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会自己好吗:[转载]《易缄》——承三千载祖气之独门解《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5:27
(2011-10-25 11:47:07)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儒释道
原文地址:《易缄》——承三千载祖气之独门解《易》作者:彩虹_战士
《易缄》——承三千载祖气之独门解《易》

彩虹按:尝闻“易学”久矣,然从未曾起深究之意,何以故?盖因对云云众说不以为然耳!及见曹君大作《易缄》,方知其时至也。夤夜秉读,不胜感铭……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吾辈于今有幸焉!曾有网友问:何取此名?曹君答:缄者,一缄其口隐其神;二缄其口隐其形;三缄其口隐其魂。私以为《易缄》既出,承三千载祖气,定将有益于启迪当世;其于第一时间,上天涯网络,与天下人共享,作者拳拳之心,自不待言。相信读者深入进去,自能亲探华夏先祖之本怀,于我中华文化根柢另有一番见地!该作网上公开35万字,本文综合其新旧两稿,逐字梳理,可惜博客篇幅限制,不能尽道其妙,只好待来日再续……是为志。
作者序
我只想写一本实实在在只针《易》而释《易》的书,我对十翼并无偏见,只是天生愚钝,于圣人之书领会不深,也只能作为参考而不纳入本书的主体了。
这本书我还想让每一个人看得明白,于是我给生僻字加了汉语拼音并做了注解,以提高大家的效率。虽然我力求精准,但失误也在所难免,如果有错标误标请读者指正。为了保证每一个字接近其本其源,我不敢妄断一个字,皆以《说文》与《段注》、《徐注》等反复求证,数百字都追溯到甲骨文、金文的时代。但比较让我失望的是《说文》与《段注》等对于《易》字的释解大部分也皆是以史上名家为准,相当的解释我没有采用的原因就是这不是他们对《易》字的释解,是引用。文字专家对《易》研究不深也能理解,毕竟工作范围不一样。但《说文》与《段注》、《徐注》对于其他字的注解精辟独到,确实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不想附和于定论,因为《易》也不是他们写的;也不想标新立异,就技术而言,研究就是研究,讲究实事求是,我只想实事求是的去释解每一句爻辞和卦辞。
《易》字的求证用了我海量的时间,但这些工作量和我排定六十四卦宗族谱的工作量来比,只能小巫见大巫,两三天不睡是常态,常常一句爻辞让我进去就出不来,当最终领悟出悟暗爻时,惊叹《易》之严谨,也常感念圣人贤德。我找出了暗爻,找出了《易》卦的血脉,并且很明确的知道了《易》卦只是看起来有六十四个,其实远不止此数。上帝终于把一把金钥匙交给了我。有了暗爻的帮助,一条被忽略了几千年的线索一条条跃了出来,每一次延伸都顺理成章。看似毫无联系的卦爻辞竟然如人之经络一样构成了一部让我为之跪地膜拜的天籁之音。世界上最宏伟的交响乐与之相比,都一定自惭形晦。
《易》之六十四卦宗族谱在无数日夜的基研下终于完成,既或我看着是流畅的,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或也是牵强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历史似乎忽略了一代《易》之宗师邵子,如果不是他的著作,我将永远徘徊在《易》闲之外,正是这位北宋“外王内圣”的大宗师,他的《渔樵问对》、《观物篇》、《观物外篇》引领我打开了与三千前的圣贤对话的大门,也是邵子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章为基础,我所讲的内容都是多年研究心得,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看第二章。第二章是细述六十四卦的来历与去向并其血脉发展的,可以说每一个卦是由几十个未解之谜构成的,差不多都是史上少有人言极或是根本无人言及的问题,如果一条条的列出来,光是这些问题就要占到几十页,所以相当的问题就没有提出,直接解卦时就解掉了。
《易》的每一条脉络演的都是一台情景剧,有背景,有人物,有情节,这些情景剧是用举例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与做事,自己强势与主动时也并非一定胜出,自己弱势时也会因强势对手的道德败坏而得势,每卦的每一个爻是一个人,因为一个小事情或是思想的小变化,会导致所有爻的变化。当事情发生时,自己这样想这样做会展成什么样子,自己那想那样做又什么发展成什么样子。二十个经典案例显然是《易》主的精心设计与安排,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易》之六十四卦,各随其宗,如人之经脉生生不息,灵动而真实。希望大家如厚待《易》一样宽容这本书和我对传统释《易》的放弃。
易催
偶履小过屯香逸
习坎解困研未济
升豫随谦剥恒蹇
中孚无妄节损益
感谢:《易》、《圣经》、《渔樵问对》、《观物篇》、《观物外篇》、《说文》与《段注》、《东坡易传》、《焦氏易林录》、《周易参同契》、《历代易学先贤》、《甲骨文学者是怎样扭曲历史的》、《邵康节的修身功夫》、《邵庸易数加一倍法》、《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管子与连山易》、《三坟易略论》、《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周易参同契》卦爻符号再探、《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初探》、《伏羲天梯与八卦》、《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律历与《易经》、论《伏羲六十四卦方图》与黄泛平原土壤剖面之契合、论《周易》的损益之道、《宋代易图的流变》、《谈朱熹对邵雍象数易学的发挥演变》、《天干地支起源探》、王安石《易象论解》与《序卦传》、《先天八卦方位图的设计新探》、《易》经理论体系与《说卦传》──“易有大恒”和“易道恒中”、《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周易本义卷首九图考辨》、《朱熹对邵雍先天象数学的继承和发展》、《玄圭图与河图》、《朱熹对邵氏的发展》、《易经杂说》、《中华奇书》、《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宋代岭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
国学论坛
www.chazidian.com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http://news.sina.com.cn/
http://xbk.39.net之《交换婚》
龙隐网
喵喵论坛

目录

元亨周天独门技
第一技:细辨阴阳以窥《易》之闲
1. 科学总结对立统一
2. 复杂的阴阳关系
第二技:全方位释爻
1. 探微爻之源与本
2. 从天地之数知阳九阴六
3. 爻的相关概念
4. 不明暗爻,如何通《易》?
第三技:元亨利贞的分子结构
1. 元亨利贞的汉字本意
2. 从邵雍《渔樵问对》与《观物篇》解四象
3. 释元亨利贞之易理
第四技:量化的吉凶悔吝
1. 吉凶悔吝之源头
2. 精确量化吉凶悔吝
3. 元亨利贞与吉凶悔吝的组合
第五技:归元才能有正解
1. 如何对待《易》字
2. 百变神“孚”
3. 千载错译“食与羞”
四、乾乾看谦谦——通解《易》之叠字
利征旷世千古谜
第一谜:乾坤旷世十六谜
1. 众人言文饰 邵子言体用
2. 起源与乾坤两卦的先天属性
3. 先后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4. 为何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5. 乾坤十六大谜团
6. 乾坤一体 释阳明乾
7. 阴顺阳逆 解阴释坤
8. 说说《圣经》创世纪与《易》之乾卦
第二谜:屯卦是怎样练成的——透解屯与蒙
1. 屯卦为什么排第三?
2. 邵子论道
3. 屯卦首现不和谐
4. 互为覆卦?那就永远解不通蒙!
第三谜:需卦的烈火重生——解析需与讼
1. 需的父母在哪里?
2. 需卦——前世恩怨酿现世争端
3. 讼之造反只因权力和女人
第四谜:师之源的幕后真象与比卦
1. 讼变师:超出想象的复杂变化
2. 师是天下最合理的造反
3. 众阴比阳是臆断
第五谜:需卦部队的扩建——小畜及履
1. 大跌眼镜——小畜由需而来
2. 详解小畜之千古谬误
3. 履卦各爻表现得遵小畜
第六谜:细节描述师之伟——泰及否
1. 泰卦之师 真正的师
2. 泰卦归妹 父母平安
3. 否卦怎么天地不交?
第七谜:让同人与大有脱掉文饰的外衣
1. 同人卦出身探微
2. 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
3. 大有也有大非有
第八谜:同人九五一声令 谦与豫卦随后生
1. 谦自同人三岁不兴而来
2. 谦之道以恒
3. 豫之秋行至冬与至谦
第九谜:时势之随与蛊
1. 新丁上卦 随孙之意
2. 随而有得 虽非定安
3. 到底什么是先甲后甲三日?
4. 去蛊对症下药
第十谜:上下有别之临观
1. 多母抢一儿——爻辞现玄机
2. 自上而下临有位
3. 自下而上观之本
第十一谜: 噬嗑如伤己 贲小利难吉
1. 误会导致的噬嗑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噬嗑
3. 己所欲而施于人的贲
每十二谜:并非阴剥与阳复——剥与复
1. 什么是剥复猜想
2. 蔑则剥非所剥
3. 强求不得的复亦有时
第十三谜:无妄有灾?延至大畜?
1. 一步变化成就无妄
2. 无妄只能或有灾
3. 大畜只因阳隐忍
第十四谜:妄想的错卦——颐与大过
1. 错卦是千古谬论
2. 直接释解蛊变颐
3. 无交害催生的大过
4. 大过解帝之危
第十五谜:坎与离——经典的上经收关
1. 是否还有人说《易》只是排列组合?
2. 习坎是大过必然的发展
3. 唯一的两字经卦习坎
4. 态势转变成就的离
5. 终成正果的离卦
第十六谜:咸恒两卦的惊天秘密
1. 引子
2. 邵子的启示:一条被尘封了三千年的线索
3.“咸”在卦中的原意
4. 主卦互卦推导出“咸”背后的光芒
5. 由屯至咸的复杂变化
6. 咸卦的精彩表现
7. 恒卦仅看卦上爻位关系一定是错的
第十七谜:究竟谁在遁?谁在大壮?
1. 遁由咸发展而来合情合理
2. 究竟谁在遁?
3. 究竟谁在大壮?
第十八谜:晋与明夷——到底什么是晋?
1. 到底什么是晋?
2. 晋卦——下卦之爻晋上卦
3. 明夷——很受伤的还有阴
第十九谜:家人和 睽小吉
1. 明夷发展出家人卦
2. 国亦家的家人卦
3. 如果我说睽是阳背离你一定不信
第二十谜:明夷继续发展——蹇解同利西南
1. 蹇是明夷的一个分支
2. 蹇到底是什么意思
3. 解卦也利西南?
第二十一谜:获之无不利带来的损益
1. 获之无不利——此子下彼子上
2. 谁说损下益上?
3. 当然也没有损上益下
第二十二谜:真正的大壮:夬与姤
1. 大壮开花结果成就夬
2. 夬卦不是阴决阳
3. 姤也不是阴遇阳
第二十三谜:益之子:萃与升
1. 萃是益的后代
2. 萃卦不是众阴皆来萃阳
3. 升卦还是讲的萃事
第二十四谜:困之亨而井之贞
1. 夬因阳亢而困
2. 走自己的困 让别人说去吧
3. 井卦讲的是贞洁之道
第二十五谜:革而鼎之 有德居之
1. 革因困而生
2. 晕死天下人的己日乃革
3. 革者阴当家
4. 鼎治亦有乱
第二十六谜:震艮是大壮的后代
1. 震由大壮发展而来
2. 先解谁的震威再论各爻表现
3. 震威后的各爻构成的艮
第二十七谜:渐是发展 归妹是总结
1. 渐卦是艮卦的延续
2. 震威而艮终至渐卦
3.《易》之变再现——独一无二的归妹
4. 归妹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第二十八谜:简单的变化深刻的丰
1. 简单的变化深刻的丰
2. 丰宜日中
3. 旅之小亨让君子动摇
第二十九谜:巽兑之政变
1. 这一次是“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2. 巽卦是由姤卦发展而来
3. 姤卦成全巽之小亨
4. 巽至兑的微妙变化
第三十谜:涣使困脱 节需心安
1. 困生涣的必然
2. 涣之法匪夷所思
3. 节亦可能凶
第三十一谜:中孚之于心 小过之于恨
1. 中孚一步而成
2. 小过与中孚无任何关系
3. 孚于心是中孚
4. 小过之天时地利人和
第三十二谜: 既济未济无穷尽
1. 明夷发展出了既济
2. 既济有个未济的魂
3. 未济本自睽卦来
4. 未济有颗既济的魄
后记
第一技:细辨阴阳以窥《易》之闲
闲,《说文》阑也。从门,中有木。《徐注》犹闌也。以木歫(jù)门也。会意。《广韵》,防也,御也,法也。
邵子《渔樵问对》:四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邵子《渔樵问对》: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邵子《渔樵问对》:人之生也,谓其气行,人之死也,谓其形返。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谓之曰阳行;返于地,则谓之曰阴返。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阴返则夜见而昼伏者也。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阳者阴之形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谓鬼无形而无知者,吾不信也。
1. 科学总结对立统一
《易》经三千载传至今,对国人的影响无出其右者,历代无数人均曾染指于《易》,然因各种原因有始无终者占绝大多数,真正研而有得者凤毛麟角。
“元亨贯顶独门技”是我多年研《易》总结而出的研《易》基本功,对窥《易》之闲极有增益,愿此技能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诸君研《易》筑基。
“元亨贯顶独门技”计五篇,此五篇严格意义是无法拆分的,就如人之骨肉血脉浑然一体。然如言此复言彼而复言此,其序乱矣,极易流于肤而困于质,故勉强将其分开来述。五篇虽分,然讲述每篇时又必然会涉及另外几篇里的内容,此真正之无奈矣。凡此情况,均也只能点到即止而在其本篇时详述,五篇通读后自是豁然开朗。
此五篇乃筑基之学,以例佐之最好理解,因此也总要举些例子,可是《易》之例一定出自《易》卦之血脉、卦辞与爻辞,这多少有些麻烦,毕竟我们还没开始解卦释爻,因此例子中的卦辞与爻辞也一定会让一些友朋多少有些头痛。于此提醒一句,在第一章里,例中所有卦辞与爻辞以“勿用甚解”的方式处理是最好的方式。我们于本章的最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功,卦辞与爻辞有个脸熟即可,大体其知其意也就是了,各卦与各爻之血脉宗族与卦辞并爻辞之详尽释解我会在释其本卦时深入解说。举例只为佐证我所讲述的为事实,非主观妄断与臆想。离开卦之整体与《易》卦之宗族谱,就是离开了卦的源头、历史与本质,是没有可能释《易》的。在下经家人一卦,我们将十分明确的知道《易》极其严谨的告诉了我们——卦是有宗族谱的。
卦的基本附号是爻,爻分阴阳。阴阳关系是研《易》基础中的基础。如果要弄清楚阴阳,其前提则是弄清楚科学和总结与先天八卦的对应关系及科学与总结辨证之统一的关系。正是因为科学与总结的辨证统一,决定了我们研《易》的方向与方法。
如果认为《易》无科学或是《易》非科学而不能君子坦坦,那也就没办法研究了。我们需要的是真凭实据,我们需要的是名正言顺、大大方方、充满信心的研《易》,实实在在朴素的绽放《易》之博大。我们自己都看不到先祖圣贤智慧的光芒,又怎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文明之源头的震憾力量?虽嘴上振振有词说要弘扬《易》,可是心里毕竟是虚的,虽精神可表其形可嘉,终归底气不足。有其心,再复其据,事成矣。
科学:反应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总结: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科学,是形而下的学问,比如化学是科学,可以细分成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可再细分到高分子化学,然后继续细分到生物高分子化学,如此一直细分下去,其细分的程度越细,精确度也就越高。科学是发展的,因此也就会一直细分下去,越细分下去就越接近客观事实,或是直接说越接近真理。
总结,是形而上的学问,从一些现象或是事例当中浓缩出一个道理与说法,其高度概括的精准程度取决于事例的体量与再实践再总结的时间长短。阴阳、五行、《易》均是总结性文化最杰出代表,总结性文化渗透存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库全书》分类:经、史、子、集;中国的文学分类:诗、辞、曲、赋;《诗经》的手法:风、雅、颂,赋、比、兴等,总结后高度浓缩与提纯,放之四海而皆准。
科学与总结是对事物研究的两个方向,只是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不是对立面,科学的对立面是伪科学,而总结的对立面是伪总结,如果总结非得说科学是伪总结,科学非得说总结是伪科学,那这官司就会没完没了。
如果这个社会真的只有科学才能说事,那只能是人类的悲哀。而相当的人更让我觉得他们离了科学就好象活不下去了,真是愧对先祖啊。

