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鸿爱有来生 台词:怎样鉴赏古典诗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01:34

→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北京四中网校 欢迎您!
加入收藏夹
主题:
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知识讲解 如何进行古诗鉴赏
内容:
怎么鉴赏古诗啊,尤其是田园派的,我总是抓不住要点,回答的问题很问的总是答非所问。
提交人:
9138
时间:
12/19/2004 20:52:4
主题:
古诗
内容:
古诗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时间:12/19/2004 20:52:4 新 ID=2746576
怎么鉴赏古诗啊,尤其是田园派的,我总是抓不住要点,回答的问题很问的总是答非所问。
答:一.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歌作为典范的文学作品,她是要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如果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则是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如果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则是间接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各个不同的时代,其诗歌一般具有各自侧重的题材和思想内容。例如南朝的言情诗、北朝的尚武诗、盛唐的边塞诗、中唐白居易等人揭露社会黑暗的诗、晚唐的悯农诗、南宋的爱国诗,等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阅读古诗时,如果没有弄清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就很难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所表达的主题。不过我们在欣赏古诗时也不能从定义出发,还要根据具体作品对其艺术形象、思想内容和主题作具体分析,千万不能按图索骥,乱贴标签。
当然也有部分诗歌,我们在欣赏时不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如大部分寄情山水田园的诗歌,大部分表达送别与思念之情的诗歌,以及反映闲适生活的诗歌(如宋代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无须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就能发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了解作家的思想、经历和风格
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言志”,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例如孟浩然积极用世、希望出仕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用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一般地说,诗人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怪,苏辛的豪放,姜柳的婉约。我们分析有关作家的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主体风格。当然同一作家也有多样的风格。例如豪放派作家苏轼也有如诉如泣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也有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如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也有《钗头凤·红酥手》和《沈园》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钗头凤·红酥手》被改编成电影《风流千古》风行一时)。我之所以举以上这些例子,就是想说明我们在分析某位作家的作品风格时,不要胶柱鼓瑟。
三.读懂作品的字面内容
我们在阅读古诗时虽不要求字字讲得清楚,但必须要读懂句子和关键的词语。诗与文不同,她的语言要精练得多,该补充的要补充出来。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就不能从字面理解为“钓”的是“雪”,而是在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的江上,独自一人垂钓。要想读懂作品,还要把作品中有关的用词特点、句式特点、用典、修辞手法等弄明白。有些人在读古诗时不看题目,而题目往往能揭示其思想内容,如王勃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逢入京使》、李白的《行路难》《哭晁卿衡》、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等等。有些诗词的正文前面还有“序”,而“序”往往起交代背景、作品产生过程、定下感情基调的作用,如东汉末年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的《扬州慢》等作品前面的“序”就起了这些作用。
要想读懂作品的字面内容,还必须掌握古诗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史地知识、名物知识等。例如李白《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 起看素月坠江波。
东方渐皓奈晓何!
从标题看,这是一首旧题乐府诗,共七句。诗中的“姑苏”即指今江苏的苏州,“吴歌楚舞”不能理解为吴地的歌、楚地的舞,它是互文,即指吴楚一带的歌舞;“银箭金壶漏水多”指时光不停地流逝着,“箭”、“壶”、“漏”都是古代的记时仪器,代指时光、光阴。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就读不懂这首诗的字面意义。又例如杜甫的《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里的“玉露”、“枫树林”、“丛菊”均暗示节令已属深秋。“丛菊两开”暗指已过两年的光阴。尾联的“刀尺”“砧”涉及古代家人给在外的游子缝制寒衣的习俗,诗人们常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这里深化了上句的“故园心”,表达了在外的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与乡愁。上面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读懂古诗所必备的基本功。
四、理请作品的层次结构
诗歌也和散文一样,有其创作章法,讲究层次结构。古诗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
1.景与情的关系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功能。诗人一般要通过写景来创设“情”的根基,否则这个“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来看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前两句紧扣一”湖”字写景,为后面的“欲济”和“羡鱼”作铺垫。“欲济”即想渡过湖到达对岸,蕴含有想出仕之意;“羡鱼”即蕴含有羡慕功名之意。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所写之景是后面所抒之情的基础。没有前面的景,就无法抒发后面的情。再看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共有五句,前四句都是写景,末尾一句是抒情。当然,前四句写景的文字里面也隐含有末尾一句所抒发的情。
2.事与情的关系 有些诗歌是先叙事,再从所叙之事中引出“情”来。例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里前两句写自己“欲行”时友人汪伦送别之“事”,后两句抒发汪伦与自己的深厚情谊。后面的“情”是从前面的“事”引出的。再看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这首旧题乐府诗前两句是叙事:在长安的月夜中,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为远在边关的征人赶制寒衣而做准备,后四句抒发了家人对征夫的无比思念。而前面的“月”和“捣衣”则已暗寓了后四句的“情”。
3.事与志的关系 古人写诗,往往前一部分叙事(可以看做是广义的“境”),后一部分言志。例如宋末刘克庄的词《玉楼春·戏林推》:
年年跃马长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 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 难得玉人心下事。
男儿西北有神州, 莫滴水西桥畔泪!
