑”了。
  另外,汉文帝时与汉景帝时,社会风貌已经变化很大,民风已由纯朴转向骄奢,这也导致了汉武帝时立法数量激增。老董这么一“平衡”,当真就使武帝时的法律精神,有了那么一点“现代”的意思,也当真救回了不少人命。
  所以,武帝时是有赎罪一说的,铸私钱犯死罪了,还可以被指定做其它营生,只要赚钱了,交上一笔,就可以免死了。
  还因此,以后董仲舒虽然没啥正式的官职,但汉武帝有啥司法上的事,都去找老董拿拿意见。
  至于班固在《汉书》中所说:“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咱们知道,班固写《汉书》时,已与武帝时事隔百年,中间还经过了儒家那么大的宣传攻势,如果真是连“死罪决事比”都有13472事的话,那连打个呵欠都是死罪了,也算是动则得咎了,人也早死光了。
  特别是,汉律法在晋朝后已全部散失,咱们再难窥武帝时法律的原貌了。
  但肯定一点的是:一个恢宏大气的年代,是不可能靠严刑峻法去做弄出来的。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6 23:33:22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4-26 21:21:34 
    呵呵呵~~~,回先生,那位木匠先生认为《周易》应为周公所作,是给其王子王孙做教材用的(皇室儿童读物),讲的是治国安邦的规则与方略,有理有据,好像与占卜没啥关系,俺觉得特让俺信服。而且,很好懂。俺从前根本看不懂对《周易》的那些解读,这回居然看得懂,看得服,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不是周公写的。
  这里有个历史渊源。
  就是那时华夏分两大块,在科技成就上,还是东部沿海的部落,也就是东夷族(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发达。而西边的仰韶文化则是农耕文化发达。
  讲阴阳的“运筹学”,应该就是东夷族所持有的。
  后来仰韶文化的炎黄族与东夷族发生了战争,居住地就掉了个地方,东夷族大部都跑到了西边——包括后来的苗族,也是东夷族之后,生物学特发达吧?
  大禹应该是原来东夷族的,所以他懂运筹学,知道怎么疏导洪水,怎样搞水利。
  而周代祖先是黄帝一脉相承的姬、姜氏,他们就未必熟悉运筹学。
  再看《周易》内容,作者分明是在商朝做过官的(不是周部落那样的附属官,而直接是商朝的官),后来才遇到了周文王与周武王(《周易》里面经常出现“利见大人”,就是指这回事)。
  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周易》的作者,是周武王的“四大辅臣”、主管祭祠、卜算的南宫适。
  不过,并不影响那位仁兄说得很有道理,俺也有收藏他的那篇贴子。
  哦,是了,相传周公编的是《周书》与《周礼》,还建了个模范城邦——鲁国。
  看周公编的书,特实在的、中规中矩。
  应该没有《周易》的灵动。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7 11:22:03   以上呢,说的是汉武帝刘彻,推行的国家金融货币改革及其引发的法律革新的事儿。  
  下面呢,就集中讨论一下大伙都比较关心的“平准”事儿。
  这个事儿历史学界有很大的争议,就连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历史学家对这事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
  司马迁觉得此事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就是出了酷吏不少,让人觉得腻味。
  班固呢,没得说,那叫一个“全盘否定”。
  本来吧,司马迁对刘彻的“阶级仇”就挺大的。因为受了剥夺尊严的刑罚,就立志要把武帝的列祖列宗给骂个遍,连汉高祖刘邦也骂成了小流氓的角色。整得现在电视剧只要有刘邦出来,就一定是个吊儿啷当的角色;而那位愣头青项羽一出,则一定伴随着激昂的背景音乐,然后一位空前绝后的“高大全”绝代英雄亮相登场。
  可偏在这“平准”这事儿上,似乎班固的“阶级仇”比太史公更大。
  为啥班固有这么大的仇口呢?下面也会有一个初步的交代。
  
  这事儿呢,还有一项也得交代一下,就是北宋的王安石也搞过平准,为啥就搞不成功,还直接断送了北宋皇朝?
  咱们也不要忘记将历史给引伸一下到今天:咱们建国后也成功地搞过一次平准,就是建国初期那次“挽救上海经济”了。但为什么后来导致了严重的“计划经济”情结?使得咱们国家的全盘经济在文革后期,处于整体崩溃的边缘。
  
  本版叫经济论坛嘛,自然要对这些经济史的案例,进行个透彻的分析与评价。
  这是俺一个人力有不逮的,只好靠各位的拍砖共建。
  各位也不妨当在下盖房子缺砖,只管把砖拍上来就是了,砖越沉实越讲究个质量越好。口水砖嘛,俺就不收货了。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7 12:44:57    作者:洪城烈焰 回复日期:2010-04-24 02:28:59 
  前戏太多了,赶紧办正事。免得又一回……
  ————————————————————————————————————
  洪城烈焰说俺喜欢前戏,但说“平准”这事儿,还真得好好地前戏一下,把“平准”这词儿的意思给搞准了。
  据咱们的观察,刘彻与王安石在这事儿还当真认识有相当大的偏差,结果导致了一个成,一个败。
  咱先问问:大伙记得“计然”是谁吗?
  大伙可能对这人的印象不深。
  但俺一说范蠡,本版的各位方家就会了然了——没错,范蠡自嘎儿拜的老师,其中就有这位计然。
  本版的大家“海边的老王”,曾在他的《钱尘往事》里,专门写到了范蠡这位古时的“财神爷”,是怎样创富与致富的。
  而这位范蠡的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就来自于这位计然。
  计然这人不简单。
  想当年越国被邻国吴国打得个稀里哗啦,这计然就跑来献了七条计策。结果还没等实施完这七条计策呢,就只实施了其中五条,就轮到越国把吴国打得稀里哗啦了。
  计然献的七策中,其中有一条是专门论述到国家总体经济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宏观经济”啦~。
  原文相当精彩,俺也不辞文化水平有限,给翻译一下:
  原文:
  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彊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翻译如下:
  古时越王句践,被困於会稽之中,就起用了范蠡、计然。
  计然说:“要想搞军事斗争,就一定要知道经济的事儿,以使自嘎的后勤保障完善起来;而搞经济,一定要知道商品是怎样运作的。‘军事’与‘经济’这俩玩意,了解得越形象具体,则世间万物的规律也就基本上摸清了。
  如果年头风调雨顺,粮食就会丰收;如果有大洪水,就会带来水土流失,庄稼地都要被冲毁;半涝半旱的,就会有饥谨的发生;就不要说大旱之年了。所以作为一个国家,要主动进行补贴与调控:旱年则要补贴资助水运行业,洪水年则要补贴资助陆运行业。
  一般来说,大自然是有一定规律周期的:6个年头持续丰收,6个年头持续旱灾,十二个年头就可能发生一次大饥荒。那么,咱们对粮食这种基础物质的出售,就要掌握一个规律:如果低于20钱出售,就会伤害农业;但高于90钱出售,就会伤害工商业。伤害了工商业,社会会无法创富也积聚不了财富,则是一个贫困的社会;伤害了农业,就没有人愿意去开荒种田了。所以,要把粮价掌控在上不过80,下不压低至30,这样农业与工商业皆大欢喜,物价稳定而市场繁荣,国家税收的来源与市场经济都不会涸竭,这就是‘治国之道’呵。
  要懂得存储与流通的道理,尽量多地发展各行各业从而使商品种类齐备,使资金始终处于流动之中。商品生产出来,就是要从事贸易滴~,容易腐败的食物就不要作为国家物质储藏,这些食物也不会有人随意涨价。观察商品在社会上是处于‘过剩’状态还是‘短缺’状态,就知道这些商品的贵与贱了。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价格太高就要赶紧出手,很便宜却可能社会短缺的就要赶紧买到手。宏观经济就是这样,财宝货币就要让它们运作得如流水般的畅顺。”
  越国由此实施了10年,国家就很富裕了。再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提高战士们的生活待遇,让战士们勇赴杀场,如渴得饮,也就报了强吴的灭国之仇,在国内都成了头等强国,被列为“五霸”之一。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7 12:59:47   这这这,这位计然可是2500年前春秋时代的人呵。
  说的比那位老外写的长篇大论《国富论》还强,是真正地说出了宏观经济的本质与具体可用的方法来了。
  人家按计然的来,就当真国富了;而按那个鬼佬亚当斯密的来,倒不一定国富,反倒搞出了文革后期那种穷得叮当响的局面。那个时候,小偷都不多的,你只管“夜不闭户”就得了,上那门去都与自嘎一样穷;大偷就不少,国家的不偷白不偷,看看“渤海二号”,打捞起来一看,里面配套进口的生活物质,啥沙发呵、电视呵,全都没了,全给搬回到自嘎家去了。  
  这新问题不是又来了吗:为啥计然这人会如此牛逼?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7 14:13:07   中国文化有个挺奇怪的现象,就是文字出现挺晚,要比西边那个文明——美索不达美亚的两河文明苏美尔文明,文字出现要晚1千年左右。
  可是一出现文字,最先有的俩本书,就记载了相当高深的文化与科学。
  ——现在传世的最早俩本书,一是《周易》,竟然就是“运筹学”的著作;而另一本最早的书籍《尚书》,里面有一篇叫《洪范》的,也记载了另一门高深的学问,叫“统筹学”。
  之前的文字吧,就只见于商朝刻于钟鼎上的“铭文”,与刻于龟甲、牛骨上的“甲骨文”了。
  咱们很希望夏朝中期的“二里头文化”遗迹里有带文字的东西出土,很可惜咱们老失望。
  但《周易》、《尚书》这俩本书,就让咱们对远古的祖先肃然起敬了。
  现在咱们要考证汉武帝的平准事儿,还是要推溯到这俩本书来。
  而要搞清楚这俩本书是说啥的,就必须先搞清楚来自中华远古的词汇:“阴阳”、“五行”,到底是说什么滴~。
  当然可以用最简单的解释:全是封建迷信呗~,有啥可提的?
  这是咱们经历了“破四旧”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上比较通用的一种说法。
  但这种简单的否定方法,只能说明咱们这些后人头脑,不是在进化滴,而是在退化滴~,以至于失去了探索精神与科学研究态度。
  那么好,咱们现在提出以下观点,供各位方家批判。
  可以批得俺体无完肤的,则说明俺的观点错误,那俺以后也学大伙那样,再不讲“封建迷信”了;如果批不倒俺,则说明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成立,以后大伙可得多多深入研究。
  远古流传下来的“阴阳”,其实是一门“运筹学”;而“五行”,则叫“统筹学”。
  而“运筹学”,就是当今俩门科学学科:“工程控制论”与“信息论”着重研究的东西。
  “统筹学”就是现在“系统论”着重研究的东西。
  否则,咱们很难理解那部《周易》,整篇用“阴阳”去概括周初的历史;而那篇《尚书 洪范》,很精确地提炼出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五个“要素”,即“金、木、水、火、土”了。
  下面一贴,俺将重点解释一下这两门科学学科的精要,还得有根有据地去解释。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7 17:09:57   呵呵,俺是说,如果现代生物学能达到咱苗人的一半程度,就算不错了。
  看看苗人居住的地方,是自然生态保持最好的地方——与大自然和谐呵。
  有啥农作物的事情,比如遇蝗虫啥的,就招来小生物解决。结果蝗虫没咬着庄稼,倒成为了大伙的盘中餐。遇到个小偷啥的,想去偷吃苗家种的水果,自嘎就先定在那了,动都动不了。
  单是能培养那些小生物、甚至微生物,还能役其所用,现代生物学就远未达到。
  传说中,当年黄帝辕轩氏与蚩尤氏打仗,辕轩氏就被蚩尤氏发动的气象战、生物战搅得晕头转向。
  后来打得黄帝辕轩氏都对蚩尤氏尊重得很,哪怕是打了胜仗,也将蚩尤氏黄金装头,送回部落之中。因此华夏两族结盟,史称“阪泉之盟”,终成华夏一脉。
  现在的苗家,还认蚩尤氏是他们的祖先。
  而蚩尤氏是东夷十六部落的首领,也就与咱们山东“大汶口文化”与江浙的“良渚文化”相对应。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8 13:47:58   
  咱们今天说说“运筹学”。
  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一门叫“阴阳家”。
  司马迁的老爹司马谈有一本书,叫《论六家要旨》,专门谈到了这门“阴阳家”:“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可见在西汉时,阴阳家们研究的“运筹学”这门学科,已经相当成熟了。
  当时“运筹学”的要点是什么呢?
  就俩点:
  一是万万不可脱离实际与实践,要持续不断地密切观察与观测所研究对象的“流程”,并在流程中提炼与总结事物的规律——也就是“道”了。
  二是记录这种流程用以研究规律的,就是“阴”与“阳”。所以有“指约而易操”的特点。
  咱们用《周易》这本经典典籍来说明以上俩要点:
  咱们先要知道《周易》是一本什么书,这也很简单:《周易》其实就是一本历史书籍,记录的是周部落从兴起到建国这段历史。
  按现在通称的历史书籍分类方法,主要有《史记》那样的“纪年体”与《汉书》那样的“断代体”。
  可由于《周易》被解释得特复杂(现解易的学派,可就有2000多种呵),整得像部天书似的,反倒它的“记载历史”的功用被淹没了。
  而且,《周易》记载历史的方式也很特别:不是用纪年体,也不是用断代体来载史的,而是用“流程”、“进程”来记载历史的。这就使研究该书的人很迷惑,如果还不了解“阴阳”概念的话,更是觉得它神秘兮兮的。
  那么,“阴阳”是什么呢?
  咱们一看到这词儿,不要立即就想到了“太极阴阳双鱼图”,这个图案是北宋年间才出现的,并成为了道教的标志物。
  而要一看到“阴阳”俩字,就要想到是一条线性的流程:阴,代表消沉、低伏、向下运动;阳,代表着抬头、高涨、向上运动。
  一阴一阳,就代表了一个从下往上的运动过程;一阳一阴,则代表着从上往下的运动过程。
  所以《周易》的“易”,就是“变化、运动、转变”的意思。
  而所有的“爻”相加,就成了一条高低起伏的曲线。不过为了述事的方便,就将这条总体曲线分割成“卦”,每一卦指定一种“历史情景”或“人生情景”。而爻辞,就是解释在这些情境中,客观环境会有什么规律,而咱们有什么好方法去应对。
  但曲线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每进一爻,就成为了另一个卦。所以道家会马上提醒你:现在说的是“本卦”,但马上就有另一个“变卦”。也就是说,千万不要静止地去看《周易》,而要“从运动中”去看《周易》。
  而后来道家总结出来的“少阳、壮阳、老阳;少阴、壮阴、老阴”,就代表了事物的起始、壮年得势、即将向反面转向这三个阶段。
  ——就像咱们看股市K线图似的:
  新公司的股票在正常情况下,哪怕要往上升,也不会一下子就升到高位,必然有一个抛、吸的相持过程,所以有许多小波幅;如果一下子就升到了高位,就只能说明一定有很强大的炒作力量在运作这只股票。这就叫“少阳”。
  而到微软、长江实业那等公司股票了,就相当稳定了,叫“实力股”,一般会每年上涨一定的小幅度。这叫“壮阳”。
  有些业绩不明显,却被炒成了高位,成“泡沫股”了,这就叫“老阳”了,可以随时崩盘的。
  现在这个板,不少人害怕经济崩盘,就是担心咱们的整体经济也被炒成了“泡沫经济”,所以老说“要实在点,小心崩盘”。  
  好,以上是一些关于“阴阳学——运筹学”的基本概念。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8 14:23:05   
  阴阳学(运筹学)呢,在春秋时代,被研究得忒深透,其密切与实践结合的精神与“筹算”方式,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实践大家:孙武子、老子、计然、范蠡这些,都成为了一时的大家与国家的“好干部”、某方面的“好领导”。就连那个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也是运用了“阴阳学”,修建了现在连老外也纳闷的全世界仅存的沿用2000多年的伟大工程。所以“阴阳学”在战国后期起,也被称为“道家”(注意:真正意义上的“道教”,是东汉末年才兴教的)。
  就连孔子,在晚年学术中,也深受道家的熏陶,所谓“道闻道,夕死可也”嘛~,结果不像壮年之前只研究《周礼》了,而是跑去研究《周易》去了,还作述了《周易十翼》。结果孔子晚年学术核心为之大变,不同于以往只讲“礼”,只讲“次序”,而改成讲“人道”了,因此成为了中国“人道主义”的鼻祖。孔子也因此摆脱了以往的困顿,获得了真实的精神自由释放——瞧得晚年陶陶然、欣欣然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而孟子也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人本主义”,是宣扬政治文明的,也纵跨上千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理念上结出了硕果。
  所以有句老话说:大儒入道嘛~。只要肯真正与实际与实践融汇,彻底抛弃虚理,眼界就会放开,就会成为道家。
  这里还有一点要澄清滴~,就是咱们的教师爷老告诉咱们的:汉初政权笃信的“黄老之学”,就是“无为而治”。
  屁~,“黄”指的是《黄帝四经》,而不是《黄帝外经》与《黄帝内经》这些医学著作。《黄帝四经》就是一本用运筹学解释政治学的书籍。而“老”呢,指的是老子要按照客观自然规律来治国的意思。
  也就是说:“黄老之学”就是要按照客观实际,尊重自然与社会规律,力求用运筹学去治理国家的意思。
  ——所以,汉武帝用了足足13年的时间,去跟进、追踪社会的进程,方才推行全面改革滴~。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9 13:24:37   
  一说到“五行”,现在比较流行的解释是: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五种“元素”——与化学元素表上的元素没俩样。
  咱们搜来百度的“科学解释”: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看看,还是把五行理解为“物质”了吧?
  这也不怪大伙,就连班固这位汉儒,还把五行理解为“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呢,所以他在《汉书》中专列有“五行志”,是专门记录各种稀奇古怪和自然灾害的事,UFO、天文异像、水灾、旱灾什么的。
  从此吧,“五行”就当真与“封建迷信”挂上钩了,有向“异端邪说”发展的趋势。
  整得五行学说怪可怜的。  
  班固这样写法,是当真不知道,还是别有意图,咱们下面还会谈及,这里先按下不表。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9 14:01:55   
  其实呢,“五行”这一名称的来历,是相当正路滴~。
  周代初期呢,对前朝俩位人物相当尊敬:比干、箕子。连《周易》那样不太提具体人名字的典籍,也几次提到箕子这位人物,认为他是位坚持原则的杰出政治家、组织学大家。
  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当上了天子,但对治国还缺乏必要的经验与总体方向呵,于是专门请箕子到周国的都城,传授治国方略。为此还专门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那会俺这位头狼,还露着多毛的大腿,领着一大伙美女啦啦队,在城门口舞着俩毛球,嚷嚷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呢。
  而当时另一本典籍《尚书》,就在其“洪范篇”里,对箕子向周武王的“国是交代”,做了如下谨重的记录:
  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周武王说:“天呵,大自然有好生之德,使咱们能共居一个国家,但俺不知道如何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呵。”
  箕子就回答说:“俺吧,也是听说滴~:那位鲧大爷跑去治理洪水,乱安排五行。上天就发脾气了,不给鲧大爷‘治理洪水’的九条大纲和主要方法。鲧大爷吧,就被舜发出龟波神功(内含5W亿伏的高压电)给电劈死了。鲧的儿子大禹就接替老爹未完成的事业,还任劳任怨的,感动了上天,上天就赐给大禹‘治乱’的九条大纲与主要方法。这所谓‘九条大纲’呢,首要之事就是‘五行’……。
  这五行呢:第一叫水,第二叫火,第三叫木,第四叫金,第五叫土。水可以润下,火可以炎上,木可以定曲直,金可以决定是跟从(顺从)还是改革,土可以来安排咱们的主营生产(当时可是农业国,‘稼穑’就代表了当时国家的主营生产)……”  
  看看,五行的提出,是个很正式的场合,很正式的交代过程吧?
  ——是一位组织学大家、政治家,在告诉一位新执政者国家治理的方略呢,能儿戏不成?
  而且必然是与国家治理、组织有关吧?
  咋可能是“封建迷信”、“异端邪说”呢?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9 14:40:28   
  那好,“五行”在箕子的理解里,到底是什么呢?
  当然不可能是元素物质了。要不,按中医的“肺属金”——拿猪肺去提炼金子去,多少头猪也炼不出一两金子来。  
  那么,就只可能用“要素”来解释了。
  咱们现代不是说:国家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吗?没错,五行正是这复杂巨系统里面的5个要素;没这5个要素,就不成其国家了。
  这就好理解金、木、水、火、土的意思了:
  水:是一个国家的“组织形态”——你是用什么方法,把一伙人联系在一个国家里?是用高压专制手段,还是用民主的方法?是用强迫型的,还是用大伙都高兴型的?你是喜欢顺从性的,还是鼓励创造性的?……所以,水有“润下”的功用,是“联系万千老百姓的组织形态与组织方法”。
  火:是一个国家的“执行力”、“行动能力”、“生命力”——大伙在一起干什么?如果只是谈情做爱的话,回家去就得了,干么还要组织起一个“国家”?所以,组织成一个国家,就肯定是共同奔一个目标去的,那就是“共同富裕”、“齐齐发财”、“伙起来幸福”撒~。那么,就需要干事的人,好组织起大伙靠劳动创富。因此,“火”就是一个国家的行动能力与执行力,所以“炎上”。
  木:是一个国家的“制度”、“法律”——一个国家整天东碰碰、西碰碰,盲头苍蝇似的瞎折腾,那不成“幼儿园”了?所有的行为都是没有方向感的。那么,就要有适合大伙的制度与法律,好判个“是非曲直”,让社会有次序地进行各方面运作。
  金:是一个国家生存与运行的“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质的生产资料;二是软件上的“先进思想工具”。手里只拿着大刀长矛的,还老琢磨着去打现代战争那样的“国家行为”?不如回家多吃点大头冲菜,多做俩梦也就罢了。除了手上有“先进的工具”,先进的思想也少不了:现在还嚷嚷着让广大妇女铜子去裹脚,要不就“不道德”的,还是不要去搞改革了,这种死脑筋还是尽早找个地方凉快去吧。所以,是顺从前人的规则,还是力行改革,就看你手头、脑子里有没有好工具了。
  土:好解释,就是一个国家的“主营生产”了。
  以上,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看解释得对不对?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9 20:15:47   
  作者:小中青年 回复日期:2010-04-29 19:59:00      
    前儿还被法王气得俺要从解剖学来看系统论,今天政委又从中医说起了,俺是不懂,堆到一起看看先
    肺——金——“工具”
    肝——木——“制度”、“法律”
    肾——水——“联系万千老百姓的组织形态与组织方法”
    心——火——“执行力”、“行动能力”、“生命力”
    脾——土——“主营生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这个,得解释一下。
  最早提出五行统筹学的,是箕子那样的政治家、社会组织家。
  由于是商朝时代就有滴,所以“洪范”这一篇,原来在是放在《尚书 商书》里面滴;后来周公旦按此施政,殷人又叛乱了,所以改放在《尚书 周书》里面了。
  由于是科学思维逻辑,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不少大家都重新对之进行深入研究。
  
