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冠森鲛珠传剧照:《各地董氏宗谱谱序。流坑谱序1》 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59:32

              

             流坑修谱以元末为开始计算:

     1,元修谱,董有庆---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元末战乱,暨丙申(元至正十六年1356)乱,谱牒亡散几尽。虞、揭、刘“诸名公序、跋”,分别是元代虞集《董氏秋祀祠堂记》(虞文靖公《秋祀堂记》),萧泉养《董氏衣冠袭庆图跋》,揭徯斯《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刘岳申(刘申斋)《跋董氏谱》,诸名公序、跋,元至顺癸酉(1333),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至元丙午(应该是: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年),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

     而《董氏新谱序》记载:“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至元丙午(应该是: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年),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巳(实指洪武八年乙卯年1375年),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成化丙午(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1531年),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  

     《乾隆辛丑重修谱序》记载:“考乐安于元季(注:属于元末修谱)时天衢公修者,曰:原谱;尚公修者,曰: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宏治间司训续修,校书一派。然皆略而未备;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虽备于前而制犹未尽善。迄嘉靖末,谱所弗录者,四十余年又值辛酉(1561)流寇祠燬,谱亦散亡;迨万历七年((1579))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归,慨谱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谱例中一图一传之说。格而未行时大足县极久归田,御史公裕亦按秦还复续修。之谓重新族谱。今首卷吾泉溪尚有存者,序、跋、表、传。前颇全,后多缺,简前辛巳年(乾隆辛巳年(1761) )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    

    那么,《董氏新谱序》记载:“原谱刻于宋”与宋谱应该是董槐谱,宋,元谱为原谱。-------原谱。那么,流坑自己修谱则以元末开始计算时间。而《乾隆辛丑重修谱序》以“原谱尚公修者”应该列为旧谱。

2明初洪武修谱,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洪武年号:1368-1398年。癸卯春(董友善,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意外购得族谱。癸卯春洪武四年(1363)董有善购得《宗谱》,意外购求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经众人之手,终于在明初洪武年间修成正式刻谱。董友善,文晃公房洙派第十五代孙,名尚,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董养性,文肇公房十五代孙,洪武四年以通经儒士征至京师,中选,授四川昭化丞,摄剑州事;董桂林,文肇房16代孙董季敏,“号桂林”(嘉靖间,特建桂林小宗祠致祭,并为之建“丛桂流芳坊”。季敏五子,其中三人在嘉、万年间已派衍出守斋、中岗、毅斋三大房,人数众多。),无官宦履历,但以倡修族谱保障祠祀而受族人赞扬。明成化丙午(1486)董燧之祖父董时望(撰《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修桂林一派的谱牒,是“准东里杨公新式”,指是是仿照明中期长期辅政的大学士杨士奇(江西泰和人)的家谱。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是为“旧谱”)

   3, 明嘉靖丙申(1536)修谱。邹守益《董氏新谱序》,嘉靖辛卯(1531),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润等复辑族谱。嘉靖辛夕卯(1531)修成的刻谱。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董氏世次考》,《董氏仕官记录跋》。嘉靖辛夕卯(1531)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书《董氏新谱序》首次改动董合的迁徙时间:“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至万历十年(1582)董裕《本源考》则采取模糊的记载:“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如是,则超越董谦的迁徙时间。-------“新谱”

   4,万历十年修谱。董裕,董燧、董极。万历族谱所载董极所撰的《重新族谱事略》,万历十年(1582)《云盖乡董氏族谱序 》、万历七年(已卯岁公元1579)董裕的《《居 徙 考》》,万历十年董裕的《本源考》,董燧的《宗 派 志· 明 · 董 燧》------“重修新谱”

   5, 清朝:《重修谱序》:“辛巳年(乾隆辛巳年(1761) )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道光六年(1826),《坦然公房新谱事略 ---鹤龄(谱名鹤年,字鸣皋。)等人------“五修谱”

