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个人资料身高:精神分析观点汇总(大家一起来拷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10:27

1。你可以是a也可以是非a

 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或许也是知名度最高的重型精神疾病。
 分裂,也是种种心理疾病产生的源头。黑与白,对与错,好与坏等等一切概念上的对立,就是分裂。事情本来是无好无坏,但我们的心制造了分裂,将其中一部分视为可以接受的,而将另一部分视为不可以接受的,于是制造了分裂。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没有动时,是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的,但心一动,也即意念一动,分裂就产生了。

   

你既不可以和我亲近,也不可以和我疏远。也就是说,和她们打交道,你似乎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相信很多人会有过这样的体会,你认识了一个人,更严重的是,你和一个人有了亲密关系,你发现,和他在一起,他会总是攻击你。于是你会想,他总是这样攻击我,肯定是不喜欢我不需要我了,那我离开他吧。但若你胆敢这样做,他会发出死亡威胁,要么威胁杀死你,要么威胁杀死他自己。你或许被吓住了,你留在了这个关系里,但你发现,在这个关系里,你无法动弹,因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黑与白,对与错,好与坏等等一切概念上的对立,就是分裂。事情本来是无好无坏,但我们的心制造了分裂,将其中一部分视为可以接受的,而将另一部分视为不可以接受的,于是制造了分裂。
       
 不过,A是可以接受的,-A是不可接受的,这句话尚不足以描绘最痛苦的分裂。最痛苦的分裂是,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你简直无处可去,最后你的心破碎成两半,一半只能接触A,而接触不到-A,另一半只能接触-A,而不能接触到A,这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百分百的“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会导致彻底的精神分裂症,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处在这个维度上,而它所带来的痛苦也随处可见。 
   

分裂最初产生时,常是因为有条件的爱。譬如,父母会传递出一个信号,你只有做到A时,我们才关注你接受你,于是,你会无形中形成一种意识,我做A是可以的,但我做-A是不可以的。这种程度的分裂,是多数父母都会有的,而这种程度的分裂,所导致的也常是一般程度的问题。但假若父母自身问题很大,心理矛盾很多,就会对孩子传递出一个很糟糕的信号:你做A我们不接受你,你做-A我们也不接受你。这终于导致了孩子的严重分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去觉察自己的心理,并多对自己说,我既可以A,也可以-A,这会引发很多很好的变化。对于从不愤怒的人,允许自己愤怒,会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对于从不肯委屈自己的人,允许自己有些委屈,也会是很好的尝试。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灵活,而通向灵活的一个也许最有效的办法,是常对自己说“你既可以A,也可以-A”,并将这一原则在生活中活出来。

 