  而运用到中医上,并被中医采纳成主体思想,要在战国中期之后了,代表作就是那部《黄帝内经》。
  连春秋时的扁鹊,谈中医理论,也只讲到了阴阳运筹学,还没有说到五行统筹学呢。
  《黄帝内经》才真正用这种科学思维逻辑,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并将组织学上的“五行”,运用到人体系统上面。
  而据现在的考证,《黄帝内经》是经过了200多年的编书历程,到汉武帝时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格局。
    反正吧,一定要把五行,当成是“功能要素”来看,而不要把它当成“元素”来看。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29 20:32:01        回先生能解释一下这九畴吗?俺怎么觉得这九畴才是箕子的统筹学呢?
  ————————————————————————————————————
  有了五行,才有国家的规格,国家才能自行运作。
  其它8项,就是国家的“要事”,而不是“要素”了。
作者:洪城烈焰 回复日期:2010-04-30 00:46:24      中国古人的习惯,排第一的应是总纲,所以这点俺同意老狐的判断,五行应是隐语,另有所寓。要不然武王听到箕子介绍什么水向下润、火向上烧,恐怕没什么兴趣听他把话讲完。
  但把五行对应各种国家管理要素,有点牵强,从字面上更觉如此。箕子后封建朝鲜,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实行了一套超越当时认知的管理方法。
  所以要理解他当时的意识,先应代入当时的背景。箕子是商臣,认知也应是奴隶封建主的认知水平。再说周武王以一个胜者统领的身份会向一个战败国的遗臣(实际还是犯人)屈尊请教何事呢?他刚打的胜仗,没道理向箕子请教呀。如果是俺这时最担心的也无非是怕别人也造俺的反,所以肯定是问“俺只是农民企业家,只管理过百八十人,现在要管几万人,原来的办法肯定是不行,你有什么好的经验给介绍一下”
  箕子关牢里也肯定想明白了,有些话不能太直说,要不然又得倒霉了。而且他毕竟还是奴隶主,管理国家的经验无非也就是御下要宽猛并济。所以先弯弯绕绕说了一通,然后介绍五种物质的属性。实际上就是让奴隶活得下去,得给他们条活路,但同时还得辅以各种手段让他们害怕不敢造反,这样国家就会富足。
  所以五行是对奴隶以水(吏)御之、以火(礼)炎之、如有造反以金(兵)伐之、以木(刑)之、以土(户)赏之,这样国家稳定了就可以徐徐施之以其他八法。
  俺这个也是生搬硬套,但俺觉得合理些。从下面周朝官制六典中也可依稀可见这种管理思维。
  其六典是: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抚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诰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30 01:27:27   

