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剪刀布劈叉游戏:戳记种类略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09:27

戳记种类略谈

       20世纪初,银币都还是欧洲所拥有的能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主要商品。而最受欢迎的钱币当属西班牙银元了。当时签订的合约都规定必须用西班牙银元来支付,即中国人所称的“双球”、“双柱”和后来的“鹰洋”。这成为了中国贸易的常规组成部分了。
       西属美洲银元在当时对中国贸易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但荷兰钱币在远东地区也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爪哇和之后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部分的地区,荷兰马剑也是主流货币。然而荷兰人也在爪哇和亚洲其它地区的贸易中,使用西属美洲银元。同样,中国零散钱币也在爪哇流通,清朝的钱币现在仍大量存在。
       总的来说,当时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之间的贸易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尽管小商品贸易时期与大商品贸易时期交互出现。而中国的钱币,至少在当时,是作为当时贸易商品的一部分的。
       当时中国也有使用来自中国之处的其它地区的钱币的先例。其中有日本的钱币在中国流通、也有朝鲜的钱币在中国流通、还有安南钱币也在中国流通;史书记载了当时安南向中国朝贡的时期,他们的钱币也是作为贡品的一部分。
       因此,国外钱币在中国是可用的,而且也有边界钱币流通的先例。
       据资料介绍,17世纪末和18世纪早期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东印度公司船只“在其海外航行时装载的货物中9/10是硬币,而这些硬币大多数为西班牙(西属美洲)钱币”。而剩下的1/10就是那些相对来说价值较低的体积比较大的货物,比如棉花和木材。
       由这9/10的硬币,可以看出中国的银需求量是毫无疑问的大了。用来交换中国商品的银币有着其本质价值。这一本质价值成为中国贸易增长和中国真实财富增长的额外部分。
       由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国外银元,所以它们必须有信用度。
       当时的中国有相关的反假币政策法规,但它只适用于中国政府规定的货币。而且,随着1779年英国与西班牙战争的爆发,西班牙的钱币海运急剧缩减,已经无法供应给中国以足够的量。为了解决这一紧急状况,东印度公司制作了模板,准备铸造大量的1778年卡“双柱”银元。然而这种钱币的铸造被当地官方和工人所承包。
       东印度公司的意图是生产可供他们自己使用的含银量足的钱币。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人意料,与人的期待背道而弛。承包者为了更快地收回利润,将含银量降低为60%。
       自那之后,事情的发展就越来越糟了。当地政府在看到快速致富的这个机会后,让广东的钱币铸造工人们铸造价值更低的1778年“双柱”银元。由于没有违反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私人团体开始也投入到这种伪造中去。
       而且,据一位货币专家Edouard Kann说,乾隆统治时期的中央政府也颁布了一项法令,同意在政府的一个或更多的铸币厂铸造1778年“双柱”银元。
       而随之而来的伪造钱币的洪流,让百姓对国外钱币失去了信心,与此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情势已经发展成“必须做点什么来弥补”的阶段了,而那点什么就是戳记。
       事实上,戳记已经存在了。最早说到戳记的是在1776年的东印度公司的记录里。至于它多早开始被应用到国外钱币上就不得而知了。
       伪造1778年“双柱”钱币泛滥成灾后,商会和银行会采取行动,要求每个商人和银行家都要对其经手过的钱币打上戳记,再在钱币签名背书以保证其真实性。
       这一项政策并未在全国广泛推广,只是局限于银元比较集中的广东地区。而这项政策成形的确切时间无法确定,但很有可能是在1780到1785年间。 由此推测,给钱币打戳可能至少是1780到1785年间,在广东地区慢慢成为一种惯例的。
        当时打戳的惯例只是局限在广东(注:根据当时的法令,广东是当时外国人唯一可以进入并与中国人进行贸易往来的港口。另一个特例是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并未在中国广为推广,直到国外的贸易被允许在广东以外的港口进行交易,也就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要求各大通商口岸开放后才得以实现。
       在该条约中,英国得到了香港,除了可以在广东进行贸易外,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港口也被迫开放。这样随着这些新港口开放与贸易的拓宽,那些假币也就可能这样流通过去,而作为检验与代表铅笔的真伪的戳记,也就成为必要和惯例。
     “官印”据说是英国人由印度传到中国的(其实中国最早也有泥封和火漆印),在印度为“Chappa”,或是“Choppa”,意思是封印或官方印章。打上官印的意思就是在文件上印上墨印或是盖上印章。不过,在钱币上,我们都习惯称它为“戳记”。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也是可互换的。
       随着时间的推进,边缘切痕和检测标记也渐渐被人们当成是和戳记可以等同了,因为它们也经常出现在钱币上。后来它们也成了戳记的一种了。
       但事实上,有很多从未出过其铸造国的钱币上面都带有那些边缘切痕或是检测标记,检测标记和边缘切痕之所以被归为戳记一类,是因为带有单个切痕或检测标记的钱币是很常见的。 
       大多数的运到中国的钱币是直接从铸币厂到储藏库以等待装船。船只装好后,那些钱币还没进入流通就已经在开往中国的船上了。因此这些钱币只能在中国被打下检测标记或是边缘切痕。不过也有一些已经流通过的钱币被运到中国,它们在装船前就被要求打上检测标记或是边缘切痕。之后,银元就从拉美,欧洲和美国运到了中国,而且成为西方世界在与中国贸易中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商品,至少在中国人眼中是如此。

