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有喜文琴:[转载]如何念佛成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17:04

转载]如何念佛成片?

(2011-07-19 20:18:46) 转载标签:

转载

分类: 好文收藏 原文地址:如何念佛成片?作者:常觀世音

憨山大師開示 唐岐白話溄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中有一位淨心居士請示憨山大師要如何達到「念佛成片」。

憨山大師開示說:「修行第一要務,就是發起「了脫生死」的心。如果沒有用「了脫生死」的心來念佛,就還沒有決心出離這個五濁惡世,念念還在戀執著世間五欲,念佛那能成就「念佛成片」?

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充滿著對世間的五欲的追逐,無明妄想已深根蒂固。從無始以來輪迴到現在,又從出生以來,何曾想要「了脫生死」呢?一生中,心念每天都奔波於名利中,迷執於情感中,沒有反觀自己的迷執,如何生起「了脫生死」的深心呢,想要用這一點虛浮的信心來念佛,就想念佛成片,乃至斷除多劫來的生死輪迴,就像要用一滴水來撲滅大火,那能有這種道理呢?

如果念佛人真的有「了脫生死」的決心,每個念頭,都如在搶救燃燒到眉頭的急迫心;心中恐懼若不趕快用心念佛,一旦臨終輪迴他方去,失卻了人身修行,要再有現今這樣的機會修行,有可能已是百劫、千劫以後的事了。

想要當生決心「了脫生死」,就要咬定「佛號」,一定要一心「執持名號」來抵過妄想的習氣;不論何時何處,佛號要念念現前,不能被妄想牽纏遮障;要有這樣的恆心與毅力來下工夫,只要工夫日久功深,不必刻意求証「念佛成片」,就自然的相應「念佛成片」了。

自己有沒有真實的下工夫念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須要再問他人。如果念佛只是表面工夫,不肯老實念佛,終其一生也沒有「成佛成片」的時候;你要下定決心,發起了脫生死的勇猛心來念佛。」

「念佛成片」要如何做工夫?憨山大師在「答德王問」一文中說:「修行人的功課都沒有一定。你個人要以念佛為主,每日早上起來要先禮佛,再誦「佛說彌陀佛經」一卷,或「金剛經」一卷;接著就用念珠念佛,以念「阿彌陀佛」名號為主,或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念完就對佛像迴向,要發願往生極樂國土;晚課也是這樣。要日日做為定課,不可中斷。 --- 。每日除了早晚功課外,其它時間就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念念聽得清楚,聲聲入心;其它的世事雜物都把它放下、拋開;把這一句佛號當成是自己的命根,相依相存,決不捨離。如果能做到「行、住、坐、臥」中,佛號都能不忘失的工夫。

如果遇到了順境的歡樂,或逆境中的煩惱時,心有所不安時,就全神貫注,提起這一句佛號,要煩惱當下消滅。我們無始以來,念念都在無明妄想的煩惱中;現今以「念佛心」消滅煩惱,當下就是在了脫生死中了。如果念佛能消得了煩惱,便能了脫生死,你除了念佛方法外,已沒有其寫的辦法了。

如果念佛念到能在煩惱中作得了主,才能在睡夢中就能作得了主;若能在睡夢中作得了主,才能在病苦中作得了主;能在病苦中作得了主,才能在臨命終時,念佛心明明了了,便能自知命終去處。

這事並不是非常非常的難,只要有決心「了脫生死」,就單單執持「阿彌陀佛」,不再有其它妄想、雜念,日久功深,自然得到大安樂的解脫自在,得到觀喜受用;這個歡喜受用,不是世間的五欲所能比擬的。

原文:

念佛難成一片,復請開示,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從知事以來,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嘗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焉能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皮面,如此驢年無受用時,直須勇猛更莫遲疑。

答德王問。

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或金剛經一卷;即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號;或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語在功課經中,此是早功課,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每日除二時功課之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聲,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飯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

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此事不難行,只是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再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自在,得大歡喜受用,殊非世閒五欲之樂可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