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谷最后是军衔:导 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45:46

道教内丹修炼认为,在入手之前和炼丹过程中,都要注意斋心,也就是要洁净身心,这样才 能为修炼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庄子讲的“心斋”,李西月讲的“调心”,李道纯讲的“正己”,刘玉讲的“净明全真”,都说明了这一点。围绕这一中心,道教总结了一系列为内 丹修炼服务的斋心理论与方法,如尊道贵德、清心寡欲、净明全真、积功累德等,并且这些 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教义理的完善而不断深化。道教内丹修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修得肉体大罗金仙,与道合体,内体于道,外显于德。这种道德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伦理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道教内丹修炼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义理外,甚至还包括儒家的三纲五常和三崇四德。难怪大多修炼之人都十分强调五伦八德,就是说男子修炼要讲三纲五常,女子修炼要讲三崇四德。在道教中有专门讲述此道的经典和教派,道教 早期经典《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见王明《 太平经合校》第543页。对于“忠孝”,《太平经》认为“子(女)不孝,则不能尽力 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这样做, “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同上第405—406页。 所以要“少为孝子,长为良臣,助国致太平”同上第409页。这显然与儒家《孝经》中主张的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说法相符合。对于“诚信”,《 太平经》认为,至诚可感动天地,上视天而行,象天道,俯视地而行,象地德而移。这显然 与《大学》和《中庸》所讲的“诚”为“天道”是一致的。 魏晋时,少阳派传人葛洪的炼丹思想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太平经》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抱朴子内外篇》中,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祛病延年等;外篇讲世事藏否 ,人间得失,政治世事等;很显然是内道外儒。书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明本》第543页。这一方面回避了“大伦不乱”“不臣之慢”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处理儒道二者关系的时候,葛洪采取的是先道后儒,道本儒末。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因为通过修炼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这就是 最大的孝道,这样既可以孝敬双亲,又可以传承弟子,“学仙之人,皆有弟子,以承祭祀,祖宗之事皆未绝”见王明《抱朴子内篇·对俗》第51—52页。这段文字就很好地解决了儒家祖先崇拜和道教神仙信仰之间的矛盾。因此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 ,建立功德,慈善为怀,助人为乐,而这样做的目的就要解“心魔”的问题,在葛洪看来,炼气化神后,要出“阳神”,除“心魔”,“心魔”不除,德行不满,就容易“漏丹”,出 不了“阳神”。这一时期,除了《抱朴子》外,还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洞渊神咒经》、《西升经》等道教经典继续阐述这一伦理思想。《天师教戒科经》中认为人若能守善行善,做到“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见《道藏》第30册24262页,台湾艺文印书管本,就可以当“种民”种民:即道教认为的能避免一切灾难病痛,逃脱劫难,上升神仙世界的人。做过坏事的人,如果潜心修炼,改邪归正,“改心为善”,就可以见到太平,度脱于厄难之中,成为后世“种民”,虽有兵病水 害之灾,临危无咎。可见经中认为修炼成仙的前提还是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勤事师”、“敬事亲”、“孝事君”、“教仁义”、“行施惠”,这样才能安天下, 静修仙,显然是儒家伦常作为修炼仙道的内容。《洞渊神咒经》则从道之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信道就是向善,行道就是践行善,数立善功,积阴德,可求得长生;反之不信道,就不识仙法,就会犯错积恶,定会遭到“天兵诛之”和“鬼兵诛之”。《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修炼之人,要以扬善抑恶作为生命的第一要素,“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善气有益于生命的健康发展,恶气凝结于身,生命就会垂危,而修炼之人炼的就是气,所以要积累善行,来获得生命的光明。这样做也会得到天神的护佑,凡事有成,生命健康,修炼成仙。经曰:“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见《西升经·生道章》。南北朝隋唐至五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道教修炼的伦理思想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佛教思潮的影响下,有的恪守传统伦理,继续沿着老的传统往下走;有的部分恪守传统伦理,发生了部分的变化;有的放弃传统伦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恪守传统的是继续沿着汉魏伦理思想,进一步发挥《太平经》中重生修炼、功德成神等思想,这主要以梁陶弘景、唐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五代彭晓等代表。如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和《真诰》,阐述“延年不死”,“不死之道”,“养神不死”,“长生要术”等思想与方法;潘师正著《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方面肯定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主张运用《太平经》守一存思法进行 渐次修炼,并强调学仙当修立善功,认为“功满三千,迁名仙格”。司马承祯著《坐忘论》认为“我命由我,不属天地”,但“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说明修炼外在的因素都是由自身决定的。吴筠著《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说明神仙可以“积学所致”,但要以苦节修行为基础,以建功立业来充实,认为“致忠致孝,至贞至廉”,就会“咸入仙格,隐景潜化,死而不亡”见吴筠《神仙可学论》。杜光庭著《墉城集仙录》认为“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末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推其诚”,得为“ 善爽之鬼”“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入仙阶矣”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序》。