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女儿:制造业裁员潮:中国对美成本优势仅为5.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36:33
□ 经济观察报 ‖ 2012-01-29
2012年之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可能将是一个比2008年还要残酷的冬天。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欧洲已经比较深地陷入危机当中,难寻解决方案,美国经济效率很高,自我修复能力很强,而负债率太高,政府所能采取的措施有限,以往依靠欧洲和美国拉动的企业,在今年会遇到问题;在国内市场,制造业面临着市场增速放缓、增长停滞、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需要升级,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政策的逐步退出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当这些问题一起摆在企业面前时,企业家如何抉择?
解决方案
2011年底,家电巨头美的集团进行了裁员行动。“在年底进行裁员,主要是我们预计2012年,整个家电行业将会出现销售非常低迷的情况。我们只是提早进行裁员的动作。”美的制冷集团内部一高层向本报表示,“预计2012年家电行业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将面临一定幅度的下降,要想在未来继续取得稳健快速成长,中国企业必须顺应时势,在商业模式和战略转型等方面有所变化。”
裁员仅仅是制造业企业面对不确定未来的一种艰难抉择,但并不是唯一。接受本报记者调查的制造企业几乎发出同样的判断:“2012年,制造业的日子比2011年,还要难过!”而应对的方式,企业的选择各不相同,有的企业推迟了生产线的开工时间、有的将生产线从沿海地区转到成本更低的内陆、有的直接从传统制造业领域退出并转型、有的根据判断剥离了国外市场,转作内销……
据《德勤中国竞争力调查报告2011》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50%。而且,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还处于上升通道之中,更加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领域竞争优势下降。
另一个数据是,2003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平均比美国要低22%,但到2008年底已收窄至只剩下5.5%,2008年之后更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币大幅升值超过三成,以及工资和房价上涨导致成本持续上升。
目前欧洲、日本在中国投资的企业,都有将制造业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地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占领的仅是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仍是被美国、欧洲的制造业占领。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称,在高端领域,中国将受到欧美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和印度虎视眈眈,中国制造业面临被前后夹击的巨大隐忧。
除了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也是“中国制造”风光不再的一大主因。纵观2011年以来主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煤炭涨幅为40%、棉纱涨幅为40%、木材涨幅为15%、纸浆涨幅为50%、有色金属涨幅为30%、原油涨幅为32%、铁矿石涨幅为90%、农产品的价格涨幅亦达到26%。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亦正在蚕食制造业的微薄利润。
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日前表示,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7.26%下滑到2010年的2.91%。中国制造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润不断下滑。
而市场上,对人民币2012年升值预期也在加大。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Tim Condon预计2012年人民币将升值3%,他预计因欧洲对中国出口品的需求下降,将加剧中国政府收紧财政政策所引发的消费支出下滑趋势。而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市场普遍给出的区间是3%到4%之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也将对2012年的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