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看直播一卡一卡的:以色列地图与以色列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59:39
以色列地图
 世界政区图
世界时区图
欧洲
亚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非洲
国 名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
面 积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但由于1948-1973年间爆发了四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1994年5月和1995年2月以分别从加沙和所占约旦领土撤军。从1995年10月起至年底,以军先后撤出位于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凯勒基利亚、伯利恒、拉姆安拉等六城市。1997年1月,以撤出希伯伦市80%地区。1998年10月,以巴签署怀伊协议,规定以从约旦河西岸13.1%的地区撤军。1999年9月以巴签署执行怀伊协议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但该备忘录迄未得到全面执行。2005年8月,以实施“脱离计划”,单方面从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区撤出犹太定居点和军队。现在以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
人 口690万(2005年中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为526万,占76%(约占全世界1300万犹太人的40%),阿拉伯人为135万,占20%、另有少量德鲁兹人和贝都因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4人。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中大部分信奉犹太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首 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1980年7月30日,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全部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市人口约70.5万(2004年统计)。平均气温16℃。
国家元首总统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2000年8月1日就任。
重要节日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犹太新年(约公历9月)、赎罪日(约公历10月)、住棚节(约公历10月)、逾越节(约公历3、4月)、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5月)、独立日(约公历5月)。
简 况位于亚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岸线长度为198公里。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左右。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建立“犹太民族之家”。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政 治2001年2月,利库德集团主席阿里埃勒·沙龙在总理特别选举中获胜,当选以第29任总理。2003年1月,沙龙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再次获胜,当选第30任总理,与变革党、全国联盟党和全国宗教党组成联合政府。2005年1月,利库德集团与工党及圣经犹太教联盟组成新的执政联盟。11月,因工党退出,联合政府解体。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组建前进党。12月,以议会解散,定于2006年3月28日提前举行大选。沙龙担任看守内阁总理。2006年1月4日,沙龙突发中风入院,昏迷不醒,原副总理奥尔默特被任命为代总理。
【宪法】没有正式的成文宪法,仅有《议会法》、《国家土地法》、《总统法》、《政府法》、《国家经济法》、《国防军法》、《耶路撒冷法》、《司法制度法》、《国家审计长法》、《人的尊严与自由法》和《居住法》等一些基本法。
【议会】是以色列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选举总统、议长等。下设由议员组成的一些常设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一院制,由120名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每4年选举一次,在第4年的犹太教历8月的第三个星期二举行。选举采用一票间选,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参加竞选,选民只需将选票投给各自支持的政党,获得2%以上选票的各政党根据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得票最多的政党主席即当选总理,负责组阁。2005年12月,以第16届议会解散,新一届议会选举订于2006年3月28日举行。
【政府】2005年11月,工党退出执政联盟,看守内阁由前进党和利库德集团组成。2006年1月,利库德退出看守内阁。目前看守内阁完全由前进党组成,主要成员有:代副总理兼工贸部长、财政部长、内政部长和社会福利部长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外交部长兼移民吸收部长和司法部长齐皮·利夫尼(女)(TZIP LIVNI),国防部长沙乌尔·穆法兹(SHAUL MOFAZ),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兼科技部长罗尼·巴龙(RONNIE BAR-ON),住房与建设部长兼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长齐夫·波依姆(ZE'EV BOIM),卫生部长兼内格夫和加利利发展部长雅可夫·埃德利(YA'AKOV EDERY),公共安全部长兼环境部长吉东·埃兹拉(GIDEON EZRA),总理府事务部长查黑·哈内戈比(TZACHI HENEGBI),旅游部长兼通讯部长亚伯拉罕·赫尔西森(ABRAHAM HIRSCHSON),交通部长兼教育、文化和体育部长梅厄·谢特里特(MEIR SHEETRIT)。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6个区,30个分区,31个市,115个地方委员会,49个地区委员会。
6个区及首府分别为:
耶路撒冷区 耶路撒冷(JERUSALEM)
特拉维夫区 特拉维夫(TEL AVIV)
中央区 拉姆拉(RAMLA)
海法区 海法(HAIFA)