  呵呵,箕子与比干,可正是反对商纣王简单而残暴的统治术,因而获罪入狱的。
  如果这样理解五行,有两样涉及到了刑罚,好像又走回了商纣王的老路。
  况且,他是以大禹治理洪水与国家为引子的。
  咱们先不要说大禹其实就是当年的“部落王”,就算是咱们的企业招工,就在招工榜上写上:“如不服从上级管理,俺就砍脑壳(金)、施刑罚(木)。”怕谁也不会上咱们的企业来。同理,组织一个国家之初,德还没施呢,倒威先加,各大部落会服气吗?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30 13:34:40   
  呵呵,个人的人生管理,比较多的用运筹学。像《周易》,里面就谈到了作者很多人生管理经验,包括如何“见大人”呵、如何判断组织形态呵、如何与民众交往呵,等等,等等;甚至乾卦中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亢龙有悔”——既要积极进取;又不要过份、过度,省得钻牛角尖,拿个榔头或刀具啥的,跑去别人小学校、幼儿院杀人小孩子,因而成为环境、社会的反面。
  而五行一般指“系统”,个人的人生管理方面,就可能未必用得上。
  唉~,福建、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这4例杀小孩子的事件,全是40来岁的人。
  而他们小时的教育,又全是“阶级”呵、“斗争”呵什么的,结果一遇困拓,就觉得社会沉重,前景无望,没有积极的方法应对,结果就走极端。
  可见一个社会的教育,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一遇事儿,只讲虚理的,现实又无法兑现,心理落差就会极大,就会铤而走险。
  所以吧,咱们的教育,一定要讲实在活、技术活,不要象儒家那样只讲虚理。
  虚理对一个个人来说,尚且具如此大的杀伤力,就不要说对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了。  
  所以吧,俺现在是越来越腻味一遇到事,一大堆人就在那里琢磨虚理去了,还吵吵嚷嚷的,说“众人皆醉俺独醒”呢。  
  好方法,是要积累的——不管是一个群体,还是一个个人。  
  那么,不同的系统,就有不同的功能要素了。  
  比方说,搞中小企业,就不是把功能要素厘定成这五行,而是“人”、“财”、“物”、“信息”这四样。
  而大型企业集团,就有点“复杂巨系统”的味道了,改过去也最起码是鲁国那样的“国家”了,则就不妨用五行了。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4-30 15:42:10      作者:洪城烈焰 回复日期:2010-04-30 14:07:37 
    俺百度了下,得到周朝具体官制,中央有天地四时六官,其中天官是首辅,其余五官分别地官司徒管理版籍、人民田土之事、春官宗伯管理天子、诸侯的牒谱、继承、祭祀事务、夏官司马统帅周天子的军队、秋官司寇管理刑狱事务、冬官司空《周礼》司空篇已佚。    
    除天官(首相)外,其余五官极象后来的六部-吏户刑兵礼工,那会生产力还不发达,所以工部对应的职务没有。所以俺判断是五行分别对应的是五个部委管的事条,就是说箕子认为管理天下就是此五件大事,然后周天子设六官管理此五事。    
    周制多不可考,老狐继续摆后面的汉武大帝,反正这点俺存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洪城!:)
  但对于西周而言,不要摆渡官制,因为这个时代正是“贵族制”呢——国家主要靠“王”与“公、伯、侯、子、男”五等爵支撑着,还有一种叫“士”的阶层,是国家的储备性人才。
  正是因为国家实行的是“封建制”,所以才造成了天子权力与日益壮大的诸侯势力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到周厉王时已呈即将爆发的势态,所以周厉王召开了诸侯大会,是生生地把一位大诸侯——齐哀公,丢进大鼎当中,煮熟了,加上胡椒粉,然后大伙吃肉喝汤的。
  这个时候,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就呈表面化了。
  后来,周厉王初都城中的中间阶层发动的起义赶跑了,还短暂实行了一种叫“共和”的政体,也就是诸侯的同盟大会,共同推举一位摄政者主管国事。由于当时推举出的这位摄政者是一位伯爵,分封领地是“共”,采取的政治方式是“和”,所以史书上把这段时间的国家形式概括为“共伯和”,简称“共和”,也是一种国家形式。  
  到秦汉,就一定要搜官僚制了,下面俺也会讲到。:)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02 14:32:41      咱们接着写汉武帝经济改革的事。  
  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与体制改革,有点与咱们现代1978年那场改革一样,都起于无奈:不改革都不行了。
  所不同的是:咱们是因为经受了“文革”,国民经济已经濒于崩溃的边缘;而汉武帝刘彻那次,则是直接面临了战争。
  汉武帝其时,正面临与北方民族——匈奴的全面战争。  
  匈奴与汉高祖刘邦、汉文帝的恩怨情仇,咱们也不提它了,说起来一匹布那么长的。
  但在刘彻时发展成全面战争,还是刘彻太年青惹得祸。
  公元前133年(武帝年号元光二年),不知谁出了个馊主意:以富庶的边境城市马邑(现山西省朔州市)为诱弭,汉兵30万伏于雁门关内,引诱匈奴的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前来抢掠资财与城市,然后予以围歼,从而一举解决匈奴与汉朝的长期矛盾。
  24岁的刘彻批准了这个计划,却不知道这个轻率的举动,带来了连年的战争。
  此次诱歼计划的执行,过程曲折离奇、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催人泪下,却就是人家匈奴单于没上当,跑回北边大草原去了,临了还丢下一句恨话:“你让俺不安生,俺也让你不安生~!”
  结果,东起辽西大平原,西至甘肃,匈奴每年都大举进犯,抢了物质、烧了官府、绑了官员与百姓就跑。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03 12:45:15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03 08:01:30 
    到了不惑之年,却行如此极端之事,确实是出了啥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过,回先生找的原因,可能也有问题吧,至少,是太片面的,单是先生所说的原因,根本不至于导致现在这样的结果。因为,假如原因是这样,那么,为啥活了大半辈子,这种教育的危害才显现出来呢?
    遍布密布社会的戾气,难道都是由那些教育而来?先生既然讲实,那么,何不考究一下,这是由实而来,还是由虚而来?俺是觉得来自实的。。它来自人们实实在在的经历与感受,与那些早就被批倒批臭、并且被抛弃三十年的先生所谓的虚理,真的没有那么大关系,没有那些教育,这种结果,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再说,那时的教育所教的东西,也不是只有先生所说的这种虚理一类吧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03 08:05:23 
    先生解读的五行可只有“一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其余都与“虚理”密不可分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斯洛是一位社会行为心理学的大师,他对群体心理的分析是很有独到性的。
  他把人们的“期望”与“现实获得”分成两组不同的概念,如果社会群体的期望值与现实获得比较吻合的话,则“激励”完成;如果两者反差很大的话,则社会上各种的各种变态心理、人格分裂、臆症、精神分裂激增。
  因此,咱们搞投资的,就常常用此条去观察社会行为心理的微妙变化:当社会精神病例激增的时候,也就是一个社会的“期望期”与“现实获得”反差加剧的时候,社会的“文化泡沫”就会导致“经济泡沫”。那么,咱们就要考虑在这个区域进行撤资的准备。
  俺一直很佩服这位马斯洛。
  他的晚年,一直穿着工装,在咱们企业里面呆着搞研究。
  因此他成为了真正的大师,而且他研究成果的生命力,比他的老师弗洛依德要强与长。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03 15:43:39        一与匈奴打起来,才知道这仗不好打。  
  匈奴吧,当真凶得很。
  这个民族本来也是华夏的子民——夏朝的时候,谁犯了事了,如果不是死罪的话,国家也懒得起监狱供米供柴地关着的,就全赶到极北的的“幽冥之地”去,让他们在冰天雪地中自生自灭,时称“流放”。
  后来夏朝的最后一代天子——桀失道,被商汤王给灭了,其家族后人也被赶到了北地。
  这个时候,这批“劳改犯”就开始壮大起来了:才几岁的孩童,就骑在羊背上射鹰射兔的,长大了就晓得拉硬弓骑在飞快的马上精准地射箭,天生是骑士+战士。
  但光养畜生也不行,好东西全在南边呢,所以只要北方大草原一发生干旱,就群聚在一起,跑来南边抢物质,抢女人。
  后来,商朝的中兴之主武丁,喜欢开拓疆土,将农耕文明往西部推广。也就封了“周”这个部落为“王”,让他们向西边发展。
  周部落往西去,过程总体还算顺利。一遇到匈奴(时称“鬼方”),就不好办了。周部落那怕与西边十几个“夷”联合起来,也生生地与匈奴血战了三年,方才惨胜。
  而西周的灭亡,也与这个匈奴有关,周幽王就是被申侯串通匈奴大军,打进了西周的都城镐京,宰了周幽王,还把那位调戏诸侯兵马才露齿一笑的褒姒抓了去做军妓。
  周平王只好东迁到河南洛阳,才叫“东周”嘛,然后中国就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
  可是在整个春秋时代,连大国齐国也打不赢匈奴,只有俩大国:秦与晋,方能抵御得住匈奴的进击。
  晋被三家而分之后,秦国就在与匈奴的长期战争中,军事实力成为列国最强。
  记得十年前吧,还有一个贴子在问:如果那时的亚历山大大帝或罗马帝国的军队,东进中国的话,谁赢谁输?
  哪有得比呵~。
  被秦、汉军队打跑的匈奴,后来往西边去,直接就造成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大动荡,还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
  那个“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好多好多个世纪之后,欧洲人提到这个名字还发抖。
  所以,以当时的秦军之强,仍是不能在军事上彻底解决匈奴的问题,还得起道万里长城,并将最精锐的蒙恬军团布署在北边呢。
  汉武帝当时也是年青,惹了个这样的刺头。
  但惹出了事,总得打下去吧?
  于是,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兵出四路,跨过长城就在口外寻找匈奴打仗。这一仗打下来,却仍然是个“输”字:只有卫青砍了几百个匈奴首级,其它三路:太仆公孙贺、大中大夫公孙敖、卫尉李广,全是败仗。孙敖带出去的上万骑兵,还跑了七千;有“飞将军”称号的李广,还被俘虏了,后来得以脱逃回来。
  这一下子,就把刘彻搞得芳心大乱了。
  鉴于军事与后勤保障的需要,次年,汉武帝即颁布了那道改革的诏令。
  由于这场改革,是起于“非常之需”,结果,有17年的时间,汉武帝的改革沦为剑行偏锋、钻牛角尖的瞎折腾,以至于铸成历史上的大错。
  (接上文正文)
  几乎可以把汉武帝的改革,分成两个阶段,咱们不妨以“武帝改革第一期工程”与“武帝改革第二期工程”来分别叙述,省得说不明白事儿。
  咱们先说第一期工程。
  武帝改革的第一期工程,起于军事战争的需要,重点解决国家用度资金紧绌的问题,时间是从元朔元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111年),共历时一十七年。
  咱们先排一排这17年有关经济方面的大事:
  元朔元年(前128年):发布改革诏书。
  元朔二年(前127年):设立朔方郡,并命令苏建带领十几万人建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同时修缮秦时长城。由于该工程征集了大量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民工,并需要长途运输各类战备与日常物质,结果大耗银两数千万,以至以上这三省(按今天的地名)的各级官府储蓄与银库都一扫而空。
  元朔五年(前124年):命令卫青带领3万兵马从朔方城出长城外,向匈奴进击。由于当时进军关外,除正规战斗军队外,尚配置有十余万的后援部队及数十万的后勤保障运输民工,再加上战后的军功皜赏,所以每进击一次匈奴,花费都十分巨大。
  元朔六年(前123年):由于连年与匈奴打仗,皜赏军功的黄金已达二十余万斤,尚未计兵甲转运的费用。于是国家粮库空虚(全卖米折钱去了),“文景之治”靠经营农业积存的家底,已在此年耗费殆尽,仍还缺钱补贴战争费用。
  夏天,为了筹钱,刘彻下达诏令:可以让老百姓购买爵位以及用钱赎罪;并每花费17万钱,就可以官进一爵;连买好几等官爵的,可以马上走马上任当实任官员。由此筹得三十余万黄金的战争经费。不过,请各位也记住:从此时起,官僚阶层“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矣”。
  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塞征讨匈奴,一次横扫陕甘,打到快进今天的新疆了;另一次深入大草原,一直打到现在俄罗斯的贝尔加湖边。
  此次霍去病是直接深入进击扫荡匈奴的后方保障基地,因此厥功至伟,打得凶悍狂野的匈奴,也伤心地哼哼唧唧唱歌仔:“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着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现在陕甘地区还流传有“米脂的婆姨,馁靖的汉”。霍去病打下了焉支山,也就是打下了陕甘的美女窝,使匈奴再娶不上漂亮老婆了,怪可怜的~)。
  当然,两次战役的费用也不省,共花费了数千万钱。
  元狩三年(前120年):黄河下游决堤,灾民无数,国家开尽粮仓赈民,仍不足够;只好向富户募捐借贷,还是不足够。于是迁徙70余万贫困饥民于西部今宁夏、甘肃,所有衣食与移民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并承诺借给这些移民产业,以其生存发展。整个救赈与移民过程,花费数以亿计。
  (接上文正文)
  元狩四年(前119年):造皮币、铸白金,并将盐铁收归国有,成国家专营,由“专业户”东郭咸阳、孔仅,分别负责煮盐、冶铁事宜,商人转官的桑弘羊也开始接手国家财政。并颁布法律:有敢私自煮盐冶铁滴~,砍左脚掌,还得把家抄了,没入官府。
  高层还商议征收工商界“财产税+消费税”:
  以每1000钱为“20算”,2000钱的家财即“40算”,政府将以40算为征税基数,征收“1算”税,折合金额50钱,即2.5%的税费,此为“财产税”。
  家中有车与船的,车一辆征一算,长五丈的船征税一算,此为“消费税”。
  以上两种税费,从事农耕与冶铁的,按优惠征收,即财产税征税基数下降到4000钱(80算)征一算。车与船如果是用于运送军粮或用于军事用途的,则免征税。
  ——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缗钱”,小日本对这个税政问题相当重视,老在一旁偷窥研究的。
  征这种“财产税”与“消费税”吧,也就罢了。更坏的是:如果工商界人士不自嘎评估统计申报或申报不全的话,则要去守边境一年,还要被罚更多的财产税与消费税。如果有告发工商界少算缗钱或不报缗钱的,就以收取缗钱的一半,奖励告发者。
  此条馊主意大致出自张汤:张汤这人口才很好,老喜欢在刘彻面前嘀嘀咕咕,教刘彻如何能敛财、发财,经常搞得刘彻连饭都忘记吃,也搞得丞相如同虚设。天下事也就由张汤说了算了。
  这种向工商界征收财产税与消费税的举措,一下子让社会骚动起来,人心皆惶惶,已经很难专注于自身的工作,心里活泛地重新思谋生活出路,谁都在心里儿骂张汤这老小子。
  此年,卫青与霍去病各带领五万兵马,后援步兵等数十万,出塞进击匈奴。卫青在极北之地遭遇匈奴单于的战阵。卫青在兵力少于匈奴的危急情况下,仍然果断分左右两军绕行包围单于的军阵,以兵少围兵多,在大风沙中激战一天,终于击溃单于的军队,单于只能带数百人逃亡。而霍去病深入大漠以北,攻略匈奴领地,也是战功卓伟。
  元狩五年(前118年):正式废除“三铢钱”,推行新款货币“五铢钱”。但是仿盗国家货币的又多了起来,以中部(原楚地)为最多。官吏们逮起这些人后,就往边关送。
  元狩六年(前117年):这一年是经济史上挺沉重的一页:刘彻的国家政权终于向工商界下手了。不仅“缗钱令”下达实施执行,同时还下达了“告缗令”,并严加执行。有官员认为这个法度过重,是“乱民”的法律,不在本地区执行,竟被以“不遵守法纪、不认真办事”的罪名,绑付刑场砍头。
  “告缗令”的实施,后果相当严重:不少奸滑之徒为了摸一下锦缎玉食的细腻柔软,就跑去告发他人家庭“匿缗”,结果中产以上家庭基本上被告发,工商界中产以上人士家庭大部份破产。社会风气严重衰退,老百姓单凭告发就可以发财,也就不经营和储蓄了。而官府却因此抢得人民财物以亿计,雇工以千万数,良田土地大一些的县份有数百顷,小一点的县也有百余顷,家宅住房也一样。于是,与商贾之家可怜兮兮相对应,基层政府因为可以煮盐冶铁,外加没收缗钱,结果“办公费用”可就充足得很了。
  元鼎二年(前115年)这一年,孔仅任大农令,桑弘羊任大农中丞,开始试验“均输”之法。
  国家在金融上,也将货币铸造权收归上林苑,同时命令各郡与国均不许再铸钱;非上林苑铸造的钱,不许流通。这个时候,民间私铸的钱才少了起来,只有很少工艺好的、胆子大的才会跑去铸钱。
  元鼎三年(前114年):这一年,初夏发生了冰雹灾害,造成了整个河北、河南、山东40多个郡、国的饥荒,竟导致了“人相食”的情况发生。
  元鼎四年(前113年):这个时候,虽然那个著名的酷吏——张汤已死两年,但官吏们以用严刑峻法对付老百姓为荣,还相互间较着劲攀比着对老百姓“惨刻”,官风彻底坏啦坏啦滴~。
  这个时候,一位人物进入了汉武帝刘彻的视野。
  此人叫儿宽,官职“左内史”。在一派惨刻的官风中,唯独儿宽“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务在得人心;并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就是在收官府租税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分清富户与贫民,有余力的,就按本本办,穷困的就少交点,还鼓励民间相互借贷。这样,官府租税总收不齐。
  后来,有军事需要,儿宽因为租税凑不齐,要被免官。当地老百姓一听说儿宽要被免官,全都吓得心惊胆颤,赶紧地,有钱的家庭出牛车,没钱的肩挑手提,硬是把亏歉官府的军粮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竟使当地一不小心成了“模范运军粮地区”。
  这种“爱民拥军的好干部”,被汉武帝刘彻发现,并促成了他深刻的思索。
  元狩五、六两年(前112、前111年):进军西部与南部,西平乱西羌,南定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越南。
  (接上文正文)
  在long long尔泰(越是不懂英文的,越喜欢买弄一下这种“中美国英文”,像《功夫》里面“阿鬼”似的)的日子里,人们在经济学思维上,都有着一种挺重的情结与误区。
  那就是宏观经济一遇到严重的危机,比如战争、大型自然灾害、大的经济危机,垄断主义就会抬头,好像把经济全盘交给“圣人”们来打理,大伙就会自然丰裕似的——毕竟,经济经营是一件很累很累的活儿,智力、体力、勤快一样都不能少。
  所以,一旦宏观经济形势转劣,老百姓会很自然产生一种对经济经营的厌恶感:反正都没钱赚了,不如服从一种权威的管理与分配,过过紧日子。这些“圣人”们嘛~,将来会使咱们过上好日子滴~。
  所以,现在欧美国家与民众,把怒气撒向大型金融与商业机构,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群体心态”。
  但是,这种“偷懒心态”,就会导致社会、经济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圈”:
  经济危机——民众交权与授权给政府——搞宏观经济的垄断经营——经济有点起色,政府“分配”了点甜头给民众——民众再交权与授权给政府——直至建立起政治上的“寡头统治”、“极权主义政府”——民间破产,民众重燃怒火——政府就必须开打大型战争,去转移国内社会已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经济向政治、社会传递负面信息的恶性循环,已使一个又一个大型人类文明走向衰亡。
  远一点的,比如象苏美尔、古罗马帝国那样的大型人类文明,咱们就不提了;咱们只提近一点的,那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鬼子,为啥会在二战期间及之后彻底衰退呢?
  归根结底,就是被这种经济思维所累。
  英国鬼子吧~,是欧洲最聪明、思维能力最高的国家与民族,当真做点事儿出来,是很认真与漂亮的。二战期间,“国家调配制”、“社会配给制”搞得最彻底的就是英国,弄得比当时标榜“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鬼子还强、还彻底。
  这一下子,就把经济的流动性给限制得最低,以至最终堙没,结果整盘宏观经济就走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垄断——紧缺——加速垄断——加速紧缺。
  当战后的德国与小日本,在美国摧谷流动性的经济政策之下,全盘经济得以快速复苏,英国、法国就只好支支歪歪地后面慢慢收拾自嘎的“国有企业”,已经难以顾及经济发展前行的事儿了。
  等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对冲基金狼似的冲击英国的金融体制时,才发现这个貌似强大却臃肿的“巨人”,其实不堪一击。
  就像咱们的工商银行,现在算是全球资本金最多的商业银行,却阻挡不住国际黑客们攻击其网络系统,把睡在银行里的客户存款,静悄悄地淘掉一样——最近不是有一例深圳的客户,在工商行里面的几千“血汗”存款,被马来西亚的国际黑客提掉吧?一去报案才知道,原来这还不是孤案,警察叔叔已经司空见惯到连案都不想立了,就给个“备案”得了。
  看看,国家垄断主义,只会带来这种养出“臃肿却虚弱的经济肥仔”的结果吧?
  这种一遇到事儿,就龟缩进“垄断主义”的经济思维,一直到美国参与二战才被打破,让咱们看到了“垄断”之外的东西。
  美国凭啥打二战?
  可不是“人海战术”——人命金贵得很,死得太多美国佬,罗斯福政府都要承受不了压力。
  所以美国参与二战,实行的是“物海战术”。
  看看德国U型潜艇的“狼群围攻”,让多少条美国商船沉没在大西洋底。没问题,你炸吧~,俺就是不断组织庞大的商船队,源源不断将各类物质输送往欧洲、太平洋战场(日本鬼子也是的,你惹这个全世界企业最多的国家干么?这不嫌忌自嘎死得不够快吗?)。
  美国这种“凭企业物质打仗”的做派,不仅使诺曼底登陆成为现实,也使中国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主战场后期搞的“远征军伐缅”,就是为了打通这种“物质生命线”。而且此时,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打破宋子文、孔祥熙的重重封锁,在川滇的崇山峻岭中重新崛起,这使整个中国大后方的经济得以根本改观。如果不是战后国民党政府太贪婪,一胜利就急着在上海等地飞起来抢,凭这些民营企业的崛起,怕江山还不容易易手。
  (接上文正文)
  汉武帝刘彻在力行改革的“第一期工程”中,也未能免俗,他也陷入了这种“权力垄断”的经济思维之中。
  刘彻并不是不聪明,他是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总体陷入了“民间垄断”的事实——当时中国家族的力量相当强大,一个个家族象孤岛似的,相互间以“土地垄断”、“经营垄断”、“技术垄断”赛着劲儿,并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方式,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缺乏流动性,并以“竞次”的方式进行着“经济的角逐”。
  所以,宏观经济有俩矛盾,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产业间上下游之间的格局不平衡、不“和谐”,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纹不如倚市门”。
  二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可以详读一下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就可以发现当时就关中(首都咸阳一带)挺富庶的,而整个中西部地区,则挺穷困的。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破这种宏观经济上的垄断式经营,是费尽了心思。
  ——在政治上,他推出了《推恩令》,在根基上瓦解家族垄断,应该是具社会进步意义的。
  ——但在经济政策实施的前期,搞“盐铁专营”,用国家垄断取代家族垄断,就失之偏颇了。事实上,这“盐铁专营”国家也没赚多少,哪怕是“咸阳,齐之大煮盐;孔仅,南阳大冶”,也不过“皆致生累千金”,还不够一次皜赏军功的一个零头。
