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防火墙银川:怎样进行教材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44:03
 首 页 |学院概况 |资源中心 |教研论坛 |教育博客 |
',1)">
您目前的位置:初中地理 >   教材精析
怎样进行教材分析
作者:曹振龙  发表时间:2008-9-17 10:15:18 访问次数:1772
怎样进行教材分析
——附《珠江三角洲教材分析》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地理新课程标准》,从而正式拉开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方法等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如何去应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怎样才能上好地理课呢?
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学会对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地理教材的编写有了基本的依据,教材的种类、版本、体例也多样化起来。就目前来看,在哈尔滨地区使用的地理教材就有三个版本。但是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它的编写都必须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无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材,要想上好地理课,必须认真的分析教材。
分析地理教材是指教师认识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与教育功能的过程。这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的基础工作,能否认真分析教材是直接关系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分析教材对教学可起到以下的作用。
1、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地理教材必须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容和条件。然而这些内容和条件大多包涵于地理知识之中,只有经过认真分析教材之后,才能认识它们、把握它们。例如,在中国分区地理教材中,只有分析并且揭示出各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及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才能了解并把握住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可见,教材分析可以使教师深入细致地认识教材,成为全面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效措施。
2、有助于教师认识教材的结构特点
任何地理教材都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各知识之间联系的形式。然而在教材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很复杂的,它们除具有科学体系的联系之外,还有认识体系与表述体系的联系。换言之,即一套地理教材是由三种知识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结构。教材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着教材的教育功能,教师只有认识和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才能正确使用地理教材。但同时,正由于地理教材结构的复杂性,只通过一般性阅读和分析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经过认真的剖析才能认识和把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有利于正确地使用教材。
3、便于教师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组成地理教材的各种局部教材,如各个单元、章或节等教材,都是相对独立的教材单位,通过教材分析可以了解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弄清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组成和衔接等方面,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4、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教师熟悉教材的性能是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的基础,而且对教材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方法设计的水平,进而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通过教材分析,可使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内容组成、结构特点及教材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对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课型和课堂结构等方面的工作,都可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下面我就以地图出版社《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为例,进行一下教材分析的展示。各位老师可以结合前面介绍的教材分析的作用,来具体的认识一下,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从教材上来看,隶属于中国地理的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部分。《认识区域特征》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的编排是在我们进行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后出现的。不难看出,这样的安排是对我们前边学习的知识进行重组、加工、细化的过程。也是将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我们学习地理知识,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多数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区域特征,掌握简单的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区域评价。
在这一章的选材上,教材选择了北京、台湾、珠江三角洲和黄土高原四个地区。拿出手中的中国地图我们不难看出,这四个地区分属于我国东、南、西、北四个不同区域,在空间上,基本能反映出我国南方、北方、东方、西方的地域差异。在经济上,也基本能反映出不同政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下的地区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在学习了北京、台湾两个地区后,被安排在第三节出现的。第一节《北京》重点是认识北京的地理环境和城市职能,初步了解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的关系。第二节《台湾》则是从台湾省的范围、台湾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独具特色的岛屿经济来认识的。在教材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对该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的认识,来了解该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发展,这种外向型经济在世界上有很多地区都有,但是目前来看,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则是最典型的,是最具有活力的,对我国其他具备相应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来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典型的样板作用。此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祖国大陆对港澳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中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和建设者,从小培养他们的经济发展意识很重要。这对我国将来的经济建设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教学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结构:
本节教材从编者的意图上,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农业与外向型经济;港澳经济的发展。由这三个题目我们不难分析出,经济特征是贯穿本节教学内容的是一条主线。
教材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途径调查有哪些电器产品是产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的地点可以是自己的家、电器商场,采取的方式可以是现场咨询、网络调查。当然教材的设计也鼓励学生采取更多的方法或在更多的领域展开调查。这个活动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1)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
关于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的。
第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不足。它的优势条件表现在便利的海陆运输、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著名的侨乡、毗邻港澳国际贸易发达地区、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对外联系便利的经济环境,积极引进先进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他的不足之处表现在,本地区缺乏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能源和矿产。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特点,尤其是发展重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这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来说,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第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轻工业。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缺少发展重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和矿产,所以轻工业生产成为当地工业经济的支柱。教材配合76页图C中介绍的内容来阐述其轻工业。图中展示了家电组装、服装加工、食品加工、计算机制造四个轻工业部门,这些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
在教材的77页,设置了讨论活动: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哪些特有的经济条件?
