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交易法则读后感:纵论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05:03

纵论读书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大力弘扬热爱读书、勤于学习之风,养成以书为伴、孜孜以学的良好习惯,使读书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心灵需要、一种精神追求。

        读书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书籍传承着人类文明,汇集了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道德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古今中外,凡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国家和民族,无不具有崇尚读书、不懈求索的优良传统。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颠沛流浪、饱经苦难的民族,却产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对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涌现出了众多金融商业巨头和科技文化精英。据资料显示,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0.3%,却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项;在美国,犹太人仅占全美人数2.3%,却掌握着美国70%以上的财富,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有18名竟是犹太人。众所周知,犹太人是最为崇尚读书和重视教育的民族。据调查,犹太人平均每4500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人均年读书量64本,居世界各民族之首。中华民族所以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成为薪火相传、世人敬慕的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是与崇尚读书、尊礼重教的传统密切相关的。我国历史上曾留下“韦编三绝”“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大量勤于读书的千古佳话。万世师表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成为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用他的话讲“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有些人对书的感情日渐淡化,开始远离了热爱读书的传统,很难静下心来品味书的馨香。据统计,如今人均年读书量不足5本,近半数的领导干部因忙于公务和应酬平时很少读书。读书之风的衰减,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学识、修养、能力的增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文脉的传承。这是一件令人忧虑的事情!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决议,郑重呼吁:“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中华民族要实现本世纪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弘扬崇尚读书的民族传统,在全党全民中大力营造尊重知识、热爱读书、勤于学习的浓厚风气。

        读书是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融合交汇,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潮层出不穷,知识总量在呈几何级数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贡献率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如今的80-90%以上。伴随知识价值的日益凸现,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一般为8090年;至19世纪60年代,知识更新速度为50年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5年。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够用一辈子;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书也够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日趋激烈的竞争所淘汰。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德·圣吉提出警告:“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的变化。”当今社会,谁掌握了学习的先机和主动权,谁就抢占了生存和发展的制高点。是否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仅关系到国运之兴衰,也关系到个人的生存。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先后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大规模学习活动,中央政治局认真坚持集体学习并形成制度,十六大以来六年半时间里,组织学习达56次之多,为全党全民做出了学习的表率。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知识的载体。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科学知识通过书籍的形式大量涌现和传播,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知识和书籍改变了世界,也塑造了人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关于读书的好处很多,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读书开发智慧。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的学识是后天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力是逐步开发培养出来的,而读书学习则是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一条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对各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形成认知世界、为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认知水平,明辨丑恶是非,丰富知识储备,掌握生存技能和开拓创新能力。

        读书坚定信仰。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丰厚和学识上的涵养。读书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一个人人生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什么样的书。如像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老革命家正是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影响,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道路。多读一些世界历史方面的书,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有助于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多读一些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书,有助于我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读书塑造品格。古人强调:“名节源于修身、境界升于内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论语》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圣经,千百年来它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仁爱兼容、温良中和的伟大品格。先贤们警示:“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源清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读好书是一种品行操守的陶冶修炼,可以使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得到扩张,向恶的一面逐渐退化,可以涵养正气、祛除邪气,涵养静气、祛除躁气,涵养锐气、祛除惰气,涵养书卷之气、祛除庸俗之气,使人聪敏睿智、敦厚高雅,富有爱心和理性,利于培养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书增长本领。韩愈有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是孔子的两句至理名言。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苏联伟大文学家高尔基更为精辟地指出:“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读书学习能够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能力。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家的“出奇制胜”、科学发明家的“顿开茅塞”、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等,无不是建立在读书学习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尤其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创新不断的今天,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出现“本领恐慌”,难以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勤于读书,才会生灵气、筑底气、养才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读书丰富人生。读书对人的影响不限于增长知识,也不只在于“立言”,还在于使人学会高尚,领略境界的高远和胸襟的开阔。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可以活三辈子:上辈子、这辈子和下辈子。读一部人物传记,就等于陪同该人物过了一辈子;读一部历史书,就等于你阅历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变迁;读一部哲学巨著,就等于你登上智慧之巅俯仰大千世界,领悟到“极目楚天舒”“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和真谛。人活一辈子,时间非常短暂,在有限的生命里,通过读书可以每时每刻地和智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使生命的历程得到极大拓展和延伸。这正如有人所阐述的:读书如远行,延长了生命的经纬;读书如开荒,拓展了心灵的疆域;读书如园艺,丰富了人生的色彩。

        读书益于身心。读书使人快乐,使人充实,从书中汲取营养,益于身心健康。现实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思维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元化,生存压力、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许多人内心中苦闷、浮躁、迷茫、盲动的成分在增多,通过有针对性地大量读书、读好书,可以度入那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境地,可以润泽心灵,修炼性情,增强定力,提高抵抗力、辨别力、免疫力和自我调适的能力,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致远、平实与和谐。

