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谷是什么电视剧:清静寡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0:10:54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对 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道教强调“清心寡欲”“遣欲坐忘”, 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澹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 形、忘利,以致于忘心。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见《庄子·则阳》。即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状态。这时人的心 情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杂念,即清静寡欲。达此地步,人体纯静,“慧心明鉴,智体无疵” ,见《道德义枢·法身义第二》。若能常清常静,“天地悉皆归” 见《清静经》。,即与道合真。《盘山云栖王真人语录》曰:“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若清静 ,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 清静”和“无为”是两颇相类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 “道”的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和“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 道经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 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 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的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炁只有返回其先天的 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 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据《道德经》第十五章文意译。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清静功夫,就是 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对此,《清静经》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它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 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 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 服从于前者,因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修炼生活 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故而《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 都是说明“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物,真常得 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修炼的最高境界。“常 清静”在道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能够“唯 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达到“湛然常寂”。 然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意与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 ,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无为,人法道也应 当无为。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才是“无为”的真正的宗旨。《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可见“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从修炼的角度看,“无为”就是道教人生哲学的 主要原则,也是做到返本还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 物为也;所谓无为者,因物之所为。”进而《淮南子·诠言训》又举例说:“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并且强调“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 不动也,以其莫从己出也”见《淮南子·主术训》。指出“人无为则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天地,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见《淮南子·说山训》。所以圣人内修其本质,而不外饰其华表,保养精神,充分发 挥他的聪明才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淡然无治而无不治。据《淮南子·原道训》意译。从以上所言可以看出,《淮南子》修身思想中的“无为”就是顺应天道自然 而不妄作为。前面所说的“寡欲”是与“无欲”、“不欲”相类似的名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在老子的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是 非常重要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他的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广泛流行, 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 ,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 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 ,万物归附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大”,由于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 (据原文意译)。他说,“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圣人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他认为“道”的本 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可见 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是修真的起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