南部区 贝尔谢巴(BEER-SHEBA)
北部区 拿撒勒(NAZARETH)
【司法机构】最高法院、地区法院和基层法院三级制组织系统,此外还有专项法庭、宗教法院和劳资法院。最高法院院长阿哈龙·巴拉克(HARON BARAK)。
【政党和组织】以色列政党繁杂,有20多个政党,且不断变化。主要有:
(1)前进党(KADIMA):2005年11月由沙龙组建,成员大多来自原利库德集团。该党尚未建立完整的基层组织,也没有正式党纲。党主席为埃胡德·奥尔默特。
该党主张推进以巴和平进程,划定以巴永久边界,为此不排除一切手段,包括再度采取单方面行动或割让部分土地。在经济和社会问题上,该党主张奉行中间路线。
(2)利库德集团(LIKUD):1973年9月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拉姆党、人民党、国土完整运动等党联合组成。1977年和1981年两次大选获胜执政;1984年和1988年两次同工党组成联合政府。1990年6月与其它一些宗教党组成新政府。1992年大选失利后成为在野党。1999年10月沙龙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并于2001年2月,当选总理。2003年1月,利库德集团在提前举行的第十六届议会选举中获38席,沙龙连任总理。2005年8月,沙龙强力推行“脱离计划”,造成党内分裂,沙龙带领一批支持者于11月退出利库德,另组前进党,使利库德集团力量受到严重削弱。12月,内塔尼亚胡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
利库德集团奉行“以安全换和平”政策,在以巴问题上立场强硬。但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该党政策也在作适当调整。经济方面,该党主张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积极推行私有化经济政策,以其加速经济发展。
(2)变革党(SHINUI):成立于1983年,党员主要是有自由思想、民主观念的西方犹太人,是一个主张自由、民主、犹太复国主义、寻求和平的世俗政党。主席是以新闻界著名人士约瑟夫·拉比德(YOSEF LAPID)。在第16届议会中占15个席位。
(3)全国联盟党(NATIONAL UNION):1988年由退以将军雷哈瓦姆?兹埃维组建的极端保守右翼政党。1999年选举前雷哈瓦姆?泽维组建了新党全国联盟党,获4席。2001年10月,时任旅游部长的泽维被巴人在耶路撒冷谋杀,由该党议员本尼?埃龙(BINYAMIN ELON)接任旅游部长和该党主席。2003年1月大选中获7席。2004年11月,全国联盟宣告分裂,分成“我们的家园-以色列(YISRAEL BEITEINU)”和“祖国-复兴(MOLEDET-TEKUMA)”两部分。
该党政治立场极端强硬,反对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中东问题。主张实行自由经济,减少政府干预,支持政治与宗教分离。
(4)全国宗教党(NATIONAL RELIGIOUS PARTY):1956年由精神中心党和中心工人党合并而成。曾多次参加以工党为主的联合政府。1992年大选后,作为反对党和利库德集团一起不断对工党左翼执政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该党政治立场强硬,反对建立巴国或巴实体,反对任何领土让步和迁移犹太定居点。在第16届议会中占6个议席。主席埃菲·埃坦姆(EFFIE EITAM)。
(5)以色列工党(ISRAEL LABOUR PARTY):1930年成立。1948-1977年执政,1984年后多次同利库德集团联合执政。1992年2月,伊扎克·拉宾当选工党主席, 并于6月在第13届议会选举中获胜,工党再次执政,拉宾任总理。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身亡,佩雷斯再次成为工党领袖。1996年大选失利沦为在野党。1997年5月,巴拉克当选工党主席。1999年5月,巴拉克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出任总理。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辞去总理职务。在2001年2月举行的总理特别选举中,巴拉克负于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并辞去工党主席职务,佩雷斯当选工党主席。3月工党加入利库德集团民族团结政府。12月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当选为第8任主席。2002年10月,本-埃利泽宣布工党退出联合政府,导致沙龙政府倒台。11月17日,阿姆兰?米兹纳(AMRAM MITZNA)击败本-埃利泽当选工党新领导人。在2003年1月提前举行的议会大选中,工党仅获得19席。2003年5月4日,由于工党内部斗争等原因,米宣布辞去工党主席职务,暂时由工党元老佩雷斯担任工党代主席。2004年2月3日,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决定,由佩雷斯担任工党临时主席18个月。2005年1月,工党与利库德集团、圣经犹太教联盟组成新的执政联盟,工党在新政府内获得8个部长职位。11月,阿米尔·佩雷兹(AMIR PERETZ)击败佩雷斯当选工党主席,工党退出联合政府,导致沙龙联合政府倒台。12月,佩雷斯退出工党,并声明支持前进党。
工党在以巴问题上立场温和、务实。在社会领域,工党主张社会公正和平等,实现宗教与世俗、东方犹太人与西方犹太人、以色列犹太人与阿拉伯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解与融合。
(6)沙斯党(SHAS):1984年成立的代表东方犹太人的正教派犹太人政党。主席为埃利·伊沙依(ELI YISHAI)。该党主要关心本党及其选民在宗教、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利益,在以巴冲突等问题上立场较温和、灵活。在宗教上持正统派的立场。1984~1998年一直参加联合政府。在1999年大选中获17席,并参加工党执政联盟。2001年3月,加入利库德集团和工党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2003年大选中获11席,未参加联合政府。
(7)社会民主党(YAHAD):2003年12月,由梅雷兹党(MERETZ)、沙哈尔运动和“民主选择”党联合组成,是温和派左翼政党。在第16届议会中占6席,为在野党。主席为尤西·贝林(YOSSI BEILIN)。
(8)移民中的以色列(YISRAEL BA'ALIYA):1996年大选前由前苏联移民组建的移民党。在第16届议会占2席,大选后宣布同利库德集团合并。主席为纳坦·夏兰斯基(NATAN SHARANSKY)。该党政治立场中间偏右,在和谈问题上一般采取灵活、务实立场。
(9)圣经犹太教联盟(UNITED TORAH JUDAISM):该党是1992年第13届议会选举前,以色列正教党和圣经旗帜党两党合并组成的。在第16届议会中占5席。该党政治立场强硬,主张在被占领土上扩建定居点。在宗教问题上,该党主张宗教进入国家生活,要求增加宗教教育经费,认为只有正统犹太法学博士主持其皈依仪式的人才能被承认为犹太人。