图一
图一,伏羲太昊帝的先天八卦大体上说明了这种关系,先看看先天八卦的排序,见左侧图。以时针为标准,乾兑离震逆时针排列,巽坎艮坤顺时针排列。如果把乾作为起点,坤作为终点,我们按逆、顺时针自乾至坤就有了两种方式,如此若兑、离、震为科学,则巽、坎、艮即为总结,反之亦然,如此科学与总结构成了完美的对立统一。科学在其细分的过程当中也有总结的成份,总结在其归纳的过程中也有科学的成份,如此科学无纯粹之科学,总结亦无纯粹之总结,阴阳鱼中的眼睛直观而明确的表述了这种事实,科学与总结互为阴阳,并各含对方的成份。
现代人重视科学的同时却时常忽略了总结的存在,其实总结离我们很近,近到抬眼可见、触手可及,近到和我们息息相关。生活当中当以吃穿住行离我们最近,而吃又是近中之近,我们就说说吃的总结。
锅底炸鱼前用生姜擦一擦,锅和鱼就不会粘在一起;
炖肉的时候放点酒,肉就会更烂更好吃;
着凉了喝姜汤出些汗就会好;
夏天吃的清淡些、冬天吃的油大些;
甚至大年初一至初五吃什么都有一句顺口溜;
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与每一味调料都是一个个被总结出来的;
煮米饭时的水米比例也是总结出来的,一家一个样,也没见谁仔细量过;
荤素搭配,到底是多少,也没具体说法,但人人都能理解;
我们炒菜的时候没有温度计,因此无法确定油的准确温度;
我们做饭不用天平,因此到底用了多少油和盐也没有精确数值;
中国餐谱上最常见的字样是少许、适量;
中国做饭的火分为文火与武火,但究热量多大是文还是武,貌似自古来而没有定过性,但一说文火武火,我们心里都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用的是意会。
科学对人有益,我们就用;总结对人有益,我们也用。科学细分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接近真理,总结经数千载实践与完善,也有可能接近真理。这个世界的真理只有一个,上帝不会掷摋子,但探寻真理的方式大分有两个——总结和科学,细分则有无数个。
科学不是万能的,总结也不是万能的,没有必要言其一而灭其一。我们能够共享并同时拥有先祖的总结与现代科学,因此我们比先祖幸福了许多。就想想当年的圣贤如果想查一下字,就需要翻阅无数的竹简,你就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互联网提供了方便,更有许多乐于为大家提供帮助的人所做的各种资料性网站,如网版的《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甲骨文字典》。我们感恩于先祖智慧的同时,也感谢科学进步带给我们的快捷与高效。用现代科技的方便与快捷帮助我们研《易》,是历史对我们的厚爱,因此我用八个字来结束本小节:感恩总结,感恩科学。
2. 复杂的阴阳关系
中国的总结性文化为世所公并以世界观级别定性的有三个:阴阳文化、五行文化、八卦文化,而阴阳文化与八卦文化又共筑了领袖绝伦并屹立于文明之巅的独一无二的大《易》文化。
五行文化起源也极早,有据可考的是由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邹衍将传统的五行论系统整理定型,所以说后世以邹衍创立五行论为主基调。而在其定型之前,显然五行文化已经流传很久。
《易》虽有星星点点的关于土、金、水、木、火的说法,但严格意义上并尚未有严格的生克关系,所以在研《易》时需要注意的就是将五行放在一边,莫与《易》掺和在一起。《易》用将卦与五行融为一体是以后的事,非《易》出时就有的。
阴阳不是两仪,是太极生至两仪后的天两仪才有的,是为了表述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广意的释解为对立统一是合理的。太极生两仪的过程我将在“第三技:元亨利贞的分子结构”中专文论述,本篇重点讨论阴阳。
自两仪成型为天地后,天分天两仪为阴阳,而地分地两仪为刚柔,天两仪之阴阳复分为太阳、少阴、太阴、少阳;而地两仪之刚柔复分为太柔、少刚、太刚、少柔;这里阴阳与刚柔是对天地的专用词,就如男女雌雄是用于人与动物的专用词是一样的,词虽不同其意同也。我们于此将天地之专用词统一起来用阴阳来表示,即天为阳地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手为阳,脚为阴;背为阳,腹为阴。
阴阳于是概括了万物,所以说,阴阳文化是世界观级别的。
阴与阳的关系很多,我们知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总结是阳,那么科学是阴,此是对立统一。而总结里有科学,科学里有总结,此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除了这个最基本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直接体会他们之间其他的关系,如阴喜阳、阳喜阴,阳忌阳,阴忌阴。手为阳喜阴,脚为阴喜阳,我们就分析一下手和脚的阴阳互喜。
再冷的天,手与脚相比都是耐寒的,手可以没有手套,但脚一定要穿鞋;
洗脚时一定用热水,如果用冷水,脚会很难受,就算是再热的水试着试着就可以放下去了,这样的热水把水放进去,手是一定受不了的,很容易烫伤;
手里握一块冰问题不大,可是如果脚上踩块冰,这脚就差不多废了,不说踩块冰,就是在水泥地上,地上的冷气都会顺着上来让人着凉。
再说说背和腹,背为阳喜阴,所以冷风吹来时,人都是把后背转向风来的方向,没见过谁挺着肚子迎风而上。晚上睡觉时,就算是再热的天,也要在腹部搭一块薄被,不然人很容易着凉。
阴阳就如男人和女人,而《易》讲的就是人事,人当然就有男人和女人。男男之间,男女之间,女女之间的事,国事、家事、人事就这样完美的统一在了一起,如果说《易》讲述了无数种阴阳关系显然是成立的,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的阴阳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比其他动植物复杂得多。
阴阳相喜在《易》之卦爻的阴阳关系里也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在《易》里阳爻称为九,用一个横表示;阴爻称为六,用两个并排的短横表示。除坤卦外自下而上排分别是初、一、二、三、四、五、上爻,如果二爻是阴爻,《易》的专业叫法为六二,如果是阳爻,则叫九二,余皆类推。关于爻的问题,我们会下一篇“第二技:全方位释爻中”详解,爻于此不是重点,我点到即止。我举两个爻与爻间阴阳互喜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易》爻之阴阳互喜。
咸卦九五:咸其脢,无悔。脢者,背也。九五为五爻,如排队一样,一至四为其前面的人,而上六则为其背后的人,九五之背就是上六,上六苦追九五终于有了结果。咸于此是纳、抱、容的意思。
咸卦上六:咸其辅,颊,舌。上六超级热情的对待九五,咸于此是亲吻与拥抱的意思。其为何如此热情,在释咸卦时会详细讲解,于此只要知道这是一阴一阳而且互喜就成了。咸其辅、颊为两手上下摸他的脸;咸其舌是亲吻; 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安慰、拥抱、目衔泪也尽在其中,衔其辅,颊,舌,用最经典的衔来收关本卦。《易》仅仅用了五个字就表棕清楚了男欢女爱的热烈场景——阴阳相喜。