    另外,明董 昕《董氏仕宦记录重订补遗跋》。


                     云盖乡董氏族谱序 

           唐改临川郡为抚州。疆域之广,亚于洪、吉、赣,而文物声名,甲于大江以南之西。宋三百年间,一家一族儒宦之盛,乐、曾、王、蔡、晏五姓为首称。爵位之崇,王、曾、晏最,乐蔡次之。科名之稠,曾、蔡、晏最,王、乐次之。乐安云盖乡之董,计其科名,多于曾、蔡与晏;校其爵位,亦在乐、蔡之上。而论者不以拟于抚之五姓何也?盖宋南渡以前,董极盛之时,犹隶于吉。绍兴中年,抚增置乐安一县,治割吉之云盖乡隶抚,由是董氏乃为抚之属民。今董之未抚也久矣则尚论抚之世族,其可遗董氏乎?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每贡举之年,与荐名或七或六,或五或四。自祥符八年乙卯至咸淳七年辛未,擢进士科近三十人,武举、特奏、世赏异路而仕者不与。通抚之六族而论,仕宦之众莫之与伦,至于今从事词章者不匮。虽然,昔晋范亡具陈其家族历千数百年之久,而鲁叔孙豹以为保姓受氏,世祀之不绝,不若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六族之儒科仕宦则均,而惟南丰曾氏、荆国王氏可以当言之立继。此董氏之子孙,倘能立功、立德,则其不朽之实将与孔门之颜闵,周室之大召,有商之伊傅,唐虞之皋契并。其德立,其功立,下视曾、王二氏之言立,且不足贵。而超越五族,盖有在科名爵位之外者,董氏之子孙其懋哉!

       按:《序》载万历十年(1582)修董氏族谱,并见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97册)。这是现见宋元人士直接记载董氏家族历史及修谱活动的最早资料,因有作者文集可以互证,可信度高,非常珍贵。吴澄,宋元之际著名理学家,入元官至翰林学士,学者称之草庐先生。因为吴澄是抚州崇仁县人(其故居所在的咸口村,现已划归乐安县管辖),流坑董氏恰好又有一段从吉安府改隶抚州府的历史,故吴开篇即说明,为什么董氏没有在宋代被人视为抚州著名宦族之一。且通过与乐史、王安石、曾巩、晏殊等人的家族作比较,着意突出董氏在宋代仕宦之众,抚州诸宦族也“莫之与伦”的地位。该序大大提高了董氏的知名度,其族人一直引以为自豪,乡绅也屡屡以吴澄引用的“立德、立功、立言”之期望激励来者。元代修族谱的董有庆,谱名方成,文肇公房滋派十四世孙。万历族谱记其“承祖教,卓有成立。重修族谱,求序吴草庐,可谓不朽矣”。《四库》本《序》稍异:“文物声明”:“予于是而益详董氏之盛”:“每贡举之年,预荐名或七或六”;“至于今从事辞章者不匮”。

                        旧谱事略  

    吾宗家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记》及揭翰林、刘申斋诸名公序、跋,议欲刊梓以传。后以祠堂未建弗果,遂家传写之。暨丙申乱,族众避难流徙于外,谱牒亡散几尽。癸卯春,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乃令良玉携归珍藏之。乙已复土,即以献之养性史。养性从新考订,缮写成编。及祠堂成,即议刊刻。值征书催逼,有志弗就。友善荷祖宗之佑,虽亦玷名仕版,幸获归老田里。顾瞻松楸,俯仰桑梓,慨想宗党归乡以来,生齿之蕃,既倍于前,昭穆之伦,恐紊于后。辄不自揆,遂与桂林侄将《登科记》、《衣冠图》逐一参互考订,从新增广。刊刻板行,散归各房收受。务要珍惜,毋致损失,聊卒前人之志而已。继自今以往,瓜瓞绵绵,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辑之,请自十世代以后依例增修。庶几垂裕无穷,传之永久云。

 按:文见万历十年董氏族谱。作者董友善,文晃公房洙派第十五代孙,名尚,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他详细记载了元末战乱(“丙申乱”)后族谱散亡流失,又意外购求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经众人之手,终于在明初洪武年间修成正式刻谱。文中提到虞、揭、刘“诸名公序、跋”,分别是元代虞集《董氏秋祀祠堂记》,揭溪斯《董氏衣冠袭庆图跋》,刘岳申《跋董氏谱》,并见万历十年族谱中。董养性,文肇公房十五代孙,洪武四年以通经儒士征至京师,中选,授四川昭化丞,摄剑州事。董桂林,即文肇公房第十六代孙董季敏(号桂林飘然官宦履历,但以倡修族谱,“保障祠祀”而受到族人赞扬。嘉靖间,特建桂林小宗祠致祭,并为之建“丛桂流芳坊”。季敏五子,其中三人在嘉、万年间已派衍出守斋、中岗、毅斋三大房,人数众多。