这首词先写南宋行将灭亡之际,在京城临安,朝臣们文恬武嬉,醉生梦死,整日饮酒,赌博狎妓,漠视国事;后面表达作者关注国家时势的志向,劝诫有血性的男儿眼泪不要为妓女而流。这里是先叙事,后言志。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的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历其境;下片言志,表明自己尽管已“鬓微霜”,也要保卫西北边疆,为国效命。天狼星,旧说主外族的侵掠之举,“射天狼”即反击外族(契丹、西夏)的侵掠。
4.景与人的关系 这里的“景”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境”。古人写诗填词,往往先写景,后面再接着写景中人物的活动。例如南宋辛稼轩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片极写元宵的繁华景象,下片写作者所追慕的却是一位幽独的美人。梁启超认为这首词的旨意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中原沦陷后,达官贵人仍然醉生梦死,不图恢复,没有几个人能理解辛弃疾的救国抱负,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追寻救国之策。这首词以象征的手法抒发情怀。上片写景是虚实结合(元宵繁华为“实”,达官贵人贪图享受为“虚”),下片写人也是虚实结合(灯火阑珊处之美人为“实”,自我爱国的美好情怀为“虚”)。又例如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
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或说“境”),下片写人。上片大笔勾勒了边塞苍凉的自然、军事环境,下片叙写了戍边将士戎马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功业未立的感慨和思家难归的无限乡愁。
5.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古诗在写景和叙事时如果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位置时,我们鉴赏就要把握其时空关系。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前四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隅,梅柳度江春。
这里以“偏惊物候新”代指时光又过了一年,第三、四句是说云霞升于天涯海角、春光布满大江南北。这四句诗从时空两个方面写了诗人与陆丞和诗时的处境。又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前两节: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光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些诗句的前十句从空间的角度写了“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后六句以设问的方式把思绪从空间一下转入到古往今来的时间上。诗人通过时空结合,把读者引入到“面对无穷的宇宙,慨叹有限的人生”这一艺术境界之中。
此外,古诗在结构上还有因果关系,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里前两句是“因”,后两句是“果”。古诗在结构上还有对比关系,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自己与年轻有为、“雄姿英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郎两相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无限感慨。
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评论
在读懂作品字面内容和理清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就要再往下分析作品文字隐含的意义、作品的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这个基础上再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文学鉴赏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再创作活动,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原作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的创作心理和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真实的而不是歪曲的思想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主题思想。我们现在以唐朝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为例来进行分析。这首诗的全文是: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这首诗的首联仅用10个字,就表达出四层意思:①发生了十年战乱,②兄弟俩分手已十年,③他们小时候常在一起,④十年分手后重逢,都已长大成人了。颔联10个字是说久经离乱后的亲友,于旅途中邂逅,初时彼此不相识,直到互通姓名后,双方才依稀记起儿时的旧容,不禁悲喜交加。这两句道出了人世的沧桑,为后两联写经宵夜谈、为了生计明朝又要分手巴陵张本。我们仔细分析这首诗,不难看出,它有明暗两线平行发展而又相互交织:明线是写作者与外弟(即表弟)的友情,暗线是诅咒战乱。这两条线索既平行发展,又用“别来沧海事”一句把两线交织在一起。这首诗叙事抒情不事雕饰,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六、鉴赏程序示例
