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月夜追韩信梅瓶:端午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39:22

2007-06-18 14:14:5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杂谈   |字号 订阅

    明天是端午节,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的节日,据说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屈原在乱世里,政治上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在被流放期间还作了《离骚》,成为千古不朽之作,且由此创建了离骚体诗歌,为中国的文学史增添了瑰丽的一笔,为后世所仰慕。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意思是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后人常常用太史公的这段话激励自己。意即有大的灾难和逆境时恰恰能有惊天之作产生。

   司马迁老先生在《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把屈原描诉得很详尽。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当时的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在汉北。

    书载: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糟而啜其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屈老先生不与邪恶同流合污,怀瑾握瑜,固然可敬。然其“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清高和弃世逃避的作法,我怎么想也想不通。我倒觉得那个渔父象一个圣人了。“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说得多好啊。如果天下的正义者都选择了屈大夫的方法,那人间岂不是邪恶横行了吗?古代圣贤多有逆境,却很少选择这种方法的。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主张,每每遇到冷眼。秋风瑟瑟,沙尘滚滚,坐着他那个破车行进在坎坷的土路上,穷其一生而无悔。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何其伟大啊。他老人家没有回避困难和压力。当世不受欢迎,后世却万古流芳。

    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刘禹锡,因政治斗争连连遭贬。第一次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召回长安。他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这首诗获谴,再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敬宗宝历二年(826)始被召回。流放了23年,其锐气仍不改。又作《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就是和政敌叫板,九死而不改初衷。“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看看他对谗言的态度。晚年虽闲废多病而志意不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诗句,表现了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个世界不可能只有清流而没有污泥浊水。这就是一个清浊两立的世界。周墩颐的《爱莲说》有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是说莲花的高洁。可是它再高洁也要依托淤泥而生存呢。在善恶并立的社会,首先是适应,要入世,然后才是在保持操守的同时改造社会。

    明朝的洪应明先生著有《菜根潭》,其中有句话:“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就是教导我们别犯屈老先生的错误。要一门心思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不仅保持高洁的操守,还要有并存的善恶观和坚持不懈的耐力和信心。我的观点并不是对屈原的批判,只是对他的死有些惋惜罢了。屈老人家,多有得罪了。

       汨罗江兮千古悲风,忠魂不逝兮慰藉后生。

       精神永存兮昭日月,鸭绿滩头兮吊英灵。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94)| 评论(0)|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