2.一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他用他自己发明的苏格拉底问答法,在一次次辩论中破解掉别人所执著的逻辑,让其发现,我们所执著的任何一个信念从逻辑上来讲都是靠不住的。
    在观照我自己的生命中,在和无数人深谈中,在治疗中,我则发现,每个人的心都被一套模式给困住了,认识到这套模式,就可以将心解放,我们就可以获得自由。
    这套模式,用两句话可以概括: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皆为关系;
    世界是相反的。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言语、行为和想象等,都是发生在关系中,而且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认可。
    譬如,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处在深度的抑郁中一动不动,不和任何人做任何沟通。看起来,他的抑郁是一个人的,其实,他是抑郁给某个人或某些人看的。祝福大家中秋快乐,圆圆满满!咨询中心10月1日-7日休假,假日期间只接受外地来广州密集的心理咨询或电话咨询,需要10月1日之前预约:) 课程时间:10月1日-6日,地点:清远(也即花都)碧桂园 ———————————————————————————— 有两个晚上,我连续做了一系列的梦,似乎揭示的是,假若我的灵魂活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那么很可悲的是,在每一次生命中,我的生命都是同样一个模式。 或许,这说的是前世今生。 也或许,这是我的心编织的故事,用那么多故事告诉我,我这一生的模式的局限是什么。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模式,这个生命模式导演了自己生命中的轮回。 我们该为这种轮回观庆幸,因为,这个轮回中的导演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要好好去认识自己,认识这个深藏于我们内心而又常常不为我们所知的导演。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他用他自己发明的苏格拉底问答法,在一次次辩论中破解掉别人所执著的逻辑,让其发现,我们所执著的任何一个信念从逻辑上来讲都是靠不住的。 在观照我自己的生命中,在和无数人深谈中,在治疗中,我则发现,每个人的心都被一套模式给困住了,认识到这套模式,就可以将心解放,我们就可以获得自由。 这套模式,用两句话可以概括: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皆为关系; 世界是相反的。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言语、行为和想象等,都是发生在关系中,而且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认可。 譬如,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处在深度的抑郁中一动不动,不和任何人做任何沟通。看起来,他的抑郁是一个人的,其实,他是抑郁给某个人或某些人看的。 又如,我一个来访者,处于某种自己不满的工作状态已多年,总想突破但又总突破不了,最后发现,她的心所执著的模式令她自己先陷入一种可怜状态,之所以陷入这种状态,是期望有一个人出现,去怜爱她,并将她拉到舞台中央,那时她便会大放光彩。 你的生命状
    又如,我一个来访者,处于某种自己不满的工作状态已多年,总想突破但又总突破不了,最后发现,她的心所执著的模式令她自己先陷入一种可怜状态,之所以陷入这种状态,是期望有一个人出现,去怜爱她,并将她拉到舞台中央,那时她便会大放光彩。
    你的生命状态,又是在等待谁,表现给谁看的呢?
    第二句的意思是,那些令我们最头疼最苦恼的,恰恰是自己内心最需要历练的。
    这一点在恋爱上尤其如此。一开始,我们几乎总是因为不同而被吸引,但爱情关系建立后,我们又总是为不同而痛苦,我们会希望对方改变,但却忘记了我们最初对这些是何等痴迷。
    心追求的是圆满,所以,那些令我们痛苦的,恰恰是自己最欠缺最需要去学习的,所以我们在爱情上做选择时绝不是瞎子,相反,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非常有道理,问题是,自己能否领悟到这个道理的所在。

在亲子关系中这一点也有充分的展现,我屡屡发现,非常优秀的父母却有非常无能的孩子,其根本原因是,父母的优秀是为了对抗自己内心的自卑感,所以他们追求优秀的同时会感觉到随时会袭来的无助感,于是他们用一切方式将这种无助感排挤出去,而最有效的方式是排挤给周围的人,而不幸的是,孩子跟随他们最多时间,所以孩子最多承受了他们无助感。

    由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也会展现在工作关系中,假若一个人因为恐惧而逼迫自己成为卓越的人,那么他心中的恐惧与无助也会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如果他具有重要的地位,那可以想见,他周围会有无能者,而这个无能者,是这个卓越者的需要。

 