根据以上知识的介绍,我们试着来分析鉴赏杜甫的《月夜》诗: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先看题目,“月夜”的含义是什么呢?是有月亮的夜晚。“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原来古人往往以“月”来寄托对故乡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方面的作品我们已经见了很多,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还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忆秦娥》);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婵娟”,月亮的代称)等。在夜深人静时望着天穹的一轮明月,作客他乡的游子往往会引起缕缕思念、乡愁与情思。这样,“月夜”这个标题就已经给我们指出了解读这首诗的“门径”。首句的“鄜州”是诗人的家乡,这可从第二句的“闺中”得知。“闺”,古代女子的住房,这里是借代的说法,代指家中的妻子。为什么家乡的月亮只有妻子一人“独看”?孩子们或许不懂事,早已入眠,而诗人不在家中,所以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明月。妻一人独看月亮做什么?是在思念羁留外地的的丈夫。第三句中“怜”是什么意思?“怜”是“爱”的意思,我们在读《孔雀东南飞》时读到一句“可怜体无比”,知道了“怜”的这个含义。那么“遥怜”的主语是什么呢?(这可是一个关键的地方),不可能是妻,因为妻就在孩子们身边,那就只能是诗人自己了。这样第三句就可以理解为“我在远方的异地他乡爱怜着家中的孩子”。第四句中的“未解忆”是什么意思呢?“解”可当“理解”来讲,“忆”即回忆。那么“未解忆”的主语是什么呢?只能是承前的“小儿女”;“未解忆”的宾语是不是“长安”这座京城呢?显然不是。“鄜州”和“长安”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联系上文,再看下文,既然鄜州是家乡,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知长安是诗人自己所处的地方(实际上杜甫这时已被安史叛军所俘,被软禁在长安),“解”、“忆”的宾语只能是作者本人,这个“长安”我们就可以断定是借代的手法,以地代人。第四句就可以理解为“可是孩子们对困在长安的父亲并不理解,也不懂得怀念自己的父亲”。这也就照应了第二句的“闺中只独看”。再看第五句,“雾”是夜晚的一种自然现象,这就照应了题目中的“夜”。“雾”怎么是“香”的呢?如果我们弄不懂,就暂且放着,再看后面的“云鬓”。“云鬓”是古代女子所梳的一种发式,这就暗示了是诗人的妻子。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香雾”,原来古代女子都要在脸上搽香气四溢的脂粉,以至脂粉的香气和夜晚的雾气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香雾”。这当然有夸张的手法在起作用。第六句中,“清辉”指月光,“玉臂”是古人对女子手臂的爱称,意为白玉般的手臂。第五、六句合起来看,可以理解为:妻子在月夜之中,她搽的脂粉染香了清雾,头上云鬓都被露水沾湿了;在深秋之夜的月光下,妻的手臂也冻凉了。第七句中“虚幌”是指薄薄的帘子,弄懂了这个词,第七句的理解就不难了,写的是“哪一天能靠在窗前”。第八句的“双照”指照着两个人。可以推知是月亮能同时照着诗人自己和妻子。把七、八两句综合起来看,写的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在一起,让月亮的清辉照在我俩泪痕已干的脸上呢?”
上面是字面分析,下面我们再从三个方面作深层次的分析。
第一,这首诗是写诗人想念妻子还是写妻子想念丈夫呢?从前六句来看,我们可以弄清楚,这是诗人的想象,即想象家中的妻儿对远在长安的作者各自不同的态度;既然前六句都是作者的想象,那么五、六句也就只能是作者的设想。七、八两句是作者的意愿。这么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这首诗的实质是表达诗人羁留长安时对远在家乡的妻儿的一种无限深切的眷念之情。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的手法。
第二,这首诗除了讲“闺中只独看”外,还有哪些地方设想妻子对作者的深切思念?在语言上是如何为这种情感服务的?最重要的地方在颈联,“香雾”、“玉臂”体现了作者对妻子的爱恋与深情,而一个“湿”字和一个“寒”字起了什么作用呢?原来是暗写了诗人的想象中,妻子为了思念丈夫,独自在寒夜的月光下站了很久了,即思念了很久了,才以至打湿了她的头发,冻凉了她的手臂。这里与其说是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还不如说是间接地写诗人对妻子的眷念。
第三,我们知道艺术形象是要通过描写这种表达方法来完成的。那么这首诗的艺术形象有什么特点呢?作品又是如何来刻画这一形象的呢?我们通过前面程序的分析,就可以明确为:作品通过心理刻画,十分自然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之所以这种感情丰富而又复杂,是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妻子的深深的爱恋与思念,又隐隐流露出对和平安宁静谧生活的无限向往。
七、完整鉴赏示例
我们在积累了前述的知识与能力之后,现在我们来试着写一篇赏析文章,具体赏析南宋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敌虏何足惧,国人当自强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赏析