  更恶劣的是,《缗钱令》、特别是《告缗令》的推出,直接动用国家权力强抢民间中产以上阶层家庭,虽然官府解决了用费问题,却令整个官僚体制吏治大坏、风气恶劣、与老百姓为敌;还造成了整个社会凭正当劳动致富的欲望低弥,偷奸取滑、窥视他人恶攀比之风高涨,整个民间的道德风气一下子变得恶劣起来。
  刘彻在“改革第一期工程”中,把“家族私营垄断”转化为“官府垄断”,其后果更为恶劣,可以说是“前门拒狼,后门却迎虎”,因为官府具社会管理职能,当官府可以为了经济利益而动用手中职权的时候,是个人都会变得异常贪婪,可以随意置社会任何人于死地,社会因此发生动乱,宏观经济更加陷入“崩局”。
  后来果真如此,元鼎三年(前114年),河北、河南、山东40多个郡、国的大饥荒,但官府已经失去了元狩三年(前120年)全面救援的兴趣,可见当时官府垄断已经达到了一个多么强烈的地步,连基本的社会执行力都丧失了,从而导致了“人相食”情况的发生。
  汉武帝刘彻在临去世的前两年,发布了《轮台罪已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概指自身的这一段经历。
  汉武帝刘彻的改革,也在公元前111年,走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
  是前功尽弃,还是继续改革,汉武帝刘彻需要一个更大的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0 23:27:32        ——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缗钱”,小日本对这个税政问题相当重视,老在一旁偷窥研究的。
    这么好的税收政策,干吗不教它,害人家偷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财产税”,是最痛苦的一种税种,意味着长期奋斗的结果要被生生地分一块去。
  所以收这种税的国家,一向是“回报”与“回路”说得很具体详细的。
  比如,你交俺“财产税”,俺就以你的名字起间医院啥啥的。所以发达国家收人财产税,一向是说明用于慈善的,还给了那个家庭好名声,政府工程也多给几个。
  你不交财产税的话,也可以,但你必须自嘎设立“慈善性质的投资基金”——比尔盖茨,就设置了这种基金了吧?
  由此,社会的“再分配渠道”得以建立。
  如果让人交财产税,却让官府乱搞“三公消费”,谁愿意交这种税?你花还不如俺自嘎花呢。
  由于这种财产税向来设置得很复杂,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小日本也想搞,却不知怎么搞。
  这不,他们就偷窥咱们罗~。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0 23:30:28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10 23:20:57 
    一是产业间上下游之间的格局不平衡、不“和谐”,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纹不如倚市门”。
    ======================================================
    怎么好像提前进入21世纪了似的,三产牛气(支柱)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10 23:22:05 
    二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可以详读一下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就可以发现当时就关中(首都咸阳一带)挺富庶的,而整个中西部地区,则挺穷困的。
    ========================================================
    千年老大难啊
  ————————————————————————————————————
  看以下武帝搞的“改革第二期工程”。
  如果不是为了这“改革第二期工程”,俺才懒得写这篇长长的贴子呢。
  不如去干一些头狼应干的事,才好。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0 23:46:05      汉武帝当然学过,“黄老之学”嘛~,前面俺也说过了“运筹学”与“统筹学”的事儿。
  后来证明,汉武帝就是凭借这俩“科学学科”,推动他二期改革的。
  成果吧,也相当巨大。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1 23:45:42      (接上文正文)
  公元前110年,大汉国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观。
  北方雄居上千年的匈奴族,被英勇绝伦的大汉军队彻底击溃,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组织起一些“骚扰性的军事行动”,大型战争的危机已经不复存在。
  曾被匈奴族侵占的河西走廊26国,现在纷纷与大汉交往,虽然还有点“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的心态使然,敬重匈奴的使者还高于敬重大汉的使者,但那条通往西方的贸易之路,已向大汉洞开。
  南方,也已经安定,另一条通往南、中亚的海上贸易通道也畅通无阻。
  珍贵的和平,遂然降临在大汉的国土上。
  而时任中郎将的著名外交使节张骞,也完成了二次西域的艰苦行程,回来向汉武帝复命,并向刘彻详细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这个时候,球就重新回到了汉武帝刘彻的脚下,现在又到了另一个考验汉武帝刘彻执政能力的时候了。
  汉武帝经过深思熟虑,不失时机地就在这一年,发动了他“改革的第二期工程”。
  而在这期改革工程中,他一改过去凭借国家权力,实行高压政策与方式的风格,全面地走向了另一个改革的主题。
  这个主题,叫“天下流转”。
  (接上文正文)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不露痕迹地做了两个官职的重大调整。
  一是把那个爱民护民、工作能力与政策水平都很强的儿宽,升迁至“御史大夫”。
  二是扩展了一个官职的职权范围,将上林苑、货币铸造、运输仓储等经济事宜,尽付于此官职管理与监察。
  这个官职,设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名称很怪,叫“水衡都尉”,但权限不小,可以说仅比丞相低半级,已经超越了原来“治粟都尉”、“搜粟都尉”的“部门权限”,全面负责起统筹全国的经济、财政事宜。
  除此之外,此年汉武帝刘彻还废除了那个臭名昭著的《告缗令》。
  咱们先说儿宽升任御史大夫的事吧。
  这御史大夫吧,是秦代官僚制初建时就设置的官职,是负责监察百官行政的。
  到了汉代、唐代,这个官职的地位越来越高。
  在汉代的时候,其地位与掌管国家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等同,并列“三公”之位。丞相位置空缺了,一般是在御史大夫中再予麟选,补上丞相位置的。
  到了唐代的时候,其地位更不得鸟~。御史大夫们集中办公的地方,叫“御史台”。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赋予了御史台监察百官的权力,还赋予了监察自嘎这个皇帝日常施政的权力。
  所以吧,唐太宗李世民这人当真是人世间的英雄豪杰,打起仗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想当年总攻王世充的时候,窦建德出于政治考虑,想着与王世充联起手来,一起把李世民给灭了,以后就没啥人能与自嘎争天下了,结果就带着20来万兵马跑来救王世充。
  李世民带着就一万兵马,回头奇袭窦建德,竟把老窦的20万兵马打得个稀里哗啦。李世民还一马当先,狂追了窦建德几十里地,硬是生生地把老窦擒于马下。
  打得勇悍的窦建德一点脾气也没有。当李世民问他:“俺自与王世充干架,关你啥事体呵?你跑来瞎掺和啥?”老窦这人平日里就宽厚仁义的,也是个大大的英雄豪杰,就很幽默地回答说:“特地赶来,好让你一块抓去呵~。”
  李世民就这样一位顶级的英雄豪杰,愣是怕了那个御史大夫魏征。因为全世界几乎没人敢骂李世民的,偏偏就这个魏征就敢顶心顶肺地骂。+上李世民有个天底下最好的老婆,有一次李世民被魏征骂得杀心顿起,回到住处还骂骂咧咧的,说找个缘由把魏征给宰了。李世民的老婆是长孙皇后,是隋末唐初著名外交家长孙晟的女儿,那是一个识大体+温婉贤慧丫~,马上就装起全套的皇后服装,盈盈拜倒,口称“恭贺”。李世民心里不诧异嘛:俺都被气成这样了,还有啥事好恭贺的?长孙皇后说:“有魏征这样骂,你就不有了个稳固健康的好国家,而俺不就有了个英武贤明的好老公了吗?”
  听得李世民哈哈一笑,就从牛角尖中走出来了。不过吧,从此以后,是从假怕魏征,转为真怕魏征,都成心病了,一见到魏征进来,就像小学生见到老师来了似的。
  看看,谁说咱们古代没有政治文明的?
  大气的汉唐,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真格的政治文明的。
  以至于西方的欧洲,在“黑暗的中世纪”整体失却方向感,就有不少人跑来向中国学习了。唐初的官僚制,后来也就成为了西方“现代文官制”的起源。
  当然,到宋朝后,连宰相的权力都被削,就别说“御史台”或“都察院”了,全跑去“加强、建设、健全皇权”去了。
  所以吧,连隔壁的小日本,就看得起咱们汉唐两代,连宋朝都有那么点看不起了。
  好,把御史大夫的事儿,说到这里了。
  咱们回头说儿宽的事儿。
  这位儿宽上来做御史大夫,所为何事呢?
  很简单,就是为了“整修吏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范干部体制”。
  大伙还记得不?
  上面说起过,武帝手下的官员,有许多是花钱买来的,所以武帝前期有“吏道相杂”的严重情况。
  现在形势好了,当然跑不了要搞官员培训了。
  结果,从这年起,法禁就开始对老百姓宽松起来了,却对百官的治理与管理,开始严格甚至严厉起来了。所以,《资治通鉴》里面有记载:“元封二年(前109年),是岁,以御史中丞南阳杜周为廷尉。周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时诏狱益多,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馀人;廷尉一岁至千馀章,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会狱。廷尉及中都官诏狱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万馀人。”
  ——看看,当年是官老抓民的;现在吧,轮到官被抓了。所以别手中逮到点权力,就乱挥舞,谁都得知道“出来混,总得还~”和“有这么多的风流,就有这么多的折坠”的道理。
  (接上文正文)
  咱们再说一下“水衡都尉”这事。这事儿得说清,否则理解不了汉武帝刘彻在“改革二期工程”的所有作为。
  “水衡都尉”这个官职的名称,确实起得很怪,后世总是猜详不清干么把主管宏观经济的官员,称为“水衡”。
  其实,水衡的“水”,就是来自于前面说的“统筹学”——五行。
  大伙还记得不,前面说在五行中,“水”是一种组织形态?
  即你以什么手段,把众人联系起来,作弄成一个叫“组织”的东东?
  汉武帝把主管全国经济的官员,称之为“水衡”,其意思也是明确的,就俩:
  阿甲:就是要用“经济联系力”,维系全国这个“组织”;
  阿乙:大伙记得武帝那份《改革诏书》不?——一个国家死板板地,那是要出大事滴~!而一个国家活泼泼的,那可就“水流则不腐”了,就极具生命力了。所以,要用“流动性”,去让一个国家整体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而一个国家中,最具“流动性”的是什么?当然是“经济流动性”啦。
  因此,“水衡”一词,就是说“使经济在强大的流动性中,均衡地发展”(嘿嘿~,没搞过经济实际工作的,还当真不容易了解“水衡”的意思,所以俺这篇放到去“煮酒”那样的板块,他们搞历史研究的,也看不懂,呵呵)。
  那么,咱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武帝“改革二期工程”的那个“天下流转”,是什么意思了——过去搞经营垄断,无论是私营垄断,还是官权垄断,都是不好滴~;要用在天下的流转贸易,去实现一个国家真实的“国强民富”。
  (接上文正文)
  实际上,极为智慧的古人,已经在战国时代,将“运筹学”与“统筹学”合流,将箕子所言分别单列的“五个要素”(金、木、水、火、土),用“运筹学”付予了生动的生命力,即:五个要素并不是分割、分立的,而是在一个大系统(五行、统筹)中,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滴~,由此使一个系统活动、活跃了起来。
  这就是那个咱们耳熟能详的: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这是相互促进的“相生”关系。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是相互制约的“相克”关系。
  咱们仅以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这两者在五行统筹学中,均属“木”,为例,看这个“木”,是不是对其它要素也带来影响的:
  国家制度的建立,必然是依据国家的组织形态来的——有什么样的组织形态、组织的功用,就必然决定有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比如军事组织的建立,其功用就与经济实体的建立完全不同,就决定了军事组织与经济实体的制度完全不同。此为“被生”,木被水生。
  而有人却没有制度,不过是乌合之众,该组织也就没有执行力,所以要组织有执行力,则必须有良好的制度。此为“相生”,木生火了。
  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你搞食品加工业的,连个《食品卫生安全规范》都没有,还把三聚氰胺当成“营养添加素”放在奶粉里,不是死得人多吗?所以“木克土”,有好的规范、标准,主营生产才会健康发展;但如果“木”太多了,搞得主营生产门槛高高的,大伙连投资欲望都没有了,也就把主营生产给“管死”了。这是“相克”(制约)关系。
  而决定有没有好的制度,则要看一个社会的“人文基础”、“文化水平”怎么样了。如果由得南京鼓楼法院那位法官乱判“徐老太得直”,没有见多识广的网友们在网络上的“群炮大轰”,怕这位法官乱用“心证推理判案”的错误,也无法得到纠正——现代网络就是这样体现一个社会的“人文基础”与“文化水平”滴~,政府呵、法律呵,这些“体制内”属“木”的东东,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接受网民们“金”的制约。你愣不接受,说自嘎官大权大,要搞网络封锁,则一个社会的“金不利”,也就是文化水平不高、人文基础很薄弱,反过来,也没啥好的组织制度,就只会出明朝那样的“东厂”、“西厂”、“锦衣卫”那样混蛋“组织”。这就是“被克”——木要受金克。
  早在两千年前,这一套就进入了西汉的政权里面,所谓“黄老之学”嘛,全是当时时称“道家”的东东,并成为了西汉元帝前的主导执政思想,只不过看有没有勇气实施而已。
  刘彻当然对这套熟悉得很,他的“水衡都尉”就现了他“统筹施政”的思想麟爪,也体现了他“天下流转”的决心。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3 23:43:36      (接上文正文)
  其实,汉武帝哪怕在战争期间,就思考着对外通商问题。直到那条隐蔽在横断山脉中的“蜀·身毒秘道”被发现。
  这条对外贸易通道,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发现的。他在西域的“大夏国”(今伊朗)中,发现有四川制造的土布和邛竹杖这些蜀国商品。经仔细询问,原来这些来自四川的商品,是从“身毒”(古印度)转贩而来的。
  张骞估计,一定有一条从四川到印度的秘密商道,回来就向汉武帝汇报了这一件事。
  经汉武帝派员查实,川西果真有一条开辟于公元前4世纪,已经沿续了两百多年,却不为中原人所知的秘密商道。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汉武帝派张骞堪测、开辟这条“蜀·身毒秘道”。
  没想到,开辟这条道路的使者,在昆明一带受到了西南夷的阻拦。
  如果是一般的皇朝吧,不就一条商道受阻吗?算了算了,就不开辟了吧。
  汉武帝刘彻可不这样看,他立马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长安西南挖了个周长40里的“昆明池”,并在这个“池”里操练水兵,准备征伐西南夷。
  连司马迁都觉得不可理解:靠~,有没搞错呵,咋这皇帝这么喜欢打仗滴?还费了那么多钱搞备战——连司马迁都不明白为啥汉武帝对这条商道这么在意。
  后来,还当真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出川籍数万士兵(川军呵~),攻打西南夷,宰了几个土司,终于开通了这个“蜀·身毒道”。
  从此,这条“蜀·身毒秘道”,就有了另一个挺响的名称,叫“高山峡谷丝路”。后来,又成了咱们驴友最爱的“茶马古道”。
  这样,在公元前110年,三条往西域的贸易商道全面打通。
  分别是:
  北方的“丝绸之路”;
  中部的“高山峡谷丝路”;
  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天下流传”之路,已经畅通无阻。
  (接上文正文)
  霍英东先生说过:“路通,才能财通”嘛~。
  但汉武帝可不想搞“放羊式的对外贸易”,这不利于“质量保证”、“品牌输出”,省得别人又烧咱们的鞋子,又抓咱们的商人的。
  他要利用他的“上林苑”,去实现他“天下流转”的梦想。
  于是,上林苑就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各项贸易了:
  首先,招蓦无专业技术、无家财的“贫困户”,到上林苑那,配给一定的货物。
  北方那,多是招蓦一些退伍军人,最初是由张骞带领着,浩浩荡荡地赶着数万牛羊,每个被招蓦的穷人都带着一捆丝绸,沿着丝绸之路西去;
  而中路、南方,则是招蓦当地的穷人,也带着上林苑配给的货物,起程或出海了。
  过得几年,这些被招蓦者回来复命后,就按当初配给的货物,以前面那位计然说的:“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也就是说,不会收取太高的商品销售费,最多在“30—80钱”内浮动,加上少少的关税。其余的利润,就全归招蓦者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带回来的西域商品,也得按“均价”,也就是“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卖回给俺上林苑。
  ——这就叫“均输”。
  如果哪个地方发生商品短缺,当地商人们搞起“囤积居奇”了,则上林苑就动用库存储备,立即在这个地方实行“平粜”,以使当地物价稳定。
  ——这就叫“平准”。
  这样,上林苑就凭借着“均输”与“平准”,成为了“天下流转”的总输纽,控制着整个“天下流转”的工程。
  这样做的关键,就是那些被招蓦者能不能获利及获几成利。
  如果全是你国家、政府得到“大头”,或一句“为国家做贡献”就把别人的利润全拿跑了,怕这些被招蓦者,一下子就把这些配给的货物全拿跑了,鬼才给你上路、出海呵。
  (接上文正文)
  其实吧,咱们中国古代经济史,要很感激一位女士。
  ——就是那位古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
  干么要感谢她?
  她做了大力推广咱们中国丝绸的“超模”呵。
  老外的史籍记载,这位古埃及女王每逢接待外国元首,总要穿着中国丝绸出来,以显华贵。
  但请注意,那时妇女同志们还没有Bra戴的,甚至连内裤也不穿。这女同志吧,穿得太密实或全脱光了,引起的情感都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半遮半掩、隐隐绰绰呢?那就不得鸟~,这叫个“风情万种”,是要引起男同志们狂流鼻血滴~~~。
  要不咋叫“埃及艳后”或“埃及妖后”?
  结果吧,古罗马“三巨头”中,竟有两位英雄豪杰迷上了她:凯撒、安敦尼都与她各演绎了一场惊天地动鬼神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位安孰尼,竟然与埃及艳后搞出了一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伟大爱情史诗。
  这就搞到古罗马的MM们不乐意了:凭啥你个“超模”的,就穿个中国丝绸,就把咱们最勇武的GG给勾引跑了?咱们就不晓得穿吗?
  于是乎,罗马大街上的PLMM们,就兴起了穿咱们中国丝绸之风,并以穿中国丝绸为荣,为身份高贵的象征。
  而咱们中国丝绸吧,也确是了不起的工艺产品。
  早在春秋时代,咱们的楚国就晓得纺织达280织的绸与缎出来了——这280织,各位可不要轻看,现在对纺织业的“国家标准”,不过才45织呵;上100织的,就是名牌服装的面料了。
  加上这丝绸穿在身上,不仅冬暖夏凉,还贴身烫就,穿上了就像有个情人在时刻环抱你一样。
  因此,哪怕到了现在,丝绸与那个羊毛线纺成的“英国呢”,仍是全世界最顶级华贵的服装面料。
  其实吧,不仅丝绸了,那时整个欧洲与中东、古印度,在那个大文明“美索不达美亚两河文明”解体之后,也就没啥好东西了。
  在中国就不一样,商朝吧,就以精良的青铜工业制品著称与世。
  到了周代,咱们的青铜工业制品更上一层楼,其青铜工艺那真是在世间盖了。搞到老外那位“经济大王”——所罗门王,与咱们周代的成、康二王开展贸易,都抵受不了“中国制造”的冲击,年年被“入超”的,贸易对所罗门王而言,也就年年“逆差”了。到了周穆天子那个时代,所罗门王去世,就出现了“中国货”盖绝全球的势态。
  咱们搞工业的,都应该去参观参观“河南省博物馆”,看看该馆那个“镇馆之宝”——云纹铜禁,看是不是在现代工艺技术下,此件精良青铜制品仍然不可被复制。
  秦代之后吧,咱们中国的工业更加不得了,在吕不韦这位生意人的设置下,都走向“制式化、标准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了。
  那么,西汉的工业产品,一到中东、印度甚至当时的古罗马帝国去,那就叫一个挖里骨呵~!
  所以,就算咱们古代国家,也很清晰地告诉咱们一个很朴实无华的道理:一个国家的立基之本,肯定是这个国家有没有优良的制造与制作。没有这些优良的制造与制作,这个国家就肯定贫穷与落后。
  哪有说一个国家是靠“先进虚理”去维持的?——小文人的瞎YY、瞎掰扯吧?
  图: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云纹铜禁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5 14:57:45   
  呵呵,其实做企业管理的,多喜欢探讨一些事儿,所以这些神神道道的事儿常给咱们换脑筋用。
  有些事儿,其实挺正常的,当人们不了解的时候,就显得挺神秘了。
  其实连中国古代的数学,不过是自然科学的事,都显得很神秘。连“运筹学”、“统筹学”这些管理社会的政治文明,都被人称之为“秘术”,以为唯一的功用就是拿来算命。
  哈~,真正的易学大师,又有几个是随意算命的?
  俺以为吧,科学就是在探索中、在实战中推进的。
  所以保持自嘎的探索精神很重要。
  这探索精神吧,可以使一个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显得很年青。
  所以俺喜欢与有探索精神的人在一起。
  谁叫俺与小中青年老赛着谁年青。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5 17:56:52      (接上文正文)  
  从上文中,咱们可以看出西汉时,咱们中国货在那时世界的“黄金三角区”(古中东、古印度、古罗马),那是最受欢迎的。
  这就基本上可以知道,那些踏着大漠长烟,走向西域进行交易流通的行贩商们的利润是几许了。
  有确切的史料说明,古罗马采购咱们的丝绸,是花费多少的:
  ——每磅丝绸,约可换回12两黄金。
  请注意,咱们后世总是不理解汉代的衡称制,是以“十六两”折合“一斤”的。现在香港,进行一些贵重商品的交易,比如黄金等,仍沿用着这种“汉制”。香港的黄金业内,把这种“十六两制”,简称为“司马两”。
  为啥汉代会使用这么怪的一种衡称制?干么不采取简便的“10两=1斤制”呢?
  哦,现在知道了,原来就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与国际贸易接轨”来的。
  因为你要是把10两=1斤,那些国内招蓦的行贩商们,全是穷苦人家,没有文化,一遇上罗马的“磅”,是不晓得咋换算的。
  于是,西汉的桑弘羊这些“经济学家”,就干脆把国内的衡称制,定为十六两制,好使咱们的10两这个整数,正好等于古罗马的“1磅”;其余的多出部分,又正好是“一半多一点”。这样,这些穷苦没文化的行贩商们,就可以掰手指或折树枝来计算了。
  ——看看,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为贸易想得这么细,这样化繁为简,这样实际周到,这不是“强迫”老百姓们发财致富是什么~?
  于是,在中国丝绸的交易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直接拿个大天平出来,一边是放着咱们的丝绸,另一边则要放上等量的黄金。
  然后,还要再称一次,把那“2两”的零头再称实了,交付给咱们。
  ——那些招蓦来的穷苦人家,肩上扛的那捆国家配给的丝绸,竟然就这样换回一大堆的黄金。
