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演员李博大腿:飘逝了的年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16:40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由于今年没有年三十,所以就在二十八把馒头给蒸好了。伸伸酸痛的腰背,望着满厨房买回来的箱箱袋袋,心里还是茫茫然没有着落,总感到这年准备的没滋没味。索性就放下手中的杂务,站到窗前看2011年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雪。     窗外,漫天飞雪,洋洋洒洒,思绪也随着这如云似雾的雪花,飞向遥远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飞向被白雪覆盖着的小山村,飞向飘浮着浓浓年味的茅屋村舍。  进入腊月,小山村里就飘出了淡淡的年味,家家户户都把压缸底的麦子拿出来,淘洗了去磨面。老家坡多地薄,麦子收成很低,到了年底,好家境的人家,也不过拿出三二十斤的麦子过年用,怕在电磨上损耗大,就在石磨上磨面,村子里石磨少,这几天磨坊是最热闹的地方,你家一篮子,她家一筐子 ,大姑娘小媳妇,几户人家站在磨坊外面一边聊家常,一边等磨面。叽叽喳喳的热热闹闹。推磨是一道累人的工序,两个人一前一后在磨道圈里转个不停,一会就头晕眼花,严重的还会恶心呕吐,可看着筛子下面雪一样纷纷落下的粉面,想着细腻香甜的白面馒头,酸辣可口的酸面叶,就一个个迈开步子,转的更欢了。      腊月初五,俗称五豆。五豆用五种豆子组成,一般把绿豆、黄豆、黑豆、红豆和玉米,搅拌在一起,煞是好看。天不亮,主妇们就起床,把豆子煮上,等天亮就出锅,辛劳了一年的牛马猪羊,鸡鸭猫狗,都会分上一把。期待来年槽头好,鸡鸭勤。往往还要留出一碗来做腊八粥用。      腊八粥,原是在腊八节这天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祭品。在佛教界,有为纪念释迦摩尼得道成佛而喝粥之说。但在我的家乡,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检验谁家的生活好,谁家的媳妇茶饭好,会过日子。提醒人们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乡村的腊八粥以杂粮为原料,鸡叫头遍,就有人起来把小米或玉米篸下锅熬,然后和面醒面,洗红白萝卜,甚至是晒干了的红薯叶,切好了下锅,加入初五时留出来的五豆一起熬上。生活好的人家还会加一点花生米核桃仁,用文火慢慢的熬,要把调料的香味熬进去。这样一直熬到鸡叫三遍,再把已经擀好的柳叶面下了锅里。这柳叶面也有讲究,不能用擀薄切宽的老规矩,要比平时的面条厚一点,用刀子就案板离成柳叶状的短小面片,以免下锅煮糊凃了。起锅时,把葱姜蒜末,用热油一泼,瞬间,满屋飘香。先盛上一碗,放在堂屋的供桌上,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保佑来年平安吉祥。接下来,就是拿出所有的碗盛粥,在天亮以前,把第一碗粥送到同族辈分最高的老人家里,谁家送的早,就预示这家人富裕勤劳,媳妇心灵手巧。这时,再馋嘴的小小子,也不怕没粥喝,因为等他送粥回来,家里的另一口锅里,一定也有了别家送来的腊八粥,这对吃腻了一个口味的孩子们来说,别家的腊八粥绝对是一个诱惑。就这样一直送到大天亮,一家人才坐下来喝这许许多多巧媳妇们熬成的腊八粥。那年味也被这腊八粥熬的郁浓芳香。    还有的人家,把粥盛的小磁缸里,每天做饭的时候加一勺进去,加的时间越常,兆头越好,以示年年有余。这粥一喝就喝到了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老灶爷上天。这天在外面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让老灶爷点名,向玉皇大帝汇报下界的年景人口状况。一大早起来,就起来烙糖饼,祭灶神,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神是封神榜里镇守渑池关的张魁,所以渑池人对灶神更加敬重,总有一种自家人的感觉。那天的糖饼也做的格外酥甜焦黄。希望他吃甜了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对他辖区的人们照顾有加,保佑一方水土。当然,糖饼老灶爷是吃不了带不走的,这就便宜了早已垂涎欲滴的小子闺女,让他们一饱口福啦。      把灶神送上天,剩下就是凡人的事情了。       二十四,扫房子。一大早,家家户户尘土飞扬,小媳妇大男人,一个个蒙头遮面。把家里能搬的物品都搬到院子里,该洗的洗,该抹的抹。陈年旧褥子,都让见见太阳。用打来的白土,泡成水粉刷墙壁和灶台。撤顶棚,换窗纸,忙的不亦乐乎,小姑娘最爱干的就是把剪好的窗花贴在新换好的窗户上。小手翻转之间,瓜果蔬菜,人物花鸟跃然纸上。顶棚的四角是牡丹花,中间是富贵不断头组成园盘托着一条鲤鱼,寓意富贵满堂,年年有余。白底红花,格外鲜亮,将节前的氛围点缀的红火富丽。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两天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豆腐和年肉都是由生产队统一分配。特别是生猪,不可以私屠乱宰,只有在年节的时候,由队里申请几头自产自销的指标,杀了来分给社员过年。      豆腐都是用黑豆做的,打浆过滤,煮豆浆点浆水,都是技术活,我那时还小,爷爷怕被烧着汤着了,坚决不让我到近处去看,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做豆腐的全过程。