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前龙马小说完结:历代神仙谱下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9:19:57
历代神仙谱下篇

  一、壶公、费长房

  壶公,不知何许人,尝卖药,悬一壶于店前,等到市罢,便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汝南人费长房于楼上观之,心甚异之,因此前往拜谒,奉脯敬酒。壶公知其意,要其明日再来,长房依言,明日复到。两人俱跳入壶中,后而出。壶公语费长房说:我神仙中人也,因过失而被谪贬,今将离此而去,可愿相随?
  于是向费长房说,楼下有酒,与君饮别,长房令十人扛之不起,壶公笑以一指提上,酒器不过一升左右,两人终日饮之不尽。长房因此恳求学道,不过却怕家人担忧。壶公便折断一支青竹竿,长度与长房相等,并命悬之舍后。家人见之,如同长房形状,以为缢死,举家哭号而葬之,而长房立其傍,家人未之见。于是便随壶公入深山学道,壶公并考验长房之心,令独处于群虎之中;又于空室,以朽索悬巨石于顶,群蛇共啮索,索将断,长房皆不惧。再令食粪,因见之虫,臭秽特甚,长房心恶之。壶公在傍叹说:‘缘仅于此,学道不成,奈何?’长房遂辞归,壶公赐与一杖及一符。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离家旬日,而实经十余年头。家人见之,不信,以为长房久死,长房于是发冢剖棺,但见一竹杖而已。从此长房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又能缩地千里于足下。
  南桓景从费长房学道,长房告之说:‘九月九日重阳节,汝家当有灾祸,宜令家人缝绛囊,盛荣英,系于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即可消除。’景从其言,当日举家登山,等到暮色已临,返家之后,见鸡犬皆暴死。今人九月九日登高处,本源于此。

  二、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为张留侯八世孙,沛丰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西元三四年)正月十五日。
  精于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学,通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书。永元四年(西元九二年)自河洛而入西蜀,远离尘境,栖寓幽渺,弟子王长,随侍左右。
  入嵩山崖岭,石居数年,得丹书于石室,又在鹤鸣山遇神人授以正一盟威秘录,修习千日,遂能施制符咒,役使鬼神。
  后至苍汉县卜居,以修七返九还之道,后因杀戮过重,神人令修谢日月二十八宿,二十四气,阴阳本命主者,乃罪灭典簿,名升紫清,有弟子王长、赵升二人得其传。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西原一五六年)白日飞升,并将盟威都功等秘录授其子张衡,诫之曰: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之枢要,驱邪诛妖,佐国守民,世世一子绍我之位,非吾家宗亲不传。
  其教授学生,为人书符治病,令出五斗米,犹孔夫子所谓束修以上,未尝不教也乎? 

  三、兰公

  兰公,名期,世莫敢呼其名,称之为兰公。初居于兖州曲阜县高平乡九原里,其家百余口,精修孝行,感致斗中真人下降其家,自称孝悌王,讳弘康,字伯中,语兰公曰:始为大道,于日中为孝道仙王。元为至道,于月中为孝道明王。玄为孝道,于斗中为孝道悌王。
  又说:孝至于天,日月为之明,孝至于地,万物为之生。孝至于民,王道为之成。吾于上清以下,托化人间,示陈孝悌之教。后晋代当有真仙许逊,传吾孝道之宗,是为众仙之长,因付兰公秘旨及金丹宝经铜符铁卷,并令传授丹阳黄堂观女真-谌母,且戒之曰:将来有学者许逊,汝当以此授之。
  孝悌王遂与兰公游于郊野,道傍忽见三古冢,指以示兰公,曰:此是汝三生解化之迹,第一冢乃昔尸解所遗仙衣而已,第二冢乃太阴炼形,形体已就,今当起矣,第三冢藏蜕骨而已,应将冢傍道路移开,以免让人践履也。
  兰公因此榜示行人,断其旧路,众人谓其妖妄,擅移路径,执以诸官,官吏拘公,公举孝悌王之说以对。官吏遂前往开冢,第一冢果有黄衣一领,第二冢见一人童颜弱质,如睡初觉,第三冢见连环骨一具,众皆惊探。蜀太守府君将黄衣自着,不能胜,还与兰公,公服之,竦身轻举,府君大怖,叩头辞谢,请立孝道矣。