                      董氏新谱序

乐安董氏之先,居临川扩源,墟墓在黄山寺。至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时地隶庐陵,曰庐陵派。史含仍居之宜黄,曰北源派。史全徙鄱阳,曰德兴派。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成化丙午,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董生燧自南宫来学山房,携与诸生纵观之。观其谱序祠记,自吴文正公至虞文靖、揭文安,至于双江聂子、南野欧阳子,曰其训规盛矣!观于登武略,通经,贤良皆班班然,曰其科名盛矣!观于衣冠袭庆之图,自监镇、监务至郡县监司七十余人,自监场、监院至台卿监侍从三十余人,而开国子男者二,曰其爵位盛矣!观于流山水之图,为宅兆者四,为绰楔者五,为书院者四,而列屋比居若鳞次数,曰其风气盛矣!观于新祠之图,为师保、为魁元、为追远、为孝敬、为育贤,祀司徙而下世及族之显者合食焉,曰其祠盛矣!观于宗派之图,自司徙生赠司空桢,司空生明法文广、屯田生解元滋、职方渊、大保淳。校书生光禄淇、察推汇洙。道者生知县汀。为七小派。垂六百年,聚族逾数万指,曰其族属盛矣!东郭子曰:兹惟盛哉,亦兹惟艰哉!夫诵其训规,则思所以践之矣;荣其科名则思所以达之矣;享其爵位,则思所以立之矣;联其宗派,则思所以和辑之矣;缵其世业,则思所以勿替之矣。思其艰以图其盛,盛乃永于无疆。在昔文正公之序谱也,直以“立德、立功、立言丶董氏训,是三立者固一原也。良知之精明本自大公,本自顺应,不以自私用智杂之。则蕴之审计署德行,发之为事功,宣布之言词。德之不明,而求多于权谋博洽焉,则功如管商,言如屈宋,君子弗由也。文仲之言既口立矣,而不仁不智,且为圣门所辟,则穆叔所评要未可据为定也。凡董之世,无泊尔私,无凿尔智。务以自昭其明德,则科名可重,爵位可显,山川可灵,祖考可格,族属可仁,子孙可覆盛,庶几式践先正之口。

 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书

按:文见万历十年董氏族谱。作者邹守益,江西安成(治今安福县)人,号东廊,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先宗程、朱,后师事王守仁,强调“慎独”、“戒惧”为“致良知“的主要修养方法。此“新谱”,即董氏在嘉靖辛夕卯(1531)修成的刻谱。三年以后(即嘉靖十三年冬),邹守益在吉安“青原会”讲学,董燧前去听讲。是年燧三一岁,当于此时携董氏族谱向邹守益求序。序中提到明成化丙午(1486)董燧之祖父董时望修桂林一派的谱牒,是“准东里杨公新式”,指是是仿照明中期长期辅政的大学士杨士奇(江西泰和人)的家谱。作过序记的“双江聂子”,即聂豹,江西永丰人。“南阳欧阳子”,即欧阳德,泰和人。都是江右王门著名学者,可知董燧与他们交往密切,同时也提高了流坑董氏的知名度。邹守益有《东廓集》十二卷传世,系董燧于福建建宁府同知任上编次,事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集部”.别集类存目三“。由此又可见邹、董二人之交谊非同一般。

    

                 万历十年董氏族谱凡例 

 司徙公生子二:长司空桢,次知县躬。躬至七世无传,传以桢。桢生四文,曰:明法文广、屯田文肇、校书文晃、道者文亨。此四文为四大派也。明法生子一:正已。屯田生子四:解元滋、湘,职方渊,太保淳。湘至十世无传,传以滋、渊、淳也。校书生子二:光禄淇,察推洙。道者生子二:居士清已、知县汀。清已至七世无传,以汀传。此四大派中九小派也,盖合无传者言之也。举其传而久远者言之,七小派耳。七派子孙番衍,混载一谱,检阅颇难。今谱图传以合公为始,每系起处及各版边方,皆以四大七小书之。曰“明法正已派第几世图传”,曰“文肇滋派第几世图传”,以下皆然。垂之愈远,源委灿然,庶披阅者见流而知源也。

嘉靖新谱,五世一斩,六世垂脚。至第六世,又以垂脚者提头,烦矣。今谱以前图六世垂脚之名,提于后图五世之首,横图小书“某世某人之子”。自五世以至百世皆然,似为简易。

    旧谱世系有瓜藤图,事传图下,不免空纸太多。今改五世一图,图以明系;五世一传,传以详事。事无可详与止而不嗣及事略字少者,照旧于图内书之,并不立传,从省约也。图简而明,传核而尽,事系明而空白少矣。御史雪峰公遗训也,语也新谱跋中。雪峰公有是志而未就,今共则之。凡六七易稿而始成,七八易寒暑而始誊真,明白简易,可以为作谱者式。

