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电影演员:《佛说无常经》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41:43

《佛说无常经》解读012011-05-24 11:44

释经题
对于一部经的研究、解释,必须要通达当中的文字、义理,研究了以后,要按照经上的道理去实践、去履行,所以称为文字般若。这一念心依着文字般若修观行,来反照自心,就称为观照般若;由于观照工夫得力,与当下这一念无为心、清净心、不动心、妙明真心相应,就称之为实相般若。契入实相般若,就称之为证,证也有深有浅。
研究、讲解一部经当中的道理、意义,也有它的次第解释,第一是经题,《佛说无常经》就是经题。经题讲解、研究了,再进一步研究,这部经是何人所翻译?所以第二是介绍译经的法师和译经的大德,就证明这一部经的真实性。然后再进一步,第三就是研究经文,经文当中分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研究经题的目的,就是先了解这部经的内涵,知道这一部经讲些什么?如同一个人,我们还未跟对方谈话,还未了解对方,先要知道对方的名字,一叫对方的名字,循着这个名字的音声方位,马上就可以找到这一个人。人有人格、内涵和个性,乃至于学问、修行,这些是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目标。可是要了解这最重要的目标,总是先要找一个因缘知道对方的姓名,所谓名以昭德。经也是一样,我们根据这部经的经题,能了解到这一部经的内涵、方向、义理的所在。
从过去到现在,解释经题的方法有好几种。贤首宗,是以能所一对来解释;天台宗,则是用通别一对的解释方法;其他还有华严宗、密宗,乃至于其他宗都有他们自己的解说方式。既然有这么多种,我们是根据哪一种呢?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其中,贤首宗的能所一对,天台宗的通别一对,是应该知道的。何谓「能所一对」?贤首宗的释题,是以能诠之文和所诠之义,来判别一部经的宗趣、义理。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上面「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所诠的内涵,这是所诠;「经」之一字为能诠。譬如修行也是一样,有能观之智、所观之理,这些都是一种方法、一种原则。
何谓「通别一对」?天台宗,解释一部经的经题,就是用通、别两种方法来解释经题的内涵。譬如《佛说无常经》,上面「佛说无常」这四个字为别,何谓「别」?别就是有别于其他的经,每一部经都有每一部经的题,不相混淆,这就是别。何谓「通」呢?就是通于其他的经,所以下面这个「经」字,就称为通。例如《圆觉经》、《楞严经》、《弥陀经》,这些也都是经,所以这一个「经」字,是通用于其他的经典,就称之为通。所以《佛说无常经》,上面的「佛说无常」为别,下面这个「经」就是通。
《佛说无常经》,佛是能说之人,是这一部经的说法主;无常经是所说之法。果位上圣者分为四种层次,即声闻、缘觉、菩萨、佛,佛是圣中之圣。这一部《无常经》不是声闻,也不是缘觉、菩萨所说,而是圣之中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觉圆满的这么一位果位上的佛所说的一部经。所以《佛说无常经》不是因位当中的人所说,而是果位上的圣中之圣所宣说的法。
解释经题,通常是根据天台宗的七种立题。天台宗以一切经题不出人、法、喻三者,所谓三单三复一具足,或者是单三复三具足一,总为七种。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经题,把它分成人、法、喻三大项来解释,来了解这个经题的内涵。譬如这一部经的经题是以人立题,是以法立题,或是以喻来立题,是一个单项、单独的,就称之为单人立题,单法立题,或单喻立题。另外,还有双重的,例如人喻、法喻、人法;还有一种人法喻三者通通都具足的,就是所谓一具足。究竟这部经的经题是人喻、是法喻、是人法,是人法喻通通具足?这我们也要了解。所以把它归纳起来,就是所谓三单三复一具足。
进一步,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七种例题:第一、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这就是以人立题,就称之为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佛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佛,阿弥陀佛也是佛,同样是佛,所以称为单人立题。