  四、谌姆

  (节录《道藏》)〈孝道吴许二真君传〉
  谌姆为吴中一贞母也,不显其姓讳,以道德为事焉。
  尝于吴市,见一少年,年可十五,拱而拜母,求为义儿。谌姆示之云:你年十五,须侍所生之母,何得弃本逐末,义为我儿?我若受汝,殊乖礼律矣,少年跪谢而去。
  后经数月,又有一小儿年约三岁,来于谌母身边啼号,四傍无人指认,谌姆见是婴儿孤露,心愍之,携抱回家,爱惜将养,不异亲生,情过母子。婴儿长大,乃至成年,供侍谌姆,甘脂无缺,姆怜之,为求妻室,其儿拱揖出于中庭,白谌姆曰:儿是仙王次弟,明王之兄也,我自为孝悌王,托寄阿母养育,绵历岁序,欲兴孝道,迁延至今!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日是我兄,月是我弟,天上地上,唯我独尊,五色庆云,覆我一身,何用妇乎?乃拜谢谌姆,请将可居之宅,开为孝门,名黄堂观焉。
  于是孝悌王捧授《铜符铁卷》于谌姆,并拜辞谌姆而去。谌姆宝而秘之,积数十年,人无知者,逮乎西晋之末,许逊、吴猛二人闻姆有道,远诣丹阳,求授道法,姆乃授以孝道明王之教,真仙飞举之宗,及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术,并以兰公所授孝悌王金丹宝经铜符铁券,一遵元戒,传付许君。
  许君方心期每岁必来谒姆,谌姆即觉之,曰子勿来,吾即将返帝乡矣。于是致香茆一根,望南掷之,曰:子归认茆落处,立吾祠,岁秋一至,足矣。
  许君既还,首访飞茆之迹,于所居之南四十余里得之,已悉茆丛生矣,遂建祠,亦以黄堂名之,每岁仲秋之三日,必往朝谒焉。 

  五、许旌阳

  许旌阳,名逊,字敬之,乃颖阳许由之后也,其父于汉末避地于豫章之南昌,因家焉。逊生于吴赤乌二年(西元二三九年)正月廿八日。
  生而颖悟,与世无忤,尝徒猎,射一麀鹿,中之,子坠,鹿母犹顾舔之,未竟而毙,因之恻然感悟,即弃折弓矢而学道,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音律五行经纬之书,嗜神仙修炼之术,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南海鲍靓秘法及天降云符,遂往师之。
  太康元年(西元二八O年)被举为蜀郡旌阳令,年已四十二岁,某岁大疫,民死者十有七八,逊以丁义神方拯之,凡符咒所及,随即痊愈。
  为旌阳令既久,知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既而与吴猛闻金陵丹阳县黄堂观有女师谌姆,有道术,因往师之。谌姆乃登坛依科盟授正一斩邪之法,三五飞步之术。
  尝炼神丹于艾城之黄龙山,丹成醮谢上帝,服仙丹于旌阳山,后斩蛟于鄂渚,诛蛇于海。
  明帝太宁二年(西元三二四年)大将军王敦带兵内向,孙与吴猛、同往谌,冀说止,时郭璞先在幕府,乃与同见王敦,敦喜而延之饮,并问曰:予梦以一木被天,君等以为何如?逊曰:非佳兆也,猛曰:木上破天,未字也。公勿妄动。王敦闻之色变,令郭璞筮之,璞曰:无成。王敦不悦,问曰:予寿几何?璞答曰:公若举事,祸将不久,若还武昌,则寿未可限量也。王敦怒曰:君寿几何?璞答曰:寿尽今日日中。王敦大怒,令武士擒瑛斩之,逊乃举杯掷起,化为白鸽,飞绕梁栋,王敦以举目,失二君所在,后王敦竟败,惋愤而死。
  逊后勤修至道,作《醉思仙歌》,所居之地,鸣鹤飞翔,景云旋绕,宁康二年(西元三七四年)逊年一百三十六岁,仙眷四十二口,拔宅同时飞升,鸡犬亦随逐飞腾。
  按:刘悟元谓:所谓跨龙上天,非言肉身乘龙而去地,拔宅飞升之说,乃一子成道,九祖升天之意云耳。
  闵小艮曾扣问沈太虚,太虚转叙李泥丸之言,意谓:拔宅一义,是有二门,一法一道,法幻而道真也。古今拔宅升举者七十余所,由道而升者,惟黄帝、桓玄与贞白也。他如伯阳、淮南、旌阳辈,皆假法以显道,实则避地海岛,加修还虚等等,道成与否,未可知也,是乃肉身偕宅而去者。
  故说黄帝、桓玄、贞白三人乃是肉身冲举,余皆蜕壳而已。
  又按:闵小艮之说亦未必可靠,盖肉身终必委化,古来传说天元神丹可以让肉身化气,飘然轻举,稽之现代科学以及佛教缘起之说,似未可信。

