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锁心玉第14集中吕一:我们缺乏文学的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9:39:03


人民网>>书画>>文学>>文论
2005年03月10日09:01


我们缺乏文学的常识
格非
我在学校教书跟学生有很多的交流,我突然发现这个社会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以后,一些做专业文学研究的人,对文学的常识十分缺乏。这使我一直非常困惑。我觉得在我们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课程,知识储备,都需要一个严格的训练。那么现在呢,因为大学的课程非常多,非常杂,实际上也不可能给大学生一个基础知识的训练。所以慢慢地我就发现,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甚至是一些非常著名的学者、评论家,大家一方面缺乏常识,一方面不在一个以常识为基础的层面上来讨论问题。
沈从文曾说过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他说所谓的专家跟非专家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区别:专家有常识,一般人没有常识。我觉得这说得非常对。他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做古物的整理研究,建立了一个常识。比如说一个绸缎,拿来一看,知道是明代的还是清代的,还是宋元的,那么他有这个常识。
什么是专家?专家就是有常识的人。我觉得现在大家都不在这个常识的范围内讨论问题。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朱苏力。传说朱苏力招生的时候没有招第一名的人,他招了第二名、第三名,这在博士生招生过程中其实是很正常的,但却在全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无数的人在骂他。你可以批评朱苏力,你也可以讨论北大招生不规范,里面有没有猫腻等等,但是现在很多人说朱苏力是法盲。
你想想,一个法盲怎么能当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我读过他的东西,我个人觉得起码在国内来说,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法学家。但是一些完全不懂法律的人,没有受过一天法律专门训练的人,就敢说他是法盲。就像我们国家现在很多搞文学的一样,很多人,没写几篇东西,没读几篇东西,张口就说鲁迅不行了,鲁迅毫无价值。我觉得不管什么问题,一定要在一个常识的基础上来讨论才有意义,不管是一般读者还是学术界,应当重新建立起一个最起码的常识的概念,这是目前我对中国文学界感到忧虑的原因。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发生惨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不顾常识。可令人悲哀的是,不顾常识这个问题,在今天通过另一种方式再次泛滥。
我记得前年我在法国边境的一个农村,这个农村是一个很小的山村,村长有一天跟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的农民讲一堂课?我当时很犯愁,给农民讲什么呢?他说你爱讲什么就讲什么,你根本不用管他们,他们也不是希望你说一些他们能懂的,你说的他们不懂也没关系。后来我就讲到法国文学的问题,讲到福楼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我觉得可能他们不懂,结果我非常惊讶,他们那些农民还真读过这些作家的作品。我倒不是说外国的农民一定比咱中国的强,但有一点,对待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他们不像我们那么神秘。你想成为普鲁斯特专家,前提是你必须首先读他的书。
有一个法国老太,60岁了,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做一个汉学家,可是她一个中国字都不认识,她跑到尼斯大学跟我的一个朋友黄晓敏教授学汉语。五六年之后,她已经在翻译中国小说了。我跟她聊天时问她怎么这么快就学会了汉语?她说,五六年不算短了,你只要想做,什么事做不成?
钱穆先生也说过,你花四五年时间去读史学名著,就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有专门学问的人。我想,一个人不上大学没关系,老老实实在家里读两年书,如果这两年认真去读某一个方面的,比如说现代文学,读两年就够了,你差不多就是专家。所以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很神秘的问题。要成为一个专家,一个有常识的人,只要花时间在你喜欢的知识领域里面尽可能的建立起你的储备。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