图二图三
见图二,“上”,是阴阳相喜相交的状态,天尊地卑,所用在文字体现的是阳大阴小,于《易》里也是这样定性的,称阳为大,称阴为小。大人指的就是阳爻,而小人指的就是阴爻。“上”字甲骨文与金文都是阳在上,阴在下,我们可以理解成第四个字的样子,阴凝而重下沉,阳升而轻向上,那么阴阳交融始生万物,就是“上”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叫“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喜自然相和,相喜的男女在一起这就是必然的事情。在《易》里阴阳相和的例子极多,甚至可以说贯通了整部《易》,我们在细解各卦时再一一解释。
在《易》里阴阳相和的例子极多,我就举一个有下一代的例子。于此明确一下,阴阳相喜与相和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相和者未必相喜,相喜者未必相和,当然也有相喜而相和者,或相和而致相喜者,在释卦时,我们会将这些关系极为细微的不同一一展示给大家。
谦之六二:鸣谦,贞吉。六二在同人卦是六五,其曾经的“同人于宗”而与君有了各种各样深厚的关系,虽然如此,但依然谦逊的服侍九三——这个刚被逼下台的君,并与之相守相和,六二这样做是吉祥的。曾经的尊而趋之,废而舍之六二终于改变了。这是典型的先和而后喜,九三是理论上的六二的第三个男人,第一个是为了害怕受伤害而从之,第二个因为他认为六二不贞纳而不用。
谦之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九三已经三岁不兴,还是算了,江山代有人才出,我就这样退出历史吧,于是与六二安心过日子,劳谦者,努力与之相和也。九三因此也有了好结果,有结果者,无非六二与之贞守或其有子。此两爻的再发展下去的结论是有子,典型的相和而后相喜,而其吉,也一定是有所指的,非我们常说的吉祥就是一个空洞的词,在《易》里的吉与凶一定不是空洞的,因为《易》不是赞美诗,而是《易》。
见图三,“下”在甲骨文与金文都是阳在下阴在上,我们可以理解成第四个字的样子,阴凝而重下沉,阳清而轻向上,那么阴阳背离而不交,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只能称之为下。这就是“下”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偏阴偏阳之谓疾。代表阴阳背离,阴阳不交的状态。
师卦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和谦卦的例子刚好相反,师之上六对于君即师之六五同位暗爻的追求则是死活不依,后来此君被推翻,然后开家承国之时才有了和其夫重聚的机会,而小人者则是与君媾和在一起的女人,当然也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此是阴阳背离,上六贞之德尽显,其贞吉也,虽未言吉凶,其吉已现,即开家承国也。
再如第渐卦之上九: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于鸿雁来说,天空才是真正的四通八达的路,上九在这一卦的最上位,振翅即可高飞。本卦上卦的三个阳爻,除上九外,另两个皆与阴有染,而上九已经看透了男女之事而不屑之,阴者有何喜?拖累而已,乱情乱性而已。上九志高自洁,高士之风,其高洁之美如健鸿之可用于礼仪的美羽,唯让阴仰望而不可得之,唯祥瑞才能与之般配,此吉自是刚健,阳一直刚健,合天道,自是吉。
《易》之复杂在就于所有男人和男人、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可能关系都在《易》里会出现,很多时候是各种关系搅在一起,人生百态俱在其中,同代之间、两代之间、三代之间甚至四代之间的关系让人眼缭乱。因此,并非仅有上述的相和、相喜、背离这几个状态,而是卦卦都差不多有其特殊的阴阳关系,而且阴与阴、阳与阳之间也有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其交错在一起,就堪称复杂了。六爻之间各有关系,再加上其血脉其传承于此并复发展下去,其阴阳关系只能用繁琐来言之,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并合情合理的将各种关系理顺了,然后才会有结论,不然就是一本糊涂帐。
我再以举例的方式讲一讲稍微复杂一些的阴阳关系,我以下所讲仅是阴阳同性与异性之间关系的极少一部分,绝非全部,在论卦各卦时会时,我们就卦与爻细解。
如阴惧阳,震之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jī)于九陵,勿逐,七日得。六二看到其暗爻发威,感到确实挺危险的,当然也以为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躲起来好,以为自己教育儿子又没教育好。如果觉得不是自己的事而居于家,帝在震威之下,弄不好牵怒于别人,牵到自己身上就真有损失了。躲的时候东西就不用带了,本身就在宫里,东西丢不了,天下之大莫非王土,都是王的。
如阳攻阴,需卦六四:需于血,出自穴。南巢北穴,居住之地。出自穴,从自己的穴中走出。血,一为血,二通恤,忧虑。六四忧虑初九这个自己正应的现状,因此从自己的家中出来想找九三问问初九的情况。可是九三一看六四来了,根本未等他开口,就定性为盗寇,出手相击而至六四受伤。六四打听情况乃情理之中,但本卦是需,在原地待地,出而有祸确实也是自找的。
阳畜阴,小畜之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富以其邻三层意思,一层是六四有伤,九五也和九三一样照顾他,毕竟乾三阳没有难为他,他自己所作也确实有些问题。诚信让他们有如抽筋的手指一样,紧紧的握在一起。
每一卦因为实际情况不一样,不能单纯的从阴阳和与不和考虑,《易》之阴最关系的复杂可说已达极致,人生百态俱在其中,阴阳之间、阳阳之间、阴阴之间、同代之间、两代之间、三代之间甚至四代之间的关系让人眼缭乱。如果不仔细分析,一见同性就相斥,一见异性就相吸,就算其心再恒也研究不出结果来。
阴阳以其对立统一的关系明示了宏观至微观的万事万物,面对如此强大的阴阳,我们只有一种武器才能应对,那就是辨证。
所以我们真正的第一技是辨证。
第二技:全方位释爻
1.探微爻之源与本
释解阴阳后,我们接着释爻,研《易》如果对爻不通,也是参不下去的。爻是《易》卦的最基本附号,也是《易》卦的最小单位,对爻的细致、充分、全面的研究对于释《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爻,音yáo。《易》有六十四卦,每卦皆由六爻构成,爻是卦的最基本符号。乾卦另有用九爻,坤卦另有用六爻,有爻而无位。关于用九与用六我们将在乾坤两卦时细述。
“爻”,现代词语当中几乎已经看不到踪迹了,现在基本上成了《易》之专用字,这个字的确切意义极少有人提及,就如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但细胞到底是怎么回事,却无人谈及一样。《易》之最基本构成单位都被忽略掉了,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忽略的。也正因为对爻之未甚解,所以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妄断与臆想。

图四
见图四,从字形上看,这个字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发展的,最初甲骨文时是两个“叉”,而到了金文时变成了三个叉和两个叉并用,两个叉与我们现在的爻字是完全一样的。
爻,《说文》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
以金文爻字为例,我们这样来看,两边分别代表卦之上卦之四、五、六爻与下卦之一、三、五爻,这样相应的爻之间就有了关系,上下两卦分开看,则其上、中、下三个爻是对应的。这就是释易时的应,正应者上下卦同位爻互为阴阳。交则有相交、媾和、交错之意,相交者,志同之阳爻或阴爻,如交个朋友。媾和者,必有阴阳爻,相喜相掠等阴阳相对爻,指有肌肤之亲的阴阳爻关系。交错者,不论阴阳皆志不同也。
爻分阴阳,因此阴阳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在爻辞上有最直接体现,如弃、附、畜、轼、避等。而爻之所以强调头交,则有先了解、沟通、陈述、观察、思考,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打算之意。《易》之爻辞也正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如果这样则会那样,如果不这样就不会那样。如果这样则会凶,如果不这样,则不会凶。凶有凶的原因,吉有吉的道理,都是特指而非泛指。吉者若不这样去想去做,则必没有吉;凶者如果放弃原来的想法与做法,则凶消失。
如果仅用“交”,极易误导成阴阳相交即交配,因此《说文》里用头交的释解也是深思熟虑后的表达。
“交”,先有了解、沟通、陈述、观察、思考,再有发展而出的各种爻间关系。最复杂的当然就是人的思想与作法交汇在一起,一个爻的思想与做法一变则引发全卦所有爻的微妙变化,在一些卦里,就仅仅因为一个爻的一个微妙变化却会发展出灭国、杀人这样的极端结果,《易》真乃醒世之言也。
我们继续分析“爻”这个字
爻,《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小尔雅》爻,俱也。《广韵》爻,共也,合也。
我们由此知道爻还有共与合的意思,同卦六个爻不论阴阳如何,不论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又一个卦。六十四卦如六十四个家庭,而六十四卦一起构成了一个国,这个国就是《易》。
《正韵》,爻法之谓坤。
按《正韵》的记载,“爻”字的前身是“坤”字,即用坤来表示爻,是后来《系辞》给改的,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用坤来表示爻。

图五
见图五,看坤的篆体字,基本上明白了为什么以前是用坤,因为坤是六画,和卦是六爻一样的,因此曾用坤来表示爻。后来用爻而不用坤,概因坤之六画不交,而爻之六画是相交的,这样更贴切一些,也算是一种进步。天地交而有万物,万物交而有发展。
可是说了半天,似乎这些证据也没太说明白爻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也差不了太多,只是更有依据和更完善了一些而已,爻到底要表达什么?秘密就在字形的两个叉之中,明白了这两个叉就明白了爻。因为拆开后就有了阴阳,回归到了本质,爻所表示的真正意义只能用壮观来形容。

图六
坤,爻之伟!
《说文》的《段注》是这样对乂进行释解的:
乂,《说文》按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数。会意。凡从爻之字,皆错杂意。
爻,《说文》,按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数。会意。凡从爻之字,皆错杂意。
《段注》,乂,古文五如此,小篆益之以二耳,古文象阴阳午贯之形。
段玉裁先生还举了一个毛诗的例子:七月鸣鵙(jú)。王隶云当为五月,正写古文五与七相似。
这里出现了午贯一词,不太明白,因此又查了一下: 午贯:十字形交差之形
看看邵子如何说天数五地数五就完整了。邵雍《观物外篇》: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综合上面所有的材料,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爻是两个乂构成的,乂代表的是五,上面一个乂代表天,下面一个乂代表地,两个乂放在一起指的是天数五与地数五之间的全部变化都在其中了,而这些变化的直接执行者正是卦之爻,爻者,天地变化之极数也。
我们终于将爻之最微之处探了出来,爻分阴阳,看看《易》里的爻究竟是如何表示阴阳的。