等我看到的已经是被白布包单包起来的豆花了,包裹上下各夹一块木板,压上一块大石头,第二天,一块块麻黑色的豆腐就摆在案板上了。那时的豆腐都是用浆水点的,细腻香嫩,没有涩味,盐水一寖,十天半个月也不会发馊。       二十六一大早,村里的精壮小伙,就个个擦拳磨掌,等队长一声令下,幺三喝四的到猪栏里去逮猪,小孩子们则跟在后面看热闹,因为人猪大战的时候,再笨的猪也不会老老实实地束手就擒,逮住机会,一定会把人拱个嘴啃泥,屁股堆什么的,那可就热闹了,一阵哄堂大笑。被笑的人,又急又怒,就会更加努力的去逮那猪。        也许这猪生来就是让人改善生活用的,杀猪的过程,没人感到残忍,也没人感到怜惜,就连猪的主人也没有一丝悲哀的心情,人们有的只是兴奋和热情,待宰之猪,叫声凄惨,垂死挣扎,这使得人们更加亢奋,拉尾的拉尾,按头的按头,拽脚的拽脚,在众人面前,再强悍的猪也只能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啦。       到的二十六的下午,一切就绪,场院里,两块案板,几领草席,上面摆好了按人口分配豆腐和猪肉,人们自觉的按自家人口的数量拿得一份,少有挑三拣四的,因为东西太少,有肉有豆腐,就能过个有滋有味的好年啦。        二十七,去赶集。家里掌柜的,要盘点家里的存钱,计算着置办年货,鞭炮、香烛、对联、门神、油盐酱醋以及平日里不常用的物品。都要置办。买瞧亲戚,看亲家的礼品,还要为女孩子买几朵头花,男孩子买一些玩具。另外也不忘去洗一个福禄浴,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新春。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那时,天寒地冻的,发面是一件难事,面发的好,就预示着来年顺利发财。早上起来就把新投的酵母用热水泡好,先搅成面糊,因为面糊容易发。人们把面糊放在灶台上,暖在被子里,包在麦草窝里,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让面糊发起来。然后就是接面,接面是很有讲究的,接的好,馒头蒸出来又香又甜,接的不好,馒头不但不虚不白,还会有酸味。接面要用大响的水烫面,和发了的面糊揉在一起再发,一遍一遍的接,一次一次的发,一直接到第二天才开始蒸馍。蒸馒头又累人又要有技巧,发好了的面放一点碱面,要用力的揉,一直把面团揉的虚光松软,里面的蜂窝细小均匀,这样才能蒸出好馒头。除了少量的纯白面馒头,多数还是玉米面和红薯面馒头。但不管用什么面做馒头,豆包,枣花,菜包都一应俱全,手巧的媳妇,还会蒸出一些小猫小狗小水果的花样小馒头来。一锅锅的馒头出笼了,那年味也越来越浓重。       腊月三十,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天,白天的活动以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贴春联,挂桃符,迎门神,接灶神,送玉皇大帝。希望这一切护佑全家人畜兴旺,健康平安。       忙完了一年的事情,就到了除夕之夜,该守岁熬年了。孩子们急不可待的围在桌前,等着吃年夜饭。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吃的很慢。掌灯时分,一家人围在桌前,拿出瓜子糖果,酒水小菜,一边吃一边聊,听外面回来的亲人谈大千世界,奇闻轶事。听守家的人说年景收成,老人身体,孩子学习,唠左邻右舍娶媳妇嫁闺女,添孩子抱外孙。林林总总,家长里短,唠唠叨叨,有对如水逝去岁月惜别留恋,有对来临新年美好期望。情切切意浓浓,不知不觉就到了新旧交替之时。已经熬的睁不开眼的孩子们突然兴奋起来,他们盼望一年的时刻到了,该发压岁钱了,一时间爷爷新年好,奶奶新年好,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老人家早就笑成了菊花脸。大大小小的红包就蹦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就连一直端着家长架子的父亲,也会露出慈祥的笑容,摸摸小子的青头皮,说声明年好好学习,争取发个大红包。其实那包里最多也不过五角钱。     子午交替,月穷岁尽。一家人围坐炉前,除旧迎新,情真意切,那年味已是浓的化不开,赶不去的啦。孩子们枕着年味,做着美梦,在鞭炮声里已长大了一岁。大人们还依依不舍的不肯离开,在这团圆的日子里,他们总想多呆一会,多聊一会,多在一起细品这寒冷清贫,和睦亲切,用勤劳善良酿就的香浓悠长的年味。      窗外,风飞雪舞,大地,银装素裹,思绪,追逐着逝去的年味,久久不肯回归。                                                                                                                                                                                                                                                                          闲云野鹤                                                                                                                                                 于二零一一年腊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