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拉拉吧 百度贴吧: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11:21

大 众

——文化强省建设解码之五

  A 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必然是文化的创造者。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任何文化成果,无论是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还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文艺形式,就其客观源泉和最初形式而言,无不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

  谁能否认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文字、第一枚音符、第一首诗歌、第一支舞蹈不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精神凝练?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就在于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化。

  千百年来,浙江人民在创造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伟大历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质,塑造出山里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韧劲和滨海人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胆略,锤炼了浙江人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和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成为支撑和引领浙江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无数历史事实已经充分表明并将继续证明,人民群众是创造文化的真正英雄。他们创造丰饶的物质精神财富,以卓绝的首创精神与坚实的主体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化的主人。

  B 群众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根基,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地区的发展也不可能走在前列。

  有人将文化划分为“精英文化”与“群众文化”,把群众文化视为“精英文化”、高雅艺术之下的不入流的粗鄙庸俗文化。认为只有“精英文化”才是先进文化,群众文化是市井之乐、“泥腿子”的快意、“下里巴人”的欢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化才蕴含着先进性?

  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能树立核心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广大群众对其认同的自觉性。如果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脱离群众,必定不能贴近人、吸引人、满足人。只有植根于群众文化的沃土,吸收群众文化的精髓和语言,先进文化才能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凝神聚气。

  事实上,群众文化是全部文化的母体。她承载和弘扬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蕴藉着“精英文化”的精髓,是众多文化模式的根基与源头活水。无论多么精致的文化形式、多么高雅的“阳春白雪”,追根溯源,一定来自群众的原始创造、来自“下里巴人”。所谓“精英文化”,如果没有群众文化的淬炼积累,不会有精彩的专业文化形式。

  群众文化才是培育优秀文化作品的沃土。诗歌由民歌出,小说由白话出,各种各样的舞蹈由劳动过程出。虽然经过千万年的历练淘洗,众多精致的文化形式已远离了群众原始创造,众多的艺术经典与群众文化作品相比有了文野之分,但是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源流之分依然清晰。没有众多的群众自创作品的披沙拣金,就难有文化精品的诞生。

  在当代中国,群众文化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创造的原生性、文化享有的民主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衷与青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和满足日常精神生活的文化支点。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既需要宏观层面的“战略设计”,也需要群众文化的“基层力量”。

  C

  文化发展的要义有很多,比如守护、传承、创新、发展,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文化的最终定义是什么?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992年,联合国《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也指出,“如果我们把人的发展看做是人类生存的整体繁荣,那么文化恰恰就是这种‘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本质是人,文化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毛泽东指出,文化必须是为大众的根本利益着想的,要把着眼点放在大众文化的提高上。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着眼人民群众的需要改进工作,把对群众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着力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文化实惠。

  从人开始,到人结束,这才是文化的轨迹;以人为本,以文化人,这才是文化的本真。

  D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文化发展史,就是不断搭建浙江人民“精神网架”的历程。

  公共文化事业关乎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人民群众向上精神的塑造。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所有文化的“足”,只有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

  新时期以来,浙江始终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目标,以农村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城市中每1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达0.95个,全省共有全国文化先进县27个。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85%,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然也要看到,与满足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我省公共文化领域财政投入仅仅停留于低水平的保障,与文化民生关系密切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不足,民营经济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仍然过高,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影响了公共文化机构功能的发挥,等等。

  问题清,则方向明。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围绕“全面覆盖”、“供给对接”、“普惠便民”、“持续保障”、“群众满意”的目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将浙江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地区。

  文化发展,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面向城乡基层、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注重积累,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奠定文化之基。

  文化的力量,因其辐射性而彰显;公共文化的辐射力,因其普及性、层次性而加强。随着浙江省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要围绕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的目标,全面实现县有“三馆”、乡有一站、村(社区)有一室,形成由城市到集镇再到农村梯次辐射的文化设施网络。同时,文化设施要“建、管、用”并重,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的配备,着力抓好软件建设,创新文化设施运行机制,探索管理和利用新模式。

  越是群众的文化,越要与时俱进;越是公共的事业,越要转型提升。要利用互联网覆盖广泛的特点,大力推动建设“网络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剧场”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启动实施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浙江省文化强镇等文化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带动性、导向性强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典型,推动文化服务形式从“传统型”向“数字型、科技型”转变。

  E 文化强省建设的号角,呼唤人民大众文化创造的活力,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的方向不断生长。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文化创造成果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创造实践全体人民共同参与,这既是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定把“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四条基本原则之一旗帜鲜明地提出来,对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有土壤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这是浙江人特有的创造品格。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是简单地接受或享用文化成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创造文化成果的过程。要拓宽人民文化创造的渠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创造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创造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凝聚、最充分地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使文化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使文化创新成果充分涌流。

  水无渠不流,戏无台难唱。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丰厚沃土。凡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活跃的地方,文化建设就充满生机、富有成效,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更加明显。要大力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以社区文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村镇文化建设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大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强省建设的时代强音已经奏响!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为我们重建文化自信、再现文化辉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必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