图七
图七:《易之》卦由六爻构成,长的一横代表阳,称为九,短的两横代表阴,称为六。
2. 从天地之数有阳九阴六
阳九阴六,阳爻在《易》中以九称之,而阴爻则是用六称之,为什么不是阳三阴四或是阳五阴六?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不是随意给安上的,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史上提及的却极少,貌似就该是这样的。但历史上总有个别的人例外,总有个别人和我们一样愿意真正去研究,历史把邵子赐给了我们,正是因为他的研究,我们真正明白了阳九阴六如何而来。研《易》不读邵子书,恐难得真知。
邵子在《观物外篇》开篇“《河图》天地全数第一”里的开篇两段,直接就讲了阳九阴六,同时这两段话是对最古老而复杂的“太衍筮法”的入门基础。如果没有邵子,也许我们永远也解不开这阳九阴六的谜。了解一下,对掌握爻的深意有帮助。太极至两仪,两仪至天地四象的变化原理我们将在《第三技:元亨利贞的分子结构》里细讲,本小节只讲天地四象,此为先天八卦的最早取象。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错是天的全部本体。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错是地的全部本体。这样的文字直译是会让人更加的迷糊,因此也只能浓墨施之而瀑山水。
邵雍《观物外篇》: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是谓有无之极也。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不用之一,以况道也。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
爻的根本意思正是: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天数五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太极至两仪之功即天地成功后,两仪之一的一得壹为天,天相当于舞台,天生天四象即以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分为日、月、星、辰。天相当于舞台,日、月、星、辰相当于演员。这就是天数五,已经是天变化的极致。
地数五,道理同天数五。地数五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太极至两仪之功即天地成功后,另一个两仪一得贰为地,地相当于舞台,天生天四象即以太柔、少柔、太刚、少刚分为水、火、木、石。地相当于舞台,水、火、木、石相当于演员。这就是地数五,已经是地变化的极致。
四者有体也,指的是天地四象皆有体。天地四象皆有体,这个体就是天和地。天和地相当于舞台,提供表演场所,故其功用为大,因此以用为大以体为末,故言其无体。无体有体都是相对而言的,有了天四象与地四象后,天和地就是一个背景的作用,这是两仪再发展成天地四象后二者比较的结果。在这样的状态下,舞台无极限,八象有极限。
而其一者无体也,指的是天和地是舞台,提供表演场所,故其功用为大,以用为本体为末,故言其无体。无有体都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两仪和四象相比较的结果。
是谓有无之极也。这就是所说无极和有极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舞台无极限,八象有极限。
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接下来就在天、地四象里比较,天四象,辰之最弱,故不用,只用计时。地四象,石之至刚故不生,故不用,此是地法天而行,天有四体有一体不用,地也是四体也有一体不用。体四而用三,就是对应卦爻之天地人三才的实际情况。
邵雍《观物外篇》:《易》有真数,三而已。叁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易》有真数,三而已。真,元,最初,起始之意。两仪三步完成,第一步为一得壹,第二步为一得贰,此是两仪之体,之功分别为动与静,而其结果则是个成了天地。计算一下,一得壹为第一步,一得贰为第二步,成天地为第三步,故数三,这是数的起点与发展步骤,一二三。
计算一下,一得壹为第一步,一得贰为第二步,两仪之体经动静之用而成其功者即为天地,此是第三步。因此天三步而成,地两步而成,天比地少了一步。至此天地有了阴阳对应。因此三步成天故阳数三,此是叁天也。两步成阴,故阴数二,此是两地也。
乾象天,是由三个阳构成,因此三乘三而得九。坤象地,是由三个阴爻构成,因此二乘三而得六。
叁天两地是倚数,并不是天地真正的数,真正的数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天数五地数五。倚就是拟的意思,是比拟出来的天地正数,是为了说明一些问题时更容易让人理解,这就是比拟嘛。
叁天者,三三而九。其数一得壹可以理解成天,但无一得贰,有阳无阴故无用,因此说此数一虽是天,但确是无用的天,也就是无用的数。接下来一得贰之后,再走一步,真正意义的天这由三步成而,天地有了阴阳对应。如果想象成向上长,一步为一米,则三步为三米。故阳数三,一共三步而成。乾象天,是由三个阳构成,因此乘三而得九。
两地者,倍三而六。两地者,指的是地是由两步完成的,比天少了一步,就是太极至一等一的一步,一得二是由一得一而生。如果想象成向上长,则是一步为一米,两步为两米。故阴数二。坤为地象地,是由三个阴爻构成,因此乘三而和六。

图八
图八,阴比阳少了一个过程,因此按过程数计算,阴二加一就是阳三,这样直观一些,就是把阴加的那一步填在阴中间段的部分里,就表示出了阳是三步而成。
天地分别有四象合称为天地八象,而天之四象用的为三象即为日、月、星;地之四象有用的也是三象为水、火、土。阳为三步而成所以数三,阴而两步而成所以数二,则日月星三阳共为天之用故数九,水火土三阴共为地之用所以数六。这里的阳九而阴六是指的为方便比较天和地而出的数,不是天地本体真正之数。
邵雍《观物外篇》:叁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叁天两地这样得出来的数字天九地六,并不是真正的天地之数,真正的天地之数是天数是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因为乾三阳象天、坤三断象地,所以是拟天地之数而来,乾卦三阳里只有一个阳爻是按天地之数来的,数三;而坤三断也只有一个阴爻是从天地之数来的,数二。而三个爻加在一起的数,是倍三而出的,并非真正按天地发展而生出来的数。
我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说一下,第一段讲的是虽然天地各分别有四象合称为天地八象,而天之四象用的为三象即为日、月、星;地之四象有用的也是三象为水、火、土。阳为三步而成所以数三,阴而两步而成所以数二,则日月星三阳共为天之用故数九,水火土三阴共为地之用所以数六。这里的阳九而阴六是指的为方便比较天和地而出的数,不是本体真正之数,本体之数是天地之正数需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这样一直至天九地十。

图九
阳九阴六我们弄清楚了,原来是这么来的,真是意义深刻。阳九阴六来的如此复杂,感谢伟大的邵子啊。爻当真意义深刻,天地间所有变化,而阳九与阴六则代表了阳与阴发展而来的步骤并成为了拟天地而出的形象说法,博大也!
3.爻的相关概念
这部分内容就简单得多了,我也只是把常见的关系概念给说了一下,更多爻间关系我们将在卦中详述。爻与阴阳是分不开的,没有阴阳就没有爻,同样没有爻之分为阴阳,阴阳也便无法在卦中直白的表现出来了。
爻位:每个爻于卦中的具体位置,卦由六爻构成,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一、二、三、四、五、上爻,上爻也有人习惯叫顶爻。而乾卦和坤卦各多了一个用爻,乾为用九,坤为用六。用九与用六事实存在,我在释解乾坤两卦时细述。
刚位:爻之初、三、五谓之阳位,在天分阴阳,地天分刚柔,有些人喜欢用阳位来表述。
柔位:爻之二、四、上谓之柔位,有些人喜欢用阴位表述。
得正:也叫得位,阴爻得柔位,阳爻得刚位,六十四卦里全正的卦只有一个:第六十三卦既济卦。
不正,阴爻得刚位,阳爻得柔位,六十四卦里六爻皆不正的卦也只有一个:第六十四卦未济卦。
乘,相邻的上爻对下爻,初爻无乘,其他爻皆有,如三爻乘于二爻。
承,相邻的下爻对上爻,上爻无承,其他爻皆有,如四爻承于五爻。
正应,初爻与四爻分别为上下卦之初爻,二爻与五爻分别为上下卦之中爻,三和六分别为上下卦之顶爻。三组对应关系阴阳相异则为正应,也叫有应。为同性爻则为不应或叫无应。
往:通用是向上,如下卦向上,如初位升二位,个别时候也有向下,但少。
来:向下,与往对应,个别时候也用于向上。不仅在卦内,在卦与卦的变化推演中,往与来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往来是相对的,总之一个方向如果为往,则反方向则为来。
复:与往对应,但复更明确,是回到原来的爻位与卦位。
获、掠:不正应的情况下据为己有,如初六与九四正应,但其上爻为九二,则初六往九四处,则九二可获、掠其为己用。
附:多为阴附阳,亦有阳附阴。
尊位:五爻,也叫王位、君位,并非所有五爻都是君位,需视各卦情况而定,各爻都有可能是,暗爻也有可能成为王,君、帝、王在各卦译解时是一个意思,于此强调一下。
得中:二位与五位,上下两卦的中爻所在。
变:阴变阳、阳变阴。
其他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如“归”等爻位关系,用的极少,在后面细解各卦时会提到。
我们拿乾卦和坤卦做个试验,看看各爻的具体情况。坤卦排序与乾相反,一正一反,即阴长阳消,阴消阴长,这个对应关系十分重要,于此只是为了看着方便,所以用了一样的排序即自下而上的排列。