    新谱易《衣冠图》为《名位表》,法大史公也。以时之先后为次第,不以职之尊卑为低昂。凡科甲、贡辟、封赠、军功、例椽出身,膺朝廷一命之荣者具载。附祭大宗祠,非奉朝命者不得与。图内即传具行事与历任功秩、诰敕,稽其实也,于世系传内则略之,从省也。外有乡贤、隐逸、贞节、遗英、方术五传,并据直书,明贤以示劝也。其有文行而未显者,贞节而未著者,俱于殁后从公推论,方许入传。徇私昌举者,虽入必黜。

     生殁葬娶,四者均者。而葬娶二者,尤所当重者也。谱载坟墓,务书某地某向。前谱有载者,悉依原载,无者不许妄增,以图侵夺。其有照果明,与人无争,系前谱失载者,许另开送祠,查明收入,违者重罚改正。婚姻一节,吾宗素严。系世家大族及门户清白者,方与成昏。妇则谱载娶某处某氏,女载适某处某氏,或并书某翁与婿者,重其贤也。间有贪财结亲娶小姓者,图载本夫“因娶某处某姓女为妻,黜族”。有子者书“侧室”,无子者削不书。以女配小姓者,尤为辱先。本父母黜族,系伯叔兄主婚者亦黜族。图载如娶妇者,传亦不载,各终身不许入祠。而姑录其后者,罪不及子孙也,自此修谱以前言之。以后有犯者黜族,外男仍议罚,女追财祠入祠。本宗作媒者,一并论罚。

    族属有早年无子,抱养本宗之子,至暮年有子,合以所生之子承宗。抱养子虽长,不许承宗,所以明戚疏,杜争端也。旧谱又有某有子二,长子承宗,不幸止矣。次子出继者有传,合取出继者之次子若孙,以为长子之后,庶为两尽。或有同祖兄弟止矣,自愿以已子出继,亦合通知本房家长,无他争端者方许承继。若昭穆不相应,及贪图产业昌继者,并不准继。

    彰义祠,祀助田地银谷入祠者,嘉其尚义尊祖也。除先世已祀者不论多寡,祀如旧。自今以后有助银十两,田地价十两者,祀一人。二十两者,夫妇同。近各派有丁粮助银至四五十两者,亦合推祭所先。然亦止许一人及劂配而已,不许旁及,后以为例。

   旧谱各派迁徙他处,或从戌远方,年久世代无闻,例以“止”字注脚,以防昌滥。今仍书“迁徙某处”,“补伍某处”,不轻加“止”字,示其可归宗也。

   旧谱称“郎”,唐宗以“郎”为尊,如今称“官”是也。旧谱称“解元”,以唐宋有解试故,中式者多称“解元”,非必皆中第一也,今因之。

   嘉靖谱为辛酉兵燹,散亡颇多,已行议罚。无故失亡者黜族。今谱分收,合更加严密。每年秋祀先一日,掌祠宗正、斯文二三人同祭首查验。无损者方给胙,有损者议罚。失亡及典卖者,祭毕闻于族众,查议黜罚。外留公谱一帙,“验讫”小印一方,“黜族”小印一方,付斯文轮收,以待验日行用。查验不密者,罚同损口之罪。

    按:该《谱例》载万历十年族谱中,并无确切撰写时间。前有明弘治成申(1488)十月“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十代孙(董)明望”所撰“新谱例跋”,和“弘汉甲子(1504)冬十九代孙训导(董)象”写的“又跋”。但从《谱例》屡屡提到“嘉靖谱”已遭兵乱损坏一事推断,《谱例》应与嘉靖末至万历初年董氏家族整合活动同步,成文于这一时期。清至民国三百年间,董氏各小房又修房谱二十余次,多以此《谱例》为基本规范,且为无人能主持重修如万历谱那样的统一“大成谱”,一再表示遗憾。万历谱作为全族的一种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由此可见一斑。

   原文中“黜族”二字,为黑底白色阴文,特别显目,显然是盖印。可知《谱例》最后一条中提到应刻制“'黜族’小印一方”,确已执行。另在万历谱二十代以后的图传中,也屡见人名下有“黜族”印记,前载《婚俗古今谈》中已征引。