陈亮,南宋人,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五十岁时考取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及赴任而卒,故终生未仕。为人才气超群,喜谈兵事,论政贯通古今,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平生力主抗金,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多次上书孝宗皇帝,反复陈述“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的道理。他以政论见长,作品中处处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且直露凌厉,锋芒逼人。有《龙川文集》、《龙川词》传世。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章德茂作为宋朝使者出使金国,陈亮为此写了这首词送章德茂。当时,中原沦于敌手,南宋小王朝偏安江南一隅,力求苟安,年年派员朝拜金国。章德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使金国的。下面是这首词的全文: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
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
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
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
须问,赫日自当中。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当前敌我态势。我们先分析开头两句。“南师”指南宋的军队;“北群空”语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没有良才。这两句以严整的对句,既是表明了对朝廷不想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愤懑,又是对朝中投降派胡说没有领军抗金的人才这一谬论的指斥。这样,开篇以坚定的爱国立场为下文蔑视敌虏、抒发爱国激情定下了憎爱分明的感情基调。接着看三、四句。这两句是称赞章德茂为了国家利益能够独力支撑,不辱使命。五、六、七这三个句子,紧承前面两句,自笑我堂堂大宋使节为什么要年年去朝见金人呢?这里,“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化用了《尚书·禹贡》中的“河水朝宗于海”,意即诸侯朝见天子,表示臣属地位。作者化用这个典故,意在讥讽朝廷多年臣服于金人的懦弱态度。我们再看八、九两句。“穹庐”是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圆形帐篷,这里代指金人。“藁街”在长安城内,汉代时是朝拜汉朝皇帝的外国使者居住的地方。这两句是说章大卿你就权且去朝见金人这一回吧,敌虏定当有那么一天会被我们打败,到我们大宋京城来朝拜的。这里一个“且”字表明章德茂出使金国只是暂时的,一个“会”字表明了宋朝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在上片最末的这两句之中,前一句紧承上文为章德茂出使金国一事作结,下一句以表明必胜的信心而开启下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下片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前三句的“都”、“壤”、“封”本来各有确切的地理范围,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只求其同,不究其异,把它们当作“同义互文”来理解,即均指国家的疆域。这三句是说中原的大好河山乃前代圣君传下来的神圣疆土。在四、五句中,“耻臣戎”的意思是以臣服于金人为耻辱。现在,我们把这两句紧承前面的句意来作分析,说的是:在这样的疆域里,肯定有不愿忍受金人统治的爱国志士。这里的“一个半个”不在乎说这样的志士太少,而在乎强调这样志士肯定有。六、七、八这三个句子是说万里中原大地被敌人糟蹋成这个样子,千百年来爱国先烈们为国捐躯的精神到哪里去了呢?勇赴国难的浩然正气几时才能重新发扬光大?句中的“腥膻”本指牛羊的一股难闻的气味,这里代指金人,因为北方民族以放牧为生。作者选用“腥膻”作为借代语,不仅在于“腥膻”气味与金人有生活上的直接联系,更在于用这样一个充满贬义的字眼不仅表明对敌虏的厌恶,更痛感于中原大地被敌虏糟蹋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难怪与作者大体同时的诗人们以北方沦陷区遗民的口吻反复诉说“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刘子翬《汴京记事》)、“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里作者遣词信手拈来,对敌虏的憎恶之感、希望尽快收复失地的急切之情,酣畅淋漓地袒露在读者面前。末尾两句中,“胡运”指敌人的命运,“赫日”即赤日,与前句“胡运”相对,指大宋的国运。这两句是说:敌国的命运还用得问吗?必败无疑!宋王朝的国运将如赤日高悬中天,有着光明的前途。作者通过这两句的对比,同时又通过这两句与上片最末一句的遥相呼应,强化了敌人必败,宋朝必胜的信念。
这首词壮怀激烈,气势昂扬,情感发展波澜起伏,有对投降派的谴责,也有对章德茂的称赞;有对敌人的痛恨,也有对祖国的挚爱。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这首词的语言极具特色,炼词精当,比喻形象,借代贴切,用典自然,使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溢于言表。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如: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