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地升官:优秀的父母主要是优秀在耳朵上(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33:20
原文地址:优秀的父母主要是优秀在耳朵上作者:冬日暖阳

 

一般来说,优秀的父母通常都不是优秀在嘴上,而是优秀在耳朵上,是一位忠实的倾听者。在大人眼中,孩子说的可能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但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事可能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足以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

家长们都会记得,当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每一次孩子放学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父母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不管父母爱听不爱听,他总是讲个没完。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最合适的人选当然就是父母。父母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本身就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从而也加深了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和亲子之间的感情;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诉说,宣泄了内心的感情,舒缓了心理压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开朗坦诚的性格。渐渐地,你会发现,你已经进入了孩子心中奇妙的儿童世界,孩子就把你当朋友看待了。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呢?原因在于家长不愿倾听孩子说话。不是嫌孩子烦,就是认为孩子思想幼稚。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是一件无聊的事情,甚至是在浪费休息的时间。于是,在孩子和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总是显出一副不耐烦或漫不经心的样子,有时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报纸,对孩子的说话似听非听。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你不尊重他,也就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了。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向你关上心灵的大门,为你以后同孩子沟通埋下障碍。

孩子渴望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渴望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

案例1:

一个初三的女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她觉得责任不在自己,觉得老师批评错了,感到很委屈,和老师生了气。回到家里,她向自己的母亲倾诉自己所受的委屈。母亲听着,觉得孩子说的不对,想批评她,可自己正患感冒,嗓子肿得说不出话来,张不开嘴,没批评成。孩子觉得母亲理解自己,就痛痛快快诉说,有的话在母亲听来,是该狠狠地训斥一番了,母亲张嘴又想训斥,可还是说不出话来。

女儿痛痛快快地诉完了委屈,母亲终于没能批评和训斥。

第二天放学,女儿对母亲说:“妈妈,我太高兴了,昨天你能理解我,宽容我,让我说完我的委屈,心情好多了,静下心来想,自己跟老师生气也是不对的,今天我已经跟老师承认了错误,老师还表扬了我。要是昨天你不等我说完就训我一顿,骂我一顿,我可能越想越委屈,越钻牛角尖越不痛快。妈妈,我太谢谢你了。”

案例2:

一位当市委书记的妈妈,她的女儿就要到北京上大学了。女儿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打电话约妈妈早点回来。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很少跟女儿交谈。这次她就早早地回到家里,要与女儿话别。

没想到女儿一上来就开始了对妈妈的“控诉”,她列举了妈妈的种种“罪行”:哪一次妈妈不让她接电话,是不信任她;哪一次妈妈的批评不符合事实,是冤枉她的;哪一天,妈妈怠慢了她的同学,使她很没面子;哪一回,妈妈当着同学的面训斥她,伤了她的自尊……女儿边说边哭。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乖女儿怎么对我有那么多怨恨,她说的那些事,我怎么一件也记不起来了呢?”做妈妈的也感到很委屈。

“我怎么在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女儿呢?”这时这位母亲心里想,明天女儿就要离她而去了,让她把一肚子“苦水”全倒出来吧,省得背着走怪沉的。这位书记妈妈拿出了平日对待别人的宽容。

妈妈耐心地听,女儿足足讲了4个小时!

夜深了,人静了,女儿“痛说”完了,伏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妈妈也哭了。

妈妈搂着女儿问:“孩子,这些话你怎么不早跟妈妈说呀?”

“你不是忙,老没时间嘛!”女儿抽泣着。

第二天一早,女儿向妈妈告别,她紧紧拥抱了妈妈:“妈妈,我会想你的!”