  六、林灵素

  林灵素,字通叟,温州永嘉人,生而五岁不语,忽有道士来,见灵素而说:久不相睹,将来面觌,抚掌大笑而出,灵素自是能言。七岁读书,粗能作诗,日记万字,苏东坡来见,以历日与读,一览了无遗误,东坡惊异曰:子聪明过我,富贵可待。灵素答说:我志异于先生,愿作神仙也。
  年将三十,博通儒道经典,曾游西洛,遇一道人姓赵,交游数年,一日忽视灵素云大限将至,与子暂别,后事请诸子料理。七日后果死,灵素为之沐浴安葬毕,见遗物中有书三册,分文十九章,显题付与林君,册上题曰:神霄天坛玉书,言神仙变化,兴云致雨,符咒驰遣下鬼,役使万灵之事。灵素受书,豁然神悟,于是诵咒书符,役使雷霆,与人治病,立见功验。次年游岳阳楼复遇赵道人云是汉天师弟子赵升。
  茅山道士刘混康奏明徽宗,道录徐知常录灵素之神霄谣以呈徽宗,乃令引灵素入见。
  神霄宫成,徽宗引百宫游行曰:
  宣德五门来万国。
  蔡京等人沉思无以答,灵素曰:
  神霄一府总诸天。
  灵素在京时,虽宰执亲五之尊,亦不与交谈,惟虚靖天师张继先至,即开门对话。
  宣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九年)八月,忽一日,携表见太守,乞为进呈,别州官亲探邻里,曰:尘世不可久恋,况大祸将及,即当辞去,命张如晦曰: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于汝。言讫,所纸笔书颂曰:
  四十五岁劳生,浮名满世峥嵘;只记神霄旧路,中秋月上三更。
  书毕,上香一炷,时正三更,月朗风清,忽有霹雳一声,灵素遂坐化而去。
  按宣和元年时四十五岁,则灵素当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西元一O七五年)。
  (苏东坡一O三六—一一O一年)
  白玉蟾赞曰:
  大宋天师林侍宸。飞罡蹑纪召风霆。
  四十五年人事足。中秋归去月三更。

  七、张继先

  神仙体道通鉴卷二十页七(萨守坚生于元苻庚辰九月廿五西元一一OO年)
  张继先,字嘉闻,号修然子,赐号虚靖先生,为江西龙虎山嗣汉第三十代天师。
  宋元祐壬申(西元一O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于蒙谷庵,五岁不言,一日闻鸡鸣,忽能吟诗。
  九岁嗣教,宋崇宁四年(西元一一O五年)徽宗召赴阙,年甫十三,召见殿,帝问师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又问炼丹之道,对曰: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但清静无为,便同尧舜。帝悦其言,命入寝殿,赐宴而出。
  虚靖役使雷霆,如用奴隶,斩妖逐祟,随手辄应。因志在冲淡,引解以归,作静通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
  宋钦宗靖康二年丁未(西元一一二七年)金兵入寇,徽宗为太上皇,遣使往召,虚靖承召至洄州,作颂云:
  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
  恍然船夜发。移迹洞天间。
  宝殿悉云合。无人万象闲。
  西山纪日下。烟雨落潸潸。
  书毕,端坐而逝,年三十六岁。
  遗作有《明真破妄章》、《虚靖天师语录》。
  白玉蟾赞曰:
  七返还丹阿谁无。
  先生归去谁识渠。
  时人要见真虚靖。
  北斗西边一点如。

  八、王文卿

  王文卿(一O九三—一一五四年),字逑道,江西建昌南丰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O九三年),生而神异,长而聪敏,尝为诗云:
  红尘富贵无心应。紫府神仙有志攀。
  于是志慕清虚,不贪名利,幅衣节杖,常游胜地。徽宗宣和初,将渡扬子江,遇异人授以飞章谒帝之法及啸命风雷之书,遂能召雷祈雨,役神驱鬼。
  林灵素奏徽宗诏之,不赴者凡十八诏。宣和四年(西元一一二二年)七月徽宗又亲颂宸翰,且礼延聘,文卿既奉诏赴阙,奏闻玄化无为大道,徽宗大悦。
  扬州久旱,帝命王文卿祈雨,先生得命,数日之后,扬州果大雨。
  宣和七年七月下诏文敕冲虚妙道先生,特授太素大夫神殿校籍视朝请大夫,未几又敕神殿侍宸。
  后上表乞还山林,不准,又命明堂祈晴皆验。钦宗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又奏请还乡,侍奉母亲,帝听其奏。
  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四四年)下诏先生,不赴,绍兴廿三年(西元一一五四年),癸酉八月廿一日,辞县宰,别交游,于廿三日晨起作颂:
  我身是假。松板非真。
  牢宠俗眼。跳出红尘。
  颂毕,隐化于县之清都观许旌阳炼丹之堂,其时雷霆一声,遂化去。年六十二岁,人多以王侍宸称之。
  著作有《玄珠歌》一首,白玉蟾为之注。白玉蟾赞曰:
  醉持铁石叫风雷。玉帝纶言召两回。
  到得人间无鬼蜮。依然长啸入西台。

