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9月二手房成交量:论快乐(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21:08
论快乐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理解,陶冶性情。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比喻中联想丰富且话语幽默。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善用比喻)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文化奇人写的文章──《论快乐》
二、了解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诗论《谈艺录》等等。
 
三、整体把握
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观点?怎样论述的?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
3、文中有哪些句子你暂时还不能理解?
 
四、文章结构
论快乐:
一)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二)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
三)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
四)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
 
五、学生质疑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查找有关快乐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3、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4、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
①没有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
②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5、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二、语言揣摩
1、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2、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它”是指什么?全句如何理解?
“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
3、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
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什么观点?
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
5、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
是指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6、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全句是什么意思?
“专制”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决定人的快乐,全句意思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不能决定人是否快乐。
7、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指把忍受变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乐的人。
8、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这句话怎样理解?
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庸常之人看不出,所以无代价可言。既然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有能耐把忍受转化成享受,那么人生也就只有经常提供痛苦,让你去“转化”吧。这是一句调侃的话。
 
三、拓展学习
快乐名言: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生命短促,怎能自寻烦恼?(尼采)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假如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快乐美好的,我们将永远无法学会勇敢与忍耐。(海伦.凯勒)
 
四、探讨:谈谈你对快乐的看法,你怎样追求快乐的?我们应怎样追求快乐?
五、小结。
六、练习: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补充资料:
※偏才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诗书世家,自幼受到经史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英文,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记忆力惊人的钱钟书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相式记忆。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是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小事糊涂的钱钟书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淡泊名利的钱钟书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钱钟书拒当“东方之子”,也早已成为美谈。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