(2)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有哪些不足之处,是如何解决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区域评价,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区域特征,分析优势和不足,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宏观分析、大局观把握的能力。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进行,教材给了一定的图示——77页图D。帮助学生更好的做好区域特征的分析研究。
2)农业与外向型经济
关于农业与外向型经济,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展示的。
第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产品。
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这个环节中,力求通过思考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活动中,教材在78页提供了广州年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和珠江三角洲地形、河流分布示意图,并先后设计三个思考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而认识在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十分有利于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的主产区。
第二、独具特色的“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湖纵横交错星罗棋布,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地少人多一直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在长期的实践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促进生物间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特色,其实这也是当地人民为适应现实自然条件寻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在79页给出了阅读材料和图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这种在立体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第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需要生么,就生产什么,市场决定了农产品的种类和生产规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产品主要是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花卉、家禽、生猪等,主要是销往到港澳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
3)港澳经济的发展
教材首先介绍了港澳地区的地理位置,然后通过港澳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港澳地区经济的发展,揭示港澳地区与祖国大陆,尤其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支持,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借助港澳地区的经济和区位优势,带动本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互支撑、互惠互利,港澳地区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具有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市场价格体系,逐渐发展互补双赢的经济关系。揭示这种内在的关系也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
2、我们在备课时对教材的几点补充
1)教材74页的探索活动——做一次调查
这是一个课前的社会调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地点,但调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看看哪些电子、电器产品是产自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实活动的难度不大,但是我们应该补充的是,在布置活动之前,是不是先和大家确认一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有哪些主要的城市,尤其是生产电子电器产品的城市,这样学生在进行调查活动时,就不会盲目的进行,同时也会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教师其实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域范围和城市分布以及更详细的轻工业产品种类、产地掌握得更详细一些,这样学生在调查活动完成后教师才可以更宏观地把握调查的结果,进而达到探索活动的设计目的。
2)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不足条件
教材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但是对它的不足之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了。我们认为,在当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才会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在这里我们可以补充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我国主要工业分布示意图,这样可以宏观地看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缺少发展重工业所需要能源和矿产。
3)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轻工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发达的轻工业,是我国主要的轻工业基地。但是教材对这个话题的讲解只是进行描述性的介绍,我们认为在此如果能补充一些具体的数据,那么在这个问题的阐述上就更有说服力了。
4)农业与外向型经济
在这个问题的阐述中,我们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对教材78页图E、F的分析,最好能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分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温、降水特点,可以结合图下面的思考题,进行分析。关于它的基塘农业,教师最好利用板图板画画出桑基鱼塘的示意图,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生态高效农业。这对后边讲解出口农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5)港澳地区的经济
在这个问题的讲解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讲解上。这对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3、我们对教材的处理
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给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教材是死的,但是我们人是活的。我们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敢于打破教材的纲目安排。那么,我们组在认真研究完教材后,是怎样处理教材的呢?
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课程标准帮助我们确立了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结合一些具体的情况,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组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后,确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
难点:分析这种外向型经济形成的条件。
2)教材的重组
重组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大胆设想,毕竟教材的编写是由很多专家进行的,是很多人智慧的具体表现。我们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过于尊重教材的设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放不开手脚,这就很容易造成教学活动的不顺畅。事实上,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更多地区的教学,这样就使得教材的编写在很多时候难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去加工重组教材,以更加适应我们的课堂教学,突出教学的特点。我们组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后,决定这样加工教材:
(1)探索活动
教材的在74页的探索活动,我们把它设计成家庭生活用品的调查。我们认为,现如今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很难有自由的时间独立支配,学生外出进行调查,家长又很担心学生的安全。作为学校,目前又不可能带领学生统一进行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相差悬殊。考虑到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我们决定由教师事先设计调查表格,调查的地点就在学生的家里。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生产电子电器,我们生活中很多日化产品、服装、食品、玩具等也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所以通过我们的调查也一样能达到教材设计的意图。我们设计了调查的表格如下:
家 庭 用 品 调 查
产 地
产 品
珠江三角洲
其它
地区
广州
深圳
珠海
东莞
顺德
番禺
中山
佛山
肇庆
冰  箱
电  视
音响录音机
微波炉
电磁炉
电饭锅
空  调
电风扇
洗衣机
手  机
计算机
影碟机
U盘
CD、MP3
服  装
洗衣粉
洗发水
玩  具
合计
① 调查产品产地,在相应位置打√号  ② 每个√号计1分,请累计汇总
探索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上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我们在调查活动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两个实践探究的问题:
问题一:你能否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表,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品占所调查产品的比例表现出来?
