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反派 里番 云盘:浅谈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15:29

浅谈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

【 2011-08-09 15:13 】 【来源: 四川三农新闻网综合 】
俗话说:“民以食天”,侧“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发生的三鹿奶粉、广西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案件,促发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尤其是农村消费安全的思考,使之迅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摆在食品药品和卫生行政部门面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1食品生产流通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治本建设相对落后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多数都是农村小作坊(以糕点及熟食加工、小豆腐坊居)和小餐馆(就餐人数多在50-100人以下)。从管理的角度看,其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治本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生产加工区面积小,无分间操作,不具备相应的卫生设施,甚至无排水设施,特别是餐饮单位灶房多为室内扒灰,卫生环境非常差。

  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管理水平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明文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设食品卫生管理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条件,履行卫生管理职责。但农村绝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老板(或老板娘)说了算,他(她)们往往文化程度低,未接受卫生专业知识培训,卫生法律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不能及时办理“两证”,即卫生(生产)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不能认真落实卫生管理制度,存在问题较多的是食品索证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以及餐饮具消毒保洁制度;不能主动学习专业卫生知识,对问题食品安全危害性认识不足。

  农村食品消费环境处于低水平状态由于多数农村地区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来年再生产和银行存款,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有限,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良好食品识别能力不高,卫生维权意识较差。些因素都为低成本、低价格的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的温床。

  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监管范围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地域分散我国国土幅源辽阔,农村地域广大,有些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农村人口众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大且分散。如泰安镇面积36.4平方公里,最远的村距离镇政府6公里。农村常住人口1.9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就有上100家。由于农村卫生监督网点多又较分散,有些离镇政府所在地较远,加之缺少交通工具,致使对农村的卫生监督频次低,监督质量下降,存在卫生监督死角。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较薄弱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大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乡镇没有下延的专门机构,单凭区、县一级监管部门的人员力量,要开展对全区、县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监管力量远远不足。如农村所有卫生监督工作(包括对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学校、放射、职业病、群体性聚餐等卫生监督及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等方面)。但在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中,由于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重心都集中在城市所在地卫生监督工作上,食品监管职能部门即使覆盖到农村,也很难监管到农村。

  监管部门经费不足,缺乏必备的食品检测设施及采证工具在与县(市)区卫生执法人员沟通时了解到,制约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经费保障不足,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监督经费还无法保障,有的依靠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拨款,有的依靠罚没款,不但无法保证正常办公经费支出、缺乏必备的食品检测设施及采证工具,同时还制约执法人员执法意识、服务意识的转变,造成执法效率不高、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标准随意、执法质量不高。

 二、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1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各级政府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特别应提高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实行政策倾斜,增加财政经费投入、人员力量和设施配备,在食品专项整治活动中发挥大作用。乡镇政府应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日常管理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有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纳入目标管理考核项目。

  2、积极探索建立和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的作用建立农村卫生监督三级网络是当务之急,即县(市)区职能部门为网络的第一级,职责是在完成县(市)区政府所在地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履行辖区卫生监督职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阶段性监管任务。县(市)区职能部门在乡镇设派出机构,派出机构为网络的第二级,是卫生监督网络的重要纽带,职责是全面掌握责任区日常监管工作情况,组织力量落实监管任务,开展综合执法,解决和反馈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对卫生监督信息员进行管理,确保信息畅通。各村(居)卫生监督信息员为第三级,是三级卫生监督网络的网底,每村设一名,职责是熟悉本村(居)被监管单位情况,及时传递相关信息,配合一、二级监督员开展工作,真正使卫生监督工作向农村延伸,实现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

  3、食品监管部门应顺应形势,转变服务观念多年来,卫生行政部门非常重视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也出台一系列优化政策,但多限于卫生知识培训、法律知识普及或“首犯不罚制”等制度的制定。针对农村群体的服务还不够,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大潮下,应拓宽工作思路,主动与其它职能部门加强合作。如与旅游部门合作推行农村餐饮业品牌战略;与人事部门合作,为返乡毕业大学生创办食品产业提供帮助,以大学生型食品企业逐步替换低学历农民家族型食品企业;与外事部门合作,为归国农民创建反哺型食品企业提供政策扶持;与农业部门合作,打造“绿色食品之都”;与新闻部门合作,宣传规范型食品企业等,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食品安全服务。