  虽然,当时咱们那些国内的行贩商们不可能吃完这条贸易链的全部,一般是先卖给老道的印度商人,再由印度商人们倒腾到古罗马的。但1磅丝绸少则3、4两,多则6、7两黄金,还是可以拿到的。
  结果,这些去时只肩扛着一捆丝绸的穷苦人家,回来时就已经是鞋子、内裤兜里都已经塞满了黄金,就不要说肩上扛的、腰里缠着的了。也就不计较那么点“均输费”、“关税”了,回来赶紧就跑上林苑跑,复命+交回国家费用=继续受国家保护的良好公民。
  然后吧,就回家盖房子、讨老婆,安安稳稳地过富户日子了。
  不要紧,国家再招蓦一批穷困人家,再让他们踏上那个“发财之路”。
  由此,“均输”竟成了国家的“扶贫工程”。
  结果,咱们广东这,还流传有“要想富,诣(赶紧去)徐闻。”——徐闻在西汉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招蓦者带上国家上林苑配给的货物,在海上颠沛流离几年,回来不富都难。
  而那条高山峡谷之路吧,各位也不妨走走现今的“茶马古道”,看是不是沿途仍有富裕辉煌的痕迹?看看西南那些少数民族手工制作的精巧制具,是不是还有那个“商品大流通时代”促进的工巧?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6 13:22:03      对经济史的研究,关键是看有无确凿的证据支持。
  如果各位需要俺进一步严谨起来的话,可以将俺说某一段落或语句标志出来,让俺出示原始史料证据。
  俺会很乐意提供的。
  但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确发现班固有“黑”汉武帝刘彻的确实证据。
  比方说,班固说武帝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连司马迁那么对汉武帝“深仇大恨”,也只是说了“海内虚耗”,而无“户口减半”这句。
  而“户口减半”此句一旦坐实,那几乎汉武帝“残暴”的形象也就摆脱不鸟了。
  但班固说汉武帝时期“户口减半”此句,又无根无据,平白无故地就来这么一句“结论性意见”,也就引起了史学界的质疑。
  结果重新考证之下,汉武帝时人口并未减半,反而达到了6500万以上之盛,是中华民族第一次过5000万人口的历史时期。
  那么,班固为什么要在严肃的史学著作中做假?与汉武帝本人又不像司马迁那样有个人恩怨,为什么要如此急切地黑汉武帝?黑汉武帝的做法,利益又归谁?
  下文还要说到,这里先按下不表。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6 15:04:48      作者:lululutt 回复日期:2010-05-16 14:10:02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6 13:22:03     
    回去读个博士再来写吧,现在国外都是先进到计量经济学.数学模型.井底之蛙.搞金融的分析的哪个不是博士文凭.研究生硕士都嫌低.就不要来闹笑话了.没这点知识读几本破历史书能研究出什么玩意?也不知道版主什么品位,这张帖子真是不知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嘿嘿,俺吧~,六年前,也挺迷信博士、硕士这门东西的。也不怕给你透露一下,那时俺手下的博士、博士后就有十几位;硕士吧,可以编成一个排。
  没想到,经济这门东西就狠狠地教育俺:你跟得上经济周期曲线的,就是个农民工兄弟也干得很好。偏偏就没一个“经济学”硕士以上的干得出实绩来,到最后连他们自嘎都怕了,都不好意思拿那份工资辞职走人了。
  所以吧,当真不怕说,学物理的、学工科的硕士以上,可以管大用,因为他们还肯实战,还敢在实战中琢磨。
  学经济的吧,咳咳~~~。
  你也不打听打听,搞投资3年以上的,有啥数学模型没见过?——从博弈学的,到华尔街的“投资精分数理模型”(这个还是获诺贝尔奖的呢),却没有一个是让自嘎与别人赚钱的。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6 15:10:53      现在咱们学堂里的东西吧,起的名字都挺唬人的。但真正一压缩,就几页纸的公式。
  想凭这几页纸的公式就想去生意场上打拼还有钱赚?
  拜拜吧,您拿~!
  比方说吧,这次金融海啸,也就只有企管经营界的人,看到了流动性的问题,要让流动性去拯救经济。
  “经济学界”声音倒是蛮大的,咋呼出啥东西出来?
  ——靠~,要搞全体公民授权,把自身权利全让渡给“国有企业垄断”,结果就搞国进民退,搞国家社会主义。  
  教训呵~~~~~,让一群王八蛋躲在象牙塔里,用啥“经济学原理”,就瞎推论出这些“发毛蚝事又返潮——又屎又烂瘾”的馊主意出来。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7 17:24:53   
  (接上文正文)
  在与西域全面通商的催谷之下,民营手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蜂拥兴起,一下子就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企业生态”。
  最先得益的,当然是丝绸纺织业。毕竟咱们与西域通商的“拳头产品”、“主打商品”,就是丝绸呵。可以想见,虽然在汉廷的“均输”策略下,丝绸业不可能“一本万利”,但好在需求量大,丝绸业的生产也就可以实现“加班加点”、“货如轮转”、“快速回款”了——有这三样,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能不赚钱赚到偷笑吗?
  而后,由于工艺上的专业、精细、精密、精益的需要,一条产业链迅速分离成多条产业链,并迅速带动其它行业的兴盛。
  结果,一个“百工兴旺”、“货如轮转”、“财通四海”的企业好日子时代,就来临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在汉武帝刘彻治下,是不是有这样“百工兴旺”、“中小企业生态丰盛”的时代?毕竟俺一打开百度、谷歌,骂汉武帝“彻底打击民营经济”的贴子,满世界都是。
  那俺得拿出证据来呵,说明在汉武帝的“改革二期工程”中,确实是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是一个“兴旺兴盛的好日子、好时代”。
  如果俺拿不出证据来,得~,俺与大伙一起骂汉武帝,直到把他“批倒批臭”!
  俺吧~,人挺笨的,就算别人摆个“夜明珠”、“老虎皮”在俺面前,俺也不知是啥宝贝。所以俺不能入古玩收藏行,否则的话,俺又容易信人,不被人骗得买了一屋子的“高仿”来,俺还当真不信“回”了。
  但俺有一点好,就是搞过工业,还当真在工业里浸润过一段时间,凌晨4、5点了还不睡觉,单在那里琢磨如何“提高工业水平”的事儿。
  所以吧,俺这人命贱,宝贝儿是不晓得欣赏滴~,单工业制品的事儿就特敏感,俺看看捏捏的,背后的事儿不知道个十成,也能知道个七七八八。
  为啥捏~?
  因为在工业浸润过的行家们都知道,为“工”之不易呵~——整个好活出来不容易,整个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出来更不容易,整个消费者一见就有感情、还爱不释手的产品就更是难于上青天的活。
  但青天再难上,也得上呵~,要不咱们凭啥吃饭养家?
  既然览了件这么难的活儿,那行业所要求的各项素质当然一样不能少。其中最重要的一样,就是得晓得看通、欣赏“工艺”这回事。
  这“工艺”吧~,会告诉你很多很多背后的故事。
  就像二战期间,有一位制表大师,被纳粹逮了去,当成“奴隶”去给纳粹们制高级表。这位制表师傅就发现,自己还是那个自己,制表工艺流程还是那个流程,但制出来的表,就肯定有0.02秒的误差率,咋调整都调整不过来。战后,这位老师傅就总结了,说这个社会总体心态呵,还当真对咱们精工制造,是影响很大滴~。在一个“社会高压”的状态下,咱搞工业的就肯定心态失衡,是不可能有啥精良产品出的。
  所以俺干么老骂垄断?各位不妨看看,垄断状态下会出啥好产品?兑了三聚氰胺的奶粉?还是掺合了地沟油的粮油食品?
  他娘的,就这些“工业产品”,还得强迫你消费者消费:通街都是这些含三聚氰胺的奶粉,都成“行业通识”了,你不买还到哪买去?你说要买进口的奶粉,别人搞垄断的还发起恨来,说要“保护民族工业”,提高奶粉的进口关税或者干脆不让进口了,你吹咩~?——保护啥“民族工业”呢?保护“垄断”才是真的吧?
  现在也不怕透露一个了:在搞“国营垄断”最盛的文革期间,咱们的战机一颗螺丝丢了,还一时半会找不来配套的螺丝,打个报告上去要配齐不一年也得半载,也就干脆用铁线,把战机的“心脏”——发动机一捆,战机还得“带病”上天。
  看看,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产品工艺,就可以挺直接、充分反映一个社会形态出来?
  咱们看一个工业制品的工艺是否精良,就可以判断出这个社会总体行为心理的优劣,及这个行业的所有氛围?
  那么,汉武帝刘彻在推行“改革二期工程”之后,其“工艺”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俺先发张图来,各位请先看看。
  西汉窦绾墓中的铜朱雀衔环杯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7 23:41:51   
  (接上文正文)
  正如前述,当一个社会的衰退与衰败,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其工艺产品肯定会普遍地粗制滥造、鱼目混珠、以次充良。当然,完全没有这三样现象的社会形态少之又少,咱们中国古代史上就算良渚文化、大唐制造,也会偶然发现这些“假冒伪劣”的生产制品。比方说咱们知道良渚文化是玉文化最早期的一个高峰,但就是在考古出土中,也发现有不少“假玉”。
  可偏偏在汉武帝刘彻“改革二期工程”之后,至汉宣帝时代,中国的产品工艺不仅越来越精良,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包含的科技与文化内涵越来越高;而且无论是平民用具还是贵族用品,均很少发现有假冒伪劣,几乎流传于世和考古出土的均是优质产品。
  ——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汉武帝后期直至汉宣帝时代,其产品之精良,连大唐时代都无法企及,就不要说宋、明那些年代了。可以说直至今天,大汉的精良制造,在咱们国家的历史长河中,都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哪有啥传说中的“社会破落荒败、中小企业凋敝”迹象?
  咱们不妨拿两段比较法,来细看一下汉武帝改革二期工程之后的产品:
  第一段,咱们拿浙江一带考古的平民墓葬群落,来看看武帝后期的工业情况。
  之所以举浙江这个例子,是因为那时的浙江既不像先秦,也不像后来那样——是个富庶之地。在景帝与武帝的前期,那正逢福建的闽越藩王搞“地域”呢,老跑到浙江一带搞破坏。结果在武帝前期,是对浙江一带的居民进行大规模移民的,移到太湖以北去了。所以在武帝前期,浙江在中国还处在“经济的中下游水平”,比起湖北西部的“西楚地区”是好一点,但比起关中那种占天下财富十分之六的地方来说,就不要提了。
  但是,到了武帝改革的二期工程之后,就连考古工作者也说:“西汉中期大体相当于汉武帝后期和昭宣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墓葬材料比上期明显丰富,在龙游、湖州、安吉、义乌等地多有发掘。”
  ——连社会生活也丰富起来了吧?
  第二段,咱们拿河北满城考古出土的著名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的墓葬来比较一下,看看工艺有没有进步。
  中山靖王刘胜,大约葬于武帝的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而刘胜妻子窦绾,则大约葬于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两墓下葬的年月,大致相距10年,又正好横跨了武帝前、后两个时期,就可以拿来比较了。
  刘胜墓与窦绾墓比较起来,在总体上有中山靖王的家族在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下,短短10年家道迅速衰落的迹象,所以窦绾的随葬器物没有刘胜墓中那么多,也没那么气派;但在工艺制造上,也是这短短的10年,工艺却有越趋精良的迹象。
  比方说,在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通体古朴华贵,是件价值很高的工艺制品;而窦绾墓中也出土了“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价值是没有刘胜墓中的错金博山炉高,但工艺上已经更流畅,已经有了制式化生产的痕迹,而且工艺风格上既保持了汉初简约大气的格调,也转向美术化、美观化。
  图:刘胜墓中的“错金博山炉”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8 00:02:40   
  (接上文正文)
  在铁器制造方面,刘胜与窦绾墓中均出土了许多手工业工具和农具,而尤以窦绾墓出土的一件大型铁犁铧,更具意义。该犁铧高10.2厘米,脊长32.5厘米,底长21厘米,宽30厘米,重3.25公斤。经检验为灰口铁和麻口铁的混合组织,铧的尖部为麻口铁组织。麻口铁正是适合于制造犁铧这一类农具,这说明汉代工匠在实践中已能掌握各种铸铁的性能,能生产不同类型的铸铁来满足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大型铁犁铧比刃部用铁的V形铧为较进步的铁制农具,是当时实行牛耕、深耕的实物证据。
  “刘胜墓出土的一件车锏,经检验是由铸铁铸造的,它的金相显微组织是灰口铸铁。由它制成车锏,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较小的摩擦阻力。它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灰口铁铸件之一。还有窦绾墓所出的一件锄内范,其材质也是灰口铁,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纯灰口铸铁最早的器件之一。”(引自两墓考古的正式报告)  
  图:窦绾墓中的“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8 12:23:21   
  作者:jiangdie111 回复日期:2010-05-18 07:53:36 
    可能我有些悲观,可是看到天涯上面小白横行,戾气横生,他们却提不出自己观点以及分析,这只能使得来寻求解惑的人更加的郁闷。
  ————————————————————————————————————
  严格来说,经济学是最好的社会学科学,经济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平等气氛加浓加重,社会契约因此丰富。
  因此,经济学是人类文明的顶端,而不是哲学与宗教。
  但人们总有本能,也就有老虎每天早上在自嘎的地盘里转悠转悠,撒泡尿、挂挂爪什么的,以显示这是自嘎的地盘。
  而在社会传播上,也存在这种“地盘学”,喜欢搞割据、搞地域。
  也就当然会在别人的地盘里乱丢垃圾,这就叫“竞次”,希望在别人的地盘里“劣币驱逐良币”。
  ——总体来说,这是文明水平不高,经济学还未有初级水平的表征。
  也很正常。
  要不“权力”这种虚幻的东西,咋会成为有些人毕生追求的东西?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8 12:31:43      美国有一个叫《真假上帝》的电影很有意思的。
  真上帝叫假上帝“主政”,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假上帝不要干预人们的自由意志。  
  试想一下,要控制最灵动的人们自由意志,是件多么耗时费事低效益的事儿?
  连上帝都不敢做呵。
  可是总有人不明白这种道理,老前赴后继地去做。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8 20:43:57      关于权力吧,起源于“先知”,也就是人类早期文明那种巫师了。
  ——也就是给人方向的人。
  由于代表着“神”的意志,按着做,准没错。
  后来,权力从巫师那里分离出来了,成为了政治领袖干的事。
  那么,人间政治领袖的权力性质,还带有这种“带领人群走向正确方向”的意思。
  所以早期的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型的。
  如果是原始社会,大伙一起去打猎寻食,寻到多少是可见的。
  但是当生产力提高之后,就有了“公众物资”这一类东西,每个部落的单个人未必能够监管,这时权力又带有“分配公众物质”这个事儿了。
  ——也就是说,权力必然带来利益。并不是“私有制”带来罪恶,而是“公用物质”带来所有权力的罪恶。
  当权力大到可以黑箱作业时,也就是所有公用物质也对社会不透明地使用时,则“权力=最大利益”。
  此时,所有社会利益均单方向权力输送,这就叫“权力垄断集团”或“皇权”。
  而现代之后,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打破了金字塔结构,成为“扁平化社会”——“重联系”,高于“重等级”。
  则以古代时的“权力控制一切”,就显得不合时宜。
  这就要求执政者以很高的政治素质、科学领导方式进行社会管理。而不要幻想用“加强自身的权力”去进行社会管理,那会使一个正常的社会失衡。
  前任总理,坏就坏在,在“新权威主义”的鼓动下,用极权方式去进行改革,结果造成了社会的很大失衡。
  比方说,4000亿RMB能干啥呢?
  ——可以做一次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现代化调整”,即按现代的规范,使公务员用良好的激励制度,过上稳定的生活。
  而不是用于打个水漂,营造一场浮光掠影。
  所以,发达国家,都是从打破权力垄断,进入“现代”的。
  而在现代科学昌盛的情况下,想要重新搞“权力垄断”,就必然陷入一种精神病态——钻牛角尖、花大力气,却收获很微,甚至失却前行的方向。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8 21:06:55      不知一贯有没有考察、调查过那时国有企业集群的地方?
  俺以咱们广州现在“滨江路”为例,80年代之前叫“纺织路”。
  当时整条路一连串地排个18个纺织厂,还诞生过向秀丽那样的全国英雄模范。
  但是,到80年代初,普遍使用的机械全是30、40年代的民国纺织机,甚至已经使用了上百年的德国制“克家奴”机械还是主力纺织机。
  因为全部利润上交国家,很难要回必要的折旧投资与再生产投资。而工厂每年都要“扩招”(当时每年招聘进厂工人,是“政治任务”。进了厂,就叫“全民所有制”,在社会的地位高得很),每年的工资都递增。而退体工人由工厂负责。
  以上是基本状况。
  那么,运作起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由于实行“统筹指挥”的上级“计划经济部门”——这些干部一般不管下面主管工厂的实际状况的,每年都要加一定的百分比点数,就下达“生产计划指标”。
  人是多了,也就造成人浮于事。但生产主要靠机器,结果面对每年都要增加的“生产计划指标”,机器肯定就要超负荷运行。
  如果俺想出一个好法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怎么办?——情况更糟,那时叫“鞭打快牛”,谁先进,就意味着明年的“生产计划指标”严重加码。结果仅一年就可以耗尽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
  工人也就不干了,反正是“做不做,都36(元)”,也就公然在车间里上班时间打扑克。
  劳动生产率又降到最低。
  一旦遇到机械大修——这是这条纺织路,在70年代中期后经常遇到的事情,毕竟用的是已经折旧完的机械拼尽命生产,则一年的计划指标肯定无法完成。
  则把当年无法完成的指标数,加码到明年的“生产计划指标”中。
  退休工人连年增多,需要国营企业“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这样,在劳动生产率越益低下,企业资金越益运作不开,旧有资源完全耗尽的情况下,能不垮吗?
  广州的“煤店系统”,就是被一位老工人得了癌症花去20多万元,结果就全垮了。
  广州的纺织路,其实与“煤店系统”一模一样,结果80年代中期,一家接一家地全垮掉了。
  所以,不要对这种“垄断式经营”有任何幻想。
  一运作起来,才知道这是最糟糕的经营模式。
  所以,俺总说搞企业管理、经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
  靠简单的推想、理论推测,只能把好好的企业搞垮。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8 21:22:21      好像一贯是山东的?
  你知道不,在那个整天放《康熙大帝》、《雍正皇朝》影视剧的年代,你们省的书记与省长,公然就在常委会上打架。  
  看看,权力就会带来这种荒唐事。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9 19:19:30      谢谢大地对俺的关心呵。
  但写这篇俺是不打算出书的,只是说明有汉武帝这个案例,而这个案例是人类经济史上最著名的经济案例。
  著名到除了咱们大陆不在乎,只是简单地否定汉武帝,台湾及至日本、欧美都希望透彻研究清楚汉武帝这段的经济案例。
  所以,台湾等地对汉史的研究,走在了咱们大陆的前面。
  ——这是俺需要再重复一遍的。
  咱们史学上的强项:明清史,多研究无益。越研究,民族自信心越弱,越妄自菲薄,越找不到国家前行的方向。
  所以,俺得先把汉武帝这种经济史、“改革史”还原出来,供后来的大家继续研究。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9 19:36:46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19 18:58:28 
  俺认同你说的事实,可对你的推论与结论,有所保留,呵呵    
    1、工人的积极性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的私有化相关观念与理论的教育,越来越浓的所谓不是自己的就可以有尽责的社会氛围(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还有,先富起来的人的模范事迹与形象的教育
    2、其实,当时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困境,是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及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问题,如果从这方面努力,是有可能解决企业的困境的。但,我们用的是另外的思路,所谓的减员增效
    3、有一点俺很希望回先生补充一下,这些企业何时成立?从成立到你说的出现问题的时间,同样的模式吧,经营状况是相同的吗?还有,企业上缴的利润,那时都干什么了?(其时的公务员队伍规模并不算大吧?70年代初期,整个大上海,不过几千个警察。在俺的印象中是用于整个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新的厂矿企业的不断成立。)
    4、现在有个常为人提及的现代私有企业寿命,据说,平均2-3年。如果这样的经营模式是最好的经营模式,那么,寿命比这要长10倍以上的模式,咋就成了最糟糕的模式?
  ——————————————————————————————————————
  俺就知道一贯俺摆出来的事实,另有看法的。
  所以老早就准备好回答你4个问题了。
  ——你很敏锐,理论素养也很好,可惜就是没有搞过企业这种经济实体组织,所以你挺难理解一个经济实体组织的惯常做法,与背景氛围对经济实体组织的重大影响。
  那俺就与你多讲讲这些“实战”方面的东西。
  关于第1个问题:
  在咱们企业里,调动与保持工人的积极性,主要是靠一整套的“激励规程”,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企业四大资源中的首位。
  古话说的“无钱不聚兵”,你没有劳动收入给别人,就不要请人来干活了。而且,这种激励措施,是随着员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持续不断地向上增长的——所以,企业其它的要素都是波动性、周期性的,唯工资薪酬是永远向上增长的。这就要求企业所有要素资源,都必须为这个“永远增长”的人力资源薪酬进行各方面的保障。包括,你细雨哥说的“企业运营中,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流动资金”或“储备金”。流动资金与储备金中的很大部分,就是为了保证员工能分享企业的成就。
  否则,员工有变,在企业中就叫“肘腋之变”,咱的企业说完就完了。
  至于你听那些官方媒体,老骂啥“黑心老板”的,不过是那些没事干的官员“憎人富贵嫌人穷”的心态表现,俺就难得评价了。  
  至于国有企业为啥肯定会在“员工激励”上出问题,他俺只能说:国企都在嘴上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却设置架构必按“权力结构”来设置,干活的员工是最受气的,好处则是企业里“有权”的人全拿跑了。
  所以你让那些“企业官”去重组企业?
  靠~,MBO后来出问题,就是因为劳模们全下岗了,企业官员全发财了。
  这种用“权力”构置起来的企业,还真叫企业吗?  
  这是第一个问题。

