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石头布手指谣:我对“砸锅卖铁也要上大学”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8:44:55
2006-08-28 22:01:48大 中 小  我对“砸锅卖铁也要上大学”的看法
                                                 劲 飚
        前些天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放了题为“上大学了”的系列节目,是关于贫困家庭艰难支持孩子上大学和社会各界热心赞助他们的内容,看了确实令人十分感动。
        但是,在感动之余,我突然产生了好几个疑问和困惑,久思不得其解。
        其一,教育既然是“立国之本”,那么,作为“国家”之实体形态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果国家确实需要人才,就不应该把培养人才的责任推到社会上去。从那些“父母官”公费吃喝、公费旅游“考察”的牙缝里抠一点出来;从本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公务员”的坐骑价格里压一点出来,就足够未来的人才实现梦想了。国家的钱是不是真正用在“刀刃”上了?
        其二,一个大学生入学要交几千乃至几万元,这个价格是怎么定出来的?有什么科学依据?难道教育部改为“商业部”了?上海的天价豪宅“汤臣一号”已经卖到了每平方米11万元,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经济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也以此表明了任志强们的“为人民服务”的决心;那么,教育界的“任志强们”似乎也可以依照“市场法则”进一步的再“调整”一下大学生的入学收费标准,反正读不起书的孩子有全社会那么多的人在献爱心、做后盾,通过贫困学生来实现自己“先富起来”,不赚白不赚嘛。 
        其三,为什么非要上大学不可?有的家庭甚至准备卖掉赖以生存的宅基地供孩子升学;有的表示:“砸锅卖铁也要上大学”。难道不上大学就成不了人才?联想到有的学生不经意的对记者表示:他们希望通过上大学来“出人头地”,这使我深感忧虑:以这样的人生观指导出来的人才,最终将会是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会不会又成了人们未来的“父母官”?
        其四,在这“多元化”的社会里,且不说大学生在学习的这几年里会不会发生变化(有的女大学生居然被人贩子拐卖了,杀人犯马加爵也是在读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毕业等于失业”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卖猪肉、卖糖葫芦也不再是新闻。那么,如果这些从贫困地区出来的孩子由于缺乏“公关能力”而难以求职;或者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或者其求职理想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话,这砸了的锅还能不能修了再用?卖了的宅基地将怎样要回来?这家人将来该怎么样活下去?
        其五,高考成绩只能说明该学生的书本知识接受得好(或者是同样水平的学生考试临场发挥得好),并不等于其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必定是高的。因此可以说:能够上大学,离开成为真正的人才还有相当远的距离。那么,当“锅”砸了,“铁”也卖了,却在现实生活的“考试”中得不了高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时,这个家庭将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实践说明:具有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的人,是可以胜任一般劳动者的岗位要求的。有篇文章说:“全国每年有上百万高考落榜生,他们高中毕业,在大城市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农村,可以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与其他从城市来到农村的人才不同,这些落榜生是农民,生活在农村最基层。他们有能力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一个人可以带动一家人,几个人可以带动一村人。这种效应如果发挥出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城市中,“不缺大学生,只缺高级技术工人”的问题已经凸现在人们面前。明智的企业管理人员已经不再迷信于高学历要求,而是着重考察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许振超不是大学生,只上了1年半初中,但是他以自己的刻苦自学和努力奋斗,达到了一般大学生难以达到的技术知识水平,为国家和民族实现了“出人头地”。
        在这里,笔者不能不着重声明:本人决不是鼓吹“读书无用论”,更不是反对人们对贫困学生献爱心,而是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应该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得到爱心捐助的孩子们当然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回报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没有能够实现“大学梦”的年轻人也大可不必因此而灰心丧气,更没有必要为了自己的“梦”而让家人去“砸锅卖铁”。“是金子总能闪光”。
                             
                             2006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