                坦然公房新谱事略  

 按族谱极公《事略》,吾族自宋元迄明,谱凡四五修矣。曰原谱,曰旧谱,曰新谱,曰重修新谱。所谓详而要,约而该,备而藏,极古今谱法之善者,此也。然自此以还,族愈大,人益繁,汇集维艰。缵修之举,旷几二百年。惟各支分修,或刊或写,无非为将来大成计。吾房祖中岗公,派衍三支,只孕清公安土未徙。又鼎立三支,曰坦然、纯然、淡然。旧有同修草编,嗣乾隆庚子后三支分修。吾祖坦然公支下,运会适否,生殁娶葬,类多失考。先君子辈用深忧虑,网罗散失,缮写帙。余自束发时,先君即谆谆谕教,谓此事尔等当踵成之。乃中年多故,悠忽数十年,莫能继志,负疚殊深。甲申新正,乃与弟辈房之长幼,商以重新。长老命余兄弟任其事,各尽所长。经阅寒暑,今且编成授梓。则废典重光,虽未克媲美前修,而差幸房之人相与乐观其成。因不禁感先君子之夙志,而谨述其略。

   时 皇清道光六年丙戌岁一阳月  谷旦三十代孙增广生鹤龄鸣皋氏谨识

   按:文见道光六年(1826)修《抚乐流坑董氏坦然公支谱》。在清初至民国历修房谱中,类似的记载屡见不鲜,实际不反映了自万历二年(1582)修族谱后,董氏家族不断分化,人多事繁,只好分修各房支谱的普遍现象。但然房属大房下分出的小房枝之一,先有几个小房合修的草谱,后又分写本小房的草谱。到道光六年正式修成本小房第一部刻谱,前后至少经过了结0年以上的时间。作者鹤龄,谱名鹤年,字鸣皋,是大商人董学文的长孙。嘉庆间因考试优秀,补县学增广生,入房谱“学术传”。从其祖董学文开始,该房枝进入了一个由商而富,由富而贵的阶段。董学文本人先捐监生,后又加捐州同知衔。其子与孙辈中,又有11人捐了监生以上的功名,有33人交银入祠附祭。也正是这些人成为修房谱的中坚和主要操作者。

    该文首称“极公《事略》”,是指万历族谱所载董极所撰的《重新族谱事略》。其中提到的“原谱”、“旧谱”、“新谱”、“重修新谱”,分别是指元修谱,明初洪武修谱,明嘉靖丙申(1536)修谱,万历十年修谱。所谓“孕清公”,即十七世祖中岗公的次子胤清,名湓。生洪武癸酉(1393),卒成化癸已(1473),是坦然房的直系祖先。入清以后为避清世宗胤祯讳,谱中皆改十七世祖“胤”字为“孕”字。