        读书要有选择。现代人与古人所处的时代迥然不同了,古人常常苦于少有书读或者只能趋长途借书来读,而现在各类书籍浩如烟海,电子图书方兴未艾,毕其一生阅读量也抵不过书海之一粟,而且这些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书价值意义不大,读之收效甚微,还有一些书低级趣味,读之耗时误人。所以,现在不能盲从古人开卷有益的读书观念,要反对那种见书就读、信手掂来的读书方式。面对浩瀚书海,时间显得宝贵而有限,择书而读至关重要。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精华,谁就进步得更快。能否会选书、选好书,这应该成为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作家罗斯金把书分为两类:一时之书与永久之书。人有文野之分,书有高下之别,择友要良,读书要精。温总理也指出:“读书要有选择和取舍,要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的思考。”习近平同志也倡导要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这些谆谆教导对于我们如何选书读书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

        读书要求广博。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要打造复合型人才,追求人格的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注重读书的全面性。不仅要阅读益智广才的书,还要阅读立志修身的书,两者不可偏废。现实中,有些干部热心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疏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疏于道德人格情操修养方面优秀图书的学习,导致价值观、人生观、权力观扭曲,最终由改革发展的功臣沦为人民的罪人。针对当前干部素质现状,一方面,要大力倡导阅读那些马列主义经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学、党史,通过学习,增强党性意识,牢记宗旨观念,提高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另一方面,要多读一些经济、科技、哲学、法律、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佳作名著,提升思想境界,丰富文化涵养,拓展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读书要有重点。读书既要博更要专。元代著名学者袁桷在总结自己年轻读书教训时指出:“泛观而无择,其失博而寡要。”要立足事业发展和本职工作的需要,有重点地选择一门或几门,坚持不懈地、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尤其要注意读经典。要重点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当前要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重点学习做好工作必备的业务知识。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与本职工作紧密关联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读书要讲究方法。古人对于如何读书学习有很深的体会和认识,诸如学贵有恒、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厚积薄发等,都是古圣先贤求知为学的经验。有人把读书之大法概括为“四贵”: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毛主席堪称读书与笔记相结合的典范,他一生博览群书,作了大量的笔记和批注,撰写了一大批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朽著作。不论是读书笔记、读书摘抄还是批注,通过把读书的体会、心得、感想整理记录下来,利于加深记忆,深化理解,理清思路,真正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益。至于在读书基础上的创作,那是读书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属于读书者最高的追求和境界。但是,读书的滋味和馨香不是很容易品味到的,特别是对那些较枯燥难懂的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的必读书,需要强迫自己静下来、硬着头皮钻进去,不厌其烦地反复研读。一旦你弄懂和掌握了其中的深邃思想和深刻道理,自然就会进入到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境界。

        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具体来说,读书观就是为谁读书,为什么读书,掌握了知识达到什么目的。读书为天下,心中系黎庶;读书为美誉,心中存利禄。古人向来是把读书学习与修身、治天下紧密联系起来的。众多老一代革命家也是抱着为中华崛起和“遂密群科济世穷”的志向而读书的。当然,自古也不乏读书为了入仕为官、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之辈。但作为一名革命者,就要树立为党和人民利益而读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崇高理念。只有树立远大的读书志向,把读书学习上升到责任和使命的高度,读书的精力才会集中,才能保持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用一生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造福国家和人民。

        要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毛泽东同志一生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死读书、读死书,他还要求认真阅读社会实践这本“无字天书”。鲁迅先生也主张读书“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共产党人向来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空学习,背离时代的瞎学习,不问世事的书呆子。一个干部是否真读书会读书善读书以及读书是否取得成效,主要看是否把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形成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我们要把读书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读书学习,形成“读”与“思”、“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和循环互动,不断推动事业的发展,开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境界、新局面。

        要养成读书的恒心。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古人说:“为学全在精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和向往的读书境界!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极端重要性,以读书为荣、为乐,以不读书为悔、为耻,切实改变那种现有知识“差不多”、学不学“无所谓”、工作太忙“顾不上”的错误认识和狭隘偏见,有意识地培养读书的兴趣。一个人的兴趣空间是排他性的,不用高雅的兴趣去占领,就会被低级趣味所侵据。要合理计划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给自己留出读书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出来,并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读书上。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则是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读书。中共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最近这样要求下层:“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吃喝,少一点玩耍,多花时间读书看报加强学习,这一点,我们每个同志都是可以做到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学习的自觉,要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钻进书里去,细细体味获取知识的乐趣。这样坚持下来,积日成习,积年累月,读书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成为你生命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朝一日蓦然回首,你会惊异地发现,读书在慢慢地改变着你、塑造着你,使你潜移默化、终生受益。

        最近一个时期,笔者翻阅了一些关于读书的著述,其中一个事例使我刻骨铭心:有位从没进过学堂的102岁的母亲,临终前对儿女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在我死后,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以此方式来慰藉她不识字、没文化的终生遗憾,表达对读书的一种向往和挚爱。愿我们都能够深刻领悟读书学习的无限价值、广涵意味和无穷乐趣,自觉养成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风尚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