第二、单法立题,如《涅槃经》,是专门谈涅槃的道理。涅槃,这是法,是寂静法,是出世间最高的一种法,每一个人都想要追求一个不生不灭,就是涅槃。所以,《涅槃经》的经题只有法,这部经就是以单法来立题。
第三、单喻立题,喻就是譬喻,经题里没有人,也没有法,只是单独用譬喻的方法来立经题,就称为单喻立题。如《梵网经》,梵网是一种譬喻,什么譬喻?梵网,是梵天的宫殿上面有一个网装饰,这个网是庄严梵天的福德,这个梵网里面有灯,一个灯照一个灯,所谓灯灯相照,始终是没有穷尽的。《梵网经》里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以「梵网」代表无穷尽的意思,来说明《梵网经》里的教法是无穷尽,心法无穷尽。所以这部经,是以譬喻来立经题,就称它为单喻立题。
第四、人法立题,一个是人,一个是法,两个相重叠,这就是复,复就是双数,单就是单数。经题中人法都有,就称为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人,是果位上的菩萨,是果人、菩萨、大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般若是法,所以这一部经的题,有人,又有法,就称为人法立题。般若的道理很多,但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讲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些道理。
第五、法喻立题,经题中有譬喻,又有法,这就是法喻立题。哪一部经里面用法、用喻使我们能够契悟实相,所以我们看一部经的经题,就能明白这部经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如《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是一种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我们这念心像莲华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每一个人心当中都有莲华,所以称为莲华世界,这就是一种譬喻。譬喻的目的,是要我们契悟当下这念心、这个实相,就称之为妙法,实相才是真正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这念心是不是很微妙?微而难见。虽然是难见,这念心当中又有智慧、定力,又有功德、神通,这是妙,至于这个法是什么法呢?就是实相,也就是当下这一念心。所以,《妙法莲华经》是法喻立题。
第六、人喻立题,经题中有人、有譬喻。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就是人,是果人,释迦如来、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这都是果位上的人。师子吼,是譬喻,譬喻佛说法犹如师子一吼,百兽皆伏。师子的声音很威猛,譬喻佛说法,能摄伏一切邪魔外道。《如来师子吼经》,让我们一看经题就明白、就证明这部经是佛说的,是最真实、最广大、最方正的大乘经。
第七、人法喻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就是法,佛是能说这部经的人,华严是譬喻;说明以万行之因华,庄严无上之果海,最后就能契悟到大方广、一真法界、当下这一念心。我们明白这个经题了,这一部经里面所讲的内涵就是如此的,这是讲一个大纲、纲领,如果想再详细了解,就必须要看这部经的经文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经就是具足立题,所谓具足,就是有人、有法、又有喻。
了解七种立题后,我们来看看《佛说无常经》是属于七种立题中的哪一种?佛,是能说之主,是人;无常是法,所以是人法立题。马上我们就能够找出所要讲的这一部经题,是人法立题,目的是在这里。这个方法是由天台宗的祖师智顗法师所创立。智顗法师研究经论,把所有的经论加以归纳、分析的结果,就建立了这个方法。除了天台宗智顗大师以外,另外还有三论宗的吉藏大师、东晋净土宗的慧远大师,还有华严宗第四祖的澄观大师,他们都有研究经、讲经说法的一种方法。所以,方法是很多,但天台宗所用的这种方法,是最简单,又非常之明了,一看就一目了然。所以现在一般讲经,都是依据单三复三一具足来解释经题,来说明这一部经的内涵。这里就把《佛说无常经》的经题作一简单的介绍。
解释经题的内容,天台宗是依据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来讲。但依据五重玄义来讲解,要讲得很长,现在一般人没有这种耐心,心比较急,希望赶快了解经上的道理,不但要赶快了解,而且希望赶快契悟;不但要赶快契悟,而且要赶快成道、赶快证果。因为现在的人什么都是要快,如做事情要快,吃东西要快,什么都要快。所以,我们不依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也不依据华严十门谈玄来讲,如果是专门研究经教义理,可以这样子解释。为了配合现代一般人的心理,所以用祖师五法来讲这部经。