          流坑董氏六修族谱凡例(初稿)
    《抚乐流坑董氏族谱》历经五修,最后一修为明万历十年(1583年)。由于年代久远、迁徙不断、兵燹灾祸等原因,造成源流不清、世系不一、长幼难分等局面。为追根溯源,尊祖敬宗,经2006年11月25日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一届二次理事会研究决定六修《流坑董氏族谱》。
一、编修原则:本着依法、依规、平等、自愿的原则,继承优良传统,保持历史风貌,注重社会现实,顺应时代潮流,摸清家族源流,规范世派关系,反映家风民俗,展示文化精萃,达到启迪后人、尊祖敬宗、爱家爱国、团结和谐、奋发向上之目的。
二、编修对象: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两支董氏于不同时期迁入流坑,一支是董谦,一支是董合。目前谦公一支资料还不够完整,而合公一支,自宋开始就陆续编修了族谱,源流较清,史料较全,所以此次修谱对象仅限合公以下裔孙,合公以上及谦公一支作为研究对象。
三、统一世系:本次修谱,不论区域,不论房派,统一以合公为一世祖,其子为二世,孙为三世,依此类推,谱名为《流坑董氏合公族谱》。凡列入本谱统修的宗支,均标明该系属何地域、何房派。
四、收编时限:合公一系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海内外裔孙。
五、依法依规:同宗男女通婚符合《婚姻法》规定的;董姓男子到异姓女方落户未改姓的;异姓男子入赘董家并改为董姓的均可列入编修对象。对女儿及媳妇一律与儿子同等对待。对没有儿子但有女儿的家庭,可依其意愿以女儿署名承传世系,延续后代。
六、编修格式:六修族谱以万历十年五修族谱为蓝本。凡引用旧谱资料仍按旧谱的字体、内容、排列照录,不作任何改变。现修内容采用横排式,白话文,规范的简化汉字,吊图仿欧式五世直系垂线,传略仿苏式“房属一世清”。
七、结构内容:六修族谱分多卷编修。卷首包括序、跋、题字、图表、像赞、源流考、诗选、民俗、文献古迹、重大事件、名人传、人物表、仕宦录、文人精英、社会名流、善举篇等。各分卷由各房派的概况、本源图、世系图、世系传组成。各房派概况包括本房源流、户数、人口、历史名人简介、特色民俗等;本源图即从董合到各地开基祖(或分房)的瓜藤图;世系图即从各地开基祖开始按五世直系垂线,一直连接至今;世系传即个人传略,内容包括名、讳、字、号、行、生、殁、葬、娶,以及文化程度、职称、职务和子女、承祧、迁徙等,名字前面标明某某第几子;嫁出的女儿同样署名,并载明所适何处及女婿姓名,对娶入的媳妇载明出生地点,以便查找。各房派的排列顺序,不分公房大小,一律按区域编排。
八、纪年问题:凡新编内容一律采用公元纪年,公元前的冠以“公元前”,公元后的省略“公元”二字。生殁时间应注明农历或公历。过去的干支纪年,一律加注公元年号。
九、婚配记载:男性初婚称“配”或“娶”,二婚为“继娶”,三婚为“续娶”,四婚为“再娶”;妾称“副室”或“侧室”;女性初嫁称“适”,后改嫁称“改适”;配偶离婚称“离堂”,丈夫死后改嫁称“再醮”。
十、死亡记载:八岁以下为“夭”,不满二十岁为“殇”,二十岁以上为“殁”。凡夭、殇及失考又无继子承祧者,只在子脚加注。
十一、出继承继:凡出继和出半继的,注明“出继某某为嗣”或“出半继某某为嗣”;凡承继和半承继的,注明“立(以)某某之子承嗣(承祧)”或“立(以)某某之子半承嗣(承祧)”。
十二、人物记载:人物分历史人物与当代人物。1911年以前出生的编入历史人物,1911年以后出生的编入当代人物。凡考中举人以上或任教谕以上者载入《重要历史人物表》,凡行政副县级以上(或副厅级以上)者载入《仕宦录》,凡具有副高以上(或正高以上)职称者载入《文化精英》,凡具有省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英模、劳模等称号及表现突出的见义勇为者和其他突出人物载入《社会名流》,凡为家族或社会捐资建祠堂、修谱、建桥、修路、办学、助学及其它公益事业达1万元以上者载入《善举篇》。
十三、迁徙记录:各派裔孙迁徙他处或在外经商等,年久世代无闻,均不轻加“止”字,如若知晓其迁徙居住地点,即使此次修谱未能参加,也须注明迁往某地或在何地经商,以示今后仍可归宗
 
