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是怎么形成的:[思想]中国上两个世纪衰落源于什么?难道真的是文明有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2:48:18
中国传统文化成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要说儒、法家思想都发源于道家思想,而法家大成则是在吸取了儒家思想之后的事情了!
  儒家思想提倡标本兼治,施行德政,兼用刑罚!法家思想则走了极端。法家之所以走极端,则来自儒家的“礼”。儒家三圣荀子认为“人性有恶”,因此把“礼”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认为“礼”要作为法律强制执行才有效果,这就是法家思想走极端的根源,
  秦国运用法家思想改革强国,特别是秦始皇,在得到荀子的两位高徒李斯和韩非之后,以法治天下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帝国。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帝国,可能是过度重视统一吧!在运用法家的同时,用焚书坑儒的手段开始了统一国人思想的脚步。《易经》的乾卦中有亢龙有悔、物极必反的提示,任何一种理论走了极端,其负面效果就会被放大,这是自然法则,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由此庞大的秦帝国因严法酷刑两世而亡。
    
  汉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在早期偏重于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不扰民、不强征课税,使民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在文景之治达到鼎盛,但无为而治的负面效果也呈现出来,官无为则豪强崛起,于是地主恶霸横行甚至威胁国家政权。
  至汉武帝吸取了儒家思想,儒家崛起则必然引发法家崛起,儒法本是一体的,内以仁德教化国民,外以兵、法惩恶平叛。
  孔子说治国三要: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其中足兵作为排行第一的要务,但是退而求之,则足食为治国第一要务,再退而求之治国的根本则是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了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要确定不同的治国要务,这就是辩证法。而要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则这三点缺一不可。要说汉朝最伟大的君主要算光武帝刘秀,因为他让这三条都得以实现。正因为汉朝的伟大,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石,在那时候以契丹簇为代表的民族溶于中华,成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统一的民族——汉族!
  也正是从汉朝开始,在儒家“有教无类”、“天下为国人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倡导下,出现了“孝廉”举荐制。打破了贵族专政的政治体系,这一制度也一直延续到隋唐。
  也正是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使得汉唐文化一脉相转,以至于在隋朝出现了科举制。而科举制则一直延续到今日。中华文化在隋唐达到了鼎盛,至元宋时期开始走上极端。究其原因则是在外族融入过程中导致文明出现混乱所致。魏晋之后出现五胡乱华,而到隋唐采取安抚政策而出现极度包容的政治氛围,而唐朝的衰落恰恰是外族引发安史之乱所致。唐帝国的崩溃引发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以军阀起家的宋太祖则开启了文人治国的世界先河。严控军权从根本上杜绝了军阀的崛起,由此也让中国在宋朝之后基本杜绝了兵变。但其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宋朝军人不得参政,就是过问一些皇太子要立谁的问题那也是要杀头的,军人就是摆放在战场的棋子,让你进你就进攻,让你退你就无条件的撤退,岳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军事将领是不能拥有自主权的。这一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宋朝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由于以前的经验教训,文官治国导致宋明再无汉唐在军事上的成就,但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儒家思想也开始发生大转变,理学思想开始萌芽。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思想的缺陷很大,违背了孔孟“食色性也”的本性观,在孔孟认为人欲与天理浑然一体,是密不可分的,世间万物优胜劣汰不能认为是残忍,而是一种自然法则。人要吃、要喝、要找配偶繁殖后代是人性,好色、好食、喜欢穿华衣都是自然天成的欲望,世界万物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来的,即使一头野兽也知道把食物储藏起来以备用,你能说他贪婪吗?
  而宋朝理学则违背了中庸法则,将天理与人性分解成两个对立面。在理学思想里,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天理,超过这个基本要求是人欲。因此在这种思想下,吃饱就可以了,穿暖就可以了,取个老婆繁殖后代就可以了。吃美食、着华衣、骄奢荒淫都是违背天道。也正是在这个时代,科举达到了疯狂,宋朝科举开始了只读圣贤书的八股文取士时代,也正是在这一时刻,贞节牌坊、忠烈牌坊遍及中华大地。也正是这一时代,女权彻底丧失,裹足之风盛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理学思想的正面效果显而易见,使人们在追求天理(真理)的路上会更加注重论点和论据的逻辑性,这就导致宋朝的经济与科技得到空前的大发展,火器、活字印刷、纸币等都是这个朝代的产物。宋朝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火器的朝代,他凭借强大的海军和火器的运用打败了北方的“金”,但元朝也正是利用这些最后使他灭亡。
    