【重要人物】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总统。1945年生于伊朗,1951年移民以色列,获希伯来大学经济和历史专业学士学位。早年投身政治活动,曾任希伯来大学加哈尔党(利库德党前身)学生组织主席。1969-1981年两度出任马拉凯市市长。卡为利库德集团成员,1977年至2000年任以第九至第十五届议会议员,曾任议会外交与国防委员会委员。卡还多次出任政府要职,1981-1992年历任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部长及运输部长等职。1996-1999年任副总理兼旅游部长。2000年7月31日当选以色列第八任总统,8月1日宣誓就职,任期7年。
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总理。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曾就读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专业。。1948年参加以独立战争,时任连长,后长期在以军任职,历任军训部长,南部军区司令等职。1973年辞去军职,竞选议员,同年9月参与组织右翼联合阵线――利库德集团,历任农业部长(兼定居点委员会主席)、国防部长等职。1982年6月策划、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1983年因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被揭露而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任不管部部长。1984年起至1999年,历任工商部长、住房部长、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外交部长等职。1999年9月出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1年2月6日,当选为以色列第29任总理,2003年1月连任。2005年12月任看守内阁总理,但因突发中风,手术后一直昏迷,总理职务由原副总理奥尔默特代行。
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代总理。1945年生于以色列,毕业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心理学、哲学和法学学士学位。1973年,首次当选利库德议员并7次连任。1981至1988年担任议会外交事务和安全事务委员会委员,并曾担任财政、教育及国防预算委员会委员。1988年至1990年任少数民族事务部部长。1990年至1992年任卫生部部长。1993年至2003年,两次出任耶路撒冷市市长。2003年2月起任以色列副总理兼工业、贸易、劳工与通信部部长。2005年随沙龙加入前进党。2006年1月4日,以总理沙龙突发中风入院后,被任命为代总理。
齐皮·利夫尼(女)(TZIPI LIVNI):1958年7月5日生于以色列。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法学学士,律师。1980年至1984年供职于摩萨德。1996年至1999年政府企业管理局司长,负责国有垄断企业的私有化工作。1999年当选利库德党议员。2001年任地区合作部长,2001年至2002年任不管部长,2002年任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长,2003年任移民吸收部长,2004年起兼任住房与建设部长、司法部长。2005年1月政府改组后,任司法部长和移民吸收部长。2005年11月追随沙龙加入前进党。2006年1月18日,被代总理奥尔黙特任命为外交部长兼移民吸收部长和司法部长。
经 济经济为混合型,比较发达。农业、工业、科技及军工等部门技术水平较高。私人企业比重较大,但政府对主要部门控制严格,许多大的企业都由国家控制或监管。合作经济主要以农村中的基布兹(集体社)和莫沙夫(合作社)为主。1985年实行“经济紧缩计划”,1986年起政府开始通过出售政府控股企业的股票推行私有化政策。1987年开始经济改革,私有化进程迅速发展,政府通过出售股票增加收入85亿新谢克尔。经过几年的经济调整,1991年经济开始出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但近年来,以经济增长乏力。自2001年起,持续不断的以巴冲突和美国经济不景气严重影响以经济。2002年,以工业品出口和旅游收入大幅萎缩,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续下降。伊拉克战争后,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2004年主要经济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
5368.52亿谢克(约合1170亿美元)
GDP增长率
4.3%
人均GDP
77402谢克(约合17300美元)
通货膨胀率
1.2%
外汇储备
257亿美元(2003年)
对外贸易总额
742亿美元
进口总额
405亿美元
出口总额
337亿美元
货币名称
新谢克尔(4.5新谢克尔约合1美元)
 
(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
【资源】矿产资源较贫乏。主要有钾盐、石灰石、铜、铁、磷酸盐、镁、锰、硫磺等。国土森林覆盖率5.7%,总面积为127万杜纳亩(1杜纳亩约合1.4市亩)。
【工业】能源及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主要发展能耗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工业部门门类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宝石加工,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生物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钻石加工等领域达到世界尖端水平。注重对科技研发的投入,2004年,全国共投入研发资金43亿美元,占GDP的4.2%。(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英国经济季评)
【农、牧、渔业】2003年农业总产值160亿新谢克尔。从事农业人口为7.17万。农业出口总额为6.3亿美元。农业组织结构以莫沙夫和基布兹为主,全国有莫沙夫458个,人口22.2万;基布兹290个,人口11.6万。全国耕地面积427.4万杜纳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92万杜纳亩。主要农作物、畜产品及渔业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2000 2001 2002 2003
水果134.2 126.9 121.2 113.1
蔬菜116.4 110.7 119.6 123.7
小麦9.6 16.2 17.8 19.5
棉花 4.25 5.78 4.75 4.73
鲜奶(万升)114.9 119.1 117.5 114.2
鸡蛋133 126 134 161
牛肉87.6 63.8 64.4 81.3
禽肉41.6 45.1 45.7 45
鲜鱼3.62 3.47 3.75 4.11