所谓「祖师五法」,就是「消文、释义、显理、举证、劝修」,是祖师传下来解释经的五种原则。讲经、讲开示,乃至于写文章,根据这五个原则来写,就会感觉很有意义,不仅简单、扼要、明了,而且也很受用。
消文,消就是消化掉,就是把经里的文字,逐字、逐句的解释,这就是消文,就是把不懂的文字、字句消化掉。如果连字都不认识,或连这一句都不了解,如何明白当中的内涵?所以,必须要消文。尤其佛经都是文言文,是古文体,所以一定要消文,把字、句解释了,这样大家才容易了解。
消文当中,也可以应用「说文解字」来说明。如忏悔是什么意思?依这字义解释以外,忏悔有作法忏、取相忏、唯心识忏和无生忏,这四种忏悔的方法都要知道。除此以外,这个忏字,左边是一个竖心,因罪是由心产生出来的,所以,忏悔也必须从心忏。上面有两个人,在佛法里,忏悔要对首忏悔,犯罪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对方,和所偷、所骗的东西,使对方蒙受不白之冤,受了很大的损失。既然如此,要面对面的忏悔,但找不到当事人,所以面对佛像,或是面对法师,都是面对面,所以要两个人。两个人下面是一个非字,非字下面是一字,非就代表心当中有烦恼,做了种种的过失,既然是有这种种过失,就要一心痛改前非;右边是一个戈字,就是一把刀刺到心当中,这很痛;所以,过去造了恶业,心中悲痛的不得了,如刀刺心的一心痛改前非,这样子忏悔,就能消罪、灭罪,「忏」字就有这些道理。
悔字,一个心字,一个每字,意指每时每刻都要忏悔,念兹在兹,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样就真正是忏悔的意思了。这样去理解就是消文,就把「忏悔」二字消掉了,马上能心领神会,所以就知道这消文很有道理。
消文之后是释义,不要依文解义,还要进一步的解释,就是依名昭德,来解释经中的意义。这个意义,有真谛、俗谛,还有中道第一义谛,看看经义是归属于哪一种?消文、释义之后是显理,这个理是什么理?有真空、有实相、有菩提和涅槃,也有事,也有理。显理,就是看看这部经显出的是哪一种道理出来。
举证,这部经的道理这么好,是否有人根据这个道理去修证过?要举出证明来。找一个历史上的公案,证明某某法师、某某大德依据这个道理去修行,结果真正是成道证果了。例如佛讲四谛也是如此,三转四谛,佛也是依着众生根机来三转四谛。上根的人,只要一讲,马上就契悟;下根的人,除了讲以外,还要举证,说明这些都是很真实的。
消文、释义、显理、举证,这些通通都能够了达了,最后还要劝修。劝,就是劝导大众,这道理这么好,古人依据这个道理修行,成菩萨了,大众要有信心,如果我们也根据这个道理来用功、来修行,一定可以增福、可以增寿,也可以成道、证果。依据这些原则来讲经、讲开示,乃至于写一篇文章,不仅架构完整,内容也很充实。所以现在根据祖师五法来讲经,是最适合于现代人,如果是学术研究方面,则要用五重玄义解释。
明白了讲经的这一些原则,再来了解《佛说无常经》,这个经题的大意。佛是能说之人,说什么呢?无常,这部经是讲无常的道理。无常,有大期无常、中期无常、小期无常、生灭无常。何谓大期无常?整个世界,有成、住、坏、空,这是一大期无常;这一大期里,不管是动物、是植物,最后都要归于死亡。人有生老病死,动物也有生老病死,植物也有生老病死,这样去观无常,明白了无常,就知道要用功;假使不知道无常,一天到晚悠悠忽忽,得过且过,心里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只知道往外看,不知道往内看;如果能往内看,用功都来不及。我们这念心有生住异灭四相,心也是无常。时时刻刻念念不断,前念后念,后念前念,始终是生生灭灭,所谓「诸行无常」,所以这部经就是讲无常的道理。
在中国有句俗话:「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原本好好的,忽然一下病了、或是死了,这就是无常。不管任何人,都逃不过无常,所以称为无常杀鬼。任何一个人,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除非是证到禅定,悟了实相,才能脱离无常。所以,这部经就告诉我们,一切世间是无常,一切人也是无常,所有一切都是无常。最后,要在无常当中契悟真常,真常就是涅槃。在《无常经》中,佛就是说这些道理。