图十
参见图十,先说乾卦:
1) 乾卦自下而上分别是初九至上九;
2) 初九阳爻刚位得正,与九四不应,承于九二;
3) 九二阳爻柔位不正得下卦中,与九五不应,乘于初九,承于九三;
4) 九三阳爻刚位得正,与上九不应,乘于九二,承于九四。;
5) 九四阳爻柔位不正,与初九不应,乘于九三,承于九五。;
6) 九五阳爻则位得正得中得尊,与九二无应,乘于九四,承于上九;
7) 上九阳爻柔位不不正,与九三无应,乘于九五。
再说坤卦,坤卦与乾卦是阴消阳长,本身应是倒着排,于此是为了看着方便些:
1) 坤卦自下而上分别上初六至上六;
2) 初六阴爻刚位不正,与六四不应,承于六二;
3) 六二阴爻柔位得正得下卦中,与六五不应,乘于初六,承于六三;
4) 六三阴爻阳位不正,与上六不应,乘于六二,承于六四;
5) 六四阴爻柔位得正,与初六不应,乘于六三,承于六五;
6. 六五阴爻刚位不正得中得尊,与六二无应,乘于六四,承于上六;
7) 上六阴爻柔位得正,与六三不应,乘于六五。
各种爻之间的关系需要十分熟练(这样看卦时才能更加周全,考虑的更加全面,不然容易遗漏)进而对爻辞进行合理译解。解爻辞时如果一味的盯着要解的爻,就爻而论爻很难甚至说根本不可能译解清楚,不要忘了“爻”这个字代表的天地之数的全部变化。一个爻和明卦另一个爻的关系要看清,和暗爻未上卦的爻的关系也要看清,这样才能完整与全面。
综观明爻是解卦的基础,也是入门环节里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上下经之前几卦的变化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卦序越向后发展,则其作用越轻,爻与爻之间的非正应关系随着卦序发展开始复杂起来,当暗爻开始出现时,就更为复杂。可以说明爻是基础,暗爻是升华。
4.不明暗爻,如何通《易》?
暗爻?没听说过。
除了本书,史上确无一本书提过暗爻。暗爻是《易》卦里的必然,数千年来为世人所忽略。不知暗爻,又怎能明确的解读《易》?就算就卦论卦勉强过关,那与其直接有关的覆卦之对应又如何解释?
暗爻就是附于明爻之后的爻,是从乾坤开始的血脉向后发展,因爻而爻之间的关系必然而生,就如人要婚嫁,要生子一样,卦爻也是这样发展的。都说易道人道,人道之一就是生儿育女,如果易道没有这个,显然就不合人道。暗爻事实存在但在六爻明卦上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在解卦爻辞时才显示其真正的作用。可以说不明暗爻,就永远解不开《易》。
暗爻不是我创造的,它本来就是存在的,只是没被人发现。
六十四卦的每一个爻都有特定的身份,最早的起源就是乾坤两卦的原始爻,所有一切爻都是由这两卦的十二个爻发展而来的。发展当然就包括壮大,有壮大的就有老去而消失的。因此非乾坤两卦之爻入明爻是常态,比如爻的儿子、孙子。乾坤两卦之原始爻也有因凶出卦的,或因其他原因下卦成暗爻的更是常见。
《易》是后天的,是讲人事与人道的,因为人有思想,所以《易》用六十四卦来教导我们如何行事作人。《易》以爻述理,以爻代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才更能让人明白,才更能深刻的体悟易道之博大。《易》之爻如人,如事,如国,其变繁也,甚至超出了传统《易》数千年来的论定。传统理论,无论其卦怎么变,但一定是没有暗爻的,无非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卦不是这样的,卦显然不是排列组合,更不是诗集,卦与卦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果卦仅是排列组合而无情节无人物,那《易》就不是《易》,只是一本中小学生用的排列组合教科书而已。
因为我相信,卦一定不是所谓的机械的排列组合,我们的先祖不会这么弱智,文王演《易》不可能给我们留下这机械而生硬的卦。卦是有血脉的,是有情感的,一定是因为某一卦的必然原因发展而来,而其依据就是卦爻辞,卦爻辞是一个交响乐,每一卦就是一个乐章,六十四卦构成了一首宏伟的《大武》。
《易》卦只有六个卦没有暗爻,乾、坤、屯、蒙、需、讼,乾、坤生屯、需,屯覆而生蒙,需覆而生讼,此是《易》卦综族谱之前三代卦。以后天卦序来排,乾坤为第一代,屯需为第二代,蒙讼为第三代。而需与讼作为上经之祖,开创了上经《易》卦的种族延续,屯与蒙作为下经之祖,更是发展出了比上经还要壮观的《易》卦家族。除此六卦外,余皆有暗爻事实存在。
归妹卦是特例卦,是为了明确暗爻存在的事实,用反举例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暗爻会是什么结果,那就是“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暗爻事实存在,正因为参透此层的人史来未见,因此《易》髓就被这暗爻死死的封在里面而成了《易》缄。我们在释解各卦时必须对每一个爻进行细致分析,不管明爻还是暗爻。
用实例来说明最好,我们说一个《易》里出现暗爻的例子,第一次出现暗爻是讼变师,其复杂的过程困了我很久,于此我就不举此例了,举一个更容易理解且推演简单的例子,以示暗爻的真实存在。
乾坤两卦的译解与屯、需是如何从乾坤两卦变化而来,我于后都有专文讲述,于此先明确一件事,就是乾坤两卦重组共融发展出了屯卦与需卦。需卦发展出了小畜卦,暗爻也随之出现,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变化是如何推演出来的。
为什么小畜卦是由需卦发展而来,而不是由别的卦?一个直观而又明确的线索让我们一望即知。
需之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细品这段爻辞,需之下卦乾三阳兴师问罪于上六,上六呢敬之终吉,这吉是什么?《易》之吉一定有他明确所指,非空洞之吉。其吉者,九三纳上六为妻,此是上六之吉也,与九五媾和,其正应还把他娶了回去,当为吉也。就算现在的女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说吉也一点不为过。
再看小畜初九与九二,更说明问题。
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回到自己的路上,就是需至小畜时初九还是初九,在同一个爻位。初九为何复自道?因为他的正应六四有伤,不能长途而行,所以就先放在那里养伤。
小畜九二:牵复,吉。被牵带着回到了自己的路,牵带他的是谁?需之下卦乾三阳在一起才能利涉大川,显然九二也明白这个道理,牵带回到九二位置上的自然是他的九三与初九。

图十一
图十一,表示的就是需之初九、九二、九三去办事,然后九三将六三娶回,乾三阳复自道的过程,再看小畜之九三就更清楚了。
九三:舆说輹。夫妻反目。夫妻就是需之九三与九三娶回家的需之上六,本来好好的,怎么会反目呢?自然是九三受初九之托照顾六四,其配看着不顺眼,虽然是照顾,可是男女在一起容易出问题,醋劲就上来了,所以无妻反目。
这时候问题又出现了,需卦的上六跟着九三回了家,现在上六空了,怎么办?是硬添上一爻解释还是有更合理的解释?这个爻是个阳爻,本就没那么复杂,需之九五是君,上六和之而生子,其母即上六按正应关系嫁与其正应之夫九三并随之回到上小畜之三爻位而为其同位暗爻,其子留于生父九五身边,于是其子上卦,需卦就变化出了小畜卦。小畜上九之爻辞又对此推理的正确性给了最好的证明
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于此位置的需卦的上六已经跟着九三走了,不走就是妇贞厉。不走,上九可能还会来缠,而且视为不敬,敬之终吉,不敬而厉说的还是轻的,狠点则为凶。而君子征凶,君子就是阳爻,就是小畜的上九。九三只带他母亲走,如果上九非跟着母亲走,此为征,征则凶,凶祸来自于需之九三。本身九三纳上六就并非完全甘心,看到其配与人生的孩子,这气就更不会顺,此子危矣。

图十二
图十二,需之上六与九五之子上卦,水天需由此而成。以上所讲的变化与对爻辞的释解皆未深入,只是就事论事,在释需卦再做综合全面的分析。在第二章里,我会就每一个卦的来历与其发展详细说明,并汇总统计出其《易》卦上下经的宗族谱,其脉络之清晰远非史上的定论排列组合那简单。
理解爻的深刻含意,并知阳九阴六的源头之意,继承传统爻与爻之间的正应、承、乘等对应关系,再完善暗爻概念,暗爻如数学当中的辅助线,又如化学中的催化剂,根据每一个卦的实际情况来推理,就爻这个范围来说,就完备了。请相信一点,《易》一定会给出充足的理由。
我们真正要讲的第二技是明是非,是则是,非则非,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颠倒是非。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也要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才能让人信服。
第三技:元亨利贞的分子结构
1. 元亨利贞的汉字本意
元亨利贞于《易》中可谓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字,这四个字的解释三千年来从未真正统一过,似是而非居多,尤其是被史上某些名人加了道德、精神、思想等文饰以后,就更加的让人摸不透这四个字的本意。不知多少人为了研究这四个字而花了无数的心血先去研究这些名人的文饰,研着研着就忘了是为了研究元亨利贞,然后讲的时候也开始讲这些文饰。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他们是对史上名人的文饰进行了深入研究,言文饰而不言《易》或是名为言《易》而实言文饰。研《易》需要精神,是探求《易》之本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舍车而行。
而至今还有相当的人说贞就是筮卜的意思,而且其言之切切,广征与博引也确实让人叹服,当然也有些令人哭笑不得,这样的人居然就没有看出来元亨利贞是一母之四子,只是子子不同。如果贞是卜,那元、亨、利又是什么呢?

图十三
图十三,元。
元,《尔雅?8226;释诂》会意字,元,始也。
元者,始也。从元字字形上看也能看出这个意思,上面是是个二,应该是阴的符号“――”的横写,卦测时是用这样的两个斜竖代表阴也是常有的。下面一个是儿字,这个字表现的是母亲产下新生儿,代表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而一些人把这个字与“仁”字混一谈,说是从二从人,虽主观了一些也贴谱,毕竟母对子仁也是合理的。虽然元也有仁的意思,不仁就不生了,但与仁完全是两个意思。仁最简单的简释就是“两—个—人”,两个人和睦相处就是仁,如果一个君王能和天下人都和睦相处并得到大家的拥戴,则为仁治天下。

图十四
图十四,亨。
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象形字。通享。
亨字象盛放祭品之器形,这个基本上没有争议,能祭祀,起码代表有家庙,起码是士大夫,因此代表了与君王间的通畅,而君王为天之子地之主,因此间接的也代表了与天地间的通畅。从字形上看都有个盖子,鼎里有祭品,那么就是说鼎里的食品加工熟了或是正在加工,还没祭和享用的阶段,这一层意思十分重要,体会到了这一次,在释其易理时才能有豁然开朗之感。

图十五
图十五,利。
利,《说文》会意字,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利者,义之和也。
利,收获,用工具将庄稼收回来,收获自然是开心的,引身为利益,好处,有益。于此我们看出了利和亨之间的不同,亨是还没祭和享用的阶段,而利已经是收获和享用了。