(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
【旅游业】旅游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赚取外汇的一个主要来源。以幅员虽小,但有独特的旅游胜地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前往游览观光。90%以上的游客来自欧洲和美洲,其他的来自世界各地,包括通过约旦河桥和埃-以边境进入以境内的阿拉伯各国的游客。美“9·11”事件后,以旅游业受到重创,游客较事件前骤降45%。2004年外国来以旅游者总数共150万人,较上年增长41%,当年旅游业收入9.85亿美元。至2004年底,共有各类旅馆335家,旅馆房间数约5万间,床位125454个。(资料来源:同上)
【交通运输】陆、海、空运输业发达。其中陆地运输的货物占一半,船舶和航空运输各占四分之一。国内公路运输发达,公共汽车和载重汽车是主要运输工具。国际运输以海法港和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为主。2003年交通运输情况如下:
铁路:总长度为615公里,主要铁路干线为海法-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线。客运量1982万人次,货运量773.1万吨。全行业总收入为5.42亿新谢克尔,其中货运占27.5%,客运占65%。从业人员1550人。
公路:总长度17202公里,特拉维夫、海法与耶路撒冷之间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全国有各类机动车198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152万辆,货车33.7万辆,出租车1.57万辆。公共汽车1.16万辆。
水运:共有各类船只53艘,总吨位183.4万吨,离岸船只5645艘次,货物装卸总量4691万吨,客运量13.2万人次。主要港口有海法、阿什杜德和埃拉特。
空运:着陆飞机25425架次,客运量684.2万人次,货运量30万吨,处理国际邮件8054吨。全行业总收入为191亿新谢克尔。与北美、欧洲地区主要城市及埃及、约旦、肯尼亚、南非、土耳其、日本和中国等有定期航班。主要机场有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埃拉特机场和杜夫机场。主要航空公司有以色列航空公司(EL-AL)。(资料来源:同上)
【邮电通讯】邮电通讯业较发达。2002年全国共有邮局网点739家,处理各类邮件7.1亿件(其中国际邮件3900万件),各类包裹171.5万件(其中国际包裹为31.1万件),电报29.1万封。2000年,全国有固定电话用户302万,公用电话2.2万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户有电话47部。邮电部门收入20.94亿新谢克尔,通讯部门收入211.58亿新谢克尔。(资料来源:同上)
【财政金融】2004年外汇储备257亿美元,政府财政赤字为204亿谢克尔(约4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8%,政府税收为1462亿谢克尔(约342亿美元)。(资料来源:同上)
【对外贸易】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国内资源缺乏,因此,以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本国对大部分产品的需求,而以出口高、尖、精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推动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生产的半数用来出口。以周边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由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贸易受阻。因此,以集中力量打入远方市场,26%的出口物资运往欧洲联盟各国,38%运往美国,18%运往亚洲。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的比重。2004年以进出口总额为74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405亿美元,出口额337亿美元,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0%、21%和17%。贸易赤字为68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有23个。先后与美国、欧盟、加拿大、斯洛伐克、捷克、土耳其、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工业产品可以免税进入,农产品享受优惠关税待遇。以享有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芬兰、新西兰等国提供的普惠制(GSP)待遇。2003年对外贸易商品构成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主要进、出口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
商品构成
出口额
进口额
一、初级产品
0类 食品及活动物
884.3
1611
1类 饮料及烟类
148
182.8
2类 非食用原料
621.5
737.7
3类 矿产燃料、润滑油和相关产品
138
3244
4类 动植物油、脂及蜡
1.9
85.4
二、工业制品
5类 化学成品及有关成品
5315
3618
6类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13444
11343
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
8683
9863
8类 杂项制品
2826
2849
(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
2003年以色列对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不含钻石贸易)(百万美元)
出口 进口
美国12088 5330
德国1123 2731
英国1224 2283
荷兰1085 1196
意大利772 1398
法国684 1182
比利时-卢森堡2325 3209
西班牙525 624
印度717 888
俄国220 618
(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
【外国援助】1948-1989年美国总共向以提供了466.6亿美元的援助,其中一部分为赠款。1990年10月美国会批准追加7亿美元的紧急援助。1991年1月德国向以提供了7.32亿美元的援助。1991年3月,欧共体宣布向以提供2.1亿美元低息贷款。2002年,美国向以提供27亿美元援助,其中包括21亿美元军事援助;此外,美还向以提供2.28亿美元用于打击恐怖主义。2003年,美向以提供9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和10亿美元的补充军事援助;另外,为补偿伊拉克战争给以造成的损失,美向以提供了10亿美元。2004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26.8亿美元军事和经济援助,3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
