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王漫漫樱花:如何避免壮年得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16:02

    如何避免壮年得癌?

    在人生的旅途中,癌症就像不声不响的狙击手。许多正要追逐梦想、全心投入的青壮年人口,就此倒下。    

  去年底,交通大学公共事务委员会执行长詹玉如的父亲重病,她陪父亲走人生最后一段路,却同时意外知道自己罹患甲状腺癌。

  处事风格干净俐落的詹玉如担任大学公关期间,求好心切,每天超时工作,随时接听记者的电话,在第一时间处理完毕。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詹玉如坚持先陪父亲过完人生最后一个生日。生日餐会后,她一个人拖着行李,告诉家人要去国内旅游三天两夜,自行进入中山医院准备开刀。

  医生告诉她,如果是良性,开刀两小时;恶性的话,四小时。开刀的前半个小时,她把遗嘱写好。

  从阴暗角落张开眼睛的时候,她喉头发不出声音。用力用手拍床,她急着摸闻声赶来的护士的表,护士告诉她现在一点半。

  「我就知道我得cancer了,因为我是八点进开刀房的。」

  她出院的那一天正是感恩节。

  「老天真的把我放回来了,」詹玉如说。

  壮年罹癌成长迅速

  和詹玉如一样,人生盛年,正是要追逐梦想,全心投入。总觉得有大笔的青春和体力可以倚恃。

  但癌症(Cancer)正如其拉丁字头「蟹」(Cancri)的意思所指,稍不注意,便不声不响、致人于死地横行。

  从前法务部长陈定南、舞蹈家罗曼菲、王文洋的妻子陈静文、到电影导演杨德昌、鸿准董事长郭台成,一颗颗舞台上的明星,在正要大放光芒时,因癌倒下。

  根据卫生署的统计,十二年来,每十万因恶性肿瘤人口死亡率成长五一%,陡峭攀升,是前五大死因中唯一仍急速成长的。

  台湾每四人,一生当中就有一人可能得到癌症。更可怕的是,根据国民健康局的统计,过去十年,三十至五十九岁罹癌的人数有八一%的成长,高出全年龄成长率四%。

  提早引爆的癌症炸弹

  一般人常认为自己是突然「长」出了癌细胞,事实上,癌症比较像是慢性病,是致病因素一年年累积造成的细胞叛变。

  癌症,正像一般的疾病,四○至五○%是起因于生活型态。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提醒,四○%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除了一般人了解的遗传因子、抽烟、不当饮酒、不当饮食、环境污染等因素外,不正常的生活形态,可能更将提早引爆癌症的定时炸弹。

  「癌症并非毫无理由发生的疾病,通常是因为我们任由身体过度耗损:如工作过于劳累、不规律的生活等,」日本新泻大学研究所免疫学教授安保彻在《免疫革命》一书中提到。

  但在台湾,许多人早把超时工作视为理所当然。在《IMD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二○○二年到二○○六年间,台湾稳站全球每年平均工作时数最多的前五名。

  公私生活混淆、熬夜加班、在高压下工作,壮年人口不平衡的生活型态,部份解释了罹癌率的高成长率。

  研究已经证实,睡眠不正常,较易得癌,轮值夜班的护士比日班护士得乳癌的机率高一倍。

  这几年发表于《JournalofNationalCancerInstitute》、《CancerResearch》等期刊陆续发现,熬夜时褪黑激素无法正常分泌,增加乳癌风险。

  药物、技术、观念皆有突破

  人生的隐形杀手──癌症的神秘面纱,最近几年来正加速地被揭开。无论是得病原因的了解,病的预防、检测、治疗,和病后的养护,甚至对病的看法与观念,都有了石破天惊的进展。

  新疗法的进步,一日千里。

  「未来十年你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穿着白袍,向来严谨的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抬起了头,双手合十地笑说,这几年癌症治疗的突破已经令人振奋,但未来的无限可能,是他真心希望能多活几年的原因。

  「It'sveryexciting,」他说。

  新药、新技术和新观念,为人们筑起了壕沟,戴上了盔甲,争取到更多时间,长期抗战。

  「现在(科研)的进步是几何式的,」耶鲁大学药理讲座教授郑永齐说,「我很乐观。只要不要太早死亡,活的机会就会增加。」

  光是阅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这半年出版的癌症公告栏,癌症研究的突破就相当频繁而令人兴奋。

  首先,预防观念和方法不断创新。基因解码,科学家已能指认部份引发癌症的特定基因。

  「就像能够透过水晶球,直接看到未来,」透过基因检测知道自己是乳癌高发族群的沃尔夫(Kim.I.Wolfe)告诉《Forbes》。

  打疫苗防癌已经部份可行。

  防治子宫颈癌人类乳突病毒的疫苗去年在台上市;今年七月初,第二款子宫颈癌疫苗「美适康」(Cervarix)也向美国药物食品检验局(FDA)提出上市申请,指能有效保护九成妇女避免两种凶猛的乳突病毒。