  九、萨守坚

  萨守坚,西河人,生于元苻庚辰(西元一一OO)年九月廿五日。自称汾阳萨客,少有济世利人之心。尝学医误用药杀人,于是弃医学道。
  闻龙虎山三十代天师张虚靖及林灵素、王文卿二侍宸道法崇高,欲求其学,出蜀至陜,行囊已尽,闷坐磐石间。忽见三道人来,守坚乃问此去信州路途远近,道人问所欲,答以欲访虚靖天师参学道法(虚靖天师生于一O九二年殁于一一二七年)(林灵素一O七五—一一一九年)(王侍宸一O九三—一一五四年),道人曰天师羽化矣。守坚闻后怅惘不已,一道人云今天师道法亦高,吾与之有交情,当为子作书,持以访之,于是三道人各授一法与守坚,一为咒枣术,一为煽疾术,一为雷法,守坚依法行之皆验。
  及平信州(在江西),出示书信,天师全家痛哭,(按:虚靖天师未婚,三十六即殁)盖书信乃三十代天师亲笔也,信中言与林灵素,王文卿各授一法与守坚,可授以未尽之文。于是守坚之道法大显于世,著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等书。后游闽中,一日端坐而化。 

  十、葛玄

  葛玄,字孝先,江苏句容人,生于汉延熹七年(西元一六四年)甲辰四月八日,生而灵秀,长通经史。八岁丧父,未几母亦亡,后每见园池台树有其父手泽履迹,辄仰天哭号。
  性好弹琴,诵老庄,安闲淡泊,知足无求,年十五、六名振江左。志欲遁迹灵岳,访求异人,于是入赤城山,精思念道,常饵芝术,竟能绝谷不饥。
  汉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年)正月朔,于天台上虞山,感遇神人王思真授以〈上清斋法二等〉、〈三箓〉、〈七品斋法〉及徐来勒授以三洞四辅经箓,修行秘诀、金书玉诰符图等。
  吴初,左元放自洛而来,葛玄从之而受白虎七变,太清九鼎金液丹经,炼气保形之术,治病劾鬼秘法,行之三年,遂能变化无方。
  葛玄能于一日之间分身数十处,同时与见之,性好饮酒,每饮辄归,醉则入深渊之中,卧竟日,酒解乃出,或夏日盛热,亦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即所谓闭气胎息之术也。
  后又感遇太上,授以霹雳火府雷法,策役雷神,诛伐不道。及念汉家倾覆,三国战争,旱漂凶荒,兵伤殍死,不可胜纪。穷魂滞魄,沉沦恶趣,于是删集灵宝经诰,撰成祭炼大法、生天宝箓、灵宝秘诀,建立法坛,于三元八节吉日良宵,普召诸大地狱之穷魂滞魄,来诣坛前,俱受祭炼,只承符箓,各遂超生。后将此祭炼经法宝箓,符文诀目等传付合皂宗坛及冲虚坛,流传后学,广度沉沦。
  又念群生虽得人身,恣情纵欲,不修正道,遂总括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撮其枢要,集为《慈悲道场九幽大忏法》一部十卷,流传天下,以祈宿业祈愆,一时消灭。
  吴主尝请斋焚香,延请葛玄,咨以仙道,时葛玄之弟子张泰富、孔龙、郑思远咸同侍在侧,葛玄告以清心守一之旨,吴主叹美其言。
  嘉兴二年(西元二三三年)正月朔日,辞太子而去,一日又辞吴主而去。
  尝告弟子谓仙道有即时升天者,亦有十年,数十年、百年,数百年而后升天者,取决于功行多少也,未升举前,皆居五岳名山及八海中十洲三岛焉。
  赤乌七年(西元二四四年)八月十五日午时,轻举升天,寿八十有一。
  按:葛玄得左慈受仙术,并学炼丹及符箓之法,得王思真、徐来勒授上清灵宝斋法,可谓道法术三者兼备,然以道为尊身,道若不成,则所谓仙术、斋法者,皆是梦幻泡影而已。
  葛玄所传之教,名为灵宝。
  张陵所传之教,名为正一。
  许逊所传之教,明为净明。
  茅山所传之教,名为上清。
  四种教法,名称不同,追溯其源,皆托言太上所传。