  2、其实,当时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困境,是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及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问题,如果从这方面努力,是有可能解决企业的困境的。但,我们用的是另外的思路,所谓的减员增效
————————————————————————
  不要指望在计划经济下减员增效。
  一贯可以思考一下:建国后的人口增加了多少?
  建国时,说是“4万万5千万”;
  到70年代初是多少?7亿;
  现在呢?应该突破14亿了。
  
  那么,每年新增加的劳动人口,就是以“千万”计。
  在只有国营企业、集体制企业的情况下,是不是每年都必须进厂新工人,成了一项“政治任务”?否则,这些年青人口没工作干,活路都没有了,他们不在社会上搞事?
  如何实行“减员”?
  这个结论是不能像前任总理那样天真的——以为人口是一个包袱,干脆就甩了他们。
  结果那些“老工业基地”多悲惨呵。东北那地,上百年来都没遭过朱总理给的那份罪。不但让别人遭罪,还要在名声上贬低东北人,所以那时的“地域攻击”越演越烈吧?
  ——别忘了,咱们执政党的党章里,是写明了“没有自身的私利”,“全心全意地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你这样对人民群众,还敢说啥“全心全意”?
  
  “减员”减不了,就增效吧?
  咋增效?
  俺上面已经把情况给说明白了。
  现在说“钱多了”、“日子好”了,就能增效吗?
  钱多了,也不是你国企挣的,是靠万千中小企业,流血趟汗,搞挣鬼佬们的钱,国家把外汇留下来,发债出来折换成人民币——也就是说,这钱还是中小企业挣的。
  所谓“日子好了”,还是国家通过税收手段,用大量财政补让你国企日子好了。而不是你国企去创富,让自嘎日子好的。
  国企现在亏损面还在80%呢,咋增效了。
  
  这就可以知道为啥民企只有2—3年的寿命了吧?
  优良的资源全在国企手上呢,民企的领域全是“猪头骨”——开荒的时候,全是硬骨头,得的肉就没几两。
  好,咬着牙过,总算赚俩钱了,靠~,税务、稽查的就上去了,还要不由分说:人家就算漏个18万的税(还是你税务说了算的),就罚人上百万,不让人死还不罢休。
  
  一贯呵,你说这人能不灰心吗?自已辛苦打拼,不过是为了养活自嘎与员工。人家也愿意交税,但哪有让人倾家荡产的?还要欠人一屁股的债。
  是个人都短命呵,就别说中小企业了。
  至于说到计划经济的企业长命。当然了,吃喝的全是别人的血汗,平日里就是“喝喝茶水看看报的”,当然长命。

  3、有一点俺很希望回先生补充一下,这些企业何时成立?从成立到你说的出现问题的时间,同样的模式吧,经营状况是相同的吗?还有,企业上缴的利润,那时都干什么了?(其时的公务员队伍规模并不算大吧?70年代初期,整个大上海,不过几千个警察。在俺的印象中是用于整个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新的厂矿企业的不断成立。)
———————————————————————
  这个问题,吴晓波先生说明白了。具体就是从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
  吴晓波先生说:仅用了一个月,就消灭了全国的资本家。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19 20:16:25   

  至于你听那些官方媒体,老骂啥“黑心老板”的,不过是那些没事干的官员“憎人富贵嫌人穷”的心态表现,俺就难得评价了。
  ======================================================
  说实话,回先生,以俺的阅历和头脑,俺还真不至于弄不明白官方媒体上的“黑心老板”是怎么回事儿,俺好像也没骂过啥“黑心老板”吧?不过,要是说俺对现在的老板们的所作所为全都认可,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俺自有俺自己的看法
  但是,先生说那“不过是那些没事干的官员“憎人富贵嫌人穷”的心态表现”,俺却不能完全同意。要知道,老板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除却在社会上的关系不说,单单是与其员工之间的关系,那也是职工亲身感受与体验,其所作所为,皆在职工心里。要知道,无风不起浪
  就以最近的富士康、山木、陈家等等的表现,就确实很值得被误解的老板们认真反思
  而对于员工的待遇问题,俺真的不觉得现在的普通工人的待遇比你说的那个时候还差,不论是经济利益上的,还是个人尊严上的,还有当下与将来的保障等等方面的。
  不过,现在的企业与当初的企业相比,真可谓轻装上阵了,可是,其业绩还真的让俺觉得无法恭维。这也是俺从前对那种理论深信不疑,而现在对它疑惑重重的原因之一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9 20:21:55   

  说到这里,一贯也许明白了吧?
  用计划经济、官僚垄断的生产方式,必然在一种充满悖论中的情形中,让国营企业成为一种包袱,而不能实现“社会细胞”的作用。  
  现在吧,还以为“钱多了”、“日子好了”,还不顾历史的案例了,忘记了那时一些大城市的企业还是蛮多的,慢慢来,大伙的日子还可以好起来。
  哪有一搞“公私合营”,就全社会、全民都陷入穷困的?
  又不敢说是自嘎的政策错误、工作错误,就只好全怪别人,不是“苏修撤资”,就是“3年自然灾害”。  
  好,等真正反思自嘎,面对自嘎,就只剩下“全面改革开放”这条路了。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9 20:25:26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19 20:16:25 
    至于你听那些官方媒体,老骂啥“黑心老板”的,不过是那些没事干的官员“憎人富贵嫌人穷”的心态表现,俺就难得评价了。
    ======================================================
    说实话,回先生,以俺的阅历和头脑,俺还真不至于弄不明白官方媒体上的“黑心老板”是怎么回事儿,俺好像也没骂过啥“黑心老板”吧?不过,要是说俺对现在的老板们的所作所为全都认可,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俺自有俺自己的看法
    但是,先生说那“不过是那些没事干的官员“憎人富贵嫌人穷”的心态表现”,俺却不能完全同意。要知道,老板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除却在社会上的关系不说,单单是与其员工之间的关系,那也是职工亲身感受与体验,其所作所为,皆在职工心里。要知道,无风不起浪
    就以最近的富士康、山木、陈家等等的表现,就确实很值得被误解的老板们认真反思
    
    而对于员工的待遇问题,俺真的不觉得现在的普通工人的待遇比你说的那个时候还差,不论是经济利益上的,还是个人尊严上的,还有当下与将来的保障等等方面的。
    不过,现在的企业与当初的企业相比,真可谓轻装上阵了,可是,其业绩还真的让俺觉得无法恭维。这也是俺从前对那种理论深信不疑,而现在对它疑惑重重的原因之一
  ————————————————————————————————————
  俺以为吧,执政党多反思一下自嘎好,别老盯着别人,说别人“道德低下”、“素质很差”。
  ——这是菜市场的闲谈资,咋能成为一个执政党政策的依据?
  把眼光放在该放的地方。
  所以俺才要写这篇出来,看看历史的案例是怎样的。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19 20:35:47   

  至于说到计划经济的企业长命。当然了,吃喝的全是别人的血汗,平日里就是“喝喝茶水看看报的”,当然长命。
  =======================================================
  要是你说的是现在的某些国企是这样获得长命的,俺同意。但,如果你说那个时代的企业,都这样长命的,俺不同意。因为,那个时候,它们都一样的,没有“别人的血汗”可以吃喝,相反,自己的血汗,还要上缴国家,用于国家的扩大再生产
  就像那位美国先生说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基础的,而这个基础,正是咱们父辈与祖辈的血汗
  
  我今天在另一个帖子中,看到一种的说法,说的是对咱父辈、祖父辈当初的修渠、修坝、整地等等的劳动的否定与歧视,其无知及对先辈的侮辱,真的很让人心寒。要知道,咱们农村的这三十年,可主要是依赖了那时修的渠,修的坝,整的地,这些基础设施与条件啊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9 20:50:21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5-19 20:35:47 
    至于说到计划经济的企业长命。当然了,吃喝的全是别人的血汗,平日里就是“喝喝茶水看看报的”,当然长命。
    =======================================================
    要是你说的是现在的某些国企是这样获得长命的,俺同意。但,如果你说那个时代的企业,都这样长命的,俺不同意。因为,那个时候,它们都一样的,没有“别人的血汗”可以吃喝,相反,自己的血汗,还要上缴国家,用于国家的扩大再生产
    就像那位美国先生说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基础的,而这个基础,正是咱们父辈与祖辈的血汗
    
    我今天在另一个帖子中,看到一种的说法,说的是对咱父辈、祖父辈当初的修渠、修坝、整地等等的劳动的否定与歧视,其无知及对先辈的侮辱,真的很让人心寒。要知道,咱们农村的这三十年,可主要是依赖了那时修的渠,修的坝,整的地,这些基础设施与条件啊
  ——————————————————————————————————————
  那是,那一代人是了不起的,俺对俺的父辈敬仰万分。
  他们那代受体制所累,所以大劳却无功;
  这一辈是不是就可以喝别人的血汗无劳却有功了?
  现在这种全社会单方面向垄断权力输血的,是不是还是个体制问题?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9 20:52:06   