经,是共通的名字,一般有贯、摄、常、法的解释,任何一部经都包含有这些道理。何谓「贯」?贯就是把它连贯起来。以前的经,是以竹片一块一块的连串起来;印度有贝叶真经,是用贝叶树的叶子写的经,一片、一片用线连接起来,所以过去的经,又称之为线经。除了在事上讲,还有理,一个字不能称为经,一个字没有什么意思。一个个字串起来,就称为一句,所以这一句是由一个字、一个字连贯、串连起来的;一句还是不能够完全说明经上的道理,所以又把每一句连串起来,一部经从开始一直到最后,都是由一句一句连串起来的。有了句,还要成段;有了段,还要成章、成节。所以,在理上也是一字、一句、一段这样串连起来的,就称之为经。所以贯,有贯串的意思。
何谓「摄」?经里面的文字既然是贯串起来了,而且已一张、一页的把它装订成册,就成了一部经,或者是一部论、一部书。每一部经都有理上的贯串、事上的贯串的意义存在。贯串以后,再看看这一部经的内涵是否能摄受众生。摄的意义,是上要与诸佛所说的道理相契,下要普度众生,要摄受众生的根机。假使一部经没有摄受众生根机的道理、方法,这部经就失去它的意义。虽然是摄,而且还要与佛所说的道理是相应、相符合的。
像这部《无常经》,确确实实有贯、有摄,和佛讲的道理是相应的,佛告诉我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证明这部经是符合佛讲的,也是摄受众生的根机。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身体是靠不住的,所以有一句俗话说:今天穿了鞋子,明天不知道穿不穿?这就是在说明无常。今天这一口气存在,明天起床时,这一口气存不存在还不一定,这就是无常。所以这一部经,是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应众生所度之机。无论大乘、小乘一定要知道无常,假使不知道无常,修行学佛绝对不会有成就。因为每天悠哉悠哉,混来混去,过一天算一天;如果知道无常,就会广集福慧资粮,现在不广集福慧资粮,等到明天可能动都不能动了,念佛也不能念,诵经也不能诵,打坐也不能打,拜佛也不能拜,做功德也没办法做。明白无常的道理,修行都来不及了,就会知道要赶紧把握现在,积极建功立德,广集福慧资粮。
何谓「常」?不因为时间、空间的变化,这部经就受影响。这一部经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这当中的真理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历古今、历百世而常新,这就是「常」。无常的道理从过去到现在都存在,从开天辟地到现在,有没有过去的人到现在还存在的?没有,因为人也是无常。不要说是从过去开天辟地,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沧海桑田」,无常的现象马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这就是摄受众生,一切都是无常,要赶快发心,修福德、修智慧,建功立德,广集福慧资粮。无常,就是常理,它是不变的,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这些道理都是实实在在的,谁也推翻不了。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一天过一天,虚度一生。
法,是一个轨则,说明人生有这一个轨则,根据上面这些道理去用功,就能了解人的生命、生活与生存,自然而然就找到这么一个轨则。上面所说,就是这部经所显示的道理,有贯、摄、常、法这四种真义。如果身口意三业,依据这些道理来起心动念,来作为,就能够使我们到达涅槃,脱离无常。
「经」还有一种解释,经者,径也,就是道路。人生总是要找一条路,找一条什么路呢?找一条大路、光明的路、一条直接的路,而不是小路、黑暗的路,也不是远路。《无常经》告诉我们一条菩提涅槃的大道,这就是一条直路、大路、一条光明的正路。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无常经》里面所讲的,都是最真实的道理。
释人题
经题明了了,进一步,研究这部经究竟是何人翻译的?这一部经是由义净大师所翻译。义净大师是唐朝时代的人,俗姓张,名文明,出家法名为释义净。义净大师非常仰慕唐玄奘大师和东晋法显大师的高风、修行,因为受他们的影响,所以,也前往印度取经。
义净大师到印度取经的过程,历经种种艰辛,学成以后,在回来的途中又是经过一番辛苦。传记中说,义净大师要把经取回来时,所搭乘的船在海上忽然遇到飓风,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台风。这风和浪实在很大,船都快要翻了。当时,船上有一位邪知邪见的人讲:「我们今天如果翻船,一定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当中有一位出家众,和我们都不一样,而且这一位出家众运载了很多的佛经,如果把这位出家众和佛经丢到海里去祭拜海龙王,这条船一定不会翻船,大家就都能保全性命。」