  十一、葛洪

  葛洪(约西元二八八—年间人),字稚川,丹阳句容人,少好学,家贫,乃亲自伐薪,以货纸墨,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
  幼好神仙,志在炉火,从祖葛孝先学道后成仙,以丹术授弟子郑思远,洪乃从思远学,尽得其法。又师鲍玄,鲍以女妻之。
  晋成帝咸和初(西元三二六年)王导召补州主簿,后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葛洪力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期寿,闻交趾出丹砂,乃求为勾漏县令。
  洪遂与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之,不听去,洪乃栖止于罗浮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有《抱朴子内外篇》,其内篇极言神仙可学,金丹可成,非荒诞虚无迷信神话也。
  又精于医术,有《肘后要方》传世。
  忽一日,与刺史邓岳疏云:当游行寻师,克期便发。邓岳得书,狼狈往别,及至巳日中,见葛洪坐,兀然若睡而卒,邓岳既至,已不及见,年八十一。颜色如生,肢体柔软,举尸入棺甚轻,世以为尸解得仙而去。
  其生卒年月未详,或说为西元二八三—三六三年。

  十二、陶弘景

  陶弘景(西元四五六—五三六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人,生于刘宋孝武帝孝建三年(西元四五六年)丙申四月三十日。
  幼而聪识,长而博达,十岁读《神仙传》,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年四十,始求托山林,栖止于句容之句曲山而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尝于甲子、乙丑、丙寅(西元四八四-四八六年)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县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纂写,意有未惬,于是博访更正,戊辰年(西元四八八年)起,东行浙越,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至余姚太平山,访居士杜京产。又至始宁山,谒法师钟义山,及始丰天台山谒朱僧标,更诸流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凡东过长山、吴兴天目山、於潜、临海、安固诸名山莫不经历焉。
  永元初(西元四九九年)筑三层楼栖止,弘景居其上层,弟子居中层,接宾客于下层,潜光隐耀,内修秘密。
  特爱松风,庭院遍植之,每闻其响,便欣然为乐。独游泉石,见之者以为仙人。
  梁武帝革命,议国号未定,弘景乃引诸忏记,梁是应运之符,武帝即位后,恩礼弥笃,书简不绝,冠盖相望。自得秘诀,以为神丹可成,每苦无药,帝皆给之。每逢国有大事,武帝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大同二年(西元五三六年)克日告化,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常,屋中香气,积日不散,谥曰:贞白先生,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
  按:大同二年,陶若年八十五,则其生年应为西元四五二年,而非西元四五六年。
  又佛教禅宗东土初祖达磨亦相传入灭于此时。

  十三、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云笈七签》),字子微,河内人,生于唐贞观廿七年(西元六四七年),少事潘师正,得符箓导引服饵之术。
  后浪游,远诣天台山,武太后闻其名,召至都城,降诏赞美。未几辞去,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 、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睿宗(西元七一一年)令其兄承袆就山迎至京,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承祯对以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目所见者损之尚未能巳,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
  又问治国之道,对以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则天下理焉。且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叹曰:广成之言,何以加此?因固辞还山,睿宗乃赐宝琴霞帔。
  开元九年(西元七二一年)明皇遣使迎至京,帝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
  承祯又善篆隶,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曾写三体道德经,刊正文字,着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
  仙宗十友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辞睿宗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对曰:以仆观之,乃仕官之捷径耳,藏用有惭色。
  开元廿三年(西元七三五年)坐化,年八十九。门人甚众,唯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
  著作流传于今者,唯《坐忘论》。