  药物的研发和改良更是密集。

  根据国际研究机构IMSHealth的调查,全球现在有两千项癌症新药正在研发中,其中九十五项已经进入第三期临床试验。这些,都将是癌症病人未来几年的希望所在。

  旧解方如化疗、放射疗法也不断精进,以求更高的治愈率和更少的副作用。去年十月,杜克大学发表在《NatureMedicine》的报告发现,他们已能初步利用基因检测,为个别病人找到最有效、副作用最少的化疗药物。

  新药也推陈出新。去年十月,新药Zolinza上市,能医治一种稀有的淋巴癌。

  更别说不断改良的仪器和技术。

  能精准切除肿瘤的达文西机器手臂;能达到如切割一般细致的电脑刀放射线治疗;甚至是运用LED光,照射涂上特殊的药物以杀死肿瘤等等,不胜枚举。

  新药物标靶药物

  瞄准癌细胞的神奇子弹

  但其中最振奋的人心的,就是被叫做神奇子弹的「标靶药物」。

  过去不管是化疗或放射疗法,都有点像打散弹枪或机关枪──火花四散,目标打中了,可是无辜的正常细胞也受害。

  标靶药物则有如神枪手,对着癌细胞直接开枪:或者直接抑制附近血管新生,饿死癌细胞;或者阻断不当成长的癌细胞生长讯息,让他们停止扩张(见上页图)。现在许多癌症,如肺腺癌、大肠直肠癌、乳癌等,都有对应的标靶药物。

  首次开启小分子标靶药物的大门,是一九九九年,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药物基立克(Glivec)。

  「你可以说它是个梦幻药物,」台大医院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唐季禄说,「它完全颠覆了过去的治疗。」

  过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要寻求治疗,唯有骨髓移植,但要先找到适当合用的捐赠人。移植后,还有诸多风险,如排斥作用、感染、掉发、器官功能受伤。约有两成病人会死于移植并发症,移植成功也可能留下长期后遗症。

  「病好了,病人也被杀死了,」黄达夫说。

  但基立克出现后,门诊时口服即可;半年之内使用,有九成八的病人,症状能在一个月内完全缓解。

  同时,病人从过去平均存活三至四年,延长到十五年到二十年以上。

  「这完全改变了对癌症治疗的观念,」黄达夫说。

  在基立克出现后的这七年间,各类新标靶药物的发展更加快速,而且也由单标靶迈向多标靶演进。

  像是尔必得舒(Erbitux)同时对大肠癌和头颈癌有效;拜耳研发的新药Nexavar更可以像神枪手一般左右开枪,同时阻断细胞分裂,又抑制血管增生。「现在有好多的药,真是不得了,」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也说。

  但目前的标靶药物仍旧昂贵。如肺腺癌用药艾瑞莎(Iressa)一天一颗约两千元;新一代用药得舒缓(Tarceva)一五○毫克就要两千两百元。而且仍有许多癌症无法做到完全治愈,有的只能延长寿命,限制仍多。

  「但是这只是开端而已,」黄达夫乐观地说,「标靶已经为我们开了一条路。」
在人生的旅途中,癌症就像不声不响的狙击手。许多正要追逐梦想、全心投入的青壮年人口,就此倒下。
  不仅从外找寻神枪手,科学家也寻求怎样从内部重建起维安部队。

  「癌症病人的免疫力一般是降低的,我们希望让它提升,增加病人具抗癌作用的免疫细胞,」身形娇小的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铃津说。

  六月初,参观她的实验室的访客络绎不绝。因为她和中研院院长翁启惠合作开发的醣脂抗癌新药,初步结果已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期刊发表,也申请专利了。

  如果把身体免疫系统比喻为警察部队,中研院找到的醣脂能激励警察部队中的先锋部队──自然杀手T细胞,然后先锋部队又会激励其他的维安部队。

  陈铃津初步在老鼠上实验的结果发现,施打了醣脂新药的罹癌小鼠,癌细胞成长速度慢了七五%,肿瘤大小也缩小了四分之三。像这样激发病人本身免疫力的治疗思维,比给外来药物,可以免除许多副作用和抗药性。

  其实,各地都有许多像这样「免疫疗法」的研究。像是西雅图生技大厂「树突时代」(Dendreon)最具潜力的新药,就是希望抓出侦测敌人的树突细胞,训练他们辨识侵入者的面貌,再把他们丢回体内。

