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stock 个股分时图:佛门论“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29:55

佛门论“礼”

(2012-01-28 19:39:14) 转载标签:

佛教大学

出家修行

佛教文化

寺院体验

心路历程

华严法会

教育

分类: 寺院报道

佛门论“礼”

 

  中国各个朝代都重视礼制,每个王朝都有专门研究礼学的专家,制定整套的礼仪。因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利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特别提倡礼乐,“克己复礼为仁”,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主导。无论先秦六经、汉代五经、唐朝九经、还是宋代十三经中都有礼。法师谈起礼来,从夏、商、周到汉、唐、宋,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法师还特别介绍了《四书五经》中的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

 

 

  什么是礼,礼的重要性在哪里呢?法师接着解释:“我们讲到了礼,其实是修身做人的准则,人与人的行为规范。”

  “任何地方民族乃至国外,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礼节或仪轨。比如见面礼仪,有的国家用拥抱表示亲热,有的用碰鼻子,有的握手,还有的鞠躬,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去任何地方都要去了解,这些习俗,也是礼的一部分。我们有的人觉得礼法仪轨是可有可无的,我可以说不是这样的,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传承礼法的一部分,没有外在的仪轨,很多事不成立,乃至无法承办。”

 

佛门中的礼

  佛门中也有自己的礼仪。

  “在佛门中我们上早晚殿,吃饭,问询,拜佛,睡觉,说话,站,坐,走……都有规矩,这些都是礼仪。”

  那么佛门的礼和儒家的礼一样么,有什么区别吗?法师一语道破:“佛门的礼就是戒。从戒的内涵说起,戒是最圆满的礼仪。”

  法师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受比丘戒的情景:“当时我们受戒的时候,特别是比丘戒的时候,那个仪轨我这辈子忘不了的。因为那么庄严肃穆,上师在上面,两边是戒场,人非常专注,当时的加持力非常不可思议。”

  受戒有什么好处呢?法师接着说:“好处可多了!我们知道要行善积德,做好人。有的说,做好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受戒、念佛、学佛啊,心里有就可以了,不要形式。不是的这样,戒,是通十方一切有情,甚至三世的,尤其菩萨戒。你做善事,你仅仅对你行善的对象产生影响,对他有好处而已。我们受戒,是影响法界一切众生。你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乃至生生世世发愿持戒,功德更是广大。佛经说,如有人受戒,乃至别人想谋害他,他就是不死。推下悬崖,他站在空中;扔进水里,他会自己浮起来;投入火中,火自动就灭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乃至受戒,在下一尊佛出世,都可能成正果的。一日一夜的戒,功德都非常大的。”

  为何说戒是最圆满的礼仪,有那么大的功德呢?法师从三个层次点出持戒的意义所在。

  第一是做到诸恶莫作,不损恼有情。“戒的根本精神是不损恼有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损恼有情,损是损害;恼是使人烦恼。佛法的戒,是要不损恼所有众生,而不是某个是所有人,对任何单独的一个人不发悲心,就是损戒了。说我今天对这个人不好,不给他什么了,这样不行。一个人对任何众生,不去损恼,这样他也不会成为你的敌人。”

  第二是做到众善奉行。“我们要圆满自己的功德,学一切善法解脱戒,摄善法戒。不光我们现在的功课,还有现在学的经法,佛是一切之至,万法缘起。正遍知,无所不知;摄善,说我们要完美完善自己,内心有德,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人成即佛性。”

  第三层次做到饶益一切有情。“世界上最完美的就是佛,佛是没有敌人的。佛和其他善法不一样的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饶益有情界。不但不损恼,不害一切众生,还要饶益众生,用正法饶益,让众生解脱苦和业。”

  佛教和其他宗教都不同在那里呢?法师提出了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假设一个人,对你不光不损恼,还饶益你,你会觉得他不好么?你还会觉得他对我有企图,要小心自己的口袋吗?如果你真的做到,当我们不会为任何私利饶益众生的时候,当别人感受你的善的时候,他会接纳你。如此,众生都是你的朋友了。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任何的都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对众生都平等地对待。其他宗教也讲戒、礼仪,特别四大根本戒,杀盗淫妄,很多宗教是一样的。但是对象仅仅是人而已,他们并不认为六道众生是轮转的。他不会认识到,‘我’有一天也会是六道的一道,不一定下一世一定是人。这是佛教的智慧,六道轮回的法则。

  即便我们不学儒家,不学世间的习俗,法律也算礼,即便一切法律我都不懂,但是你不损恼有情,你就不会犯法。尤其当你饶益有情的时候,不能损恼一批,再去饶益一批,你要饶益所有力所能及的众生。

