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锋陈宇风: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12:56

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安全感因此而下
降,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疏离和不满情绪加重。所有这些都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信心,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影响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人们对贫富差距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因此,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原因着手,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收入水平悬殊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0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收入,占有全部收入的51%以上,而20%低收
入户只占4%左右。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看,多数社会成员已认为贫富差距是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收入来源呈反向变化趋势,两极分化显现
如果将收入界定为由工资收入、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社会福利、津贴补贴、赠与等内容构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富人与穷人的收入来源在近年中出现了方向几乎相反的变化:富人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增值速度快的特点。表现在,第一,补贴津贴和资本收入,如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等等在总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同时收入地位较高的群体常常得到更高的福利分配;第二,现代富人通常拥有良好
的人力资本,如高学历、丰富的管理经验、勇于创新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等,更容易占据高回报的职业位置,获取高额收益。穷人的收入来源呈现出相反的倾向:近年来逐步萎缩、价值递减。表现在,第一,构成穷人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工资收入。此外低收入者需要承担高昂的医疗、住房等支出,收入水平不能满足必要的、基本的消费
性支出的问题日渐突出;第二,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下降,收入回报递减。这是由于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构成的非技术性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三)消费能力悬殊
中国目前存在的2148万极端贫困人口是以人均年收入668元这个标准划定的。按这个标准人均日消费达到2元便算是脱贫了。实际上联合国规定的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是人均日消费仅1美元,这是中国现行标准的4倍还多。如果按这个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将远不是现在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将跃升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过大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最近20多年来经济政策的偏向。20年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形成了一个恶习,这就是只给富者以优惠政策,只给富裕地区和富裕的个人以优惠政策。
(一)税务不合理
《福布斯》发布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称,中国税务负担排名全球第二。与此相对,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税收的65%来自工薪阶层,富人占总人口的20%,但是他们上缴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的10%。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其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一点,用于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其一,覆盖面有限,应保未保的情况还较为严重。其二,保障标准偏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尚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致使大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障,一些贫困家庭陷入疾病、辍学、失业与贫困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地区政策不平衡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先天因素,但政府政策不平衡的人为因素也需要予以重视。本来东南沿海地区在市场经济中天生就有地理上的优势,可以长期保持比内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它们却在最近20年中一直在政策待遇上享有比内地多得多的优惠。
(四)教育机会、权利不平等
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另一方面,实施差别化的高考分数线,本意是为了保护弱者,从而更充分地保证平等的实现。但事实上,这一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受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最终的形态是各种利益博弈的结果,而到了今天,这一政策基本已经背离了其初衷,现在能够享受“低分待遇”的并不是那些最穷苦的农村,而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实践表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如此不平等教育只会拉大贫富、城乡差别,并不断“马太效应”下去,恶化社会的利益局。
在社会贫富分化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从问题的原因入手。
(一)从税收政策入手
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所占比例约为28%,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国家税收中仅占7%,其他大部分税收都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税制改革,尽快消除“逆向调节问题”,切实发挥政府财政的社会再分配功能。在计算纳税人的所得时应该包括工资收入、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赠与等内容,不应该只针对其工资收入。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规范现行财产税税种,对于一些生活必需消费品应减税或免税,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如高尔夫球、桑拿、健身、保龄球等,应尽快开征“奢侈消费税”等富人的税务。
(二)完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要加强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救助与扶持力度。在城镇,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最低保障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及教育援助;在农村,应继续强化扶贫工作,并逐步使扶贫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外,鉴于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较大,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灾民救助制度和救助方式。
二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提供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应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增加非技术性劳动的就业岗位。
(三)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
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为重点,尽可能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基础条件的差距,特别是要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改变落后的观念,培育中西部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和持续的竞争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到中西部进行
开发投资。
(四)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
国家教育预算向贫困地区倾斜,增加富裕地区财政对教育行业的投入。从保护弱者的角度出发,屏除各方利益的影响,实施差别化的高考分数线,充分地保证教育平等。只有依靠基础教育、技术教育,传播知识技能,逐渐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技术含量,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落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