  是谁构置了这套全社会单方面向垄断权力输血的体制?
  而构置这套体制的人,“群众观点”哪去了?“国家利益”的立场又哪去了?“经济统筹”的思维还有吗?
  搞得就自己的儿子成为全国首富,大伙都劳而无收的,好意思吗?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19 21:09:56   
  作者:大地飞鹰TVB 回复日期:2010-05-19 21:04:53 
    实际上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计划经济可能也是有一些优点的。
    至少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集中力量做一些大事。    
    另外也少了内部的消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里,以权力构置的计划经济,必然是内耗最严重的。
  这是不能心存幻想的,历史还过去不久。
  “集中力量”干啥大事?
  干广发电通辄上百亿地购买日本的“液晶生产线”?
  开发“龙芯”?
  还是花4000亿去办场大秀?
  ——在没有经济流动性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只能够干这些荒唐事。
  俺过去也有这种“干大事”情结。
  后来俺前任老婆就狠狠地教育了俺:过日子的,有啥大事?
  正常人就是这种凭劳动,过日常的日子。
  只有不晓事的愣头青,总有“干大事”情结。
  ——现在最大的事就是去“打倒美国”了。
  干么不发动一场与美国的战争?
  现在还有“打大战”的想法,是不是已经陷入精神病态?
  所以权力总能让人得精神病吧?
  一贯觉得书记与省长打架很正常,俺就觉得俩都被权欲与“绝对控制”熏昏了头脑——在不适合的地点干激列的不合适的事,一定是得精神病了。
作者:irene_seeworld 回复日期:2010-05-20 09:07:07      做一下笔记~~俺看得慢:
  1、权力的原始形态,原始崇拜,神权,君权,父权,权威,精英,经验等等。效率和自由。
  2、均输和平准。那个时候只是为了平衡物价吧,那个时候还没有利率工具。但是均输和平准只涉及到生产之后的社会产品,并不控制引导民间生产。起码不是把利润收益都收归国有,重新安排分配国有大生产,那会累死人滴~~。。。(另一个小问题,利率工具调整的好像也是整个社会大生产。当然,用利率调整是市场行为。但是利率调整真的好么?对结构性的问题)。。。均输和平准问题是不是和现代期货期权有点像??~~~
  3、忘了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0 14:37:52      作者:繁华正说 回复日期:2010-05-20 00:47:03 
     权力肯定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在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全部。政委的观点主要是表达出了对权力的蔑视,呵呵,我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撒~,俺在工厂里,看到有一些基层的班组长,随意责骂手下员工,甚至连女员工也恶恨恨地用粗口骂,以此宣示自嘎的权力。
  从那时起,俺就知道这“权力”一定不是啥好东西。
  俺让他做个“领导”的,不过是让他解决实际问题,让他组织起一伙员工进行生产。所以俺给的是“组织生产、管理工作面”的“职能”呵,咋能理解为随意骂人的“权力”呢?
  后来俺知道这事怪俺,俺没对属下管理进行“管理职能”的培训,没告诉他们好方法——连俺也没权力撒,俺只不过有组织大伙一起干活吃饭的职能。
  所以,就把班组长进行培训,然后还选了一批愿意琢磨提高技术,心态良好的员工,上来当基层管理。
  所以,俺知道了,“权力”这事儿是虚的,只会让喜欢它的人得精神病。
  而干事、干出好活,才是最重要的,让人最踏实的
  也所以,俺对孙文先生到中山大学的演讲其中一句是最喜欢的:“我们学生要立志于干大事,不要立志于当大官”。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0 14:39:48      现在吧,俺情愿于多花时间与人沟通,建立相应的规则后才去干事;省得俺只会瞎指挥,搞得大伙气鼓鼓的去干活,也干不出啥好活出来。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0 14:55:19      作者:白云天际飞 回复日期:2010-05-20 14:46:48 
    回老师,最近一段时间很苦恼啊,碰到了类似钢铁企业的问题:面粉比面包贵!目前这个大势,也不敢去抢面包赌面包涨啊。哎!
  ——————————————————
  是呵是呵,遇到这种生产赛不过通胀的事,是最难做的。
  不做又不行,不做就得退出行业了。  
  一般的解决方法是俩:
  一是将物流降减,变大批量生产为小批量生产,做精不做多。用“专业化”去过冬。  
  二是选择稳定币种,或寻找“外汇平衡交易”的模式,用其它币种的稳定升值来抵消主币种的亏损——白云老师最善于玩这行。
  不过吧,从表面上来看,人民币又是现在最稳定升值的币种,近3年来就是民间兑换,也是稳定升值的,寻找这种“外汇对冲”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  
  所以,现在还是第一条比较靠谱,用“精”、“专”、“品牌”,去寻找生产升值的空间。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0 15:02:10      唉~,现在所有资源都被垄断集团给控制了,而垄断的最后杀手锏也出来了——就是靠“囤积居奇”各项原料,去意图控制全国的民营企业。  
  现在吧,咱们中小企业只能咬着牙去过。
  只要民营企业还有好的工艺技术,最多过几年紧日子,以后还是能获得市场的。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0 16:22:36      唉~,清朝把咱们国家与民族搞得一锅泡的。
  一百多年吧,咱们多希望上苍给咱们一次机会呵。
  以至于数千万前辈倒在国民革命的前路上。
  现在上苍给了咱们多好的机会,却让那帮子经济官僚糟蹋得更加一锅泡了。
  人民群众暂时不用你们做出交代,但这些经济官僚如何向历史交代你们铺设巨额输外黑金的渠道,公然抢掠国民经济、社会财富的事儿?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0 16:31:54      俺不知道,一个执政党,背弃了人民群众,背弃了自已的国民,会发生怎么样的事?
  现在的执政党,手头上已经拥有了很好的资源,并不像你们的先辈那样捉襟见肘,要过紧苦的日子的。
  难道你们还不满足?
  难道你们还要去满足挥霍的欲望?
  咱们都只可能是正常的人,不要被权欲、物欲,导致整体的歇斯底里。
  俺实在无法理解:任何一个粗通经济的人士,都不可能只用“开征税基”、“加税”这种单一方法,去进行宏观经济的整体运作的。
  如果有一届政府沦落到宏观经济只有这种单一方式,就是离死去不远了。
  ——国民政府是如此,后来者也是如此。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3 00:42:56   
  (接上文正文)  
  咱们知道,搞工艺创新很困难,而更困难的是工艺在不断地调试、调整、琢磨中地趋向成熟。两者花费的力度,大约是5:95。那种在不断调试、调整、琢磨中的困惑、吃力、徬惶,那种“做到生时是熟时”的折磨,是每个工业人很难向他人道的心路历程。
  而如果有一个时代,是各行业的工艺全面趋向成熟的,一定令咱们工业人叹为观止。
  ——汉武帝后期,中国就进入了这个时代。
  可以说,所有前期的工艺,均走向了成熟;而后面所有古代工艺,除了造纸术外,又都在此萌芽与发轫。
  比方说,起于春秋时期的“错金错银”工艺。被“错金错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表面,金银与青铜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彼此之间相映相托,将图案与铭文衬托得格外华美典雅,色彩对比、纹饰线条更加鲜明,艺术形象更为生动。到了西汉,就大量使用精细的“错金错银”纹饰。很可惜的是,这种工艺制作复杂,材质昂贵的“错金错银”,到东汉以后,其工艺逐渐被当时的战乱淹没。
  咱们可以看到前面那只通体错金的“朱雀衔环杯”,就是放在今天,也是精良顶尖的工艺。
  而其时的陶制工业,已经出现了“硬釉”工艺,为其后的“陶器过渡到瓷器”,铺垫好了坦途。
  咱们知道,一个工业工艺的成熟,必然伴随着周边“工业生态”的茂盛。
  咱们不妨现在到河北中南部转转,看看其工业小作坊星罗棋布,因此支撑起了河北省机械工业、钢铁业的迅猛发展。
  ——没有任何垄断企业,是可以单一发展成具有精良工艺的托拉斯的。因为只有垄断企业,没有丰盛的企业生态支撑,就是配套零件的运输费用,也可以变得异常高昂,直至企业损失掉全部盈利,企业经营也就到了亏损破产的地步。
  而在亏损之下,所有劳动者就换不回来生活与生产资料,不全体沮丧才怪呢。
  在西汉中期,中国的农业、纺织、制陶、冶炼、漆器等等——几乎所有后来工业,都在此时成熟并发端。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一个“丰富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不可能办到的。
  ——这就是前面计然说的:“务完物”。
  也就是今天所说“拥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意思了。
  也不怕说,西汉中期除了“五铢钱”外(搞“天下流转”呢,发行量太大,现存世量也就太大,卖不出个好价钱),其工艺产品,与今天瑞士钟表一样,是最值得收藏的。细细把玩品味,仍然可以看到西汉中期的工业之盛况与盛举。
  当然,也并不是咱们这些后人才有这般聪明,意识到西汉中期的工业、工艺之盛。
  咱们的老祖宗也一样聪明~。
  当三国时期到整个魏晋南北朝,国家陷入战乱的时候,盗挖汉墓——尤其是西汉中期的墓葬,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营生,甚至成为一时之风。甚至曹操、孙权为了筹措军饷,是派出正规军队,跑去专挖汉墓滴~。特别是挖到了西汉中期的墓葬,就=发大财了,谁叫西汉中期,是中国黄金最多的第一个时期。
  这样做的结局,是相当悲惨滴~。西汉王陵几乎被盗挖殆尽,像中山靖王夫妻的墓也算是“漏网之鱼”了。
  西汉中期的工艺,也就大量散失了。
  战乱与贫穷,就是这样埋没文明的~。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3 13:50:49      (接上文正文)
  那么,咱们可以回头看汉武帝刘彻,在改革二期工程中的主要经济政策了。
  无法否认,上林苑的“均输”策略,虽然未拿商品流转的大头,也有点“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意味——开通了商业渠道,却让长途行贩者赚取了丰富的利差;但胜在商品量大,上林苑在“上不过80,下不减30”资金滚动运作中,“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也有很可观的利钱。
  结果,真正使刘彻的西汉政权走出资金短绌维谷的,还是这个“均输之策”。至公元前110年,国家用度资金基本已达致平衡,所谓“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无需对老百姓开征新税基与提高税率,国家用度资金都已经很宽裕了。
  但是,均输开启的经济流动性,还是有个问题,就是遇到垄断经营吸纳货物与资金,搞“圈地”、“圈货”、“圈钱”,以实现小范围的“紧缺经济”,从而又用“囤积居奇”的方式剥夺消费者的利益,怎么办呢?
  于是,又有宏观经济政策的“平准”出来:当有垄断经营搞紧缺经济、囤积居奇时,上林苑立即就在该地区搞“开闸放水”,平粜同类商品,使物价得以平抑。
  这就使传统的简单、单一的牟利模式必须有所改变,从“垄断商品”为主,转向“释放经济流动性”、“融进经济流动性”为主。
  否则,搞垄断经营的商家,“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司马迁《货殖列传》)
  那么,汉武帝刘彻改革二期工程的主旨:天下流转,其意义就很明确了——就是用铺设经营贸易的通道,用经济流动性模式,取代以往的单一垄断经营模式。
  (接上文正文)
  在今天看来,汉武帝刘彻用释放经济流动性、经济活力的方式,搞“天下流转”,也很具有“现代意味”。
  因为,咱们注意到:
  哪怕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大国文明出现重大经济危机前,都有经济流动性严重涸竭,贸易通道断裂,垄断经营加深加剧的现象。
  ——不管你叫“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叫“资本主义国家”。
  前苏联的崩溃解体,并不在于戈尔巴乔夫所谓政治上的“新理念”,而在于传统计划经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比咱们还要严密、细致,经验也更多),彻底消灭了其国内的流动性,结果国内贸易通道衰减至最低,以至于其一向引以为自豪的重工业群,也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咱们国家的“计划经济+严格严厉的户口制度”则更加短命,在彻底堙没经济流动性的情形下,前后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已经耗尽所有国内资源,并将国内经济推向总体崩溃的边缘。
  “另一个世界”——美国也一样,上个世纪20年代末沿至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大衰退、大萧条,甚至还引发了人类的全面战争,还是起源于当时摩根财团、洛克菲勒家族对生产力与世界经济的全面垄断,私人财团用“控制力”消灭了经济的流动性,使中小企业大批破产,贸易渠道断裂,最后波及花旗等大银行也支撑不住,也就酿成了那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
  而发生于最近的“金融海啸”,并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则起源于欧美医疗医药界的“方向性大危机”。
  欧美医疗医药界一向是金融流通的大界别,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政府对新药研发控制越趋严密严格,使新药研发的周期长达10年以上,欧美医疗医药的发展顿失方向感,大量资本金也就从医疗医药界抽离,倒流回华尔街。华尔街在缺乏消化、流通这些巨额金融资本金的渠道情况下,被迫采取“炒作房地产次级债”、“对赌巨量资金流”等高风险金融手段与方式,以争取“金融业绩”。结果,就造成了“钱多之下的金融渠道断裂”、“资金充裕下的大型经济危机”了。
  历史总存在循环与轮迥。
  实际上,咱们现在许多宏观经济政策,与汉武帝刘彻在改革一期工程中的作为极其相似。
  比方说,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维主导下,用严苛的税政手段搜刮社会民间财富,从而堙没社会流动性;用“国进民退”的垄断经营方式,将中小企业逼至破产,从而又阻断了社会流动性的源头;在社会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又营造虚假“消费力”,由政府花大钱办世博等项目,成为一种“资金调配性的终极消费堙没”;在“吏道相杂”的情况下,又集中搞“政府消费”,使官员突破自身的社会职能,随意向社会伸手,从而整体堕落,“黑金”泛滥。
  总体而言,现在遇到大事与大势的情况下,咱们又重蹈“垄断经营”的老路,应该是毫无前途可言的,还浪费了上苍赐于咱们“百年复兴”的良机。
  那么,汉武帝刘彻的改革二期工程的经济政策案例,能给咱们一点启示吗?
作者:乾坤元亨利贞 回复日期:2010-05-23 21:31:56      我只看了标题啊,就立刻冒泡了,这个一定要顶。且不论分析正确与否,回形兄这个切入点就很可贵啊。我们现在动则西方经济学,可以看看古代人这么治理经济的啊。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孔夫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再想想现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颇有感慨。回形兄加油啊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5 20:03:58      (接上文正文)
  小标题:辉煌时代
  在国家资金收支平衡后,并在“天下流转”的大政策下,汉武帝刘彻立即着手实施了大型“反哺社会,振兴民营”的宏观经济政策。
  最先开始的,是对农业的反馈与反哺。
  中国自古就很晓得对各大河流的“兴利抑患”。汉武帝时期,更是将水利建设遍布全国。司马迁在《史记 河渠书》中,对武帝时大兴水利的盛况,有如下记述:“於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甚至,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的沙地区,开凿出一种新型水利设施:“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这就是咱们大西北沙地区的独特水利设施——“坎儿井”的起源。
  结果,中国大片荒漠区变成了具有良好灌溉的农耕区。
  紧接着,汉武帝还组织起了“农业科技攻关小组”,专为提高农业的单产量进行了科技方面的研究。一帮子当时的“农业工程师”,竟然发明出了“犁”与“耙”出来——现代全世界农垦使用的“犁”与“耙”,不论是装在拖拉机上的,还是人拉牛耕的,全起源于汉武帝时代。
  更要命的是,这帮“农业科技工程师”竟还再接再励,发明了“耧车”出来。这是一种三行的条播器,已具备现代条播器的开沟、下种和覆土等三项基本功能。这种“半机械化”(如果装上现代的发动机,就是“全机械化”了)的耧车,一天可播种一顷地(合今6.8亩左右)。
  搜粟都尉赵过,经过实验,还创造出“科学种田法”——代田法出来。
  于是,农业的单产量翻番。
  但是,只有优秀的科学家,没有农户个人的经营模式,老百姓们没有得到实惠好处,仍然没有种田的积极性,科技运用也深入不下去。
  汉武帝刘彻也就责令上林苑,给每个农户摸索出一套良好的经营方式。
  于是,当时上林苑就以这样的形式经营农业:借贷给农户牛、种子、犁耙这些生产资料,约好3年后折成实银、加一成利钱归还政府。而如果牛产下了小牛,在3年内未还清本息之前,则小牛得归还政府。
  俺靠~,一年大熟(丰收)的,就可以折成实银,连本带利归还给政府了。以后吧,这些生产资料就全归自嘎了。
  这么好的经营赚钱模式,谁不去做?
  于是,大量人口涌向农业垦植,农业局面可就安定下来鸟~。
  大规模的农、煮器运用,反过头来又带动了冶炼工业的兴盛。而且在天下流转的背景下,“铁专营”并不能以垄断、“以民争利”的方式进行,而是走向了规模化、定制化的发展路途。
  关于冶炼工业的盛况,河南省郑州西北不远的考古发现——“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可见一斑。
  这个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冶铁遗址,内有两个面积达8.5平方米、炉壁厚1米的汉代冶炼炉。这种制式规模的冶炼炉,欧洲、美国直到“工业革命”已达高潮的19世纪,才有建立。
  每个冶炼炉日均产量竟然可以达到1吨,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古代社会中最大的炼铁炉。
  这俩冶铁炉都是采取椭圆形制式。这种制式的冶炼炉既增大了炉缸面积,又能缩短风管和高炉中心区的距离,是现代冶炼行业通常采取的制式。而直到1850年,美国才建成了两座椭圆形高炉,英国也建成了一座椭圆形高炉。而后不久,在当时主要产铁国家瑞典和俄国,椭圆形高炉才相继建成。
  据台湾汉史专家的研究,认为“鑄鐵精練,我國領先歐洲達一千六百年,於十四世紀時歐洲始知其法。”
  经过对部分出土铁器进行金相检测,有灰口铁、白口铁、麻口铁、铸铁脱碳钢、低碳钢、古代球墨铸铁等。这个作坊是冶炼生铁的,生产的铁器质量优良,并根据产品性能的需要还做了柔化处理。
  在大规模冶钢冶铁的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冶铁技术已经走向了“市场定制化”。比方说,古荥冶铁遗址发现有铁制农具标有“河一”的字样,这在外地考古从未出现过,这说明“河一”产品主要供应本地;而“河三”的产品在本地考古没有出现过,相反在黄石市铜矿里出现了“河三”的铁斧;另外“阳二”(属于古南阳郡)的铁锄发现于江西,“河三”、“阳二”的产品主要供应外地。这说明,当时的冶炼是根据各地不同需求而“定制”的,河南省北部是大片的平原区,土地松软,则铁器冶炼可以加少一点钢水;而江西省是山区多,石头也多,就得多加点钢水。
  根据汉代的铁官命名规则,有关人士认为汉代铁官应该有90处之多。汉代的大铁官分三类:一类大铁官管3、4个冶炼作坊(特级),二类掌管两个作坊,三类只管一个作坊,叫准大铁官。特级大铁官当时全国共有六个,河南省占四个,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就属于其中的一个。
  按今天的划分,西汉中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均十分兴盛发达,那么第三产业(服务业)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
  咱们还没有发现有比较好的主证,却能在丰富的佐证中一窥当时第三产业的发达:除以上的贴子中咱们看到的精良手工艺之外,咱们还可以看到汉武帝后期发行了“能值万钱”的金饼。
  这种由真金铸造成的圆形货币,发行时说是“因以班赐诸侯王”的,但实际上应是上林苑发行的“大额本票”。现代央行发行这种大额本票,一般见于两种情况:一是用于商贸流通——你买奔驰、私人飞机啥的,不可能真提溜着俩麻包袋货币去吧?二是遇通货膨胀、本币贬值时,以“良币”使用。
  而咱们看到从汉武帝推行改革二期工程的公元前110年,到汉宣帝去逝时公元前49年间,由于西汉国家实行了均输、平准的宏观经济政策,长达61年的历史是没有通货膨胀记录的。那么,国家发行大额本票,当然是为了商品流通用的。
  ——这也可以管窥西汉中期的第三产业之盛。
  这是一个只要劳动,就有长远回报的时代;
  这是一个只要有生产专业技能,就能过上稳定而质素很高生活的时代;
  这是一个只要肯承担风险,踏上大漠进行创业与贸易,就能一本万利的时代;
  这也是一个国家为老百姓奔康致富而惮心竭虑的时代;
  这也是真实真正地实现了一个世界大国“国强民富”的时代。
  这个时代,有一个代表性的名字,叫“汉武帝刘彻”。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5 20:25:39   
  俺是经历过人生跌宕来的。
  深知道如果不按规律、规则进行调试、调整,则规律、规则就会启动一种叫“程序”的东西。
  而程序一旦启动,再能再强的人也会不可逆地走向毁灭。
  俺不希望谁走向毁灭,就只好寄希望于“正确方向的调试与调整”。
  至于会不会发生“寿星佬吊颈——嫌命长”的事儿,就不是咱们能够控制的了。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5 20:32:34      作者:毛之思想 回复日期:2010-05-24 16:41:30 
    回书记的这篇东西在当下很有借鉴意义,只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们能了解吗。
    当下资金投资的方向的确有种兽困笼中的感觉,因为投资回报高、周期短的行业也就那几个--地产、股票、期货等等。大量资金的无序涌入只能带来资金洪水把一亩三分地给冲垮,如今的解决方法亦可是疏通、扩展投资渠道,控制流入每个领域的资金量。
  ——————————————————————————————————
  是呵是呵,现在在各行各业均被“政策性冻结”的情况下,社会投资都不敢进入了。
  只好跑去炒房子呵、蒜头呵、绿豆呵,什么的。
  当西方的传媒还在提醒自嘎说:“咱们的资金都跑去消费去了,而中国那时的资金却进入了产能”的时候,真实的咱们,却在动用政府权力与实力,围追堵截社会资金,把民营资本赶入穷巷,只好跑去炒蒜头、绿豆,了~。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5 20:39:18      后面还有几个小章节,分别是:
  文明喷发
  惊天逆转
  权力萧杀
  王者回归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5 20:52:00      作者:钱塘猎人 回复日期:2010-05-24 08:39:15 
    老狐狸没事干,拿刘彻说事,小心刘彻从坟墓里爬出,剥狐狸皮~~
    哼哼……
  ——————————————————————————————————————
  说起这事来,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刘彻这人干了这么多的实事,还被正统史学骂得七荤八素的(请注意:咱们的正统史学,全经过了清朝康熙年间编著的《四库全书》)。
  现在的党校、行政学院的“正统教材”,还把中国的“三个盛世”,分别定为:汉代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
  他娘的~,康熙这人的杀人如麻咱就不提他了(就是和平时代了,还跑去“屠川”。屠完后还不敢认,还说是张献忠屠的),就算是他一年间的财政收入,不过千把万白银(当时的主要通货),什么时候才能赚到武则天下葬时,一次过就带进去了500吨黄金?连女皇帝武则天都赶不上,凭啥说“盛世”了?
  学点西方科技的小玩意,就把自嘎打扮成“开明圣君”。
  反倒汉武帝刘彻这样的,就一定要“拼倒批臭”,是人干的事吗?
  毕竟世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就是以“汉”起名的——当咱们不是人呵?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7 14:09:40   

  钱塘猎人老揣着枪在俺后面紧赶,逼俺训练求生技能呢——以后可得多干这活。
  民营企业的事儿,的确不是靠一两个文件就可以扭转的。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咱们“体制内”对生产力的事儿不熟络,对“经济的绝对控制”还有幻想,甚至对“权威主义”还有很浓厚的幻想。
  下面在正文中,会谈到这事儿。
  不过,这段境内外的股市乱,搞得俺成救火队,老出差的。这段更新得慢慢来。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7 14:12:45   