  明朝是一个奇特的朝代,说他奇特是他的大起大落,他将中华文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很快又跌落下来。究其原因是政权腐败使国力不济所致。
  大家都知道明朝开始海禁,明太祖建国之初,由于北方的蒙古势力没有彻底消亡,而使明朝不能顾及海洋,终究那时候来自海洋的威胁远远小于北方,在这种形势下,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了海禁。至明成祖朱棣,由于国力的强盛开始注重海洋,组建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六下西洋,他儿子由于国力不济,只坚持了一次下西洋的活动,这就是七下西洋的来历。但明朝下西洋是一种官僚经商的垄断行为,明朝与葡萄牙、西班牙一样,将海洋的自由贸易权收归于皇权,都遏制民间自有资本的发展,也导致这个三个国家呈现同样的结果,大起大落盛极而衰。
  但明朝在科技、军事上的成就在明成祖时期达到鼎盛,明成祖病死于对蒙古的讨伐中,其陆军实力非常强盛。而郑和舰队的实力却超越了世界其他国家海军的综合实力。明朝的科技开始与西方融合,相关著作比比皆是。明朝出现了具有现代大学机制的书院,在书院里西方有识之士可以讲授自己的理论观点。明朝中期开始出现内阁,议政权掌握在内阁成员手中。一个曾经海禁的国家为何有如此伟大、开阔的胸怀呢?从这里我们能看到明朝的海禁完全不同于政治、文化极度封闭的清朝,明朝海禁是军事力量无奈的选择,而清朝的海禁他要禁锢的不单单是大海,而是要禁锢中华的灵魂!
    
  但我们要看到,在中国儒家思想中,轻商的情节一直存在,时至今日,我们也要充分认识轻商情节的对与错!
  在如今资本泛滥把持国政危害国家的事例很多,遏制资本垄断政治的斗争会一直持续下去,而遏制资本就是一种轻商的表现。
  孔子一直提倡中庸,中庸就是要避免走极端。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给万民造福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当然,即使不参政能把一个家管理好也算是从政,这样的观点在《论语》中是有记载的!经商可以齐家但是不能治国、平天下。只有具有崇高理想为人民服务的贤德之人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那么孔子是不是一棒子把商人和资本家都打死呢?当然不是了!
  孔子认为治国分三个步骤:庶、富、教!庶是要繁衍人口,富是要发展经济,教是要让人民三观正确!在孔子看来,发展经济使人民富裕也是必要的条件,只有让人民富足才能实现教化。这说明在儒家思想中,轻视商业活动并不是遏制资本发展。但是发展经济与控制资本要有一个度,实际上这个度可适用于任何领域。
  例如军事,就用宋朝为例,宋朝科举是八股文,不读圣贤经典就无法参加科考。而宋朝武官不能参政,那么是不是说儒家思想遏制军事发展呢?但我们也知道孔子说过足兵、足食、民信之是治国要务,可见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也极为重要,但是要遏制军事力量参政,兵者国之利器,参与国事就会把持朝政而肆无忌惮的的胡作非为。
  继续以宋朝为例,宋朝科举盛行,理学产生,是不是说宋朝是最遏制商业的朝代呢?显然不是,宋朝的经济恰恰非常繁荣。这就说明商人们可以发展经济,但是不能参与政治。否则物极必反,一旦参与政治就会把持政治话语权而危害国家!
  所以,儒家的轻商情节并没有错,但是轻商不是让你抹杀经济发展,更不能抹杀科技的研究与运用。孔子见到一位老者用最笨重的办法挑水灌田,孔子说有机械和牛马你为什么不用呢?你干一天的活它们一两个时辰就完成了呀!老人耻笑孔子说:运用智慧则高智慧的管理者就出现了,如此类推,高智慧的管理者出现则高智慧的犯罪分子也就出现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孔子听完回来后许久不语,弟子问他何故,孔子说:被一个老者驳斥,不过他的话也很有道理呀!
  这个故事道出了孔子的悲伤,孔子明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你的理论多完美,而总有人能钻你的空子。因此孔子一生只述不著,只是收集整理了《春秋》,给《易经》做辞,而最值得人深思的是,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只对两人传授《中庸》,这两位后人将《中庸》汇集成书,虽然字并不能达意,但孔子的《中庸》依旧能警示后人要看清历史(这就是整理《春秋》的含义),永无休止的学习和变化(这就是为《易经》做卦辞的目的,易经的“易”就是变化的意思),要永远记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
    
  如果能看明白《中庸》,难道我们还不能找不出满清导致文明衰落的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