图十六
图十六,贞。
贞,《释名》贞,定也。精定不动惑也。从卜,从贝(甲骨文作“鼎”,后省改为“贝”)。
鼎本是食器,这里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用蓍为筮,如复杂的太衔筮法;用龟为卜,损卦与易卦里都提到了十朋之龟,古人视为大宝。情定不动惑,就是对卜的结果执着的信任,谁说都不好用。
王弼注:“朋,党也。龟者,决疑之物也。”《尔雅》云:十朋之龟者,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郭璞《尔雅图赞?8226;龟》:天生神物,十朋之龟,或游於火,或游於蓍。亦省作“十朋”。
商代主要是用筮,周代主要用卜,天时、行军、婚嫁等等大小事宜,差不多是其感觉重要的事情是每事必卜,而卜之后的结论就十分重要,既然有了结果,就需要坚信于心、收藏于心、坚守于心,因此坚守作为贞的解释是最合理的,如贞节的意思坚守节操。
从字面上看,元是开始,亨是通畅,利是收获,贞是坚守。如果一个个拆开解释都是说得通的,就文字解释而言也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此四个字于《易》中自有如阴阳、如爻一样的易理,绝非其字面意思所能概括掉。当元亨利贞组合出现时,其易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就没法释解了。
如元亨,译成开始时是通畅的没有问题,但只是流于文字,而未现易理。而易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元亨利贞一起或者是组合出现,如果不明易理就一定无法断句而走偏。不明易理则一会明白一会糊涂,这卦通了另一卦又不通了,如此往复,陷在里面出不来。
2. 从邵雍《渔樵问对》与《观物篇》解两仪与四象
前面两篇提到了自四象以后的过程,并简述了太极与两仪,于此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太极与两仪。太极、两仪、四象的概念史来一直也多似是而非,抽象与形象的都有,更多的是抽象加形象,而就纯粹《易》之本来说,是客观的唯物质的甚至是哲学的,也许只有邵子于《渔樵问对》与《观物篇》所描述的两仪与四象的形成才堪与之匹配。邵子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理论体系是纯一不杂的,而且均以体用释解,让人一目了然。
什么是体用?就是先有本体,后有功用,体因用而存在,用因体而施为。比如,打火机为体,其用为打火,如果打不出火来,其用失,其体无用矣,此为一体一用。再比如,父母一起生子,父母为体,子为用,此是两体一用矣。再比如人是体,人会吃穿住行,此是一体多用。体用虽复杂,但还是分得清的,体为阴,用为阳,也是阴阳的具体应用。
用还可以更细致的分为功用与结果,如人是体,吃是功,结果是养身体,此就是三个过程,但都是自体用发展而来。知道了体用,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太极、两仪、四象之发展过程。我们看邵子给我们的启发与明示,直接缩短我们与《易》的距离,无数倍地提高了我们的效率。
邵子《渔樵问对》:两仪,天地之祖也,非止为天地而已也。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一二谓两仪。
两仪,是天地的起源,并非停留在天地这个层面上,天地并不能够完整全面的代表两仪。太极演化分为两个过程,先变化出来的是一,后变化出来的是二,一二叫两仪。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以太极为体,其用为发展出了一得壹,我们叫他两仪壹。太极功用毕,其体因无用而消失,存于两仪壹之中。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只有一个两仪壹是一个物体,因为两仪壹与太极共存,也可以说是两个物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阳与太极。
以两仪壹为体,其用为发展出了两仪贰,这个时候与第一步变化不一样。两仪壹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其体发展出了两仪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阴,是由先天阳生出。在这个过程结束时,先天阳之体并未消失,其未消失则其用还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两个物体,即一得壹与一得贰;也可以说是四个物体,即再加上两个太极。一物一太极的说法即是由此而来。
一得壹与一得贰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正的两仪,即两仪之体。两仪之体各有功用,一得壹之用为动,一得贰之用为静,动则生天,静则生地。天地由此而成,所以天地只是两仪之体施用的结果,最多叫两仪之功,他们也是两仪,但确实不能完整全面的代表两仪。天地未共同施功用之前为先天阳与先天阴相作用的,天地开始为体并共同施为则为后天阴阳。邵子是庞大先后天理论的创史人,其思虑之严谨确实让人心悦诚服,晓之以理,例之以证,真正圣贤也。
太多的人一说两仪就是天地,就是阴阳,只言其成,不言其所以成。不明白这些,又怎能明白老子之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道理是一样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邵子《观物篇》: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前四句不解释了,直接从第五句开始。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错是天的全部本体。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错是地的全部本体。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合在一起就是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就是最原始的先天八卦之源,天地四象是对立统一的两组关系。
天地是独立发展的,自两仪而来向八象而去,所以《易》卦分为上下两经,也是独立运行的,也都是由卦之两仪之功即乾坤而来。天地运行决不交错,日月星辰永远不可能成为水火木石,因此上下两经运行也不交错。邵子于《易》理研究之深,吾不胜景仰神往矣!
邵子《观物篇》: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我们分析完成太极至两仪,理解本段话就容易多了。前两句就不解释了,前面解释过了。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的意思就是先天两仪之功用毕成就了天和地,先天两仪之道已达极致而止。天和地开始也是按先天两仪之体一样是分开运行的。天为动,先生阳,复生阴。而地为静,先生柔,复生刚。以天为体,则天之阴阳我们叫天之用,以地之体,地之刚柔我们叫地之用。这四用我们分别叫天两仪与地两仪,但此天两仪与地两仪仅为用而无象,因此不能成为四象。其实根本就没有四象,四象是人想象的,就用阳爻与阴爻上下重叠而臆断而来的。此用尚无结果何来四象?象者,实也,就是实实在在事物,象不是想,更不是猜。而天之一阴一阳交,指的就是阳至阴复阳的作用细分为四个,这叫天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无交则为太阳与太阴,有交方有少阴与少阳,而这四个功用分别对应四个结果就是真正的天四象。地也有了一样的过程,所以就有了少柔,太柔,少刚,太刚,他们各自发展的结果就是地四象。如果不交,就是所谓的天地为体而施的天两仪与地两仪之用,交了就成就了天四象与地四象,这个辨证关系要掌握好。不交就是非静即动,而交则有由极动至少动再至静再至少静复至极动的过程。地也一样,无交则非刚即柔,有交则就有了半刚半柔。
在邵子后面的论述中,更深放刻的解释了太阳则分别包括太阴、太阴、少阳、少阴,同样太阴也一样包括太阴、太阴、少阳、少阴。余皆类推,都是一样。因此对于《易》、《书》、《诗》、《春秋》就有了下面这样的说法。这是更为细致的细分,即把我们说的天地四象之每象再细分为四象,道理与天生天四象是一样的。以天四象为体,其用为四,则成天之十六象。
3.释元亨利贞之易理
邵雍《观物篇》:《易》之《易》者,生生之谓也。《易》之《书》者,生长之谓也。《易》之《诗》者,生收之谓也。《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谓也。《书》之《易》者,长生之谓也。《书》之《书》者,长长之谓也。《书》之《诗》者,长收之谓也。《书》之《春秋》者,长藏之谓也。《诗》之《易》者,收生之谓也。《诗》之《书》者,收长之谓也。《诗》之《书》者,收收之谓也。《诗》之《春秋》者,收藏之谓也。《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谓也。《春秋》之《书》者,藏长之谓也。《春秋》之《诗》者,藏收之谓也。《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谓也。
译:《易》中《易》的属性,叫做生生。《易》之《书》的属性,叫做生长。《易》之《诗》的属性,叫做生收。《易》之《春秋》的属性,叫做生藏。《书》中《易》的属性,叫做长生。《书》之《书》的属性,叫做长长。《书》之《诗》的属性,叫做长收。《书》之《春秋》的属性,叫做长藏。《诗》中《易》的属性,叫做收生。《诗》之《书》的属性,叫做收长。《诗》之《诗》的属性,叫做收收。《诗》之《春秋》的属性,叫做收藏。《春秋》中《易》的属性,叫做藏生。《春秋》之《春秋》的属性,叫做藏长。《春秋》之《春秋》的属性,叫做藏收。《春秋》之《春秋》的属性,叫做藏藏。直接用表格表示更清晰:
易 诗 书 春秋
易 生之生 生之长 生之收 生之藏
诗 长之生 长之长 长之收 长之藏
书 收之生 收之长 收之收 收之藏
春秋 藏之生 藏之长 藏之收 藏之藏
我们用最熟悉的的春、夏、秋、冬对应上面的表格,再体会一下其妙用。春之流转亦有春夏秋冬的变化,夏之流转也亦有春天秋冬的变化,秋之流转也亦有春天秋冬的变化,冬之流转也亦有春天秋冬的变化。不同季节里的春夏秋冬是不一样的,代表着变化,如春之春与冬之春的气温一定是不一样的。但用这个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则完美的统一了起来。
上面的过程我们将天地分开来说,以天为例,由太极至两仪壹,再至天,再至天之四象,再至天之十六象。
春夏秋 冬
春 春之春 春之夏 春之秋 春之冬
夏 夏之春 夏之夏 夏之秋 夏之冬
秋 秋之春 秋之夏 秋之秋 秋之冬
冬 冬之春 冬之夏 冬之秋 冬之冬
这个过程用于元亨利贞同样适用,《易》为体,其用四也,分别为元、亨、利、贞分别代表四个过程即易断之四象。
元对应少阳、春、开始;亨对应太阳、夏、通畅(其实就是长);利对应少阴、秋、收获(就是取利);贞对应太阴、冬、坚守(就是收藏)。
四象复变十六象的过程就如下:
元 亨  利  贞
元 元之元 元之亨 元之利 元之贞
亨 亨之元 亨之亨 亨之利 亨之贞
利 利之元 利之亨 利之利 利之贞
贞 贞之元 贞之亨 贞之利 贞之贞
元之少阳为元之元,元之太阳为元之亨,元之少阴为元之利,元之太阴为元之贞;
亨之少阳为亨之元,亨之太阳为亨之亨,亨之少阴为亨之利,亨之太阴为亨之贞;
利之少阳为利之元,利之太阳为利之亨,利之少阴为利之利,利之太阴为利之贞;
贞之少阳为贞之元,贞之太阳为贞之亨,贞之少阴为贞之利,贞之太阴为贞之贞。
也就是说元自元之元起,经元之亨、元之利、元之贞达至极发展到亨之元;
亨之元经亨之亨、亨之利、亨之贞达至极而至利之元;
利之元经利之亨、利之利、利之贞达至极而达贞之元;
贞之元经贞之亨、贞之利、贞之贞而至达贞之极而复至元之元,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结合前面对元亨利贞的文字解释,我们汇总如下:
元,开始,对应的是春,万物初生,是少阳,直译就译为开始,知其从何始即可。
亨,通畅,对应的是夏,万物繁盛,是太阳,直译就译为通畅即是。
利,收获,对应的是秋,万物成熟,是少阴,直译为收获,一些地方译为好结果,收益皆可。
贞,收藏,对应的是冬,万物收藏,是太阴,直译时为坚守,其他引身出来的意思也能用。
再将这四个过程细分类,则分出了十六个类别,这些在《易》里也体现多多。在释《易》时需要精确把握,这样才能利涉大川。其复合在一起的组合之本意于此就一下清晰了,我举两个例子。
元亨,开始是通畅的,这是由元至亨,即一路通畅而来,一定有其始。
利贞,在坚守中方有收获,即贞之利也。
元亨利贞之细辨已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由表层向给深发展,我们真正要掌握的第三技是以纵深对纵深,以微观对微观,先定性再定量。
第四技:量化的吉凶悔吝
1. 吉凶悔吝之源头
除元亨利贞外,《易》经里出现次数频率最高之次席当属吉凶悔吝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四个断语,是对各卦各爻的总结,也是总结之后再发展的依据,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释《易》之重中之重。可是史来的绝大多数的解释都是似是而非,要么没有定性的,要么也有层次上的差别。言而不确相当于未言,本篇就系统地诠释这四个字,希望能够做到让先贤智慧重现天日,也希望在先祖的护佑下,我们尚德载,征吉!

图十七
图十七,吉。
《说文》善也。《广韵》吉利也。会意。
有人说甲骨文字形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没有危难。从字形上看更象是一条船张帐平稳的出行,不过这个字是无可争议的好字,很祥瑞。

图十八
图十八,凶。
《说文》象地穿交陷其中。《徐曰》恶不可居。象地之堑也,恶可陷人也。《尔雅?8226;释诂》咎也。
《疏》谓咎恶也。
小篆字形,“凵”象地陷形,读 kǎn。“乂”表示这里可陷人。“凶”是会意字。这个字也是无可争议的不好的字,与吉的意思正好相反。乂,我们在释爻的时候接触过,是数五的意思,“代表天地之数”,于此表示无论是天地的哪一方若陷人于凶境,人能够避开的可能性都极小。天地之灾人所难避也,人能够做的就是仿天地而自醒,不要因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而有人祸,祸与灾是不一样的。不说想的不对或是做的不好,就是做得好的想得对的也一样会有想不到的人祸而来,这就叫无妄,我们释解此卦再细解何为无妄。
在《易》里的吉与凶都是有前提条件的,这样才吉,如果那样则凶;反之这样则凶,反之那样则凶。因此说凶非定凶,而吉亦定吉,都是有因果的,如果以为吉定吉或是凶定凶,就又走偏了。如果一见吉则开心,一见凶黯然也没有必要,这就是究其本的重要,这样就不会流于人云亦云,也就向《易》之本又走近了一步。

图十九
图十九,悔。
《说文》悔,恨也。《玉篇》改也,恨也。又《广韵》《正韵》悔吝也。《正字通》凡言人有悔吝,此悔字读上声。凡言人能改悔,此悔字读读去声。悔是形声字,从心,每声。
悔大体的意思是悔恨,还有与吝有些相近,《广韵》《正韵》《正字通》都是把悔和吝放在一起解释的,字形让人感觉很乱,可以说成是心情很乱,没有头绪。想这样又想那样,举棋不定。