彭晓著《红铅火 龙诀》亦讲“死生有命,修短在天”,若有“纯阳之真”,“定无死数”。很显然,他们均认为人只有积功累德,行善不已,才能登上神仙之堂,这是对传统伦理的进一步阐发。对于部分恪守传统伦理的,是部分受佛教伦理思想的影响,部分保留了道教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天内解经》、《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洞玄灵宝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等经中。这些经典一方面讲积善累德,一方面要求舍身,认为“功德感仙真,自然降仙丹”见《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不孝不顺,王法诛之,天亦伐之”见《洞玄灵宝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 》,“舍去吾身,灭息诸贪,身断诸欲;诸恶根本,并皆弃舍,永断烦恼”见《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很显然,前者是继承了道教的传统伦理思想,后者是发挥了佛教的伦理思想。至于放弃传统伦理的,就是否定肉体长生成仙说,认为只有精神才能不朽。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九《三一诀》曰:“一切皆有伪非真,生者必死,有者必无,成者必坏,盛者必衰,少者必老。向有今无,寒暑推变,恍惚无常。”强调的就是宇宙间的一切,都要经过生死、有无、好坏、盛衰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说法,这显然与长生不死说背道 而弛。因此他们认为人要“忘身”“法空”,才能领悟生命的的真谛。如《太上一乘海空智 藏经》说:“三界亦空,三世亦空。知三世空,我身亦空。知我身空,诸法亦空。以法空故,故名海空。”这里的空是指一种修炼的境界,把握好这种境界,就可以得地仙果、飞仙果 、自在果,无漏果、无为果,也就是达到成仙的境界。这种境界当然也离不开传统的伦理思想,只不过他们是一方面号召人们广种福,一方面批评儒家仁义道德的弊端,最终还是倡导 道、儒两家的伦理思想相融合,使儒家的五常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宋元明清,是道教内丹修炼伦理思想最具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出现了《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功过格》等可供修炼者依据的善书外,还出现 了倡导“明心见性”的全真道和专讲“忠孝神仙”的净明道。《太上感应篇》以“太上曰”始篇,依教内而言,盖“太上老君”所述,感应是指人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和行为。该篇约成书于北宋末年,著者不详,实为道众之集成。 全文凡一千二百七十四字。大意说天地和人身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 ,随时录人善恶。为恶必降至祸,为善必降至福,依所犯轻重夺人寿命,按行善多少成就各等神仙,祸福并延及子孙。列应行善事二十六种,应戒恶行一百七十种,包括坐卧起居、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见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是专门宣扬善恶报应、奖善惩恶的第一部道教善书,主张“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穷,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在它的影响下,《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一大批道教善书于后世陆续出现。《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以文昌帝君的名义颁行的劝善书。阴骘出于《尚书·洪范篇》:“惟天阴骘下民。”原义为默定,后多理解成天虽不言,但能于冥冥中监察人之善恶功过而降赏罚。此文借文昌帝君之口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己身,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都是从阴骘中来。号召人们“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其所谓“阴功”,除“朝真奉斗”等宗教行为外,更提倡一些平常可行的社会公德,如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勿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财等。此文篇幅短小,只有五百六十多字,但流传却十方广泛,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皆有此书,而且受它影响,民间就有惜纸会、放生会等。上流社会中亦有抄写此文的。是文注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注》、《阴骘文像注》、《阴骘文图证》等。《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是以关圣帝君的名义颁行劝善书。关羽晋号为帝是在明万历末年,清以后因受朝廷崇奉,在民间地位越来越高,故有托名关帝的劝善书问世。该经出于何时不可 详考,只是康熙年间仍未收入《道藏辑要》。其内容盖为劝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又 称“人心即神”“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一动一静,神明监察”“若负吾教,请试吾刀”。经中还倡导忠孝节义,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亏,即可立身于天地之间”,另外亦讲说若干社会公德。形制短小精悍,凡六百余字,但其影响却很大,传播极其广泛。在此同时,还出现了配套的《功过格》经——《太微仙君功过格》。是经收载于《道藏》洞真部中,是现存最早的功过格。自该经出现以后,在道教和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功过格经,如《藏外道书》中记录的《十戒功过格》、《警世功过格》、《石音夫功过格》,以及分类整理的《汇篇功过格》、《汇纂功过格》、《广功过格新篇》等;连佛教的功过格《自知录》,也在《 太微仙君功过格》的影响下产生了。 这些善书的出现,使得道教内丹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十分注重“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强调先行人事,再修阴德,然后才能修炼成仙。如宋董思靖说:“当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 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魂魄合天地万物之魂魄。如此,天地万物即我精神 魂魄。”见董思靖《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并认为“守中抱 一,与天相毕,此终不死坏之义也”,就是说人的精神与魂魄“与道同体”、“与天相毕”, 生命就会不朽。华复阳则认为“天人一贯”、“天与人无二理”见华复阳《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注》,说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炁即天地之 炁,人天彼此感应,“人有死生,性无死生”,人若要超越生死,在于明心见 性,这与道教全真道所主张的观点相一致。 