 
    《流坑董氏合公族谱》总目录(初稿)
                 时间:2013-12-12 15:02:11  作者: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
总 目 录
(卷一)
  一、像(图)片  1、人物像董仲舒 董 晋 董清然 董 合 董 祯 董 耽董文广 董文肇 董文晃 董文亨 董 淳 董敦逸董 藻 董德元 董德修 董 尚 董 琰 董 极董时望 董 裕 董 燧 董必武 董永清  2、重点遗迹大宗祠遗址 屯田公祠 校书公祠 状元楼 文馆 五桂坊 翰林楼 贞节坊 龙湖 朝朝街 仰山庙戏台太子庙 三官殿 武当阁 麒麟厅 花厅 应宿第理学名家 董必武故居  3、宗祠图董氏大宗旧祠堂 董氏大宗新祠堂 秘阁校书祠屯田公祠 近溪园  4、墓葬图董清然墓及墓葬图 董合墓及墓葬图 董合夫人墓葬图董祯墓及墓葬图 董祯夫人墓葬图 董敦逸墓及墓葬图董德元墓及墓葬图 董裕墓 董振卿墓  5、村落图片流坑村全景 明万历流坑村平面图 各房派村落图片  6、当代景物“千古第一村”牌坊 流坑新区 流坑公路 流坑大桥培侨流坑小学 董必武纪念堂  7、专家、领导视察图片  二、题词张文彬 罗哲文 郑孝燮 鲍世行  三、六修《流坑董氏合公族谱》决定及机构1、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关于续修《流坑董氏族谱》的决定2、六修《流坑董氏合公族谱》机构及人员名单 (1)编委会(2)编委办公室(3)各房派编制人员  四、例跋1、六修《流坑董氏合公族谱》凡例 2、新谱例跋………………………………………明·董时望撰 3、新谱例又跋……………………………………明·董 象撰4、重新族谱例  五、序跋1、六修《流坑董氏合公族谱》序(1)六修《流坑董氏合公族谱》序(一) 邵 鸿撰(2)六修《流坑董氏合公族谱》序(二) 黄赛荣撰(3)六修《流坑董氏合公族谱》序(三) 董泽芳撰2、历次修谱事略(1)旧谱事略……………………………………明·董友善撰(2)新谱事略……………………………………明·董 润撰(3)重新族谱事略………………………………明·董 极撰3、历次修谱序跋(1)董氏重新族谱序…………………明·陈介撰 郭奂伊书(2)乐安董氏重修新谱序…………………明·张 位撰并书(3)董氏族谱序…………………………………元·吴 澄撰(4)董氏谱跋……………………………………元·刘岳申撰(5)董氏谱又跋…………………………………明·张 撰(6)董氏新谱序…………………………………明·邹守益书4、其它序跋(1)登科题名录序………………………………宋·董 撰(2)登科题名录又跋……………………………明·董时望撰(3)董氏衣冠袭庆图跋…………………………元·萧泉养撰(4)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元·揭徯斯撰(5)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明·董时望撰(6)董氏仕宦记录重订补遗跋…………………明·董 昕撰  六、源流考1、乐安流坑村董氏历代源流考…………………宋·董德元撰2、本源考…………………………………………明·董 裕撰3、居徙考(一)…………………………………明·董 裕撰居徙考(二)  七、大事记1、科举盛事2、累世乡贤名宦3、累朝文武阶勋4、董氏高尚5、重修黄山祠碑记………………………………明·黄 霖撰6、重修黄山祠檀樾祠碑记………………………明·聂 豹撰7、黄山议约………………………………………明·潭纶撰书8、董氏重修祠堂记………………………………明·聂豹撰书9、“丙申之难”10、兵燹大宗祠11、乐安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寰中公祠召开12、“五·三一”沉船事故13、流坑大桥14、赣府字(1997)55号《关于将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通知》15、国发(2001)25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16、建村(2003)199号《关于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第一批)的通知》17、流坑古村荣获2006年度百姓喜爱的“江西十大特色美景”《荣誉证书》18、培侨流坑学校19、流坑公路20、流坑医院21、新区开发22、文馆修缮记23、综合整治24、校书公祠修缮记25、应宿第修缮记26、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27、重修董清然墓用林地协议书28、五修清然公墓记29、重修合公墓碑记  八、文化遗存1、堂记(1)道原堂记……………………………………明·董 燧撰(2)宗原堂记……………………………………明·董 裕撰(3)流坑董氏新祠孝敬堂记………………明·罗洪先撰并书(4)彰义堂记……………………………………明·董 燧撰(5)报功堂记……………………………………明·董 极撰(6)董氏秋祀祠堂记……………………元·虞集(伯生)撰(7)董氏续秋祀祠堂记…………………………明·何 淑撰2、规约(1)董氏立宗子记………………………………明·欧阳德书(2)董氏大宗祠时祭记…………………………明·董 燧撰(3)宗原道原两堂簿引…………………………明·董 燧撰(4)宋旧谱议庄关约…………………………宋·董季渊叙述(5)秋祀祠堂规约………………………………明·董季敏撰(6)祠规引………………………………………明·董 极撰(7)条约小引(8)董氏大宗祠规后序…………………………明·董 燧撰(9)经理山地祠宇规约…………………………明·董 尚撰(10)婚姻誓………………………………………明·董复春撰(11)理财誓………………………………………明·董 侃撰3、祭文(1)道原堂祭文…………………………………明·董 极撰(2)宗原堂祭文…………………………………明·董 极撰(3)彰义堂祭文…………………………………明·董 极撰(4)报功堂祭文…………………………………明·董 燧撰(5)董氏无祀祭文………………………………明·董 燧撰4、表赞(1)乡贤表………………………………………明·董 裕撰(2)表心篇………………………………………明·董君和撰(3)贞节表………………………………………明·董 裕撰(4)隐逸表………………………………………明·董 裕撰(5)方术传………………………………………明·董 裕撰(6)遗英传………………………………………明·董 裕撰5、祠墓志…………………………………………明·董 裕撰6、恩江古迹考……………………………………明·董 燧撰7、董氏流坑十六古迹8、流溪十二景9、著作、诗词书(篇)目表10、现存木匾、题额、楹联11、传统民俗(1)傩舞(2)出神(3)划龙船(4)舞龙(5)节庆习俗:小年、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月半节、中秋、重阳(6)红白喜事习俗:生辰、婚嫁、建房、丧葬  九、历史轶闻1、和合树2、瑶石传说3、敦逸公夜读“皇陵碑”4、德元公得吉梦中状元5、“一文钱也不能少”6、灯笼馆7、开尧公穿铁靴8、蓉山老爷施计正族规9、种苋菜的启示10、杨、曾二仙与流坑11、寅葬卯发  十、古建胜迹1、宗祠简介大宗祠 屯田祠 校书祠 双桂祠 寰中祠 蓉山亦山祠 益宇祠 振卿祠 爵先祠 文德祠2、书院简介文馆 西山书院 心斋书院 升腾书屋3、楼坊简介状元楼 翰林楼 四牌楼 五桂坊 旌表节孝坊4、庙阁简介仰山庙 三官殿 观音堂 武当阁 真君阁 玉皇阁5、民居简介凤凰厅 麒麟厅 存仁堂 村中村 应宿第6、历代祠堂、书院、楼坊、庙阁简表  十一、人物志1、古代人物(1)名位表………………………………………明·董 裕撰(2)人物传董 合     董文广      董 淳         董            董敦逸董 藻     董德元      董良史     董德修     董起潜董 尚     董 琰        董 越         董 极        董廷圭董时望  董 裕        董 燧         董国举     董士标 董学文 董天工      董志翔      董步汀 2、当代人物(1)职务芳名(2)职称芳名(3)学历芳名(4)英名录(5)人物传董家塾 董士藻 董绣麟 董日新 董仪斋 董志常 董新山 董家龙 董必武 董永清  十二、善举篇1、嘉靖甲申(1524年)修大宗祠助银芳名2、嘉靖甲申(1524年)修大宗祠督工人名3、嘉靖壬戌(1562年)修新祠孝敬堂助银芳名4、记录乐助俸余供祭5、计开乐助神龛祭器6、捐资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芳名7、重修清然公、合公两墓捐资芳名8、六修《流坑董氏合公族谱》捐资芳名(1)捐资名单(2)捐资万元以上的个人简介  十三、名人与流坑1、王安石2、文天祥3、吴 澄 4、徐霞客5、周銮书  十四、领谱名号  十五、编后记