那天,女儿没哭,妈妈哭了。“这些年我自以为给了女儿很多,可我唯独没有拿出时间听她诉说,我真觉得对不起她。”

现在,女儿和妈妈成了网络朋友。

聪明的父母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当你成为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的时候,你也就具备了成为孩子朋友的条件。

学会倾听,是家长们必做的一门功课。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你的孩子,你应该尽量多地与他进行亲切而随便的谈话。在孩子叙述发生在他身边的人和事时候,在孩子发表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看法的时候,父母不要急切地去打断他们,要耐心的倾听,请让孩子把话说完。这样,你就可以从孩子的话中了解孩子的情况。例如,孩子这段时间在学校里主要学到了什么知识,他自己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对哪些知识不感兴趣,他喜欢哪些老师,不喜欢哪些老师……这些情况,你都可以从孩子的口中听到。

父母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诉说,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也会使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和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像山一样站在你面前,你需要仰视他时,他照样会习惯地俯下身来,像小时候你对他那样,听你说话,跟你谈心。那时,年迈的你,会从内心里感到做父母的宽慰和满足。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

孩子愿意和我们谈心,愿意向我们倾诉委屈,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盼望能在我们这里得到一些鼓励和安慰吗?不就是希望我们能同情他、理解他、帮助他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鼓励、理解、安慰、支持这些心理营养的需要越来越多,对批评、训斥、冷落的感触也越来越深刻。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一般用哭声表达自己的委屈,如果你用训斥对待他,他不会忍着不哭去思考,下次有了委屈,他还照哭不误。可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向你诉说他自己的委屈,而你老是不等他说完就批评训斥,他就要想,想得很多很多,慢慢他会觉得,说了也无用,反而挨训,不如缄口不言。很可能,你的这次批评就成了一把锁,锁住了孩子的心灵之门。

孩子都有情绪偏激的时候,我们大人不也有情绪偏激的时候吗?遇到这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痛痛快快地把心里话倒出来。对与不对,先不忙着下结论,更不要忙着打断孩子的话去批评训斥。我们大人在向别人诉说委屈、倾诉心声的时候的时候,不是也不愿意别人打断自己的话吗?不是也不愿不等自己说完别人就批评指责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也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

孩子见到了感兴趣的事物,他会很兴奋地告诉家长,那你就要认真地欣赏,不要心不在焉;当孩子对你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要耐心地听完,那怕他已经向你讲了好几遍了;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时,你不要不耐烦,要听他讲完,让他感到大人很重视他;孩子在讲述一件事情时,无论是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你都要专注,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的困惑,明白他的需求;在倾听孩子讲话时,父母要不时地与孩子眼神接触,要表现出注意、轻松、感兴趣的表情,并不时地用“是的”“嗯”“好”“是吗”等词语表示关注,偶尔点点头表示你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父母倾听时不要到处走动,不要说“好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以前那些无拘无束、随随便便谈心交流的日子,你可以诚恳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影响交流的原因。最好,你能向孩子承认,你过去经常打断孩子的话、不等孩子说完就急于批评训斥是错误的。这样,孩子心灵的大门就会重新向你敞开。

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我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做出倾听的姿势。听孩子说话时尽可能与孩子平视,不要居高临下。身体要稍微向前倾,这是表示有兴趣的姿势。不要做小动作,如翻看书报、摆弄手机等。要看着孩子,用眼睛来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

第二,表现出听的兴趣。父母听孩子说话,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才说了没几句话,父母就不耐烦了。并且连续说道“早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了!该干啥干啥去吧,没工夫听你罗嗦!”这样往往让孩子十分扫兴。我们做父母的,不应只关心孩子的吃住、冷暖,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什么时候你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什么时候你同孩子的心理距离就缩小了。

第三,把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倾听孩子讲话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他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到了。为了显示你对孩子讲话的重视,你可以用表情、语言来向孩子表达。譬如,你的时而微笑、时而吃惊,就表明你对孩子的讲话内容非常在意;你的时而询问、时而夸赞,就表明你对孩子讲话的内容很感兴趣。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只要你表现出了感兴趣的姿态,孩子讲话的兴趣就会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一张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让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都漫不经心的毛病。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可能因为小时候没有人倾听他的讲话。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然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