  然而,和已上市标靶药物相比,许多免疫疗法都还在实验阶段,还有许多待突破的困难,距离使用还有一段路程。

  新观念由「医病」到「医病人」

  订出对病人最好的通盘计划

  然而,药物及治疗方法的突破只是第一步。近几年来医学更改变了治疗观念:由医「病」,到医「病人」。

  不同科别开始团队作战抗癌。

  病人走进林口长庚医院今年二月正式开幕的癌症中心,在入口处量好身高、体重和血压后,资料随即同时汇整给同一楼层的批价处、药局、化疗室和诊间。

  他的主治医师今早已经在中心排了门诊。门诊后,病人接受了同一楼层的营养谘询,接着,他上楼接受化学治疗。

  病人需要的所有内科治疗,同时间都集中在两层楼内。病人不用再奔波于各专科间,也不需要不断穿脱衣服。

  甚至,从他在林口长庚发现罹患癌症开始,一位由护理人员担任的「个案管理师」就会主动打电话给他,为他解答疑惑,甚至主动提供心理、社工协助。

  「我们成立起一个虚拟的科,」林口长庚医院院长陈敏夫说,「运作得比实际的科别还好。」

  这几年万芳、高医附医、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等,都陆续成立癌症中心;还有许多医院也在筹备中。

  最早推动整合思维的和信医院,推行十八年后,连病人生活品质都是照料重点。

  上百位志工,甚至把社区护理都纳入癌症治疗的范围。

  「整合」的观念不只是把硬体放在一起,更是挑战现代医学能否真正跳开本位,敞开心胸合作,订出对病人最好的通盘计划。

  这并不容易。黄达夫回忆,光要说服X光科负责人在妇女门诊区设置X光的仪器和医师,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长庚医院则强制执行每个星期一早上,十八个团队的成员都要聚集在一起开会,讨论每一个病例,修订治疗准则。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得分享国际案例或临床经验,拿出数字和经验说服同座。

  同时陈敏夫严格要求每个医师对每个病例经过团队讨论,写出治疗计划书。

  去年八月,为了确实执行这个计划,计划第一天,八点半开第一台刀,七点他就亲自在手术房前坐镇,一一审视要送进开刀的六十位病人的病例。癌症病人没有写治疗计划书的,就不准进去,没有妥协余地。

  新观念全方位医学

  多科整合,中西医联手

  抗癌开始谈「全方位医学」。由治癌,到治人,抗癌的同时,也要谈怎样从生活习惯的各个层面,同时拥有生活品质。

  在这个愈来愈受重视的观念下,不只看肿瘤,也注重整个身体系统协调平衡的中医,渐渐扮演起要角。

  耶鲁大学原专攻西药的药理讲座教授郑永齐已建立起跨国的中药研究平台,分享研究成果,加快脚步。

  他领导开发的PHY906新药,美国的第一期临床试验已经证实能降低大肠癌、胰脏癌和肝癌化疗的副作用;第二期临床实验则要看是否能进一步增加抗癌疗效。顺利的话,PHY906有可能成为第一帖美国药物食品检验局(FDA)通过的中药癌症新药。

  下午两点,台北医学大学讲座教授杨玲玲自掏腰包,提着一大包枸杞,走进台大安宁病房走廊尽头的志工室。拿出果汁机,将米和枸杞混打成米浆,做成癌末病人的药膳点心。

  「病人要有吃的感觉。这米浆颗粒很细,作用很快,」杨玲玲边倒着米浆边和志工说。

  病人需要的所有内科治疗,同时间都集中在两层楼内。病人不用再奔波于各专科间,也不需要不断穿脱衣服。

  甚至,从他在林口长庚发现罹患癌症开始,一位由护理人员担任的「个案管理师」就会主动打电话给他,为他解答疑惑,甚至主动提供心理、社工协助。

  「我们成立起一个虚拟的科,」林口长庚医院院长陈敏夫说,「运作得比实际的科别还好。」

  这几年万芳、高医附医、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等,都陆续成立癌症中心;还有许多医院也在筹备中。

  最早推动整合思维的和信医院,推行十八年后,连病人生活品质都是照料重点。

  上百位志工,甚至把社区护理都纳入癌症治疗的范围。

  「整合」的观念不只是把硬体放在一起,更是挑战现代医学能否真正跳开本位,敞开心胸合作,订出对病人最好的通盘计划。

  这并不容易。黄达夫回忆,光要说服X光科负责人在妇女门诊区设置X光的仪器和医师,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长庚医院则强制执行每个星期一早上,十八个团队的成员都要聚集在一起开会,讨论每一个病例,修订治疗准则。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得分享国际案例或临床经验,拿出数字和经验说服同座。

  同时陈敏夫严格要求每个医师对每个病例经过团队讨论,写出治疗计划书。

  去年八月,为了确实执行这个计划,计划第一天,八点半开第一台刀,七点他就亲自在手术房前坐镇,一一审视要送进开刀的六十位病人的病例。癌症病人没有写治疗计划书的,就不准进去,没有妥协余地。