图二十
图二十,吝。
《说文》恨也。《系辞》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又《说文》惜也。吝是形声字,从口,文声。
吝,本意也是悔恨,《系辞》也是把悔吝放在了一起。悔和吝感觉上意思差不多,如果真是差不多,为什么非得用两个字?显然还是有差别的,而这细小的差别就是影响我们对《易》解读的关键所在,我们先解决这两个字的差别。
第一,从字形上看,悔字从心,指的是从心中悔恨,而吝字则是从口从文,这代表就算是心中悔恨,还有狡辩的味道,并未悔到底,心中存有幻想和侥幸。
第二,吝字的两个字形都有贝,贝就是钱的意思,为了钱舍不得也就情有可原了,拿到手里的再送回去就更加的困难。而悔字显然是与钱无关的,至少钱这类东西不是悔的主因。
第三,在《易》里多处出现“悔亡”,如“涣之九二:涣奔其机,悔亡。”水泽节“上六:苦节、贞凶、悔亡。”等,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吝亡”。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于此就能找出他们更为本质的差别。悔亡的意思就是悔消亡,不再悔。可见悔是可以消失的,如果说犯错而悔,那么“悔”就是可以补救的,可以悔而向吉的。而“吝”却是错的更深,无法挽回的,最起是吝的发展就是凶。
通过上面三点的分析,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都是悔的意思,但悔是懊悔,对自己做的事情从心底里认错,从心底里有愿意改正。而吝则是痛悔,因为自己做的事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损失,但就算是如此,也不表示能真心改过或是根本没有机会改过,直至无法挽回而至凶。吝因此会给自己带来羞辱、耻辱,这已经是非常严重了。
2. 精确量化吉凶悔吝
掌握了吉凶悔吝这四个字的文字释解,并非我们最终的目的,于《易》而言,这只是这四个字的一部分本质。我们还需要找出他们的《易》理。在释解元亨利贞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易理,这与我们通常听见的易理根本就是两回事。言理之人不少,言易理的更多,甚至形成了所谓的易理派。他们说的是不是易理,我们就不分析了,我们只说我们我们对于这四个字易理的理解。闻道有先后之道指的是易理,术业有专攻指的是易用之五术,其范围之明确,非广意而狭议也。