【人民生活】政府实行高福利高消费政策,对一些基本商品实行补贴。医疗保健较为发达。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医院354家,病床40,116张,平均每千人6张。2004年人均月工资6616新谢克尔,约合1470美元。2004年,男性平均寿命为76岁,女性为79岁。
军 事 国防军正式建于1948年5月26日,其前身是二次大战中的“犹太旅”和“犹太突击队”。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为国防委员会,由总统、总理以及国防、外交、内政、财政、运输、通讯部长和总参谋长组成,总理任主席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战时成立以总理为首的战时内阁。国防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国防部长行使总司令职权。总参谋长负责训练和作战指挥。实行义务兵役制,年满18岁男子服役3年,女子2年。此外,所有55岁以下男公民和24岁以下女公民每年必须服役45-60天。现役部队18.7万人,紧急时可动员63.1万人。陆军14.1万人,动员后可达52.1万人,编成3个军区,15个师(3个现役重型装甲师,9个预备役装甲师和3个边防守备师)和18个现役及预备役独立旅。空军3.65万人,动员后可增加到9.05万人,编有11个空军基地,57个飞行中队,其中有29个作战飞行中队。海军0.95万人,动员后可达1.95万人,编有3个海军基地,7个舰艇中队,拥有各型舰艇67艘。2001年8月,以色列成功地进行了箭-2反导系统测试,该系统由美国资助,是世界上唯一的实战型反导系统。2003年以军事预算为494亿新谢克尔(约合104亿美元),其中包括美国军事援助21亿美元。同年,以军贸额达30亿美元。
教 育政府重视教育事业,5-16岁儿童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育至高中毕业。凡未满18岁且未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还必须参加专门的补习班。著名的高等院校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巴伊兰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等。以共有中小学校2994所(包括专门实习班),综合性大学7所。2003年各类大专院校在校生约26万人,其中本科生166000人,研究生40000人,其它约50000人。
新 闻 出 版新闻出版业较发达,发行的报刊杂志总数约为1188种,其中36种日报,17种为希伯来文,其余为阿文、英文、法文等。主要报刊有:《国土报》(HA'ARETZ),创刊于1918年,希伯来文日报,无党派报纸,发行量约5.5万份;《晚报》(MZ'ARIV),创刊于1948年,希伯来文晚报,基本支持政府立场,发行量15万份;《新消息报》(YEDIOTH AHRONOTH),创刊于1939年,希伯来文晚报,支持利库德集团,发行量30万份;《耶路撒冷邮报》( THE JERUSALEM POST),创刊于1932年,英文日报,反映政府观点的半官方报纸,发行量5万份;《团结报》(AL- ITTIHAD),阿拉伯文日报,以共产党机关报。
【通讯社】犹太通讯社(JTA),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通讯社(INA),1923年成立,每天发希伯来文电讯稿,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联合通讯社(ITIM),1950年成立,设在特拉维夫。
【广播电台】以色列广播局,1948年成立,总部设在耶路撒冷,每天用希伯来、阿拉伯、英、意第绪、俄等17种语言对国内、外广播“以色列之声”。以色列国防军之声,1951年设立,军方电台,用希伯来语广播。
【电视台】以色列国营电视台:1968年开播,总台设在耶路撒冷,每天播放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彩色电视节目。以色列电视教育中心:1966年成立,主要播放电视教学课程,包括学校课程和成人教育课程。1986年开始建立商业电视网。1994年,政府批准建立了商业电视网,由三家私人机构主持。90年代以来逐步推广使用有线电视,有新闻、电影、音乐电视、体育等几十个新闻性、娱乐性频道,并能收看周围阿拉伯国家、法、德、俄、美、英、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电视节目,共约有50个频道。
对 外 关 系保持与西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维护与美战略盟友地位;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关系;力图实现同阿拉伯国家和解;拓展与非洲、亚洲各国的关系。截止2004年底,以与16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中东问题:以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表示愿意在以巴谈判中做出“痛苦的让步”,但认为地区恐怖主义活动是中东和平进程的最大障碍和威胁,只有在巴方切实承担起中东和平“路线图”所规定的义务,打击“恐怖活动”,取缔恐怖组织的前提下,以才能执行“路线图”规定的时间表和义务。以认为哈马斯是恐怖组织,由其领导的巴政府是“恐怖政权”,在哈马斯放弃暴力、解除武装、承认以生存权和承诺遵守以巴已达成的协议之前,以不会与巴方进行接触和谈判,在必要的时候将继续军事打击和单边行动。
以认为,叙利亚支持和纵容地区恐怖主义活动,因此与叙重开谈判的条件仍不成熟。
伊拉克问题:以色列原与伊拉克关系长期处于相互敌视状态。萨达姆时期,伊反对巴以和谈,主张对以开展武装斗争。伊曾在海湾战争期间向以发射导弹。以支持美占领和改造伊拉克。在伊战后问题上,认为维护伊领土完整及其国内稳定应成为美和国际社会的首要目标,应对伊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开展全方位的战后重建计划。希望伊拉克成立一个不威胁邻国、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的政府。
伊朗核问题:以色列决不接受伊朗拥有核武器,强烈要求将伊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并宣称一旦为此进行的外交努力失败,以将选择其他手段应对。
【同我国关系】两国于1992年1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2年1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维访华,两国签署了建交公报。