  新观念全方位医学

  多科整合,中西医联手

  抗癌开始谈「全方位医学」。由治癌,到治人,抗癌的同时,也要谈怎样从生活习惯的各个层面,同时拥有生活品质。

  在这个愈来愈受重视的观念下,不只看肿瘤,也注重整个身体系统协调平衡的中医,渐渐扮演起要角。

  耶鲁大学原专攻西药的药理讲座教授郑永齐已建立起跨国的中药研究平台,分享研究成果,加快脚步。

  他领导开发的PHY906新药,美国的第一期临床试验已经证实能降低大肠癌、胰脏癌和肝癌化疗的副作用;第二期临床实验则要看是否能进一步增加抗癌疗效。顺利的话,PHY906有可能成为第一帖美国药物食品检验局(FDA)通过的中药癌症新药。

  下午两点,台北医学大学讲座教授杨玲玲自掏腰包,提着一大包枸杞,走进台大安宁病房走廊尽头的志工室。拿出果汁机,将米和枸杞混打成米浆,做成癌末病人的药膳点心。

  「病人要有吃的感觉。这米浆颗粒很细,作用很快,」杨玲玲边倒着米浆边和志工说。

  许多癌症病人因为治疗的副作用而拉肚子、口腔溃烂、或者水肿,杨玲玲设计的药膳就针对缓解这些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

  就连不少西医师也发现,中医在减低副作用方面很有效,能帮助实现「全人医疗」的新观念。

  三军总医院放射肿瘤部主任任益民几年前腰痛,靠着针灸减缓。自此之后,他就关注中西医可以如何合作,帮助病人。

  现在,他遇到苦于化疗呕心、疲累或睡不好的病人,会主动介绍中医,降低副作用;中医师有时候也会主动转介病人给他。

  「癌症这样厉害的疾病,还是应该要多科整合,还是应该要中医西医一起合作,」任益民说。

  他有一位四十出头,在国家型学术机构工作的病患,就受益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这位病人因为腰酸进入医院,结果发现已是肺癌第四期,骨头和肝上密密麻麻地布满癌细胞。

  任益民使用标靶药物艾瑞沙,同时用放射治疗对付他骨头的疼痛,再以中药调理精神,提高元气。现在距离这个病人发现癌症已近半年,他仍能维持不错的生活品质,继续研究工作,没有中断。

  新观念协调身心,平衡生活

  学会去除焦躁、恐惧

  整体医学谈全身系统的平衡,甚至包括心灵。在抗癌的同时,也要有身心的平静。

  今年五十岁的梅门义工苏洸禾,过去在台南永福路家里帮忙管理烤漆工厂时,每天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七点半,晚上还兼差教日文,周末也不例外。三餐不正常,泡面是家常便饭。

  三十八岁,他第一次急性肝炎发作,四十五岁时,医师发现他的肝长出了一个两公分的疖结。医生告诉他,再下去,一者是变成肝硬化,一者就是演变成肝癌。

  他开始练气功,养身,也养心。

  搭配吃素、发愿,开始练功的当下,他感觉「肌肉放松、心情也放松了」,肝指数也大大改善。

  「修练讲究养生和养德,」梅门创办人,气功师傅李凤山说,练功,是练身体的平衡,也是练心的平衡,学会去除焦躁、恐惧。

  身心灵的整体修养,成为罹癌人学习自在生活的新观念。

  新领域另类疗法

  瑜珈、气功、能量医疗……

  像这样,癌症治疗和养护走向系统、全观的医学。

  有些人更将这样的观念引伸到人与宇宙、磁场的关联性,发展源自德国、日本和北欧的「能量医学」。只是能量医学争议仍多,有些西医认为,能量医学有着「很吸引人的理论」,但仍缺乏足够实证根据。

  癌症治疗在这几年像容纳百川的河流,愈来愈广博,行进得也愈来愈快。

  原来被排在角落的另类疗法,也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视,鼓励各国加强研究。

  一九九二年美国政府已投入二百万美金在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下成立另类及互补疗法办公室,一九九八年又升格为国家中心;各国许多医学院也都把另类疗法或整合医学纳入正式课程;彭汪嘉康也说,在美国最负盛名的癌症医院MDAndersonHospital,也开始有了丰富多元的另类医疗,让罹癌的人,也能拥有良好的生活品质。

  在必须有实证医学支持、必须尽快建立规章和制度的前提下,从西医、中医、瑜珈、气功、能量医疗到甚至身心灵治疗,多元癌症治疗的发展,使得癌症不再是死亡幽谷,而从不同的地方,照见新的光亮。

  许多人肯定,抛去单打独斗的整合医学,会是未来癌症治疗的模样。

  「这是全方位的医学,」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赖基铭说,「未来的癌症治疗,是更多采多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