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第一季腾讯: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的秋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08:48
 

中国应启动“实业换资源”

  中国在19世纪被西方击败之前,曾在亚洲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 ,伴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崛起和国家力量增强,有人认为这个体系可能获得“新生”。在资本的“秋天”,这暗示了一种可能性。

  但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当下仍然是美元分工体系中的“打工仔”,中国积累的财富总量不小,却是辛苦钱,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也只够糊口的。笔者认为,从历史经验看,“中国道路”能够走通、走好,至少应该满足下述一些必要条件。

  其一,实业为本,应成为国家强盛之基。英国政治家艾默里从血与火的战争得出教训,“成功的大国将是那些拥有最强大工业基地的国家”,拥有“工业实力、发明和科学实力的国家将战无不胜”,首相丘吉尔也说,参战国需要有完成任务的工具 。其实,英国人丢掉帝国王冠,就是输在它有心无力。这种生与死的经验不可不查。

  今天的美国也面临“生死抉择”。它从亚欧大陆“抽刀而出”后,将本能地回归“均势”外交思维,以“快乐的旁观者”自居,挑拨亚欧大陆国家内斗,以坐享渔翁之利。但如果它不能重塑制造业,也许就没有完成“均势”任务的工具和手段。

  中国却毫无选择余地。实业领域不仅是国家力量强大之本,更是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部门。金融服务部门不可或缺,却总是少数人从事的行业,社会不可能靠击鼓传花的传销游戏维持。中国不能走美国“99%反抗1%”的邪路。

  其二,实业换资源,是中国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的产值2010年已超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以服装鞋帽、机械加工、电子类等日用产品为主,建筑业和大型工程是中国的强项,这也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中国同时是资源匮乏的国家,需要世界资源富集地区的支持,这天然构成了“实业换资源”的经济交流的条件。

  实业和资源,是真实财富的父与母,实业国家和资源国家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共同推进“实业的全球化”,大大拓展人类工业化的程度和深度,扩大文明造福于大多数人的广度和规模,这是一种区别于英美“军事-金融”占领模式的新路径,也是契合于中国国情和世界世情的现实路径。

  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力求将实业与资源结合起来,以规避英美金融垄断利益的干涉,却大多都失败了。比如,上世纪初德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战后德国与苏联,二战前德国与法国,以及战后欧洲法、德、意诸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等,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做过相似的努力,而结局却都是臣服于英美金融利益集团,他们不得不忍受先是英镑再是美元,骑在实业、资源国家身上“敲竹杠”的局面。为什么?这就涉及中国需完成的第三个必要条件。

  其三,必须确立军事、金融领域的独立自主。中国反对军事掠夺、金融占领的路径,但反对如果只是一种姿态,而无实力做支撑,那么这种形式主义就会变成实质上的自我嘲弄。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很有警示意义。历史是成功者的历史,它从不可怜有道理、无能力的失败者。英国人从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开始,就懂得建立包括军火大炮在内的高端制造业,才是开创未来的最得力的工具;而美国人从18世纪汉密尔顿发布《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开始,就明白要以国家力量捍卫本土市场。

  今天,军工、航空、核能、太空技术等高精尖技术领域,不仅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巨大“牵引绳”,更是确保国内、国际经济平稳运行的“安全阀”,中国必须在这些高端研发和制造领域有所作为,才能避免晚清“猪肥了待人宰割”的命运,才能创建新的全球化模式。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中枢神经和战略制高点,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英美的“金融全球化”,是以金融利益为本,实业最后变成“银行家的唐僧肉” ,结果是吃肉的妖怪比能吃的肉还多,这怎么可能持续?

  中国是实业国家,金融要为实业服务。金融业恰恰也只有依托实业,有效疏通实业、资源的互动与循环,当好这对儿“夫妇”的“媒人”,才能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人民币绝不能重复英美老路,不能变成另一张英镑或美元。人民币要为中国人民负责,人民币还要为世界人民服务,这是中国维护金融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作为实业国家,要为“货币之王”订立的规矩和现实选择。(作者 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