2005年3月,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访问以色列,会见了以外长沙洛姆和社会民主党主席贝林,就以巴形势交换了意见。6月,外交部长李肇星访以,会见了以总统卡察夫、总理沙龙、议长里夫林和外长沙洛姆。中方宣布将以列入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9月,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访问以色列,就“脱离计划”、中东进程等问题与以方交换了看法。10月,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访以,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贸易合作的备忘录”等协议,以宣布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11月,外交部副部长吕新华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赴以出席前总理拉宾遇刺十周年纪念活动,并会见了以副总理佩雷斯。同月,两国外交部第9次政治磋商在北京举行。
双方已签署“贸易协定” 、“文化交流协定” 、“民用航空协定” 、“劳务输出协议” 、“体育合作备忘录” 、“教育合作协议” 、“旅游合作协定” 、“邮电通讯合作协议” 、“工业技术研发框架协议”和“关于加强经济贸易合作的备忘录”等。
1994年9月,以色列在上海开设总领馆。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陈永龙。地址:以色列国特拉维夫市本耶胡达大街222号。电话:00972-3-5467277,传真:00972-3-5467251。
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天泽路17号。电话:65327788, 传真:65327781。
【同美国的关系】1948年5月14日与美国建交。两国有着特殊的战略盟友关系,美每年向以提供大约3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2002年10月,布什签署美国会外交授权法,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2005年4月,以总理沙龙访美。美总统布什表示支持以“脱离计划”,并要求以在建设定居点问题上遵守“路线图”规定的义务。沙龙表示无论最终地位协议如何,大型定居点都将被保留在以境内,并指责巴方未能有效打击恐怖活动。6月和7月,美国务卿赖斯两度访以,就“脱离计划”进行协调。11月,赖斯再次访以,并促成以巴就开放拉法口岸等问题达成一致。以副总理兼外长沙洛姆分别于1月、3月和9月三次访美。
【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1947年,前苏联投票赞成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以建国后,苏即与以建立外交关系。1967年“六·五”战争后,苏、以断交。1990年9月30日,苏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和以外长利维在美国会晤后,宣布苏、以两国恢复领事级外交关系。同月,以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0月18日,苏外长潘金访以,正式签署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协议。12月,以宣布承认独联体所有国家,并相继同独联体15个共和国全部建立了外交关系。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苏犹太人达18.5万,1991年又有14.5万苏犹太人移居以,其中不少人被安置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
2005年4月,俄总统普京访以,这是俄总统首次访以。5月,以总统卡察夫访俄,出席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10月,俄外长拉夫罗夫访以,就叙利亚和伊朗核问题与以方磋商。
【同欧洲国家的关系】与欧洲国家有着传统关系。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大多数来自欧洲。类似的政体和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同西欧国家发展关系的基础。由于周边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对以实行经济抵制,欧洲便成为以最亲密的贸易伙伴。1975年以与欧共体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欧洲各国支持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积极参加中东和平进程。
2005年1月以总统卡察夫访问波兰,出席奥斯维新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2月,德国总统和挪威首相访以。德国总统在以议会发表演讲时表示,德国必须正视并处理反犹主义问题。同月。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访以,这是北约秘书长首次访以。5月,以总统卡察夫访问德国。6月,卡察夫访问西班牙,纪念两国建交20周年。7月,以总理沙龙访法,与希拉克总统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形势交换了看法。10月,以总统卡察夫出访立陶宛、拉脱维夫和爱沙尼亚。10月,捷克总统访问以色列。11月,塞尔维亚总统访以。12月,马其顿总理访以。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专员索拉纳于1月、8月和9月三次访以,与以领导人就以巴形势和“脱离计划”交换意见。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以建国后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四次战争,侵占了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使其实际控制领土约达到1947年分治决议规定的两倍。
埃及:1979年3月,以同埃及正式签订了和平条约,两国结束了战争状态。1980年2月,双方互派大使。1989年3月,以撤出西奈半岛最后一块埃及领土塔巴地区。2000年11月,为对以色列以武力镇压巴勒斯坦平民表示不满,埃及召回驻以大使巴赛尼。2002年2月,以驻埃大使向埃及总统递交了国书,标志两国关系转暖。但埃宣布降低与以关系,切断除外交关系以外的政府交流,以抗议以军入侵巴勒斯坦。2005年3月,埃驻以大使到任。4月,以外长沙洛姆访埃,寻求埃方在改善以同阿拉伯国家关系上的协助。6月,埃及外长盖特访以,以副总理佩雷斯访埃,就“脱离计划”有关事项进行协商。以埃签署了一项为期15年,价值25亿美元的向以出口天然气的合同。