    无论是第一句话,还是第二句话,我所概括出的内心模式的这两个特点,都可以在三个最重要的关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三个重要关系即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和我们与恋人的关系。态,又是在等待谁,表现给谁看的呢? 第二句的意思是,那些令我们最头疼最苦恼的,恰恰是自己内心最需要历练的。 这一点在恋爱上尤其如此。一开始,我们几乎总是因为不同而被吸引,但爱情关系建立后,我们又总是为不同而痛苦,我们会希望对方改变,但却忘记了我们最初对这些是何等痴迷。 心追求的是圆满,所以,那些令我们痛苦的,恰恰是自己最欠缺最需要去学习的,所以我们在爱情上做选择时绝不是瞎子,相反,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非常有道理,问题是,自己能否领悟到这个道理的所在。 在亲子关系中这一点也有充分的展现,我屡屡发现,非常优秀的父母却有非常无能的孩子,其根本原因是,父母的优秀是为了对抗自己内心的自卑感,所以他们追求优秀的同时会感觉到随时会袭来的无助感,于是他们用一切方式将这种无助感排挤出去,而最有效的方式是排挤给周围的人,而不幸的是,孩子跟随他们最多时间,所以孩子最多承受了他们无助感。 由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也会展现在工作关系中,假若一个人因为恐惧而逼迫自己成为卓越的人,那么他心中的恐惧与无助也会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如果他具有重要的地位,那可以想见,他周围会有无能者,而这个无能者,是这个卓越者的需要。 无论是第一句话,还是第二句话,我所概括出的内心模式的这两个特点,都可以在三个最重要的关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三个重要关系即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和我们与恋人的关系。 但我们最终会发现,起码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我们与恋人的关系,都是我们的心在外部的映现,这两个关系中令我们喜悦和令我们痛苦的,都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找到答案。 正如一个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活过来后说,他深深地明白了一点,他爱的所有人都是为了爱自己,他恨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恨自己。 以上这些话或许写的有些晦涩,但在我的课上,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道理是那么简单、清晰且与现实的人生丝丝入扣。 6天的课程中,理论讲解、练习和分享基本各占三分之一。
    但我们最终会发现,起码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我们与恋人的关系,都是我们的心在外部的映现,这两个关系中令我们喜悦和令我们痛苦的,都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找到答案。
    正如一个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活过来后说,他深深地明白了一点,他爱的所有人都是为了爱自己,他恨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恨自己。

在和无数人深谈中,在治疗中,我则发现,每个人的心都被一套模式给困住了,认识到这套模式,就可以将心解放,我们就可以获得自由。 这套模式,用两句话可以概括: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皆为关系; 世界是相反的。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言语、行为和想象等,都是发生在关系中,而且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认可。 譬如,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处在深度的抑郁中一动不动,不和任何人做任何沟通。看起来,他的抑郁是一个人的,其实,他是抑郁给某个人或某些人看的。 又如,我一个来访者,处于某种自己不满的工作状态已多年,总想突破但又总突破不了,最后发现,她的心所执著的模式令她自己先陷入一种可怜状态,之所以陷入这种状态,是期望有一个人出现,去怜爱她,并将她拉到舞台中央,那时她便会大放光彩。 你的生命状    以上这些话或许写的有些晦涩,但在我的课上,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道理是那么简单、清晰且与现实的人生丝丝入扣。

 

 

 一夜暴富的天宫院村的村民,至少很多人尚未学会和财富相处。《三联生活周刊》的相关文章中描绘了一个细节: 一天晚上孟祥涛在家喝完了小酒,接到小舅子电话。一听就知道对方喝多了,还约出去再喝,非要开车来接孟祥涛。在小区门口接到了孟祥涛,结果前面的车挡了道。“姐夫,你说咱撞它行吗?”“为什么啊?”“撞了咱买新的!” 这一细节显示,许多村民还没有学会如何和财富相处。可以想象,如果你是花10年时间,通过种种努力挣到了500万,你与财富的相处方式会非常不一样的。 类似的道理也可以套到“富二代”上。“富一代”们与财富相处的方式通常会更富有智慧,假若这财富来得尤其不易的话,但“富二代”们因为缺乏用心与财富相
    绿子问渡边,为什么要学那些头疼的数学方程?
    渡边回答说,那些方程的确挺没意思的,不过通过学习它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
    这让绿子佩服不已,因类似的问题她问过很多老师,可没有一人给出令她如此信服的答复。
    通常,我们在追求一个目标时,觉得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要学好那些头疼的数学方程,似乎就是因为那些数学方程本身很重要。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穷其一生,这些花了大力气学来的数学方程可能一点作用都发挥不了。如果真是这样,学它们干什么?这是绿子的疑惑。
    渡边的回答是,哦,这个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你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这个副产品可以陪伴你一生,它可比那些数学方程本身重要多了。处的时间,所以他们不太容易珍惜财富。 在我看来,目标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是一个第三者,真正重要的是你与那件事情本身。 譬如,恋爱时,假若你的目标只是追到对方,那么一旦得手你便容易会觉得索然无趣,因为你们其实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关系,而且目标实现后你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还要做什么。 譬如,做心理咨询与治疗时,我会认为,技术是第三者,关键还是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如果一个治疗师将技术视为关键,而彻底沉浸在技术中,那就是舍本趋末。我在使用任一技术时,真正关心的,这会引发来访者什么感受,同时我会有什么感受,来访者与我通过这一技术,关系又有了什么变化。 譬如,吃饭时,假若你的目标只是吃饱或吸收足够的卡路里,那么,你就忽略了食物与你的关系。