       收集西属美洲的钱币,特别是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元,戳记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问题,很多人对戳记币不是很看重,其实他们都是带有某种重要的信息,戳记差不多分为以下12个种类:
(1) 检测标记。
(2) 边缘切痕。
(3) 小戳记。
(4) 大戳记。
(5) 信用戳记。
(6) 检验戳记。
(7) 字符戳记。
(8) 数字戳记。
(9) 满族戳记。
(10) 典当行墨迹戳记。
(11) 纸质戳记。
(12) 介绍戳记。
具体特征与意义:
(1)检测标记是由一些撞击孔洞组成的。这是最普通的一种戳记。它们可能会非常小,并且不会穿透钱币。但也可能会是由凿子打上的大孔洞,这种戳记会在钱币的另一面看到由于打击而形成的突起。检测标记有两个目的。其一检测看钱币是否是由纯银制成,其二是检测钱币中间是否填充了其它的金属。因为有一些手艺高超的小偷会在钱币的边上钻一个小孔,将钱币中的银挖空,再向孔中注入一些廉价的金属,以使其不容易被察觉。打出的大孔洞也是为了防止收到这样的钱币。
(2)边缘切痕是为了检测以其它金属制成的假币。但它们对中间填充了其它金属的钱币则无能为力。这种钱币较为常见。
(3)小戳记。这其中包含由圆圈、星星、月牙、十字等图案组成的抽象符号,或是单个和多个中国字符。小戳记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人像钱币和墨西哥的钱币上。
(4)大戳记。大戳记通常是一些含有抽象符号的中国字符,它也是很常见的。
(5)信用戳记。这种戳记在其戳记处有明显的突起。信用戳记较为罕见,其中小的信用戳记相对还较多,而大的信用戳记则少之又少。
(6)检测戳记是信用戳记中的一种。它们通常是正方形并且有一两个字符。这些字符通常都十分复杂,而且是成对出现,钱币的两面各有一个。一般来说,含有检验戳记的钱币很少还含有其它类型的戳记。可能是因为检验戳记可以提供足够的保证来证明钱币未被作假。检验戳记似乎在近代才兴起,绝大部分都只能在19世纪后期乃至20世纪的钱币上发现。检验戳记是较少的。
(7)拉丁文字符。这类戳记还并不上罕见,只是较为稀少。出现最多的是字符“S”。假如与这类戳记同时出现了其它的戳记,则这种戳记应该是大戳记或界于大、小戳记之间。
(8)数字戳记。我们偶然会遇到将数字作为戳记的钱币。数字戳记通常又可归为大戳记。这类戳记较少,其中常见的是数字“8”,其次是“5”。古代数字“5”的写法比较接近“8”,因此要分清到底是“5”还是“8”也比较困难。
(9)满族戳记。这类戳记很罕见。
(10)典当行墨迹戳记。墨迹戳记通常是红色、蓝色、紫色或黑色的。保存较好的这类戳记的字符都清晰可见,而有的现在看来仅仅是一团墨迹。有这类戳记的钱币通常不再有其它的戳记。可能还是因为能有足够的保证吧。1880年之前的钱币上很少带有这类戳记。尽管有时是一团墨迹,但由于这种戳记的珍贵,我们也尽量不要擦掉它。
(11)纸质戳记。这种戳记通常都是喜字戳记。西方学者常认为它实际上应该是两个喜字,但对中国人来说,一个就足够。有一种说法是还有其它字(如有关反日宣传)的纸质戳记。但我从未看到过一枚这样的钱币,哪怕是一张照片。
(12)有时会在一枚钱币上发现许多种的戳记,并且似乎中国人总是在钱币上寻找地方刻上自己的戳记,在戳记上再刻戳记也是常有的事情。他们会一直在钱币上刻戳记,直至戳记不再清晰可辨。有时中国人在刻钱币时甚至会将钱币刻碎了,这样,这些钱币碎片将以其实际重量在市面上流通,我们称之为碎银子。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中国商人在得到钱币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钱币上刻上戳记。而如果在钱币上找不到明显的戳记,则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枚钱币。有时连续的刻划会使得早先的戳记模糊不清,没有人能够保证在100次的刻划后还能认出以前自己刻上的戳记。相比之下,香港的情况要好一点,但似乎也不能完全避免受广东人的影响。相反,政府于1865年10月21日通过了一项法令允许在钱币上刻上自己的戳记。
在钱币上刻划戳记也有许多缺点,比如不停的在一些比较珍贵的钱币上刻划戳记会使钱币最终不可辨认。
当然对常见的钱币来说没有什么关系,但这对于一心想收集珍稀钱币的人无疑是一个悲剧。
我也收藏了一些刻上戳记的假币,说明这个方法不能完全杜绝作假的发生。在那些刻成碎片的钱币中,我们可以轻易的找出假币。
许多工匠一刻不停的在钱币上刻划戳记,目的可能仅仅是使老板认为自己工作很努力,这也是钱币上戳记变多的原因。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概括为“假忙”理论。这一理论同样适合于铜质钱币。
当时,他们有一个理论:一个戳记固然可以,但两个戳记则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