巴勒斯坦:1993年9月13日,以同巴解相互承认并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1994年5月4日,以巴在开罗正式签署关于巴勒斯坦在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的执行协议。1997年1月15日,以巴签署《希伯伦协议》,以撤出希市80%地区。1998年10月23日,巴以在美签署怀伊协议,规定以从约旦河西岸撤出13.1%的土地。12月15日,巴全国委员会通过修宪决议,删除其中的灭以条款。1999年9月,双方就执行怀伊协议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9月13日,启动了最终地位谈判。但因双方在攸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而进展不利。2000年9月起,双方爆发暴力冲突。2001年1月,沙龙政府上台后奉行“安全优先”政策,2002年6月正式决定在西岸地区沿1949年停火线修建“隔离墙”。8月,工程正式开工。截至2004年底,“隔离墙”已完工约240公里。
2003年3月19日,阿拉法特正式任命阿巴斯(阿布?马成)出任新设立的总理一职,以巴恢复中断一年多的安全对话。5月,以总理沙龙和巴总理阿巴斯在耶路撒冷举行会晤。以宣布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但同时设置了十四项保留条件。6月,美国总统布什、以总理沙龙和巴总理阿巴斯在约旦亚喀巴举行三方会谈并发表声明:沙龙表示,承认巴建国的权利,支持以巴和平相处;承诺拆除西岸的犹太人非法定居设施。2003年底,以色列总理沙龙以巴方不履行中东和平“路线图”所规定的打击巴恐怖组织的义务为由决定调整和谈战略,实行“单边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如下:(一)以将在2005年前一次性撤出加沙和部分约旦河西岸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及驻军。(二)以继续“在陆地上监督加沙,完全控制加沙领空,以及在加沙地带附近海域进行军事活动。以将保留自卫权利,包括采取预防措施。”(三)维持以军在加沙和埃及边境驻扎,必要时扩大军事活动的范围。(四)继续修建“隔离墙”。(五)保证所撤出地区基础设施正常运转,维持以巴现有经济关系。(六)支持国际组织向巴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七)在巴方采取切实履行“路线图”计划中规定的“反恐”义务并实行内部改革的前提下,可考虑重启以巴和谈。巴方敦促以将“单边行动”作为履行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从巴被占领土全面撤军的一个步骤。为确保撤离行动的顺利实施,5月至10月间以军先后在加沙实施了代号“彩虹”、“赎罪日”等大规模军事行动,打死百余名巴武装人员,并“定点清除”了“哈马斯”创始人亚辛及该组织二号人物兰提西。巴武装派别也采取报复行动,在以境内实施十多起自杀性爆炸事件,并对犹太定居点发动100余次火箭袭击,造成大量以平民伤亡。
2004年11月,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病逝。巴以关系出现转寰。2005年1月,阿巴斯当选巴权力机构主席,以表示欢迎。2月,沙龙同阿巴斯在埃及会晤,承诺停止针对对方的一切暴力活动。3月,巴内部各派别宣布,将保持巴以之间的“平静期”。巴以双方随后就“脱离计划”多次接触,以向巴方移交了西岸城市杰里科和图勒凯尔姆的安全控制权,并释放了部分巴囚犯。8月,以开始实施从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区撤离定居点和军队,得到巴方配合。9月,“脱离计划”顺利完成。11月,在美方斡旋下,巴以就开放加沙南部拉法口岸达成一致。
2006年1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巴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后,以表示哈马斯是恐怖组织,由其组成的政府是“恐怖政权”。在哈马斯放弃暴力、解除武装,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和承诺遵守以巴之间已达成的协议之前,以不会与巴政府进行接触。
约旦:1994年7月25日,以色列和约旦在华盛顿签署和平条约,宣告结束两国长达46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同年11月,以、约建交并互派大使,实现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2005年3月,约旦外交大臣穆尔基访以,这是四年来约旦外长首次访以。
黎巴嫩:1982年6月,以入侵黎巴嫩,1985年6月撤出时在黎南部保留约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扶植约3000人的“南黎军”,并经常同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武装发生冲突。1998年4月,以内阁通过决议,提出愿有条件地执行联合国425号决议,从黎南部撤军,但要求黎在安全问题上做出承诺,遭黎、叙拒绝。1999年7月,以总理巴拉克表示,以将在一年之内完成从黎南部的撤军。2000年5月,以军顺利完成从黎南部撤军。但黎、叙坚持以应撤出谢巴地区。2005年,双方仍时有冲突。9月,以向黎交还了一具真主党武装人员尸体,及一名关押在以监狱内的黎籍刑事犯。
叙利亚:1991年11月,以议会通过“捍卫戈兰高地法”。1992年9月,以首次表明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也适用于戈兰高地,之后,以叙和谈断断续续地进行。1996年,叙以谈判中断。1999双方恢复了中断近四年的谈判,但未取得突破。2001年2月沙龙当选以总理后,提出无条件恢复谈判的要求,叙予以拒绝。2002年2月,叙总统巴沙尔表示叙愿就戈兰高地问题与以达成和平协议。2003年5月,以总理办公室证实:伊拉克战争前,以与叙在约旦进行了接触,但以方拒绝叙方立即重开谈判的建议。2004年初,以总统卡察夫邀请叙总统巴沙尔访以,遭叙拒绝。以总理沙龙表示,以色列愿与叙利亚会谈,但前提是叙利亚必须放弃支持“恐怖组织”。2005年11月,沙龙再次表示,目前不会与叙谈判,以撤出戈兰高地将是一个“巨大错误”。
其它阿拉伯国家:1994年,摩洛哥与以互设利益办事处;海湾六国解除对以间接经济制裁;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一起参加了第一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总理拉宾首次应邀访问阿曼。1995年10月,除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参加了在安曼召开的第二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阿双方签订了许多实质性协议和合同。1996年1月,以外长巴拉克首次正式访问摩洛哥;4月,以总理佩雷斯访问卡塔尔、阿曼;同月,以在突尼斯开设贸易代表处。5月,突尼斯正式同以建立外交关系。1999年7月,以总统魏茨曼、总理巴拉克、外长利维和地区合作部长佩雷斯率团出席了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葬礼。期间巴拉克总理会见了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里卡。10月,毛里塔尼亚与以色列建交。2002年2月,沙特王储提出关于中东和平的新建议,即以色列从1967年阿拉伯被占领土上全部撤军,阿拉伯国家同以实现关系正常化,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以沙特和平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