  十四、谢自然

  谢自然(《混元圣纪》、《神仙通鉴》七八O—七九五),蜀人,唐建中初(西元七八O年)诞生,生性颍异,不喜荤血,随母游大方山,见老君古像,遂礼拜而不愿下山,于是居住在山顶,常诵道德、黄庭。
  年十四,因食稻米饭,见是生虫,此后即绝粒不食,尝食皂荚汤,因致吐痢,遂改食柏叶,一年后,柏叶亦不食,九年外,更不饮水。
  曾以大道难遇,欲求真仙于蓬莱,乃自备舟楫入海,涉洪涛,直往而无惧,至一山,遇道士言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丹台,自然乃束装而回,访司马子微于玉霄峰,得受真诀,辞归默修。
  东岳夫人与诸仙时降其家,劝以香汤沐浴,不得用乳头香,并云:上天自有真仙,非鬼神之类,上界无削发之人,得道之后,悉皆冠履仙装也。凡斋食,宜洁净器皿,诸神每斋观,深恶不洁。
  贞元六年(西元七九O年),刺史韩佾疑其妄,闭禁于北堂东阁,累日方开,见谢女声音畅朗,佾大惊,即令女自明师谢自然焉。
  谢父宦游多年,归见自然不食,怒曰:我家世业儒,何得有此妖惑,乃锁之于室中四十余日,自然益加爽秀,其父惊异之。
  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李坚来守县州,自然告云:居城郭非便,愿依泉石,于是李坚更筑室于金泉山移居之。
  谢自然绝粒凡十二年,知李坚崇尚至道,曾语之,谓服药修道,事颇不同,服柏可绝粒,山谷者可服,近坟者不宜,石上者尤佳。修道者不可居城郭,以具荤腥,仙灵不降也。炼药饮食,宜用泉水,恶井水。凡服气,先调气,次闭气,出入不由口鼻,令满身自由,则生死不能侵。
  《神通通鉴》谓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乙亥正月十二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昼轻举,州人尽见。
  《混元圣纪》及《真仙体道通鉴》则载:德宗贞元十年甲戌(西元七九四年)十月十六日,果州南充县金泉山女冠谢自然修道功成,白日飞升,后三月(《通鉴》谓三日)自然再自天降,谓刺史李坚云:恐世人不信有神仙之事,故暂未语君,言讫又升天而去,李坚以表上闻,德宗赐诏褒谕曰:
  所部之中,灵仙表异。
  玄风益振,至道弥张。
  并令于道场祠之。
  韩昌黎(西元七六八—八二四年)有诗纪之,前则叙事,后为毁谤。
  按:谢自然如生于七八O年,则不能师事司马子微(西元六四七—七三五年。

  十五、魏华存

  魏华存(西元二五二—三三四年),字贤安,任城人,晋武帝左仆射魏舒之女,幼而好道,志慕神仙,经书子史,无不遍览,摄心夷静,亲友来往,相见尤稀。
  年廿四,父母强适南阳刘文,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刘文为修武令,华存随之,唯心期仙灵,精诚弥笃,二子初长,遂斋别室,谨修道法,将踰百日,感降群真,各授琅函。清虚真人王褒所授尤多,景陵真人又奉扶桑大帝君命,特授华存《黄庭内外经》,令读诵存念,调和脏腑,安适魂魄,以期洞观鬼神,复返婴孩。
  后其夫刘文物故,华存乃携二子渡江,璞为温太真司马,至安成太守,瑕为陶太尉从事,至中郎将。华存自洛达西南,寇盗之中,尝以《黄庭经》自随。
  既见二子成立,于是冥心斋静,累感真灵,晋成帝咸和九年甲午(西元三三四年)化去,年八十三,以此推断,华存当生于西元二五二年。人称南岳魏夫人,即紫虚元君。
  按:《黄庭经》有内外景两篇之分,晋王羲之(西元三O三—三六一年)有写经换鹅之故事,此经即是外景也。
  陶弘景《真诰》云:《上清真经》晋哀帝兴宁二年(西元三六四年)南岳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隶字写出,数传之后,为某人所窃,因济浙江,遇风沦漂,惟黄庭一篇得存。
  复按:魏夫人化于咸和九年(西元三三四年),而《真诰》所叙黄庭一篇系魏夫人于兴宁二年(西元三六四年)所授,显然是后魏夫人之逝世三十年,年代有误矣,推断当是魏夫人生前即已口传其弟子,而弟子再予笔录成书,方符事实。此篇较王羲之所写《黄庭经》迟传于世,即是后代所说内景篇也。

  十六、罗公远

  罗公远鄂州人,一说彭州九珑人,唐明皇好方士,刺史具名以闻,明皇因而召见,每问无不称。
  剑南有种水果,名为日熟子,张果、叶法善与明皇,以法术取之,并说:午后必至。其日大家拥灯而坐,公远后来亦同坐。已经日暮,而水果仍未送到,张果与叶法善相饮而说:难道是罗君作梗?公远乃笑,于炉中拨出一火筋,未几,使者即持日熟子到,法善问使者何故迟到?使者回答说:到达时,京城烈焰?天,无路可通。诸人闻之皆失色。
  唐明皇曾召公远与法善,金刚三藏试法,而公远常胜。凡出入禁中,或以微言规劝;或直道献替。馘祟驱妖,召龙致雨,无不立验,尤善于隐身术。
  明皇祈传其术,公远劝之不可徇小术而轻社稷,明皇不悦,辱骂公远,公远走入殿柱中,且数说帝过,明皇更怒,劈柱追之,既见,复隐入玉碣中,又击碣,碎为数十块,每块皆见有公远,明皇于是悔谢。
  明皇不死心,强之不已,公远不得已,遂教之,然不肯倾囊相授,明皇自试,总难免留下衣带未隐,明皇又厚赐金帛,祈尽其术,终不可得,乃怒而斩之。中使辅仙玉自四川而还,遇见公远西去。

