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女朋友说的甜言蜜语:细说老子·知其雄,守其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8:27:51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

译文:

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雌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

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

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山谷。

作为天下的山谷,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

真朴的状态分散为具体的器物,圣人依循这个原则,建立了管理与领导。

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去割裂的。

树大容易招风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即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雌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雄」即雄强,是指出人头地、很荣耀威风的样子;「雌」即雌柔,是指能够委屈、安静。作为天下的仆役,亦即接受命令,而不发号施令,是替人服务,而不要求别人回报。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即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因为并非有心造作,本性不会丧失。主人发号施令有特定目的,而仆役只是按照命令行事,由此可以回归婴儿的状态,而保持恒久的德。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意即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山谷。谁不喜欢在光明的地方,成为镁光灯的焦点呢?但是出现在光明的地方,就容易受到批评,遭人忌恨。因此名人大多毁誉参半,以及树大招风就是此理。而山谷就是任何水来了都可以流过去,不会摆出高姿态。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意即作为天下的山谷,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朴」是指未经加工的原木,亦即还未雕琢的原貌。

   「溪」和「谷」所指的对象是一样的,都是要守住那个位置。「溪」即是「奚」,指古代的奴仆,如此才合乎守雌之意。为何要译成奴仆、仆役呢?因为「复归于婴儿」,是人的纯朴状态。后面提到山谷时,则要「复归于朴」,山谷和树木都属于自然界,仆役和婴儿都是有生命的人类,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比较合理。否则前面是溪流,后面是山谷,为什么一个会变成像婴儿一样,一个会变成真朴的状态,两者显然重复了,似乎没有必要,所以溪译成奴仆比较适合。

   「常德」是恒久的德,也就是由「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由「常德不离」与「常德乃足」可以知道,我们是处在「离」与「不足」的困境中,在这种困境里面,若能保持常态,就可以复归于「婴儿」或「朴」的状态了。在此婴儿是指人纯真的原始状态。

    以上就是知与守的关系,譬如出人头地,可以得到大家的掌声,但是掌声之后恐怕就有批评,当然会形成压力,所以要「和光同尘」,调节光芒,也不排斥灰尘。否则,太清高容易引起别人侧目,招致麻烦。

善治者不制造分裂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意即真朴的状态分散为具体的器物,圣人依循这个原则,建立了管理与领导。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去割裂的。「大制」的「大」是指完善,「制」是指治理的治,是一个整体。「圣人用之」,在此「之」是指「朴散则为器」的道理,圣人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它的效果是回到朴的状态——返朴归真,若不去割裂,万物都可以返朴归真。譬如,圣人治理百姓的时候,就不要分士农工商。

    本章文句在「知其白」与「守其辱」之间,或许有一小段,即「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其意为守住黑暗的位置,作为天下的用具。作为天下的用具,恒久的德就不会偏差,再由此回归无穷的境界。知道荣耀的好处。在此,「式」即「栻」,为古人占卜用的器具;如此才可与「溪」、「谷」之卑下含义并列。许多专家认为此一小段为衍文,取消亦不影响文意。事实上「知其白,守其辱」的「辱」不是指侮辱,而是指黑,即污垢的垢,「辱」字本身就有黑之意,整句之意是「我知道光明,但我守住暗昧的位置」。

    为什么要「知其白,守其辱」呢?这与我们前面谈过的「避难」观念可以相通。「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人取我弃,人弃我取,既安全又自在。这不是懦弱,而是重视觉悟甚于争胜,相信自己只要能够觉悟,将可品味人生最深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