问题二:通过观察图表,你有什么新发现?
我们认为,在调查活动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既可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挖掘教材背后的东西,加深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引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好的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特征。
(2)外向型经济
教材在设计过程中,分别阐述了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农业与外向型经济。在这里我们把它捏合到一个标题下,去阐述当地外向型经济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轻工业和农业,重点去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轻工业经济。这样的安排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承接第一部的调查活动,使课堂教学更顺畅。具体是这样进行的:
A、在分析完调查活动的结果以后,教师从中提炼出世界知名的几个品牌,并介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52家落户珠江三角洲地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工厂、生产基地,然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部分销往内地,更多的是通过港澳销往到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教师一边介绍这样的关系,一边在黑板上书写出类似这样的板书:
世界知
带来资金技       落户珠江三角    港   产品销往
术管理经验      洲地区进行生产   澳   其他地区
名企业
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外向型经济。然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过渡:
为什么这些知名的企业会把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投入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呢?
其实在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即:        祖国的“南大门”
华人华侨的故乡
改革开放的窗口
B、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
祖国的“南大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会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与它的地理位置具有密切关系,所以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对分析它的区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环节里主要讲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这里的自然环境特征。具体包括它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附近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它的面积、主要的行政区、人口情况等。这些知识的研究主要是借助相应的地图和相关材料进行的。既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地域特征的能力,为后面讲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征,做好铺垫。
华人华侨的故乡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对这里经济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它只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华人华侨利用他们在世界的影响,不仅自己把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还带来了很多世界知名企业,这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的重要原因。在这里教师应该列举一些具体的华人和华侨的典型事例,既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又能利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
改革开放的窗口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腾飞,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对外来的企业,尤其是国外的企业,在税收、基础建设、审批手续上一律从优从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所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在以上优越条件的推动下,从1980—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东莞、深圳、肇庆、珠海等城市为核心的密集的工业地带,产品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为主,这里是我国主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产品除了满足本地区的需求以外,每年还大量的出口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轻工业生产,是一个以轻工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但是这里的重工业生产却受到限制,这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缺少发展重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能源和矿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们通过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加深学生对资源短缺问题的认识。同时通过对大亚湾核电站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突破资源限制,大力发展新能源来解决问题的举措。
D、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大量出口轻工业产品,还大量出口农产品,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地区。在这里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78页图E、F,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热量充足、河网密布,优越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是也应该指出,这里人口稠密、人多地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迅速增加,人地冲突日益突出。为了加大土地资源的利用,勤劳智慧的人民在这里发展了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塘农业。教师借助板图演示基塘农业的生态循环,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这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这里的生态农业生产由过去的桑基鱼塘,逐渐演变到杂基鱼塘。
(3)港澳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问题的阐述中,我们决定把重点放到港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唇齿相依的关系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大量出口工农业产品,主要的出口地区就是香港和澳门,然后再由香港和澳门转口到世界其他地区。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把香港和澳门看作是珠江三角洲的商店,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工厂,这种前店后厂的生产模式极大的带动了两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港澳地区地域狭小、人口高度稠密,生活中所需要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甚至淡水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支持,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借助港澳地区的经济和区位优势,带动本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互支撑、互惠互利,港澳地区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具有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市场价格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互补双赢的经济关系。
以上就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所作的两课时的教材分析。通过这样的教材分析活动,我们组教师对于教材要传授什么知识,隐藏在教材文字背后的知识是什么,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设计问题和活动,需要补充哪些材料、数据、图表,哪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是重点、哪部分是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使用各种图等等,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已了然于胸,有了明确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