义净大师千辛万苦取了很多经,乃至于佛像、舍利,好不容易要回到中国了,还要历经这些辛苦。幸亏,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当中有一位护法居士,不但了达佛法,又学了一身的武功,就站出来说:「你们要把这位大师和佛经扔到海里面去,可以!你们要有这个能耐,先把我扔到海里面去。」这位居士站出来这么一说,就降伏了这一次的魔难,义净大师才得以通过这一关。
义净大师艰辛求法的一番辛苦感叹,由他所写的一首诗得以窥见,「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遥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这确确实实是他这一生求法的写照。「去人成百归无十」,一百个人到西天去取经,能回到中国来的不到十个人,确实是如此的。以义净大师来说,原先跟他一起去取经的同参道友一共有三十多位,都想到印度去取经,跟着义净大师一齐走,结果要上船的时候,只剩义净大师一人,由此可知,这当中历尽了多少的千辛万苦!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部经,实在是很有福报、很幸运。如果我们自己还不知道这些道理,不知道是个福报,不知道珍重,自己实在是空度一生。古人对于佛经是非常的尊敬、恭敬,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要修行、求法、弘法,及印经、流通经。所以过去古德有这些成就,有种种的感应,都是由于有这种至诚恭敬心和大悲大愿心,才能成就功德,成就自己的道业。义净大师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很好,希望大众把它背下来,多多去了解,这样无形当中,就能得到义净大师的这一种加持。
其实,加持是靠自己的信心所产生出来的;我们对义净大师很崇敬、很向往,乃至于恭敬,无形当中就得到他的加持。这就如同孔子梦见周公,见舜于羹,见尧于墙,因为孔子时时刻刻思慕于尧、舜、文、武、周公之道,所以他晚上作梦都梦到。自己对哪一位佛菩萨,能够产生恭敬心,自然与这位佛菩萨的愿力、乃至于他的功德相应。一方面是佛、菩萨、祖师有其愿力,我们自己也有这种愿行,然后因缘相遇、因缘和合,所谓感应道交,也会作一个好梦;如果连这种好梦都没有作过,就证明自己道心还不具足;所以,更要发大道心,更要发大愿。
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人文、乃至宗教,宗教是以佛教作为代表,都是成就最多的时代。像唐太宗时代,有唐僧玄奘大师,还有他的弟子,前前后后,都有圣僧、高僧辈出。义净大师也是受了这个时代的熏染,同时也是过去发大愿,今生乘愿再来的一位菩萨。义净大师是在武则天时代,从印度留学回到中国。因武则天是一位信佛教、护持佛教的大护法,当时带领了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亲自来迎接义净大师;之后义净大师受武则天护持,所以译了很多佛经。在中国的译经史中,鸠摩罗什大师、真谛三藏法师、唐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四位对中国佛经的翻译很有贡献,共称为四大译经家。关于义净大师其人其事大众可以多去了解,他的因缘,他的修行,乃至为佛教的贡献,是大众能够学习、仰慕的对象。所以,要多看高僧传,多了解古德们的出家修行、发心,我们无形当中也会受到他们的熏陶,也能够得到法益。
归依佛宝
《无常经》一看经题,就知道里面所讲的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道理,藉由无常而了知不生不灭的涅槃是有常。一般人不知道一切是无常,所以拼命在名利、财色、权势当中追逐,到最后老病死苦现前,才知道无常,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现在就要知道一切世间是无常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离死别,没有那一件事情是恒常的。既然是如此,所以必须了达无常,从了达无常当中去追求一个常,一个不生不灭、不变的境界,就是涅槃。只有涅槃才是没有生灭,只有入到涅槃,入到实相当中,才能脱离无常的苦难。
《无常经》又称为《三启经》,何谓「三启」?无论是发心的、或者是菩萨、佛的弟子、乃至于罗汉,要编辑一部经,在没有讲到正文前,先要启请三宝,希望三宝慈光加被,例如《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也是要启请三宝。三启,就是启请三次,一次是启请佛,其次是启请法,再其次是启请僧,分别启请共有三次,所以称为「三启」。分别启请之后,最后就是总启请,《无常经》中:「稽首总敬三宝尊,是谓正因能普济,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至菩提。」这就是总启请。前面是各别启请佛、法、僧,一共三次;各别启请完之后,再一次总启请三宝。所以,这一段文分成二段,一段是分别启请佛、法、僧,最后一段总结,是启请总敬三宝尊。