2005年5月,以副总理兼外长沙洛姆访问毛里塔尼亚,11月,沙洛姆访问突尼斯并出席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受到突方高规格礼遇。
【同土耳其的关系】1948年土与以建交,是最早承认以的国家之一。1991年马德里和会之后,两国于12月将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此后,双方关系发展较快,双边高层互访不断。以总统赫尔佐克(1992年7月)、魏兹曼(1994年1月和1998年10月)、总理巴拉克(1999年10月)分别访土。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1996年3月、1999年7月)、总理西拉(1994年11月)、耶尔马兹(1997年9月)分别访以。1992年6月两国签订旅游合作协议。1996年两国签订了军事合作协议,是以同伊斯兰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军事协议。
2005年4月,土耳其总理埃厄多安访以,讨论了双边关系和中东和平进程。
【同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以色列同亚洲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同亚洲各国在经济、文化,特别是商业领域的联系更趋紧密。日本与以色列经贸关系密切,是以重要贸易伙伴。2005年1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访以。
2005年6月,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访以,这是韩国外长首次访以。9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沙洛姆与巴基斯坦外长卡苏里在土耳其举行会晤,这是两国高级官员间的首次公开会晤。巴方赞赏以实施“脱离计划”,但强调不会在巴勒斯坦建国前承认以色列或与之建交。同月,沙洛姆在联大期间首次会晤了印度尼西亚外长。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1967年“六·五”战争和1973年“十月战争”后,非洲29个国家相继与以断交,只有南非、斯威士兰、来索托、马拉维与以保持外交关系。1974年以色列与南非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南有12万犹太人,每年向以捐款。近年来,以先后与扎伊尔、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喀麦隆、多哥、肯尼亚、中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加蓬、刚果、尼日利亚、安哥拉、赞比亚、贝宁、冈比亚、布基纳法索、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毛里塔尼亚等国复交或建交。2003年1月,乌干达总统穆塞维尼访以,会见了以总统卡察夫、总理沙龙和外长内塔尼亚胡。2004年5月,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访以。其间,双方签订了贸易与税收协定。这是埃塞领导人对以的首次访问。2005年7月,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访问以色列。
【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自60年代起,以就与拉美国家发展关系,政府要员频繁出访拉美。以每年向拉美国家销售军工产品占以军品出口的一半以上。萨尔瓦多等国还聘用以军事顾问。
2005年5月,秘鲁总统托莱多访以。
【同国际组织的关系】1991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46/86号决议,撤销1975年联大第3379号决议中“犹太复国主义是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的界定。199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同意恢复对以技术援助。1995年12月,联合国大会以通过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50/22A决议,将以定都耶路撒冷视为非法。同日,联大还通过50/22B决议,将以对戈兰高地的占领视为在中东实现全面、公正、持久和平的障碍。2000年9月,以巴冲突爆发后,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过度使用武力。2002年3月,安理会通过了1397号决议,该决议首次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3月和4月,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402、1403号决议,要求以军从巴被占领土撤军。联合国还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9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35号决议,要求以结束对阿拉法特官邸的围困,停止摧毁巴民用和安全设施。2003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核准中东和平“路线图”。以一直对此决议表示反对。同月,在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要求以停建“隔离墙”的决议草案后,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以停建并拆除“隔离墙”。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海牙国际法庭就以色列修建“隔离墙”是否违反国际法表明意见。2004年7月,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以尊重国际法院有关“隔离墙”的裁决。12月,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以副总理兼外长沙洛姆打电话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感谢。
2005年6月,以常驻联合国代表吉勒曼当选第60届联大副主席,这是以代表50多年来首次当选这一职位。9月,以总理沙龙出席第60届联合国大会,并首次在联大发表了演讲。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以色列提出的决议草案,将每年的1月27日确定为“大屠杀纪念日”。这是以色列提议并被联大接受的第一个议案。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