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话配音大全视频:[转载]【经典语录】薄熙来的讲话内容学习(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26:53
原文地址:【经典语录】薄熙来的讲话内容学习(整理)作者:女儿八周岁了

    薄熙来,男,汉族,1949年7月生,山西定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1968年1月参加工作,198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央办公厅干部,辽宁省金县县委副书记、书记,大连市金州区委书记,辽宁省大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辽宁省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辽宁省大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辽宁省大连市委副书记、市长,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市长,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辽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商务部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商务部部长,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薄熙来的讲话:

    青年成才一要聪明二要勤奋三要忠诚。

    困难,困在屋里就难;出路,走出去就是路。

    老想爬到岸上去寻求保护的人,是很容易感冒的。

    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腐败!抓而不紧是一种腐败的延伸!

    急难险重关头,最能考验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

    小恩小惠,只能让人感觉亲近,不会让人感到敬佩,只有把工作做得出色,才能叫大多数人跟着走。我得罪人,但是没有私怨。人们最反感的,不是批评严厉,而是勾心斗角。

    抓紧部署、抓紧实施、抓紧落实、抓紧检查、抓紧总结铺天盖地,大会小会研讨会吹风会离不开抓紧,年初安排、年终总结、整体规划、局部调整都离不开抓紧。然而,我们的工作是否当真都抓紧了落实了取得成效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首肯了呢,这一点值得商榷。六十年前毛主席就讲过“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我们有些同志,也抓主要工作,但是抓而不紧,所以工作还是不能做好。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所以,越是在惯性的工作中在看似常态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紧张起来,必须抓紧,一以贯之也好,及时调整也罢,关键在于“抓得很紧,毫不放松”!工作做得好,做得到位,做得大家都满意不用你去表白去张扬,因为人人心里都有杆秤,反过来,如果得过且过,瞒天过海,敷衍了事,那是不行的,别的不谈,各行各业网上瞧瞧!纵使你有千般理由万般无奈,然“网络恢恢”疏而不漏,推脱搪塞是毫无益处的,尤其是某些关系民生的问题,比如房价总是降不下来,比如工资总是被增长,比如安全总是很意外,比如官员倒地总是很腐败,凡此种种事前有预案自不必说,事后有总结我们也不去谈,只是在事情出现时在问题正在进行时发生时,我们是否亦如“被要求”的那样抓紧了呢。
    我看干部的标准,一是干活,二要干净。只要干活、干净,我看就是块好料。什么是干活,干活不仅要凭本事凭力气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干成事干好事真心为民;什么是干净,干净就是既清又廉,既实又稳,真抓实干,取信于民。干活与干净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其中蕴含着抓紧之意,工作上不抓紧不称其为干活,思想上不抓紧怎么能够干净。干部干活是勤政,干净是廉政。只有勤政,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只有廉政,干部才能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享有威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诗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朝夕之争,唯有抓紧。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无定所,社会难安。汉字里的“安”字,上面是个宝盖,代表“房子”,下面是个“女”字,表示“妻室”,这说明,一个人有了房子和媳妇,就可以“安”心了。古往今来,人们始终在追求理想的居住条件。《诗经》里有“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孙中山先生则有“居者有其屋”的革命主张;反之,“无家可归”是对最凄惨境遇的描述……,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住房的强烈渴望。要让老百姓住得较宽、较好,还要买得起,住得起。

    薄熙来分析说,十七大报告对“和谐社会”提出了五大要素:即“要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即是指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与住房这五个方面,住房是要素之一。

    多少年来,有人对城市建广场,不分大小贵贱,不问青红皂白,都一律斥之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城市广场不仅是“民生工程”,关键时候还是“生命工程”。薄熙来认为,对城市广场要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一概而论:可以统计一下,是谁常到广场去呢?是明星大腕、富豪大款吗?不是。常到广场去的,多是普通老百姓,是中低收入的群众。他们住的窄,城里有个广场,别管大小,可以去透透气、散散步、跳跳舞、聊聊天。街坊邻居也可以增添些亲切感,否则“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怎么营造和谐社会呢?遇上火灾、地震,总得有个疏散人的地方,那时候,广场可就派上大用场,那就不仅是民生工程,还是生命工程了!

