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娜扎年龄是真的吗:《篱边集·双溪忆旧》之津梁塔影双林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08:52
电影《早春二月》摄于1963年,我不下看过十数遍,其时,连台词都可答对如流。记得片头很是别出心裁,先为一艘江南水乡常见的班轮由远而近行驶在河面上,接着,画面转换为舱内的镜头,略带长方形的船窗仿佛成为一幅“流动的框景”,然后,在逆光的暗处依次推出演职员表……我少时所居的双林绝似片中的“芙蓉镇”,小桥流水,世外桃园,进出小镇惟有水路相通,轮船码头就在镇北著名的“双林三桥”之化成桥畔,俗称塘桥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凡遇寒暑假,我必随家人搭乘由吴江震泽开出的“杭震班”,去到杭城作客省亲,漫长的旅程只有靠透窗观景来消磨时光,故对那“流动的框景”并不陌生,时至今日仍是记忆犹新。暑期虽漫长但总觉过得很快,离别杭城的那天得起早,赶到卖鱼桥轮船码头,在湖墅的馄饨店里吃饱喝足,接着是排队检票登船候航。按说回家是好事,但我上船后总想哭。记得某次是祖父亲自送我们登船,真有点朱自清《背影》般的伤感。
  约上午8时左右,汽笛长鸣,浊浪翻动,“杭震班”离开码头启航啦!晨光映照下的拱宸桥上人流穿梭,两边岸上的自行车、货运车、公交车鱼贯而过。轮船沿着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京杭大运河行进,驶过武林头,岸上再也看不到汽车。接下来是拱墅与余杭交界处的义桥,是座钢结构铁路大桥,幸运时还能欣逢火车飞驰而过,铿锵之声动人心魄。
  轮船穿过建于明代的七孔广济大桥,停靠塘栖镇大码头,此地特产是枇杷和甘蔗,旧时还有“跑过三江六码头,少见塘栖廊檐头”的民谚。当年看到廊檐下的木柱都是自然随形或歪斜着的,觉得不可思意。后来在黄宾虹的画中也看到这种歪斜的廊柱时才顿悟,中国人讲究的不就是“自然而然”吗?无论做家具还是建宫殿,柱子的尺寸不强求一律,而鲜活的灵气就源出于随形,就象走进北京明成祖长陵的楠木大殿,感觉只见森林不见“柱”。
  船身摇动,波浪涌动,“杭震班”再度起锚登程。出塘栖镇后两边是漫无边际的湖漾,我的目光只能随着翻卷的白浪与沉浮的水草移动。有时,客轮会追上长长的货运拖船队列。
  这是最令人振奋的时刻:几十艘运输船由拖轮牵动着浩浩荡荡地前行,以船为家,吃喝拉撒,船民的水上生活均展露无余地依次呈现,船尾的凉棚上家家都会种几盆香葱、太阳花或万年青之类的花草,压阵船后总会拖着条小舢,就象大人牵着小孩。儿时最简单的游戏就是折纸船,我们经常会折上一队纸拖船牵着玩。时近中午,船行于德清新市的河道上,每每开始用餐时,岸边总会掠过某工厂的原料仓库,堆积如山的动物白骨,令人好奇又惊心。
  日头偏西,轮船行至德清、桐乡交界处的含山塘,这里是旅途中最令我兴奋的亮点,孤山寒窑,荒塔衰草,如入诗画之境,经常会欢呼起来。含山位于湖笔发源地善琏的镇南,此塔又称笔塔。当年看到山脚下有许多小砖瓦窑,近年湖城旧厂房拆除,有许多“洋瓦”上就模印有“含山砖瓦厂”的字样。山前塘桥有对联:“苏浙通衢,孤峰峙立;嘉湖接壤,一水平分。”京杭大运河在此又分出东西二条支流,西线往菱湖,东线至嘉兴。
  船窗观景最好看的是白浪沿着河堤你追我赶地奔流,两岸的桑圃、芦荻,长亭、纤夫、渔栈目不暇接。而每每船过桥洞,轮机声就会发出驴叫般难听的“变奏”。轮船至练市与苕南的交界处,穿越化坛桥后就行进在“万家云树接商溪;四野桑麻围泽国”的双林塘上。小时候觉得这桥名怪怪的,原来与佛教有关,赵孟頫名帖《湖州妙严寺记》就是记述此庙的。船过化坛桥,旅客们就忙着整行装,回家总是归心似箭。前面就是“双林三桥”之首的万元桥,轮船也“呜,呜呜”地拉响了汽笛,经过高敞的桥洞,停泊在轮船码头。到站的旅客提着大小行李上了岸,但“杭震班”的旅程并未结束,它又要调转船头重新原路返回,出双林塘由南浔白米塘北上入頔塘,最后才到达目的地——“吴头越尾”的震泽镇。
  塘河是指春秋战国以来江南先民人工开挖的水利工程,以“横塘”沟通自然流入太湖的“纵溇”,行成棋盘格式的水网农田系统,史称“塘浦圩田”,这正是中国文化因地制宜和统筹规划的智慧体现。范蠡最早在长兴修蠡塘,伍子胥也修过胥塘。西晋时,由吴兴郡太守殷康首开荻塘,后来唐朝湖州刺史于頔接着又大规模整修,以便“通驿递,利漕运,卫农田,获水利”,这就是今天仍充满水运活力的长湖申线“黄金水道”。此外,历代还挖掘有北横塘、南横塘、双林塘、吴兴塘等东西走向人工河道,串联起沿线的八里店、织里、旧馆、南浔、双林、菱湖、练市等水路重镇,担负着“苏湖熟,天下足”国之重任。
  双林塘横亘于镇北,西起和孚漾,东入桐乡境,连接余杭,通达苏杭。经过双林的河段又称塘桥港,有万元、化成、万魁三桥雄跨南北,“永固虹梁成利济;高骞凤尾焕文明”。塘桥港南的金锁桥头,就是当年的“东方红小学本部”;港北的化成桥堍有座老基督教堂。万魁桥西南旧有竹木部,河里聚积着许多木材,是夏令时节青少年们游泳和吊船的好地方。大运河留给双林人最津津乐道的谈资,就是杭、嘉、湖水路戏班对这个大码头的敬畏。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记起2004年底我应约回乡听戏,在中午的饭局上,巧遇家父之学生邻座,他说:“你家住过的老房子今天开拆了”,我闻听后略有些怆然,童心回放如在眼前…… (写于2010年)
                            H 忍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