  作者:jiangdie111 回复日期:2010-05-27 07:29:30 
    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等来收割了,之后就是残阳如血!一片废墟!
    先用房价抽血,再用通胀逼死,然后用通缩吊死,最后大家恶性通胀一起跳楼。
    我就在国企,跟地方上的基层干部打交道比较多,深刻认识改变有多困难,人性-文化,是最是难改。当碰到个别负责的干部,愿意做实事的则被别人冷嘲热讽,以为是收了多少好处。当真正有一点利益,所有部门蜂拥而上,个个扯后腿。
    可怜国企的那些老职工现在都已经发不出工资了。那些买房子的同事,现在都像30遂左右的人了,他们才25,是最有活力的时候啊。
  ——————————————————————————
  是呵是呵,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批国企的技术骨干外流——并不是生活过不下去,而是在那种体制内的技术基本没有得发挥;另一方面的是,“外包”成为了国企的主流,“临时工”成了支撑国企生产力的骨干。  
  ——用“权力”来构建经济实体,肯定会发生这种事儿。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5-27 14:21:21      哦,是了,回复钱塘猎人一个事儿,就是关于元朝那回事。
  虽然马可孛罗对咱们的元朝那是一个崇拜,欧洲还有一位老外根据马可孛罗的叙述,假托“发梦”写了本《大都遗事》(也有称为《天京遗事》的),使“中国”一词大行于西方,甚至导致了他们的“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但总体来说,这个朝代还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其财富大多靠抢掠西方与东方而积累起来的。
  加之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又缺乏主体文化(把浅薄的程朱理学列为“官学”,就是一个明证),结果周期挺短,也就80来年的功夫。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6-17 04:17:47      (接上节正文)
  文明喷发
  现在吧,小日本“宫本武藏武士刀”,在市场上是可以卖到千把万美元一把。
  这种炼制技术的确非同一般,但请“组织部门”一查来源,哦~,原来是咱们国家唐代的“松纹古剑”炼制法的山寨;而唐代的“松纹古剑”炼制技术,又来源于西汉时代的“百炼钢”技术。
  殊为可惜的是,汉唐时代这种千锤百炼的“硬碳钢”技术,在宋代时已经失传;到了明代,还干脆在日本大量进口此类刀剑了。
  现在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些漆器随葬品,那怕其作为主器的木头早已朽烂,只剩下灰尘和粘土支撑躯壳,偏偏外面的漆皮颜色如新发亮,还饰有漂亮的云纹。但如果不立即进行适当处理,漆皮不到一小时就起卷、开裂,随后就破碎成为碎片。
  可见在西汉中期,其工业不仅工艺技术先进,还门类齐全,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几乎含盖了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计然策中的“务完物”之意。
  成熟的工业体系,必然要求成熟的自然科学。也正是在西汉中期成熟工业的引领之下,自然科学文明喷薄而出,在世界古代史中,也可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咱们不妨将之分类叙述。
  天文学:
  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一○五年),选司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等官员,及民间专家20余人造历,其中天文学家唐都、历数学家落下闳為主要造历者。次年,制成“太初历”。该历改正月為岁首,比秦历可精密多了,一年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又一千五百六十九分之三百八十五日,还分了“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是沿袭至今的“农历”,也称“汉历”。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了500多颗恒星的位置,还记录了恒星的各种颜色以及各种云状、云速、云距等。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西汉人就已经认识到月光是日光的反射。
  可见当时西汉人是多么愿意“抬头仰望星空”,从而积累起了当时世上最深厚的天文学知识。
  (接上节正文)
  数学:
  “由於历法、工程、军事和工商业的发达,算具的进步和十进法的观念以及自由数字的使用,促进数学的进步。汉代数学书甚多,除《周髀算经》、《孙子算经》、《九章算术》,部分为先秦资料,大部分是经汉人整理补充、修正和注释外,五曹、海岛和数术記遗,則为汉人及汉末人所作。如张苍的九章算术,為刘征作注,並扩充其內容,为汉代上自军国稅收,下至民间日用之书。又此书有二次方程和钩股的存在,可知汉代已有代数学和几何学的萌芽。又此书不仅有正数、负数,且有零的观念。欧洲至十三世紀才有「0」的記号,于十七世紀以后始知道负数。此外,又有圆和球的计算法。它不但为古代中国的数学代表作,也经今日世界学术界证明其数学史权威地位。”(台湾:《中华百科全书》史学 汉字部)
  物理学:
  西汉初年出现的指南车,就晓得利用机械传动装置,这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控制论机械之一。
  西汉中晚期,有位叫刘歆的“经学家”,喜欢记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他的《西京杂记》卷5,记载的指南车和记道车(自动记里程的车),都使用了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那么,最近在海底出土的那具产于古希腊的齿轮装置(据美国学者的考证,其制造年代大约于公元前82年),就不是什么新颖事了。
  《西京杂记》卷1中还记载有:西汉工匠丁缓制成了一种叫“被中香炉”的器具,这是一种采用几个环套在一起,无论外边如何转动,内部始终保持平衡装置,其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似。欧洲到公元1500年意大利人达·芬奇才提出类似的设计。
  西汉中期,我国已采用风车(扇车)扬去谷子中的秕糠,欧洲约1400年后才有类似的风车。
  上述这类“机械学”传至三国时代,还导致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出来。
  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淮南万毕术》,就说了“透镜聚焦”的原理,并有原始的潜望镜记载。同书中还有关于人造磁体的最早记载以及磁体同性相斥的物理学原理。另外,《春秋纬·考异邮》中记有:经过摩擦的玳瑁,能够吸引细小的物体;《汉书·西域传》中记有:金属制的矛,其尖端放电的现象。这些关于摩擦生电和尖端放电的现象记载,都在十九世纪之后成为了世界经典物理学的重要部分。 
  看来,西汉的物理学还不仅停留在经典物理的层面上:西汉中末期的《尚书纬·考灵曜》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连近代天体物理学的地球自转运动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涉及到了。 
  化学:
  咱们都知道现代化学起源于古代的“炼丹术”。
  这炼丹术吧,咱们西汉中期就已经有记载,也就是说起源于西汉。到东汉中末年就流行一时,公元二世纪,东汉魏伯阳就写了《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专著。到魏晋南北朝简直就成了“名士”们的生活方式。我国炼丹术约于八、九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才传入欧洲。
  我国是世界最早使用杀虫药剂的国家之一。《淮南万毕术》中,就载有雄黄燃烧后的气体(三氧化二砷和氧化硫)可以杀虫的现象。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有用汞和硫化砷等药物杀灭寄生虫的记载。欧洲到1763年瑞典人席勒(Karl WilhelmScheele)才制成含砷的杀虫药剂。《淮南万毕术》中还载有从硫化汞中可以提取汞等化学知识。另外,该书还说“白青(硫酸铜)得铁,即化为铜。”——即硫酸铜溶液与铁作用而产生铜的置换反应,也就是“胆水(硫酸铜溶液)浸铜法”的基本原理。
  农业科学:
  由于西汉中期后,国家重视农牧养植业的开发,结果其时农业专著着实不少。比方说,《陶朱公养鱼法》就是世界最早的养鱼专著,也表明在那时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池塘养鱼技术。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的氾胜之就著有《氾胜之书》,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农书。其主要总结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的原则和许多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关于区田法、溲(动物粪溺)种法、穗选法、嫁接法、调节稻田水温法以及复种、轮作、间作和混作的记载在我国都是最早的,书中还特别注意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医学:
  中国医学经数千年的发展,在西汉武帝时代,将其时倡明的科学学科——“运筹学”与“统筹学”融入其中,并成为了中国医学的主旨与主要理论,终于走向全面成熟,代表作就是那本《黄帝内经》。该书在战国中期就开始成篇,编著过程长达上百年,终于在西汉武帝期间集大成,成为了具有很完备理论体系的医学著作。
  与《黄帝内经》有相似编辑过程的,还有中药学书籍《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集中了中药理论的精髓。
  在刘胜墓中,出土了挺完备的当时医疗器具。其中有刻上“医工”字样的铜盆(用以隔水蒸药、炮制丸药);有制作精细精良的“金、银医针”,共9根,其中金针4根,银针5根,这9根医针,就是中国医学的所谓“九针”,各代表不同的医疗针砭方法;有带长流的银盒和两件银质小漏斗,可能是一套为假死病人灌药用的医疗器具。
  中国医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为世人所理解,甚至还有人称之为“伪科学”,就是因为其“运筹学”、“统筹学”的内涵,被埋没了太久。直到现代科学进入到“量子力学”、“生命科学”、“系统论”的时代,返过头来看咱们的中医,才明白那些“阴阳”、“五行”说的是什么。所以,以德国那种医疗、医药学均世界领先的国家,重启对咱们中国医学的研究,也是件理所当然的事。
  经济经营学:
  现在咱们国家经济经营学的用词当中,除了外来词汇,90%以上还是来自于汉代。
  比方说,搞贸易的来南方做生意,要寻问个价钱,对方若是老道的生意人,一般不会正面回答,而是告诉你:“均价~”——这是种“把球踢回给对方”的回答法。这样,不管你怎样回答,你对市场的理解、对行情的认识,甚至做生意的手法,都几乎是“单眼仔看老婆——一目了然”了。而这个“均价”,就是来自于西汉时的“均输”。
  另外,咱们喜欢说的“便宜货”,此“便”字就是“平”的通假字,又来自于“平准”这词,也就是“价格低廉却适用”的意思。
  中国在后来“理学”的滥觞中,各行各业的素质均下降严重。唯商业一行,一直到了现代,只要环境稍一宽松,政客们稍不凶恶,经济立即恢复上升;有的朝代还有富可敌国的商家,概因打开咱们商人眼界、粹炼咱们经营术的,就是那个辉煌的西汉年代。而咱们也不敢或忘那个年代所揭示出来的经济规律、与消费者约定的经营规则,并循之而行,是为“商德”。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西汉之后,中国经济经营学自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只有清朝那样的“乾纲独断”时代,才会有“权力寻租”的事儿,才会有“非权力支撑不经商”的说法。而在明代之前,中国的商人们是特立独行的一群,他们用老道的经商经营方法,不间断地支撑起了中国的社会文明。
  以上之所以花费这么多的篇幅,来说明西汉中期的科学文明之盛,主要意图在于:那个世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如果该设问放在西汉中期,是不成立的。恰恰相反,世界现代科学,不少源头就在那个叫“大汉”的中国。
  这种“源头性科学技术”,通过那条丝绸之路,传往中东,再传往欧洲蜇伏下来。直到欧洲社会在宗教与皇权的权力冰释之后,科技文明就在地球的另一个方位再次喷发了。
  当然,对宋后的中国,[李约瑟难题]就可以成立。因为西汉的科技文明,不是被世界其它国家与其他人埋没的,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阴谋论”,而恰恰是被咱们国人自已埋没的。埋没这段辉煌科技文明的具体原因与过程,下面还会谈及,这里先按下不表。
  (接上节正文)
  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文明与科技昌明的时代,必然推动文化文明的大发展。
  汉武帝时,“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怜悯之意)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 艺文志》)又设“太学”,置“五经博士”等,籍以恢复整理前世古籍。
  这下子就不得鸟了,到处都是“出土古籍”、“民间献书”的活动。那部著名的《论语》,也被孔子后裔从家庙的夹墙中挖将出来“献书”。
  于是,从汉武帝始,先秦所有典籍、诸子百家之言,都得到了整理与重新注释。
  加上昌明的实践文明、科技文明,终于蕴酿爆发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复兴运动”。
  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咱们看看这场“文化复兴运动”的盛况。
  至班固在东汉初年修《汉书》时,其《艺文志》中,记载有如下书籍: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
  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
  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
  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
  这场“文化复兴运动”,在之后的中国古代史中,再无发生过。那怕明朝时有朱棣“永乐大典”与清朝乾隆时“四库全书”这些修书活动,都不过是皇权皇家所为,并不意味着社会文化文明的昌盛。而且,《永乐大典》修成后,朱棣干脆就将孤本束之高阁;《四库全书》修书过程,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篡改,且只重经、史,不重科技。因此,越到后来的“修书活动”,越不知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还是摧残。
  西汉武帝时期开始的这场“文化复兴运动”,还直接导致了书写工具的大转变:承载书写的工具,由原来的竹简,开始转变为绢、布等,以利书写与保存。接近200年之后,还直接导致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就连原先要“黑”汉武帝的班固,也不得不在其《汉书 武帝纪》的结尾处,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孝武初立,……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都快把“武皇帝”,评价成了“文皇帝”了。
  而汉武帝刘彻,那怕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地被“正统史学家”在《本纪》中,打扮成笃信神仙、怕死反动的历史小丑形状,却难掩在其它篇章的字里行间中,汉武帝对中国历史、世界文明史的巨大贡献。
  ——能赢得自嘎“敌人”的尊重与敬佩,刘彻真奇伟男儿也~!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6-17 17:40:21   
  肯定是灾难。
  幸好现在有电脑这玩意了,你焚了书,焚不了俺CPU就行。
  至于对“信息泛滥”的事儿,还记得前面说的“道家……指约而易行”吗?正与一位板油站短着这事呢:“化繁为简”,可也是一门技术活。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6-17 17:47:27      不是说啥,现在就是80后与90后,都有很大不同的性格特点与人文色彩。
  90后还更求新求异,连比自嘎大3年的小盆友,也统称为“大妈”、“阿婶”。
  ——还抱在5、60年代的“教育理论”,去教书的,不嫌死得快吖~。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6-17 17:49:46      作者:一贯胡说八道 回复日期:2010-06-17 17:45:24 
    呵呵,回先生在线    
    俺说的“焚书运动”当然包括焚掉你的CPU,哈哈哈~~~~,其实,CPU会有另外的东西“焚”它,当然不一定是火,嘿嘿    
    很眼馋你与板油的站短交流,不知可否共享点,呵呵
  ——————————————————————————————————————
  板油的站内可不能公开,那可是私隐。
  谁要烧俺的CPU,俺就挖个洞藏起来——俺就不信比那些脑残到要搞破坏的,多上个一、两招的。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6-18 17:02:39      (接上节正文)
  说汉武帝刘彻“讲文明”,还包括了他对“国家学说”的成熟化。
  事实上,从黄帝轩辕氏以降,华夏一脉有国家绉型时,对“国家”的内涵与形式,就没有停止过探索。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对“国家”才有比较成熟的理解。
  咱们不妨也在本篇中一起追溯一下这个过程,也应该是个好玩有趣的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国人人少少,以“部落”的形式,散居在现在河南、山东、河北、江浙、安徽一带(看出土的那时“文化遗址”,就像咱们的“自然村”似的,甚至比咱们现在的“村”还少人)。以山东省发现的13000年前现代人类的头骨化石(算是咱们发掘出土的最古老现代人类化石了)来看,那是咱们这疙瘩的现代人类,还是以山东与河南两省为主要活动范围的。
  但在据今7000年左右,看起来中国的早期文明就分野了,分成了两大支:一支是“仰韶文化”为代表;另一支是以江浙的“河姆渡文化”(后来发展成著名的“良渚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最先成熟的应该是仰韶文化。在河南省发掘出土的“贾湖文化”,据今都有9000年历史了,不仅已经有了较高的农耕技术,还有能发7音的骨笛呢(记得不?咱们古代音律,长期以来就只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而在贾湖文化中,在短短的400年中,就将“五音”发展到了“七音”,即现在的1、2、3、4、5、6、7了。又相当巧合的是:贾湖文化就是后来所谓“郑卫之声”的地方)。而河北省的“磁山遗址”中,又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玉石坯料(据今10300年了~),说明其新石器的工艺水准已臻高峰。
  后来,仰韶文化带着农耕文明,沿着黄河一路向西发展,最终在黄河中、上游定居下来——因为那适宜农种的平原大呵,所以除原来的河南、河北两省外,一路西去,山西、宁夏、甘肃,直至新疆的东部,都发现有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
  而东边呢,除了种水稻等农作物,各种动物水产也挺多的,所以一直有狩猎渔猎的习惯。那些王八乌龟什么的,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还成了人们的主要食物。所以吧,东边的老百姓特喜欢乌龟,还喜欢弄龟甲的。后来不是东边人成立的朝代——商朝,不是有个“甲骨文”吗?  如果一直是这样:人口不多,东、西两大支派各自安居乐业,也许“国家”这概念还不会出来,大伙发展到最后见着面了,也就相互称呼个“咱们那村人~……”或“咱们那疙瘩银~怎样怎样”,也就罢鸟~。
  可偏偏据今5000年那会,就出大事鸟~,“国家”的概念,也就迫不及待地杀到埋身了。  
  附图:我国出土的最早玉石坯料(河北省“磁山遗址”出土)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6-18 17:15:20   
  (接上文正文)
  发生啥大事了?
  还是与西边那个大文明——美索不达美亚的两河文明苏美尔文明有关。
  这个苏美尔文明可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大文明,实力那是个相当强盛呵。
  加上那时咱们国家的大西北可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沙漠的。那时世界大冰河期刚刚过去,大西北的气候可温和湿润得很,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就从现在土耳其一直通到咱们现在的辽西大平原,你跳着跳着舞走上几天,就“越境”了,就可以来搞“中西文化交流”了。
  那时的中东地区,不仅有苏美尔文明,还有“蛮族”闪族呢。带上几天的干粮,就可以进入到仰韶文化圈内。
  结果,仰韶文化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压迫了。
  不就打架嘛,有啥了不起的?那时咱们仰韶文化的各部落也不是吃素的,你苏美尔有青铜冶炼的刀剑,咱们也有“弓箭”、“抛石器”什么的。加上那个时代咱吃得好,也就生得特高大+孔武有力的:黄帝轩辕氏就是个高达一米九几的大高个;东边的蚩尤帝就更为骠悍,身长2米以上,都快赶上姚明了,肌肉还比姚明多,一块一块的,腹肌都有个14条,做卧式推举200KG以上没啥问题。
  还有“神农氏”那样的部落领袖,联合起各部落来与苏美尔干,西方文化也不落到啥好去。
  坏就坏在,这时仰韶文化内部又出事了。
  这回出事,就是“搞分裂”了。还不是“兄弟阋墙”,而是“夫妻分床”那种。
  咱们都知道,原始社会是个母性氏族社会,女同志们在那时的部落里有着最高的权威,就像咱们现在上海、重庆似的,女同志们拿块搓衣板出来,让老公跪在上面,男同志就只好乖乖跪在上面,没啥说的。但现在是因为重庆、上海那边的女娃儿长得特漂亮,老公疼惜老婆才愿意这样干;那时可是代表着女同志们至高无上的权威。
  哪怕你男同志们有“神农氏”出来组织部落联盟,后面还有个强大的“妇女议事会”(比现在的“妇联”强大多了)撑着呢。还与神农氏等部落领袖定规矩:“部落大事你说了算,小事情咱们妇女同志说了算。至于啥是大事啥是小事嘛,是咱妇女议事会说了算。”
  神农氏是组织农业生产能耐呵,打仗就不太行了,所以司马迁说“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就把部落领袖的权力,让给各部落中最勇敢善战的黄帝轩辕氏了。
  这一“让权”,体现出了当时“军事斗争需要”已经代替了“农业生产需要”,上升到第一位去了。
  这一打起仗来,妇女同志们还管得住码得住吗?人家黄帝轩辕氏长戈善战,要商量什么事也与战场上的战友们商量。你妇女同志除了组织啦啦队在后面呐喊助威外,还能帮上什么忙?结果,妇女同志们的权威,就大打折扣罗~。
  妇女同志们就不干了,就干脆打明旗号,要从仰韶文化中的部落中分离出来,单树一帜了,是为“炎帝”一族。
  所以吧,黄帝的部落图腾符号,是条生猛的“龙”;炎帝的图腾呢?是只靓丽的“凤”。
  图腾标志都不一样了,这可是件大事。俺在香港的时候吧,见过俩帮派社团干大架的:几百号人的,一边口里边叼着根吸管,另一边则左胳膊上缠着条白毛巾。这就叫“亮明标志”,才能“摆明车马”地干架。
  黄帝与炎帝这一干起架来,还打个屁苏美尔呵。得~,集体“东迁”吧,回到祖先那块地盘上去。于是,黄帝与炎帝分成了两枝,在同一时间,几乎相同的地点出发,往东迁移了。
  (接上节正文)
  但你说这夫妻打架是怎么回事?
  反正谁在街上见了俩夫妻吵架,就切忌上去劝架。一来清官难断个家务事,小夫妻吵架谁能分清个是非对错?二来谁见了人家老婆漂亮,就起了个侧隐之心,跑上去把人家的老公祭以一顿老拳,你看看人家漂亮老婆不拿着自嘎的小包包或脱下自嘎的高跟鞋,狂擂“劝架”那男的后脑勺呵?自嘎的老公自嘎能打,别人打自嘎的老公,会引起婆姨们拼命地,谁叫老公是她家的“私有财物”,感情深厚着呢。
  所以看看黄帝与炎帝的“东迁路线”,就要把人笑得肚子都要疼地~:一会分,一会合的;一会儿吵吵嚷嚷地说要干架,一会儿又眉来眼去地说谁也离不开谁;处久了就说要打架,分久就咋说都要在一块。
  也就这么一路上热热闹闹地,来到了河北“黄帝城”,黄帝与炎帝才当真干起架来。
  这干起架来,怪只怪黄帝不懂事,还长途劳累地有点“紧张症”。
  事缘于黄帝一到河北境内,就选了块风水宝地,起了座城池,就是史称的“黄帝城”了。
  黄帝在汗流浃背起城的时候,炎帝就领着一帮靓女,屯在附近冷眼旁观。
  等城起好了,还起得挺漂亮的,炎帝就带着那帮靓女来了,嚷嚷着说住进去。
  本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男淫们起个“家”出来,不就是要女同志住进去的吗?
  偏偏“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一时之蒙塞”,这黄帝的脑瓜子一时转不来,犯拧了,竟还拿“公平公正”出来说事,说:起城时你们没出力,凭啥住进来了?
  这不明摆着不懂风情吗?还不让人撒撒娇呵:炎帝娇叱一声,施展玉女心法,对着黄帝就是迎面一记粉拳。
  这拳打得黄帝就更犯拧了:咋?你打人了还~。还以为你们女同志能够随意欺负咱们男同志呵。时代不同了,这锅那锅滴,男女都一样,咱们男同志好歹也是半边天了。
  于是,“炎黄之战”还真打起来了,连接打了三仗,史称“阪泉之战”。
  炎帝当然不够黄帝打。但黄帝打赢了仗,却清醒了,也犯后悔了:这算个啥事呵?算了,咱们以后都不要打架了好不,咱们“结盟”吧。你炎帝选块好地盘,去那安居乐业吧?
  炎帝心里也犯委屈:这么不懂风情,还真打的,以后离你远远的。
  就选了辽河流域那个地方,奔那去了。
  所以现在的“红山文化”有成熟文明强力切入的痕迹,还兴拜女神的,全国其它地方都进入“父系社会”了,就这红山文化还是“母系时代”。
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6-19 15:23:59      哈哈~,确有其搞笑的成份。
  主要是对“炎帝”的身世,历史上的说法是很不一样的。
  但其所谓“六功”,却是比较一致的:“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二、立市廛,首辟市场。三、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四、作五弦琴,以乐百姓。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看看,是不是几乎都是女性的发明?  
  在男性的时代里,女人称“帝”,是很让人接受不了的事实。
  但如果从黄帝轩辕氏,正好处在原始母性氏族社会崩溃的那一瞬间,一切都释然了。
  还有史料说“阪泉之战”,其实不是武斗,而是文争呢:刨俩坑,黄、炎两帝各占一坑,中间有一天平似的器械,两端各放置一玉杯。谁辩论赢了一个观点,就在玉杯中加水,让天平倾斜注入胜方的坑中。
  谁坑水先满,谁先胜。
  问题是:如果都是汉子,会采取这种文绉绉的方式吗?
  还不如比摔跤呢~。
  这种“文争”,是不是特适合俩夫妻玩?作者:回形镳 回复日期:2010-06-19 15:40:32      还有,炎、黄二帝,是中国上古史著名的“黄金世家”: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这种“黄金世家”的关系,竟还能纵跨数千年,在商末联手灭商的。
  说说看,如果不是“至亲”的关系,能有这么强的历史联系力吗?
  那么,“至亲者莫过什么?”
  按同性相斥的原理,兄弟在一起长了,不自嘎打架,就算不错的了。
  那时的男女关系,哪像现在这么随意,上完床了,双方拍拍屁股就各自走人了,离个婚就像喝杯茶那么容易。
  那个时候,男女可是“家族的缔造者”,关系可深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