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半夏 电视剧结局:八卦五行与十三势的联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4:39:47

八卦五行与十三势的联系

沧海一声笑  

       以拳中义理去探索,太极拳鼻祖是根据《易学》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卦与卦的交错,爻位的变化,观其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存,和一阴一阳谓之道,以及其生生不息、太化流行的运动特征和意义,将其运用和贯穿在拳义、拳理之中,创造出太极拳“十三势”。去明确十三势的整体含义
,这对加深太极拳内涵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去懂得十三势之整体,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一文中,从宏观上为后来的太极拳者道明了十三势之词整体内容。“释名”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採 、挒 、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 、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 、挒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王宗岳先生明确地阐述了十三势的整体内容,使拳法、拳理、结构与运行框架相统一。太极拳的八门(八劲),五步为拳之结构、内容;八卦、五行方位是拳的运行框架,这个框架,可谓其十三势之源头,上下必须统一。有框架而无内容,这个框架是空的;而有内容失去了框架,那么这个内容就无定向。因其失去源头(八卦、五行之源),十三势之称就成了附会之词。只有以上述二个方面相互结合才可达名符其实的十三势内容。本文只是以"释名"中所述的十三势而言,至于“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动心解……在十三势一词后面另加别词的论著,应另作别论。

  “十三势”,顾名思义就以八、五相加而成十三,太极拳八门(八劲)五步即成十三;八卦、五行合成十三,上下两者个相合,称为十三势。十三势论其要求,原则上还需八门、五步与八卦、五行相对应,而不可正隅不分。以下简述如何对应:

  太极八劲,有四正劲与四隅劲之分,四正劲要与四正卦位相应,四隅劲要与四斜角卦位相对应,五步与五行相对应,原则上要与对号入位。先以四正劲而言,掤 、捋、挤、按属于四正劲,它要与四正卦位的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去对应;採 、挒 、肘、靠的四隅劲,要与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的四斜角相对应;五步的进、退、顾、盼、定与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土(中)相对应。一一对应是“十三势”的特征。要是不结合八卦五行,只持一端,仅以手法去讲“十三势”,这只是认识了“十三势”的一半。因“十三势”之词来源于八卦五行,失去了源头,弃根重枝,舍本求末,这个一半还难以对号。

  在这里,太极拳、“十三势”,两者是同义词。既可叫太极拳,又可称“十三势”。这“十三势”之称是来源于《易学》里的八卦(即后天八卦)和阴阳学说中的五行,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十三势"说其是文王八卦,何以见得。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两者的卦画、卦名相同,但其卦位就不同了。先天八卦朝南为乾卦、朝北为坤卦;而后天八卦朝南叫离卦、朝北为坎卦。八个卦位各异。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的卦位标志:离卦是向南,坎卦是向北,以卦名定位。以此论证,所以说“十三势”的源头是来自文王八卦,即《周易》八卦。   

  五步要与五行相对应,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五步,要与金、木、水、火、土的固定位置相结合,在练习中脚下的五步,尽可能去走全五行位置,那怕是一次也好,这也是“十三势”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在八门五步提到五行与五步时曰:“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上述是杨式太极祖师所传,后来之人不得不守此规矩。

  练太极拳要守住二个方面的规矩:一要继承传统,这个传统应该是有文字依据,并不是无论据的自造。特别“十三势”,它是八五相加,是太极拳的总框架。不守住总框架,就意味着失去规矩。二是在练习中要讲究生理运动规律,使拳理与生理相结合,以致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守住这两点的前提下再去发挥各自的技能。