  十七、申泰芝

  申泰芝,字广祥,系周时申伯之裔,宝庆府郡阳县仁风乡柳塘村人,唐垂拱三年(西元六八七年)丁亥八月初五日辰时出生。器识不凡,敏而好学,通晓六经,于玄教经科一览备悉。
  父丧,遇神人指地,葬于红衙山,未几,无心于世,疏交亲友,钦慕神仙。一日游南岳朱陵洞天,登祝融峰,坐于岩石,叹曰此中有佳致,可惜无缘居此,一老叟,黄冠野服,髭鬓皓然,问其何以叹息,申告以故,老叟乃探囊取书一帙,曰:此即金丹火龙大成之旨,为超凡入圣之机,密而行之,可以成道,泰芝拜谢,归故里,笑谈应对,遂与平素不同,后于莲荷山建造庵寮,立丹灶,采药物,按法修炼,金丹遂成。
  唐开元廿六年,明皇与辟臣谓夜梦神人相告,湖南云山之北,邵陵之地,有申道人,号白云居士,炼丹成道,若礼之,可为国师,必能与国家修禳获福,遂敕翰林草诏,遣使寻访。申泰芝欣然从诏,明皇称之为仙翁,赐号大国师,许其出入禁廷,主领玄教。
  开元廿七年(西元七三九年)八月中秋夜,明皇问申泰芝曰:月宫可到否?泰芝答可。遂同叶法善与明皇拥徒乘云,至于月殿,广寒清虚之府,寒气逼人,见素娥十余人衣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大桂树下,乐音响亮,明皇乃抄写曲谱,顷刻依前乘云而还,若醉寤而至宫阙。次夕,明皇意求再往,泰芝笑而不允,明皇亦不强求。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杨贵妃亦请求泰芝传授秘录,次年二月二日,明皇建宝斋设纸席为座,泰芝端坐而席不倾,明皇叹为神仙中人。泰芝留余斋于几,明皇问为何用?泰芝答以遗母,明皇问路程遥远,何时可到?答说今夜可到,明皇未之信,遂附斋与郡陵郡守,及到郡,斋尚温,郡守遂即具表谢帝,帝见上表时日,果与赐斋之日同,明皇与群臣无不信服。
  安禄山兵变之前,泰芝乞赐故里,明皇从语,敕宫中陈氏制法衣一袭以赠。陈氏系尝侍茶渴之职,供侍泰芝甚勤。泰芝临行赠丹药一丸,名绛雪丹,嘱系命终之日可服此丹,可先告于帝听,若气绝之后,以身入棺,盖须半掩,冢门勿塞,高大其墓,容魂魄出入,尚不受轮回之厄,百年之时,尸身不坏,遇生人之气,即死而后生,为地仙矣。
  后陈氏病危,以此事告明皇,从其所请,葬之于禁城三里外,题其墓曰兰昌宫。后于宪宗元和年间(西元八O六—八二O年)薛昭为禁城捕尉,出理民讼,枉法受赂,被纠弹,逃至禁城,暮遇老叟指点往兰昌宫,宫廷旧败将类,遇一女子容貌妖娆,与谈往事,并引之揭棺盖,见一女子面目姣好,温暖而起,即服绛雪丹之陈氏也。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乙未八月十三日,申杨二姓集社,会于宜唐观,泰芝亦承请前赴,中途遇神人与桃三五颗,献之长宿,不受。泰芝遂剖食之,须臾之间,仿佛闻步虚之声,余胡峰顶,祥云弥漫,泰芝遂随朱衣二人白日飞升而去,年六十有九。
  按:《历代真仙体道通鉴》所载有申泰芝与申元之两人,申泰芝传简略不详,独《道藏》中有〈云阜山申仙翁传〉记其生平故事特详,其施术于明皇游月宫之事,与《体道通鉴》中之申元之相同,不知是否《体道通鉴》之编者疏失所致,附志于此,以俟高明。