  佛化身千百亿,诵经,持戒,讲经,时刻都在观察。哪个众生根器成熟,怎样教化;哪个差一点,怎样去教化。为地狱众生减轻痛苦,他会想尽一起办法。将来我们与众生相处,最根本的准则是我们要发菩提心。我们学一切的礼仪,最不同的地方。要为一切有情,发菩提心,看成自己的父母、爱子,宽容、包容他们。如此这样,做到儒家的忠孝等都不困难了。如果发菩提心,不损恼有情,饶益有情,那么做到这些都不困难了。


  我们说,发菩提心很困难。我现在的行持,落脚在什么地方,总得让我能抓住一点。我毕竟要回家,要面对父母、子女、同事。老板讨厌我,抓我小辫子;同事又给我捅娄子……好像很难,还要做到不损恼、饶益有情,真的很难。而且持戒,家里也不太允许。这需要我们真正落实,如果你们有机会,我建议你们要多受戒,八关斋戒,五戒都行,而且建议要多来寺庙持戒,哪怕五戒受一戒。比如有人天生酒精过敏,我建议你马上持戒,不饮酒戒;有不杀生吃素的,你赶紧持戒不杀生这一条,这样功德也是很大的。当然我们在坐有做受戒的居士,菩萨戒、八关斋戒等。在寺庙受戒,能学到善法,有好的环境持戒,要随喜珍惜。”

 

学礼的入门书

  在家居士修行,从何处下手呢?法师推荐了几本在家居士入门书:《孝经》、《德育古鉴》、《太上感应篇》、《弟子规》和《文昌帝君阴骘文》。

  其中法师特别推荐了《德育古鉴》一书。该书原名《感应类钞》,是清朝康熙年间史洁珵先生所辑,我们北京仁爱基金出版了该书的译本。此书中以历史上的真人实事为例,阐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全书分为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十一类,附录中还有三破、七辩、立命说、净意说、功过格等内容,是实用。

  法师讲了慈教类中一个小故事。古人陈了翁,每天都与家人一起吃饭,男女分开各坐一桌。吃完饭,陈了翁一定会提一个问题,让家人回答。一天他问:“并坐不横肱,何也(和别人坐在一起时为什么手肘不能横摆在桌上呢)?”他的孙女那时才七岁,答道:“恐妨同坐者(为了不妨碍坐旁边的人)。”

  法师说:“这个‘恐’字,真值得细细体味。陈了翁和他的孙女就是佛菩萨再现,他们一起以这样的形式来教育我们。你看,‘恐’字用的多好,它就是持戒的内涵。‘恐妨’,‘妨’就会引发‘恐’。我们现代人现在‘恐’什么呢?唯恐别人不知道我;唯恐别人的钱不能到我口袋;唯恐自己活不到一百岁;唯恐美女追不到;唯恐升官上不去……这些和古人的‘恐’真不一样。我们去体味一下:我们内心恐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经过法师这一番解读,原来这个简单的小故事中竟蕴含有这么深刻内涵哩!

 

法师的新春礼物

  我们幸运得很,法师最后奉献给大家一份珍贵的新春礼物,在家众修学的四条锦囊妙计:观功念恩、代人着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回答大众问题的同时,法师更细致地契合生活阐释了这四条妙计。

  观功念恩:观,观想;念,思维。法师说我们每天说的谢谢就是念恩。哪怕一份米饭,如果观想思维,这饭是经历了撒种、浇水、施肥,加工、装袋、淘米、煮饭这一系列过程,通过众多人力劳动才最终送到我们的餐桌上,这就是观功念恩。当有人问起法师如何忆念师父功德时,法师透露了自己的独家法门:一方面每天记录师父的功德,另一方面每天记录自己的不足。

  代人着想:就是换位思维,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敦伦尽分:意思是认清伦理,做好我们应做的事情。我们作为父亲,就要做到父亲的责任;作为子女,就要尽孝心;作为佛弟子,做佛弟子该做的事情;作为人,要做好一个人的责任。

  闲邪存诚:闲是遮挡封闭,就是不让邪入侵,对任何人都要存诚心。

  别看四句话简单,其实这才是大道至简。如果用起来,对于事业发展、家庭和睦、教育孩子,可谓“无往不利”。

 

结语

  本次法会专门将“礼”作一个话题是有现实缘起的。当前我们社会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代,物质文明虽然丰富了,但由于精神信仰的缺失,精神世界渐渐“礼崩乐坏”,乃至出现了种种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复礼”,即社会道德和秩序重建,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紧迫需求。而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将发挥其独特作用。正如师父所言:“佛教伦理更有着深广的兼容性,其教义基础能兼容物质和精神、世间和出世间等,其内容兼容永恒性和时代性。” 所以佛教伦理将为“复礼”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