全真道是由王重阳创立于金元时期,经丘处机弘扬,教门大显。该教在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的基础上,主张性命双修。他们将心性、理性、意识比喻成真意 、真神、元神等,总谓之性;将形体、精气、存在比喻成元精、元气、炉鼎等,总谓之命。 王重阳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见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丘处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见丘处机《大丹直指》。 并把炼心性、元神叫做“修性”,炼元精、元气叫做“修命”。从修炼程序上讲, 全真派讲先修性后修命,明宋濂说:“南则天台张用成,其学先命而后性。北则咸阳王中孚 ,其学先性而后命。”见宋濂《送许从善还闽序》。这种说法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当然全真道修炼的首务是明心见性,王重阳说:“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也,心灭者是宝。”见王重阳《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所以修炼者先求明心,心 即道,道即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丘处机说:“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见《长春祖师语录》。牛道淳说:“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后绝虑,方能 养道。”见牛道淳《析疑指迷论》。王常月也说:“应识命在性中,只以见 性为主。”见王常月《碧苑坛经》这个性,实指人的精神本原,属于先天之真性。这个真性不能离开人心,否则就会被妄念遮蔽不能自觉。只有清静身心,万缘放下,一念不动,方可见到本来面目。有此真性,即会不生不灭,本空本净,最终超脱生死、跃出 轮回。真如谭处端言:“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得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见谭处端《水云集》上。净明道奉晋代道士许逊为开山祖师。许逊,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按 《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载,许逊生于吴赤乌(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凤衔珠,坠落怀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据《云笈七 签》记载:一次许逊去打猎,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适时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 顾一切,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一会便死去了。许逊见状,心中非常难过,怅然感悟,折其弓矢,锐意神仙之道。 晋太康(280—290年)元年(280年),许逊举为孝廉,时年四十二岁,拜为蜀地旌阳县令。从政期间,公正廉明,吏民悦服,民众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后来晋室纷乱,遂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又与郭璞一 同阴止五敦作乱。郭璞被五敦处刑后,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至庐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术。后遇上圣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邪擒妖之道法。不久 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炁精所化,数兴洪水危害江西,遂化为黑牛 ,率弟子杀之,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许逊道法大显,声名遐迩,求拜弟子甚多。 东晋宁康(373—376年)二年(374年)举家从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乡人与 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均被刻于竹简,令人探取,以决休咎,名曰“ 圣签”。唐 高宗永淳年间(682—683年),道士胡惠超撰《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 大力宣传许逊等十二人仙迹,并花费巨资修复游帷观,竭力宣传许逊的孝道。北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因皇帝梦中显灵,为其疗疾,升观为 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绍兴间(1131—1163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创立“净明忠孝道”。所谓净明,就是人的心如果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得到“性达心通”性达,指人禀有静。心通指得到光明,合于“圆虚之道”圆者,气之体;虚者气之用。即为净明。其境界为“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弟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见《太上灵宝净明法序》。净明讲 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极,认为忠是钦之极,孝是顺之极,廉是清之极,谨是 戒之极,宽是广之极,裕是乐之极,容是和之极,忍是智之极。只有具备这八极,才能够“ 集善”,才能够飞仙度人,成为一位至善成仙的道者。 净明修炼法有三个核心,第一就是讲忠孝。这一点是来源于儒家,如《论语》中讲的“臣事 君要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第二就是讲炼形,这一点是 道教本身固有的传统,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炼形,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超升,如《道元正犯 经》说:“明明了了,识吾本形,形中有神,神中有伸,伸中不屈,超达飞升。”第三就是 讲救度,这是渊源于灵宝派的内容,也就是建功业,通过净化社会道德空气为己任,如《真 诠·明善诚身章第三》说:“以我心之真净,化天下之贪染;以吾心之光明,化天下之蒙昧 ;以吾愿之必忠,化天下之迷罔;以我力之无怠,扬我教之无边。”而此中讲得最多的当然 要数忠孝了,因为净明派始终认为治身修内之术,应与外行礼义相符合,把修身之术与仁义 道德结合了起来,这种道德与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的传扬得到当时社 会的承认与弘扬。总之净明忠孝道要求修炼之人“维忠维孝,克净克明”见《真诠 ·大道敦本章第一》。做到“忠孝为本,立本以成仙”《四规明鉴经·立 本章第一》。就当前条件而言,一个人修炼必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 于子孙,这样您才能着手去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