(卷二)
老谱(万历十年版)图、传
(卷三)流坑董氏合公文广·正己派金竹引水如金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滋派金巢崇岗黄坊世恒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滋派招携江田重鼎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滋派兴国南坑郑家坑若舒房
(卷四)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天瑞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老屋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文英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殿三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殿五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殿九房以进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殿九房以近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石峤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牛田子昭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永丰石马车头允璞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永丰石马院上允球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吉水文峰德元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金竹半坪汉高垇文祥房
(卷五)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渊派瑞昌黄砂子京房
(卷六)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镜山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镜山房永丰沙溪下庄天贵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镜山房瑞金冈面陈坑磜上一爵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麻坑泉山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旸田士楚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双桂房
(卷七)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隆房开元、开化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隆房受善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隆房受富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隆房贵元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隆房麻坑交车启英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隆房山田启芬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隆房建伦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明房
(卷八)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有荣系(盖六)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有华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有能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庆年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振卿系(先八)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顺卿系(菊五)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文琳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学圣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旋房牛田肇珩系
(卷九)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清房坦然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清房淡然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清房纯然·朴轩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清房纯然·鉴五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清房纯然·鉴九系
(卷十)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昂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达房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胤功房万琠系流坑董氏合公文肇·淳派瑞金九堡镇富村庙英岗林高房
(卷十一)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淇派闽汀新桥叶屋坊念一郎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淇派丰城董家镇岐山上董家云轩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淇派宗本房
(卷十二)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邦辅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韫清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如渊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文润房麻坑横溪万善系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文润房永丰石马院盘脑开祥系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玉润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伯润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广润房永丰龙冈教头圣椿系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长卿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吉水白沙飞行东坑奉五房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文卿房
流坑董氏合公文晃·洙派泰和螺江传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