图二十一
图二十一,我们如果对应天四象,则吉对应的是太阳,凶对应的就是太阴,悔对应的是吉少阳,吝对应的就是少阴。从方向看就是少阳转太阳,太阳转少阴,少阴转太阴。从这上面看我们也能看也他们的差别,很直观,悔的发展就是吉,不悔则反向为凶。而吝的发展就是凶,吝亡则吉。不一样的是吝是单向的,只能向凶。而悔是双向的,可以向吉也可以向凶。
如果按照四象变十六象的细分,我们得出了下表。
悔  吉  吝  凶
悔 悔之悔 悔之吉 悔之吝 悔之凶
吉 吉之悔 吉之吉 吉之吝 吉之凶
吝 吝之悔 吝之吉 吝之吝 吝之凶
凶 凶之悔 凶之吉 凶之吝 凶之凶
表上我们看出,吉凶悔吝分为各自四个程度,但悔吉排列让人理解整体情况有些费力,我们再直观一些,将元亨利贞纳入,这样会清楚一些。
元  亨  利  贞
悔 悔之元 悔之亨 悔之利 悔之贞
吉 吉之元 吉之亨 吉之利 吉之贞
吝 吝之元 吝之亨 吝之利 吝之贞
凶 凶之元 凶之亨 凶之利 凶之贞
有悔,悔之元也。悔亡,悔之贞结束且元之元未行也。有吝,吝之元也。这样就能一一对号入住了。凶也不一定是非是丧命,凶之元只不过是凶兆即凶的可能,而至凶之亨则其凶至,但也不会丧命,至凶之利与凶之贞方为极凶。
3. 元亨利贞与吉凶悔吝的组合
上一篇我们研究的元亨利贞,在《易》里元亨利贞与吉凶悔吝常组合式出现,于此定性定量的释解一下。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如“利见大人”等也一并释解下,这样在研《易》卦时见到这样的组合就不会再流于表面。只说几个有代表性的,其他的我们会在释解各卦时逐爻一一分析。
元吉:一是从开始就是吉祥的。元吉者,定有元也,一是在其《易》卦宗族谱中的前几卦有因,而至本卦有了元吉定语。可以肯定的说,一定找得到,如果找不到就不叫元吉,元吉是让人明《易》卦宗族谱事实存在的最好证明之一。二是自本卦本爻起为元,向后发展为吉,此吉亦有专门所指,非泛指。这个专指也一定找得到,一定在后面的卦中会有表述。比如,需之六四与初九本身就是正应关系,于后的发展中终得重逢,《易》就给出了元吉的断语。另外一种情况是自下元吉下始为起码,向后一直吉下去,这是不太常见的,《易》里只少数地方有,暂不举例了。
终吉:开始并不好,但结果是吉祥的,开始如是咎悔吝凶或过程坎坷即为不好。但凡言终吉,一定会找到终吉的是什么?如有子、重逢、相和等。
中吉终凶:过程是完美吉祥的,但结果是有凶祸的,过程好不代表有好结果。这个断语也一样找得到吉的理由与凶祸从何而出,可以定性。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本卦里的因果关系,更多时候是因《易》卦宗族谱的发展而有的结论。讼之上九就是中吉终凶,中吉者,协助九五审案,终凶者,九五看上了他的正应,此凶为凶之元,即出兵,其有凶兆即可能命丧沙场,九五打算就是让上九战死沙场从而达到占有其正应的目的。可是上九到了师卦后兵变而协且师之九二,故其凶消失。
利贞:即贞而利、贞而至利、因贞而利,即在坚守中有收获。利贞一定有原因,一定找得出来。利贞相对的就利征,利贞而不贞者,则悔咎凶。
贞凶:贞而至凶,坚守会有凶祸,对应的是贞吉。凶祸一定有理由,并明确知道是什么凶祸。
贞厉,坚守会有危险,危险虽危,但总比凶要强一些,凶与厉的差别也要分清,不是一个重量级。危险从何而来会造成打击的后果一定有定性定量的,不定不会埋得特别深,其前后几卦一定有说法。
安贞吉:安心于坚守是吉祥的,这是贞吉的强调,贞于征叫贞征吉,《易》里简而称为贞吉,贞的是征。而安贞吉则为静,贞静,其吉是什么将十分明确。
利永贞:永远的坚守会有收获,永贞者,天地之恒也,其永者,或自起始以来,或自此而后。变则有祸,永贞方有利。
元永贞:从开始就需要坚守并一直坚持下去,元者必有其源,卦之宗族谱一定会有答案。向前找,看此爻从哪来的,一定找得到其需要永贞的理由。
利牝马之贞:牝与牡相对,雌雄之别,牝贞于牡,牡动则牝随其动,牡止则随其止,如雌马顺从雄马般的坚守会收获。此贞一定是对阴爻,理由也于卦中可以找到,决不会只给断语而无实际内容。
无不利:不会有什么不利的,不利就是坏的收获。无不利是个极好的断语,有时甚或比吉还要好,因为不需要顾及什么,而吉总是有条件的,而吉的结果也一定是受限制的,比如吉在哪,有多吉等。
无攸利:没有长远的收获,收获译解成利益也行,心里明白意思者关键,用词适卦之实际情况而定。比如无子就是典型的无攸利,比如阳纳阴而闲置不用也是无攸利。
利涉大川:涉过大河去收获,或是会有收获,动态的,大河不好过,过了收获也将硕。凡利涉大川,要么有巽卦,为船为风,船顺风行而过川。要么有乾卦,乾三阳健行而过川,基本上不会出此圈。涉大川之利为《易》里利之极也。
利见大人:现是见与现两个意思,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致把握,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意思,也可能是两个,也可能是多个爻的多个意思。在《易》里一句话代几层意思的都有,代两三个意思的就十分普遍了。
不利君子贞:君子为阳爻,君子坚守不会有收获,还可能有坏处。一般不利君子贞,或利利君子征,或利小人贞,小人者,阴也。
利贞:即贞而利、贞而至利、因贞而利,即在坚守中有收获。利贞一定有原因,一定找得出来。利贞相对的就利征,利贞而不贞者,则悔咎凶。
贞凶:贞而至凶,坚守会有凶祸,对应的是贞吉。凶祸一定有理由,并明确知道是什么凶祸。
无不利:不会有什么不利的,不利就是坏的收获。无不利是个极好的断语,有时甚或比吉还要好,因为不需要顾及什么,而吉总是有条件的,而吉的结果也一定是受限制的,比如吉在哪,有多吉等。
无攸利:没有长远的收获,收获译解成利益也行,心里明白意思者关键,用词适卦之实际情况而定。比如无子就是典型的无攸利,比如阳纳阴而闲置不用也是无攸利。
最后补充一下,君子和小人只是《易》里的语言,和我们说雌雄、阴阳、男女是一个意思,大小只是对阴与阳的特定称呼,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人与小人完全不是一个意思。而君子者,也是指阳爻,刚健。
吉凶悔吝,或因而因,即有起始有传承;或革而因,即变革掉其前因而复有传承;或因而革,即有起始然后有变革;或革而革,即有变革后复有变革。
我们第四技真正要讲的实际是因果。
针对吉凶悔吝之断语为果,其果必有其因,这是前求其源,后研其延,绝对不能就卦论卦,就爻论爻。
第五技:归元才能有正解
1. 如何对待《易》字
研《易》不研字等于白研究,细究每一个字是释《易》的最基本方法。和先祖相比,我们现在确实方便了很多,有很多电子版的字典可供参考,也可以上网搜百家争鸣的说法与资料,这是我们的先祖和我们无法相比的。对于字,我建议最好是查《说文》、《康熙字典》这样的工具书,因为可以更好的了解字的出处与原始意思。但就是这样的参考工具所录对《易》字的解释也不能轻信,我认为《说文》释解《易》字起码能用不专业来说,毕竟著与注《说文》的人未必是研易的人,所以很容易就把所谓的正统释解录在上面。
生僻字是很多人认为的难题,我反倒认为这些字是比较容易的,越生僻的越代表是古字,而古字如果生僻就基本上代表他的意思没有怎么变,这些字只要查《说文》,错的可能性就极小。本书为了方便大家,所有生僻字都加了拼音和注解,大体有两百个左右,我没有细数,平均一卦四五个,先录在这里一部分,供大家参考,和大家有个脸熟。
腓(féi),夤(yín),桷(jué),逵(kuí),贲(bì),羑(yǒu),愆(qiān),袂(mèi),刲(kuī),蔀(bù),阒(qù),琐(suǒ),覡(xí),逖(tì ),妣(bǐ),媲(pì),戕(qiāng),弋(yì),僭(jiàn),茀(fú),繻(xū),禴(yuè),汔( qì),牝(pìn),逋(bū),鞶(pán),褫(chǐ),咥( dié),觫(sù),眇(miǎo),夤(yín),陂(bēi),祉(zhǐ),盱(xū),邶(bèi),颙(yóng),嗑(kè),皤(pó),甾(zāi),畬(shē),偾(fèn),豕(shǐ),衢(qú),桡(ráo),稊(tí),簋(guǐ),纆(mò),昃(zè)耋(dié),浚(jùn),羝(dī),輹(fù),嗃(hè),掣(chè),劓(yì),蹇(jiǎn),隼(sǔn),曷(hé),簋(gui),遄(chuán),頄(qiú),柅(nǐ),绂(fú),藟(lěi),臲(niè),卼(wù),繘(jú),鲋(fù),渫(xiè),甃(zhòu),桷(jué),逖(tì),曳(yè),茀(fú),繻(xū),袽(rú)……
研究这样的字,如果能找到其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与释解就更加的理想,基本上就是正确的了。查这些字恐怕还有一个麻烦,就是查的时候其释解里又有生僻字,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怎么办?就只有再查下去,查完了还得注解。于是各位看家就会看到一个其他书中一定看不到的情况,就是本书不仅对卦爻辞里的生僻字有拼音,其注解里的又有的生僻字我也加了拼音并解释了意思,这是为了方便大家以提高看本书的效率。这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脑力活,一堆意思摆在那里,如果就卦就论卦,可能几个意思都能用,但如果按其卦之起源与发展,就缩窄了这种可能,只有一个或是几个意思是正确的。宗族谱的作用之一就是让每一个字归元,归元就是找出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所有生僻字只要是有资料可查的,我都仔细研究过,甲骨文、金文、篆体字,自然手上也就有了全部的资料,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我对这些字的释解不是凭主观想象和望字生意的,都是有切实根据的。
于此还想说说看卦形而起意,卦形与卦的名字能对上,我认为先祖是为了方便记忆,就和英文记忆一样,为了记忆,会有各种方法。绝大我数情况下卦形所反应的与卦之卦辞、爻辞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方便记忆并不代表其本意与本质,这十分重要,太多人陷在这出不来,还自认相当有道理,不要忘了,卦也是有暗爻的,就算是看卦形起意,也得明暗爻一起看才对。因此千万不要拿卦形的意思为主线去释卦,那样一定会错。比如,小畜,并非定论的一阴畜五阳,这完全是就卦形而臆断,没有任何根据,他起码是不懂有暗爻的。小畜的意思是阳让阴休整畜养,因为在需卦里需于血此六四为九三所伤,小就是阴,畜就是养。而大畜也不是山畜天而成为大畜,其卦形是止天行为大畜不过是为了方便记忆,再如大畜的意思是阳隐忍,阳为大是刚健的,因此隐忍就是他的畜,内敛之意。大小之别于《易》亦有专指,大者,阳也;小者,阴也。
这些当然也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我们常见的字,尤其是福、喜这样的,还有本篇接下来要讲的食、羞、孚、须等,越是这样的字就越容易搞错,因为太熟悉了,所以马虎了,所以就错了。史来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些字更应该溯本求源,以正其根。另外《易》字也有很多不常用的意思,而这些意思在我们生活中却是常用的,如溜须,就是卉其须,意思差不多。再如过不去的坎,就是坎的本意,再如食言,就是食的其中一个意思,这样的事情很多。
总之,《易》字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都需细究,这样才能圆满,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每攻克一个字,就是一个进步,就向《易》髓更靠近了一些。
结合各卦的源头与发展,就不会出现或左或右,或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就给字定了性。《易》之六十四卦宗族谱,里面有角色有情节,各卦爻辞所言就是剧本,无需填加任何一个字,都是朴素的最根本的《易》,只是历史上的一些人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忽略不代表不存在。如看一个电视连续剧一样看下去,整部《易》就鲜活了,灵秀了,有了真正的灵魂与生命力。排定《易》之六十四卦宗族谱的时间和精力远比确认每一个字的读音和释解更要繁重的多,我确实希望看此书的人能够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彻底与告别《易》是天书的历史。很多《易》书不是看不明白,是根本就没有写明白,因此越看越糊涂。我们需要的是定性定量,而不是差不多或是可能,更不是一带而过。
举例吧,先说说或字,以此字作为本小节的结尾吧。我举四个例子,但非仅限于此四处,在《易》中或也是一个高频字。
乾之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坤之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讼卦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益之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或,《说文》,邦也。从口从戈,以戈守一。一,地也。通作域。又《广韵》,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阙疑之辞。
2. 百变神“孚”
“孚”在《易》里也是高频字,也是历代研易之人都在努力破译的一个字,此字被喻为最具代表性且密码最深的字之一,是研《易》的一道坎。“孚”首次出现在第五卦水天需的卦辞中,然后就频频露面,出现最多的是泽火革,卦辞加爻辞一共四次。于此只有两个办法最好,要么对“孚”说我服了,不搞了。要么让“孚”服了我们。“孚”在《易》之卦辞出现过八次,爻辞出现过二十九次,累计达三十七次,下表是我做的小小统计。
卦序 卦名 卦辞 爻一 爻二 爻三 爻四 爻五 爻六
5 水天需 有
6 天水讼 有
8 水地比 初六
9 风天小畜 六四 九五
11地天泰 九三 六四
14 火天大有 六五
20 风地观 有
17 泽雷随 九四 九五
29 习坎 有
34 雷天大壮 初九
35 火地晋 初六
38 火泽睽 九四
40 雷水解 九四 六五
41 山泽损 有
42 风雷益 六三 九五
43 泽天夬 有
45 泽地萃 初六 六二 九五
46 地风升 九二
48 水风井 上六
49 泽火革 有 九三 九四 九五
55 雷火丰 六二
58 兑为泽 九二 九五
61 风泽中孚 有 六五
64 水火未济 六五 上九
小计 8 4 4 3 6 10 2
《说文》,孚,卵孚也,一曰信也。《徐注》:“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鸟袌(bào)恒以爪反覆其卵也。”
孚的本意是孵,发展出的最直接的意思是诚信。在其出现的时候,这只是他的原始意思,硬套诚信是不行的,我们在释解各卦时再细解此字。
3. 千载错译“食与羞”
《易》里生字僻字多,食与羞非此类,为何单拿出来?拿出来是因为有代表性。食与羞放在一起或多或少也真的有些关系,食被直译成食品食物,羞则是羞辱与害羞,食是嘴吃的,羞是因人言的而感的,都因嘴,都可以取象兑,于是就有了关系。
泰之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这一段爻辞陂算是僻字,孚算个生字,其他的都是熟释的,尤其是往、复、艰、贞、咎、勿都是在《易》里极常见的字,可是如果食译成食品或是与吃东西做东西吃有关系,怎么也解释不通,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看到一些名家的说法,含糊其辞也。
食。如《东坡易传》是这样说的:“乾”本上也,“坤”本下也。上下交,故“乾”居于内,而“坤”在外。苟“乾”不安其所而务进以迫“坤”,则夫顺者将至于逆,故曰“无平不陂”。“坤”不获安于上,则将下复以夺“乾”,“乾”之往适,所以速其复也,故曰“无往不复”。当是时也,“坤”已知难,而贞于我则可以“无咎”之矣。九三之所孚者,初与二也;以其所孚者为乐,进以迫“坤”而重违之,则危矣。故教之以“勿恤其孚”,而安“于食”,是以有“泰”之“福”。
这也是一种解译:平地终将变成坡地,离去必定复返。卜问艰难之事,爻象显示必能渡过难关,不要担心被人虏去,而且在饮食上尚有口福。
还有这样一种解释:没有平坦的不倾斜,没有出外的不回来。占问艰难的无害。勿他的诚信,对于粮食是有福的。
其他的就不一一例举了,这个“食”字,大体都是和粮食、食品有关,可是怎么也看不出来“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的必然的与粮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用忧虑他的诚信,怎么能和有福气有粮食有关系。光明总是出现在接近绝望的时候,一个一直被忽视的“食”的意思于本句却十分相配。
食,《尔雅?8226;释诂》,伪也。《疏》,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故通谓伪言为食言,故此为食为训食为伪也,又蛊惑曰食。
食的意思出来了,就是把自己的话如东西一样吃了并消费了,自己的话在自己的胃里消失了,所以假话就是食言,而不诚信也是食言。
食在《易》里有食色之意。
如需之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在《易》里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字,用的并不是我们常用的意思,所以,不能一味的按常理思考,尤其是解释不通的时候,《说文》起码也是一本可供参考的书。
再说说羞,明着出现过几次,暗着也有一次。为什么叫暗的,因为如果仔细去查第二十卦风地观的卦辞,在“荐”字的解释上就有羞。
羞:《说文》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 又《广韵》致滋味为羞。《周礼?8226,天官?8226;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注》羞,有滋味者。《又》羞用百有二十品。《注》羞出于牲及禽添置兽,以备备滋味,谓之庶羞。《礼?8226;月令》群鸟养羞。《注》羞谓所食也。
羞直译成美食,就是好吃的东西,引伸出来的亦有食色之意,秀色可餐。引伸出来的意思与食之食色之意是完全一样的。
观之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恒之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羞当然也有羞愧、羞辱之意,具体问题我们于释卦时再一一细解。
5. 乾乾看谦谦——通解《易》之叠字
《易》里很多字并排着出来的,如乾乾、井井等,形式上是叠字,这些字里的相当一部分很让研《易》之人头痛,而任何一本释《易》的书无未做过系统的释解。我大体统计了一下,小二十个,对这两个字的解释直接影响了解卦辞与爻辞的质量,掌握了叠字的译解方法,就排除了一个系列的问题。因此系统的研究叠字是有必要的,也是一种高效率的研《易》方式。
形式上的重叠并不代表其意思也重叠,意思一样的两字重叠是为了衬托氛围与强调,这是比较好解决的,而如乾乾等虽形式重叠,但意思不重叠的就难解了。邵子的《观物篇》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书里有这么一段话:
齐景公尝一日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是时也,诸侯僭天子,陪臣执国命,禄去公室,政出私门。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奉己,不亦难乎?
大体的译解如下:齐景公曾经有一天问孔子治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说的好啊,相信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粮食,我能得到吗?”那个时候,诸侯越超了天子,陪臣执掌国家权力,傣禄离开了国家由私人把控,政令也是个别人把控。齐景公既然已经不能朝奉周天子,却想让他的臣下朝奉自己,这不是太难了吗?
这里的君君,臣臣,前一个为动词,后一个为名词,意思是君行君的事,臣行臣的事,这是盛世的标致。而君不君,则是君不行君的事,而行臣的事。反之臣不臣则是臣不行臣的事,而行君的事,于是就大乱了。按着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将上面的爻解析一下,需要注意的是,爻辞需配合卦辞、同卦爻辞,甚至是直接关系卦的爻辞,于此不做细解,重点是“乾乾”等的解译方式。这是主要的译解方式,但不能拘于一格,个别的也有不这样的,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更多的叠字我们会在释解各爻时细究。
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即是天行健,即君子刚健之行于刚健的事。
履之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坦坦,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坦然走下去。
谦之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谦谦,用谦逊的方式做谦逊的事。反之则为用谦逊的方式做不谦逊的事,如阴奉阳违、口是心非等。
第二十九卦习坎之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穷,勿用。
坎坎,一陷接着一陷。
字是最基础的文学单位,研字是个苦功,字尚不解,研《易》就无从谈起了。我们要要的真正的第五技就是扎实。以扎实的文字功底作为研《易》无坚不摧的利器之一,我们不仅需要谦谦,更需要乾乾。
(未完待续)
有想继续钻研的朋友,请到这里看全文: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94643.shtml
作者:曹先生
编辑/整理:彩虹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