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子手唯美图片:(转载)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精神之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33:07

(转载)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

        (一)、心理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
        心理咨询已经达到了职业化阶段,或者说,它已经具备了职业化的基本条件。如此估计,可以六种可操作性指标为佐证。
        1.社会化水平:由于社会需要十分广泛和强烈,所以心理咨询工作几乎涵盖了所有职业群体,并日益被社会认可。这一判断,可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刊物的论文类别中得到证实;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占有极大空间,全国许多综合医院都已开设或正准备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科室,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定条件之一是设置临床心理科。国内已出现了几所心理咨询专科医院,全国大、中、小学校均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或正在建立这类机构。从业人员虽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员,但也都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另外,热线电话服务也日益增多,北京“妇女热线”,颇具规模,名声较大。
        2.社会效益:直接的社会效益是明显可见的,通过咨询、治疗,许多人重获心理健康,许多家庭恢复了和谐。另外,由于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进而改善了生活质量,间接效益也是肯定的。
        3.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可以表现为从业者可以从职业活动的收入中维持生计和为本单位创收;间接的经济效益可表现为求助者获得心理平衡之后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上述两点在当前的心理学咨询实践中都可见到。
        4.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术组织,对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等学术刊物,是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的重要支柱。
        5.社会的认可:心理咨询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已被社会接受,从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和电台广播节目)获得的信息来看,全社会已比较重视这一学科。
        6、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已经出台。2001年8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其中规定了培训、资格考核条件等内容。

        (二)、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
        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所做的第二点估计是:目前社会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的发展无论就理论归宿方面,还是在方法学方面都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切需求;另外,从业者的素质与业务能力尚显不足,这也是事实。总体来看,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尚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只能按照中国国情,从职业化的低起点入手。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更进一步加强规范的职业培训,已成必然定局。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
        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如下特点:
         第一,借鉴西方文化而产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将会越来越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无论在理念方面或是在方法学方面,西方的东西与中国文化内涵有若干差距,简单的“拿来主义”,恐怕不是最好的方式。若把西方的心理咨询比作矿石,中国文化便是冶炼炉,那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冶炼过程,是在所难免的。有作者提出所谓“本土化”的概念,这概念并不恰当,思考有失缜密。因为,西方的,特别是美国某些咨询心理学理念与操作方式,无论如何在中国是“本土化”不了的,对中国文化而言,那些只是糟粕的东西,只有“去”,而不能“化”。为此,无论产自中国的,或是来自西方的心理咨询理念和方法,都将经历中国社会文化的考验,这必将成 为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
        第二,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普及化。其发展势头将保持强劲。尽管中国的心理咨询水平尚低,但普及化的势头不会因此而失掉锐气。至少在本世纪初的若干年中,由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还将以普及化为其重要特征。
        第三,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将不断以自身的完善化和高效率,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并且会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获得社会理解与初步认可之后,该职业的社会价值如何,便成了问题的关键。评估该职业社会价值的指标有三个:1、支撑该职业行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2、操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达标:3、该职业的管理、服务体系、业务操作模式是否达到标准化水平。
  就第一种指标来看,我国心理咨询理论和操作程序的科学性,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世界性问题。就世界范围来看,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操作,仍然处在‘个执真理的一面’、百家争鸣,各领风骚的状态。至今尚不能像其他物质科学那样,具有相对一致的理论归宿。这既是一种不足,又是一种机遇。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当在寻求理论相对一致性和操作规范化方面有所作为。
        就第二种指标来看,鉴别心理咨询操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能够达标,唯一的办法是将职业化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市场是残酷无情的,当然也是公正的。确切地说,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在课堂上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出来的。在课堂里,能获得从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知识,但鉴定他们的执业能力,却只能通过未来的临床实践,经过市场的无情淘汰。就这种意义上讲,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不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它自身将不可能正常发展。
        第四,中国的心理咨询职业,将以自己独立的诊断、操作方式和基本理论概念与邻近学科(特别是精神病学)逐渐区分开来,独立性将是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这一点,在当今的中国,具有特殊意义。
         第五,对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的社会舆论,其主流是肯定的。这种肯定包含着各种尖锐的批评、中肯的建议。我想,正是这些批评、建议,才是促进心理咨询师职业化的强大动力。因为只有依赖各种批评和建议,该职业才能不断纠偏改正,在坎坷崎岖道路上继续前进。
        第六,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将艰难而有序地向前发展,关于心理咨询师职业化是否会“乱”,我们的回答是:乱,肯定乱不了,最多是发生一些小麻烦。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种平衡和不平衡,有序和无序的对立统一过程。当然,问题的关键不是矛盾本身,而是矛盾的对立双方谁占据主导地位。当前,中国对于心理咨询,进行有组织地职业化,其目的就是将“平衡”和“有序”推向矛盾对立的主导地位,以便随时控制无序和不平衡,从而达到不乱的目的。由于该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标准》和“教材”尚在试用期,另外,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再加上个别地区有意、无意地背离国家职业《标准》、极个别地方在培训与鉴定方面有腐败行为,所以在该职业的职业化中,时时会出现不平衡和无序现象,即所谓的“混乱”现象,这是不足为奇的。由于是个别现象,所以大可不必过分焦虑和担心。在职业化刚刚起步时,人们所担心的“混乱”,实际上不是一种绝对的无序,而是一种相对的、有序中的无序,平衡中的不平衡。我们推动职业化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修订《标准》、修改《教材》、提高培训水平、更新鉴定方式等手段,不断克服各种相对的无序和不平衡,以达到职业化的有序状态和平衡状态。
        心理咨询师职业化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即从简单到复杂、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由证书的非强制进入到强制进入、从无法律约束到心理咨询职业立法的过程,等等。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大量工作,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要不断地付出努力,不断地推动它前进。只要我们坚定把握总体方向,随时注意调整方法,不断排除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事情一定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