信佛、学佛的佛弟子,启请如来,乃至于佛法僧三宝的目的,是祈求三宝加被,另外是代表我们的恭敬心。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恭敬心、虔诚心,希望事情能做得很好、很完美,但恐怕会有疏漏,所以启请三宝加被,让事情一定能做的很好。《无常经》也是基于这个道理,恐怕这部经有缺失或有疏漏的地方,所以在集结这部经时,先礼请三宝,一是恭敬,一是慈悲加被,目的是在这里。
「稽首归依无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为济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隐处。大舍防非忍无倦,一心方便正慧力,自利利他悉圆满,故号调御天人师。」
这一段是启请佛宝,赞叹佛宝有这些心愿、有这些因缘、有这些功德。「稽首归依无上士」,稽首就是顶礼跪拜的意思,首就是头部。佛法上的礼节,有问讯礼和最敬礼。问讯礼,我们见到人要问讯,问讯分成三种层次,如果是平辈,就合掌微笑,说声「阿弥陀佛」;如果对方戒行比我们高,就要先对他行弯腰十五度的问讯礼,说句「阿弥陀佛」;如果对方是我的师长,对他的德业非常崇敬,在路上不方便礼拜,就行九十度的问讯,这就是一种礼节。这个地方不是问讯礼,而是稽首归依,就是以最恭敬、最虔诚的心来归依无上士;归依,就是归命。就是我对这位佛或菩萨,乃至于德行高超的修行者,崇拜的五体投地,就是要稽首归依。这里所讲的是要归依谁呢?不是普通的人,也不是菩萨、声闻、缘觉,而是无上士。
何谓「无上士」?无上士是相对于有上士而立的。一个人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无论是从他因上的发心,或果上的成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过他,就是无上。在因上发了大心、大愿,悲智愿行,例如地藏王菩萨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个愿就是无上,有的人连念都不敢念,就证明心量狭小,愿力不够广大。佛,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当中来来往往,普度众生,这个愿心很广大;在因当中的修行,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所以,在因当中佛的愿行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也是无上;在果当中,佛的智慧、慈悲、定力,乃至种种的德行,也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都是无上。所以,佛就称之为无上士。
何谓「有上」?无论是德行、智慧已有很高的标准了,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还是有人超过自己,还有比自己高明的人,这就不是无上,所以称之为有上。佛,无论是他的因行、果行,乃至于佛已经契悟了这念心,谁也没有办法超越这念心;达到最圆满、最究竟的境界,就称之为无上士。士,就是修行的人、有学问的人,乃至于修道的人,例如观音菩萨称为白衣大士,所以,「士」是一个通称。但是无上士,只有佛才担当得起这个称谓。

更多我的日记

无常经  2011-05-24 08:08
慧律法师开示  2011-05-19 08:59
《心经禅解》(再续)  2011-05-18 15:45

精彩推荐

  • 好男人在哪里?

    我认为的好男人基本上都是单身,很多大都还没谈过 >>
  • 我瞧不起你家人

    孩子爸,我任劳任怨数十年,就只落个保姆、下人的 >>
  • 你会喜欢我的

    自然清爽,天真简单,相信你会喜欢的! >>
  • 未婚妈妈好苦

    我们以农村风俗结了亲,但没有领证,结果… >>
  • 把男人哄服帖

    5大绝招,把男人哄得服服帖帖 >>
  • 遇到野蛮女友

    想发脾气就发脾气,打捏抽骂,还时不时说自己是大 >>
  • 老婆是娶来疼的

    揭秘女人10句掏心窝的话 >>

换一批

查看/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发表留言、评论!
  1. 用户名/彩虹号:
  2.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