  4、积极拓展食品监管手段,提高执法工作效率如何改进农村食品监管手段,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应开动脑筋,例如,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卫生监督信息员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食品卫生监督“现场直播”,即使用手机拍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现状,以“彩信”的形式传达到执法人员手中,作为分配、执行监督任务参考。另外,相关部位可研发质量监管网络服务体系电子监管软件,安装在食品企业使用。这样既能指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又能为监管部门提供实时监控,虽然可能在农村小作坊式食品加工企业推广还存在难度,但可以为职能部门拓展食品监管手段,提高执法工作效率提供一些思路。(作者系泸州市江阳区泰安镇合管站 田喜才)
大竹县政协建言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力度 【 2011-08-09 13:53 】 【来源: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大竹讯(通讯员 郑晓兰)近年来,随着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添加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阴霾,对层不出穷、花样百出的食品卫生违法事件,呈现屡禁不止,越禁越犯的现象。

  近日,大竹县政协组织委员深入到食品加工厂、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场、农贸市场等地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管理体制不顺、人民群众缺乏食品安全知识、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委员们积极建言:

  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一是对未经许可私自经营的违法企业、小作坊,一经发现,责令立即关停。二是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的餐饮业、酒店,绝不以罚代刑。三是对不顾人民健康,恶意往食品中添加违禁物质,牟取暴利的企业,一经发现,直接吊销其营业执照,并采取终身禁入制度,使其永远退出食品市场,永远不能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一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办理营业执照时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培训,并填写食品安全承诺书,从源头上扼制违法思想。二是建立一支高效、敢打硬仗、铁面无私的执法队伍。配强执法领导班子,配齐执法工作人员。对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对执法有功人员给予重奖,充分调动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三是在食品监督、执法过程中,采取普查、抽查、随意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对本地食品行业进行巡检,让不法分子无生存之地。四是对广大群众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手册、讲座、咨询、文艺演出、实物展出等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宣传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一是通过电视曝光,如在每晚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之后,定时播出食品卫生不合格企业,给制假违法企业以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其受到群众的谴责。二是设立群众举报电话,设立有奖举报基金,让广大群众直接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同时也能有效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对违法事件的监督热情
任永昌: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处于敏感期和多发期。一方面我们要引导老百姓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不要动辄谈“食”色变;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监管,提升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性和政府监管力度,采取一手抓农业标准化,一手抓监管执法,健全体系,提升能力。

  据一项调查,当下有近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处于敏感期和多发期。一方面我们要引导老百姓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不要动辄谈“食”色变;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监管,提升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性和政府监管力度,采取一手抓农业标准化,一手抓监管执法,健全体系,提升能力。

  首先要提高认识,强化使命。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已成为牵一发动全身的全球供应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不仅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还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食品和农产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带来国际纠纷。因此,作为监管工作者,必须明确认识在严峻形势下我们身上的使命,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天的监管工作。

  加强学习,明确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分段式管理涉及的部门多达13个,其中有直接监管责任的是农业、商务、工商、质监、食药等5个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难免存在职能交叉、模糊与空白地带。因此,要求监管工作者,要有较强的政策把握能力、执法能力、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能力,履职尽责。在明确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要围绕重点工作,突出关键环节,采取多种渠道,提升自身能力,全面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目标任务。要不断增强标准化生产指导能力、增强监管执法能力、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宣传培训能力。

  创新方法,落实措施。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标准化管理、例行监测、监督检查、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信息发布、应急处置等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在监管内容上以源头管理推动全过程管理,按照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可追溯的原则,做到五个结合,即:产地环境监测与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紧密结合;投入品使用许可审批与生产技术规范紧密结合;农产品检验检测与质量安全认证紧密结合;质量安全认证与创建品牌紧密结合;标签标识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紧密结合,确保生产安全、消费安全。

  我相信,通过努力,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将更上层楼,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作者系四川省农业厅厅长 任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