  太极拳锻炼,对十三势的完整理解是至关重要。认识“十三势”整体含义,对加深太极拳内在探索能广开思路,为深入探索拓展新的天地。为使初学者明确本文所谈正隅卦位的布局和五行位置,笔者为此制作八卦五行图各一幅供参考,内附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等具体内容,有意者一阅则明。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抱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待:不能简单照搬,也不可全盘否定,要去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太极拳先辈为后人创造的太极文化,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它是科学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 太极十三势可以用十三个字来加以归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说,“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是太极拳练习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太极拳推手中常用的手法。因为这四个手法无论身体的位置变化与否,其要求是正对前方,所以也称做“四正”。而采、挒、肘、靠四种方法的运用是以身体的斜角为方向,如果通俗一些来讲就是身体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所以也称做“四隅”。进、退、顾、盼、定则是指身体所处的方位和步法变换,就是步法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太极拳这十三个基本方法的配合和变化,组成了变化万千的太极拳动作和套路,同时也是太极拳推手中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种种方法最基本的内容。
    中国古人以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观各类生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立了五行八卦学说,以此来解释自然万物的组成结构以及兴衰运动的规律。五行之说初见于金文《尚书。范洪篇》:“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以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表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构成了五行学的核心。八卦的图说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为认识原则。虽然八卦图有先天和后天之说,但一般认为,八卦中的坎、离、震、兑四卦阴阳交感,配置四正方位;乾、坤、巽、艮四卦阴阳不交感,配置四隅方位。
    太极拳的基本理论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指导,其中太极十三势也和五行八卦学说相结合。我们可以从王宗岳的太极十三势解释中清楚了解到这一点,“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也。采、挒、肘、靠,即乾、坤、巽、艮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 太极拳,又称太极十三势,也就是十三种练习方法,这十三种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硼、捋、挤、按、踩、挒、肘、烤、进、退、顾、盼、定八种劲别和五种步法。从太极阴阳之理来看,太极十三势就是八卦加五行,也称八门五步或八法五行。八门是八种手法,五步则代表五种步法;八卦代表方位,五行代表木、火、土、金、水;对应人体五脏则为肝、心、脾、肺、肾。
    五种步法和八种手法是对立统一的变化关系和矛盾运动。八卦出自《周易》一书、原是冲凶卜筮之书,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据《易传•系辞》解释说:八卦作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易经》关于阴阳的观念,是从观察天象地理变化和辩识人禽兽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八卦代表八种物质,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材料,它们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离为火、巽为风、兑为泽、坎为水、艮为山。这八种物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易传》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隐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悦)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这些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并非虚无缥缈:是有表有象,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不是精神,是自然之理。这是较早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太极拳也正是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来于于传统文化,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与太极拳天人合一指导思想同出一辙。从中医理论讲:八卦五行各有其对应在人体的部位和穴位。其对应关系与太极拳中的八种劲法相对应,它们依次为:硼属坎,方向正北,五行中属水,对应人体五脏为肾,窍位在会阴。捋属离,方向正南,五行中属火,对应人体五脏为心,窍位在祖窍。挤属震,方向正东,五行中属木,对应人体五脏为肝,窍位在夹脊。按属兑,方向正西,五行中属金,对应人体五脏为肺,窍位在膻中。采属乾,方向西北方,五行中属金,对应五脏为肺、肾,窍位在性宫和肺俞挒属坤,方向西南方,五行中属土,对应五脏为脾,窍位在神阙,属脾经。肘属艮,方向东北方,五行中属土,对应五脏属脾,窍位在肩井,属胃经。靠属巽,方向东南方,五行中属木,对应五脏为肝,窍位在玉枕,属胆经。
    上述则是八卦所对应的人体窍位该说;进、退、顾、盼、定则代表五行;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则对应五种步法。因为太极拳强调的是意识运动,以意识带动肢体,所以在练习中要求内外的协调和统一关系。如:进是以气催动全身向前。退则是以气催动向后。顾是左顾。盼是右盼。定是中定,所谓气定神闲之意。在意念上,前进时,意想会阴以气推动前行,此练习方法对肾功能调理具明显好处;退则一样,意想祖窍引导外气推动身体向后,此练习方法对心脉功能具保健作用;左顾右盼全在灵活,取自仿生学;定则气沉丹田,回归太极之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描述的心、肝、脾、肺、肾与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脏器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医学所谈的五脏指的是五脏的系统功能,而并非五个脏器而已。
    练习太极拳的妙趣不仅仅在于功夫的练习,在长期的太极拳锻炼中其实可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太极之理深奥博大,非几句话所能言明,况本人也仅仅是略知皮毛,竟花去二十余年时间,恐穷其一生也难以真正明白太极之至理,但其对于身体的养生功效非一般体育运动可与比肩,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且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得以完美体现。
    明白了上述太极十三势与八卦五行、经络穴位的关系,就可以按照太极拳所规定的套路练习了,刚刚开始练习时可将拳架分拆,一招一式慢慢体验,此为单式练习;或可将几个式子组合起来练习,此为组合练习;组合练习的方法为四正手和四偶手,这在双人推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套路练习则要求每一式均包含太极十三势所要求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此非朝夕间之能事。因此,对于单纯求养生功效的人来说,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按照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学习十几个式子,时时练习,定会健康长寿,也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