3 假自我与真自我-抱持婴儿的焦虑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婴儿最初具有全能控制感,认为母亲和世界与自己混然一体(这是成人的解释,婴儿其实并不理解有母亲和世界的存在),如果母亲足够好,婴儿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满足,并通过母亲的及时反应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然而,如果母亲的照料有太多不及时的时候,这时候婴儿就把“不及时来哺乳”的乳房视为坏客体,并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婴儿的焦虑,尚未有确定的理论解释从何而来,经常称之为死本能)通过击打、撕咬等攻击性行为投射给坏客体。这时候,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抱持住婴儿的焦虑,将其化解。或者,至少是化解一部分,譬如婴儿投射给母亲的焦虑是10分,这也唤起了母亲的不满,但母亲因自己内心是充盈着爱的,这样的内心令她部分化解了这焦虑,等她再将自己的感受反弹给婴儿时,其焦虑已降到了2-3分。更理想的情形是,婴儿投射的是焦虑,但母亲经过自己的内心加工后,还给婴儿的是爱与包容,那么婴儿的内心就被转换了。
    如果母亲没有抱持住这份焦虑,甚至反而攻击婴儿,婴儿就会感觉好像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离破碎。例如,婴儿投射给妈妈的焦虑是10分,但妈妈自己的内心也是极度焦虑的,结果她的焦虑成了一个放大器,将这份焦虑放大到了50分,然后再反弹给婴儿。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咬了妈妈乳头一下,妈妈暴跳如雷,她扇了婴儿一耳光,甚至将婴儿重重地摔在地上。
    如此一来,婴儿自己的焦虑没有被抱持,反而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焦虑。为了应对这种痛苦,他会形成“假自我”。所谓“假自我”,是婴儿在应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时形成的东西。
    本来,理想的情形是,婴儿有了一种感觉,他将此投射给妈妈,并得到了妈妈的抱持,这时,围绕着婴儿自己本有的感觉所形成的即真自我。现在,糟糕的情形发生了,婴儿的本有感觉要埋藏起来,相反他要花费巨大的努力去面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而围绕着妈妈的感受所建立起来的东西,即是假自我。简而言之,真自我是以婴儿自己为中心的,而假自我是以妈妈为中心的。
    可以说,假自我是一种妥协,实际上是对真自我的防御。全能控制感得到足够的满足,是婴儿今后放弃全能控制感,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的基础。但假如这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一个人可能会在童年时压抑这一需要,但长大后会在恋爱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寻求这种满足,他会要求恋人或其他人满足自己的全能控制感的需要,这种表现就是永远是他说了算,而这对别人来说是噩梦,他们会想离开他,那时他就要重新面对自己破碎的存在感。
    妈妈的脸是与婴儿互动的关键。婴儿通过母亲的脸(也包括母亲的其他肢体语言)来认识自己,这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被称为“镜映(mirror)”,意思是就像我们通过照镜子认识自己的相貌一样。如果婴儿看到母亲温柔关切的笑容,婴儿对自我的印象也是温柔美好的,认为自己值得爱和尊重。最可怕的是,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冷漠,不予以回应,此时婴儿无法内化自我,我猜想这就是我自己内在最恐惧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