  十八、火师汪子华

  汪子华字时美,蔡州汝阳县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七岁能诵诗书,九岁通诸经大义,十三岁知天文地理之学。
  年登四十,累入选场,三举不第,于是弃儒,学老庄之道,求长生之术,不复求仕进。乃与颜真卿同师白云先生张志和,再师赤城司马承祯,受清静之道,遇安禄山之乱,弃家云游,访道诸方,路经南岳,入祝融峰下结庵修道,九年未曾下山。
  宝应元年壬寅(西元七六二年)七月十五日,火师年四十九岁,紫虚元君下降其庵,传授道要,依法修持廿八年,丹成道备。
  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正月七日飞升于祝融峰下,年七十七。著作有《雷霆奥旨》。
  曾训曰:求仙慕道之士,不炼内丹,形还败坏;不炼功行,难达玄境;不济疾苦,道果难成;不漱华池,神不清悦。欲求仙道,功行为先。

  十九、金蓬头

  金蓬头,名志阳,号野庵,永嘉人也,平素蓬头一髻,世因以为号,生而不群,长而慕道,师事全真道士李月溪,月溪即李志常之门人,李志常则为丘长春高弟也。
  尝由武夷龙虎二山,龙虎主先天观者傅师正,馆师于蓬莱庵,蓬头攀陟岩壑,侣鹿豕,卧云雾,视以为常,或夜坐盘石,蛇虎值前,辄愕而逝去。命其徒筑天瑞庵于峰顶,凡病患叩之,即应以所供果服之,无不应焉。
  于天旱时,登龙井,召龙出听,警以偈,龙腾入水,少顷,天即大雨。
  至元丙子(西元一三三六年)四月十日,令徒书一颂坐逝,越十三日两颊若栗,肢体温软犹生,葬于庵侧,所授弟子则有劳养素、郭处长、李西来、张天全、殷破衲、方方壶、黄公望等人。

  二十、莫月鼎

  莫月鼎,名洞一,字起炎,浙西霅川人(《仙鉴》作海川归安人)。聪慧英敏,酷慕道法,雅志人仙,从青城山徐无极受五雷法,与同乡西野沈震雷同师事邹铁壁,得王侍宸《九天雷晶隐书》,由是道法高,姓名著,求道者甚众。
  其接度门人多致叱,试其诚怠,有不堪者,辄中道而废。
  至元丁亥(西元一二八七年)被召赴阙,一说己丑年(西元一二八九年),以胡桃掷地,雷霆应声而发,请雨立至,一时名动京师。
  月鼎之道派盛于西江,昌于东吴,延佑庚寅秋(按:延祐年间,并无庚寅),趺坐问弟子曰:是何时也?弟子答以曰早午矣。于是索纸笔作偈曰:
  七十四年明月。也曾阴晴圆缺。
  今日大地光明,三界虚空透澈。
  书毕端坐而逝,颜面如丹。
  按:若以庚申年计,则莫月鼎当生于西元一二四七年(与张三丰同年)。
  莫月鼎属于神霄道士,精于雷法,门人有王继华、王惟一、潘无涯等人,宋濂为其撰《莫月鼎传》。著作有《书符口诀》。

  二一、叶法善

  叶法善,字道元,处州松阳人。七岁时溺松阳江,三年复返,父母问其故,曰:青童饮以云浆,引我朝太上。
  称师事青城赵元阳,受遁甲,入蒙山,神人授书,诣嵩高山,岳神传剑,卜居卯酉山。尝游括苍山,遇三神人于石洞中,授以正一盟威,三五飞步之法,后周游名山洞天,诛妖馘邪,无不应验。受知遇于唐高宗及中宗两朝。
  唐中宗景龙四年(西元七一O年)三神人复降语之不可遂隐山林,于是又辅睿宗及玄宗,并于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
  开元初,中秋夜,施术与唐玄宗同游月宫,闻天乐,问其名,曰紫云曲,明皇默记音律,反归,遂制成霓裳羽衣曲。
  唯《龙城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引)记载是申天师元之,又一说是罗公远,三说不同,不知何者为确。
  叶法善之祖,名国重,葬于松阳之酉山,法善于其处置道院,立碑于下,并请北海为其祖作碑文。北海梦叶法善再来求书,允之,书未尽,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当法善刻碑毕,将墨本前往致谢,北海惊道:始吾以为梦,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称之追魂碑,亦称丁丁碑也。
  叶法善修道且精于法术,亦曾因唐明皇之追问,道出张果为混沌初分白蝙蝠,言讫七窍流血,僵仆于地,明皇求张果赦之,张果以水噀法善面,遂复生。
  据传叶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卒于唐明皇开元十年(西元七一二年),一说尸解于开元八年,地曰景龙观。年一百又七岁。
  有弟子百余人,入室者卢齐物、尹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