    作为一个市长、省长,既然是在为老百姓做事,就要让老百姓知道你在做什么,同时还要争取更多人支持和理解你做的事情。

    我的能力有限,水平不高,但我相信勤能补拙,愿意“笨鸟先飞”。我想,只要像愚公移山那样,每天挖山不止,就一定会有成效。

    薄熙来还给一些人“画像”: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正义的事业不怕任何敌人,无敌于天下,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薄熙来没有忘记毛泽东说过的话,他重新温习毛泽东语录:“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之后,他强调说:一个是人民,一个是正义,就凭这两条,新中国就敢于下决心跟美帝国主义干一场,并有信心决战决胜。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事业的胜利,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

    人民群众才是最伟大的,只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做不成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所说的一段话,人们耳熟能详,薄熙来在他的讲话中重新引用,意义深刻。薄熙来依靠人民群众,在重庆打黑除恶,反腐肃贪,他不怕社会动荡,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引来非议,因为他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财富重要,GDP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信仰和精神不可缺失。钢铁和大炮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财富重要,GDP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精神可以变物质”。薄熙来说,新中国凭什么能战胜美帝国主义呢?这一点唯武器论者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毛主席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的统一,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既要讲价值规律,也要讲精神气概。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自主创新,发展经济;也要坚持理想信念,发扬光荣传统,反腐倡廉,改善民生;这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毛泽东思想不过时,仍然是我党我军锐利强大的理论和思想武器。薄熙来引用了美国西点军校评论说:“中国军队在毛泽东的统率之下竟然成了一群狮子!中国军队在韩战中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话,我只能祈望那时的中国军队不再有太多的毛泽东色彩。”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国人民民主自强事业胜利的法宝,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法宝,时刻不能丢。不能用与时俱进的时髦之词来否定毛泽东思想,也不能因为有“两个凡是”的否定,来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

    党政干部决不能嫌贫爱富,为穷人办事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本分,感情一定要到位,薄熙来说,要发展就要有动力,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大的动力;实践还证明,公平和公正也是强大的动力。

    如果说领导的讲话水平,应该差别不大。每位到达省部级的高级领导人,都是从基层锻炼过来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领导讲了什么符合百姓利益的官话、套话,而是领导的讲话是否能落到实处。事实证明,薄熙来,是一位不仅能“言”,更是重在践“行”的领导人。人民支持这样的领导人。薄熙来,入主重庆以来,不断地“动作”。而且,他所发表的讲话与他的实际行动是吻合的。所以,我们说,历史是检验一位领导是否称职最好的评判员。薄熙来也给那些只讲好话,不去行动的官员们上了一课。

    现在有些经济学家单纯讲经济规律,其实,经济规律也得靠人干,人心散了,还能干成什么事?有些人认为,应该先发展经济,挣了钱再来改善民生,其实,抓民生的过程,就是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本身就是在推动经济发展,聚拢人心,把它看成“两张皮”是错误的。通俗地理解,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便是改善民生,那种赚足钱再改善民生的思想错就错在忽视了人民与政府的密切联系上。用薄熙来的话说,“人心散了,还能干什么事?”长期以来,薄熙来所批判的错误思想一直存在,某些地方将发展经济、GDP当成唯一目标,而民生、社会大众的幸福感置之一旁,民众的意见与诉求反映不上去,一时间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维稳成了普遍的问题,也成了打压上访,加大维稳资金投入的普遍问题。结果,打压上访成了巨大的投入。这种投入如果用在改善民生上,努力解决穷人、弱势群体的困难,那还会有维稳投入吗?或者,也不会有惊人的维稳费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批评某些“不会说话”的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少数干部“不会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只是表象。他们要想说出百姓入耳入心的话,必须向薄熙来那样,先将自己的身与心融入群众,去官话、懂方言,成为老百姓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