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视剧2017:《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野战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1:58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第二章 野战军 一、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末期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是为适应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5 年 8 月 11 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贺龙兼司令员,关向应兼政治委员(后李井泉),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经武任参谋长(后许光达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孙志远)。下辖第 358 旅、独立第 1、第 2、第 3 旅和以后 成立的独立第 4、第 5 旅。8 月 21 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
  1946 年 9 月,从中原突围的第 359 旅回到陕甘宁解放区,后转隶晋绥军区建制。
1946 年 11 月 10 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于 19 的年 6 月组建,属晋绥军区建制)番号,将—99—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晋绥军区第 1、第 2、第 3 纵队。第 1 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辖第 358 旅和独立第 1 旅;第 2 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 359 旅和独立第 4 旅;第 3 纵队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辖独立第 2、第 3、第 5 旅。并将第 1 纵队调驻陕甘宁边区。 西北野战军的成立,是为了迎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 年 2 月 10 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第 1 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 4 旅,教导旅,警备第 1、第 3 旅,共 6 个旅 2.8 万余人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王世泰任副司令员,廖汉生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3 月初,野战集团军以一部兵力出击陇东,以调动准备进攻延安之国民党军。 3月 13 日,国民党军以 34 个旅 25 万余人,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 15 个旅 14 万余人从南线直攻延安。为了加强陕北地区的作战指挥,3 月 16 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统归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同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彭德怀兼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 1、第 2 纵队(3 月 17 日由晋中入陕归建)、教导旅和新编第 4 旅,共 2.6 万余人。 3 月 19 日,西北野战兵团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和人民群众安全撤离延安的任务。3 月 25 日至 5 月 4 日,西北野战兵团以 2 万余人的兵力,在粮食、弹药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 3 次战役,歼国民党军 3 个旅 及地方团队一部共 1.4 万人。经过这三次战役,初步稳定了西北战局。5 月下旬至 7 月上 旬,西北野战兵团挥师陇东,北进三边,收复了环县、定边、安边、靖边等地,共歼西北行辕副主任马步芳、马鸿逵所部 2400 余人。巩固了解放区,并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7 年 7 月 31 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翌年二月任命赵寿山为第二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 1、第 2 纵队、教导旅、新编第 4 旅。并组成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彭德怀为书记。8 月初,晋绥军区第 3、第 4 纵队入陕拨归西北野战军建制。西北野战军总人数达 4.5 万人。 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西北野战军于 8 月 6 日发起榆林战役,调动了国民党军胡宗南部10 个旅北上增援,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南下黄河挺进豫西的作战行动。 随后,西北野战军适时转移兵力,于 8 月 20 日在沙家店一举歼灭胡宗南集团的精锐部队整编第36 师主力共 6000 余人,扭转了西北战局,开始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 继之,于 9 月 14 日至 16 日进行了岔口、关庄追击战,歼国民党整编第 1、第 29 军各一部共 4000 余人。至此,西北野战军打退了国民党军在西北的重点进攻。 9 月 20 日,由警备第 1、第 3 旅和骑兵第 6 师组成西北野战军第 4 纵队,王肚泰任司令员,张仲良任政治委员。纵队组成后,于 9 月 25 日至10 月 21 日,会同第 2 纵队向黄龙地区挺进,先后攻占白水、石堡(令黄龙)、韩城、宜川等城镇。之后,第 2 纵队入晋南,解放吉县;尔后又会同晋冀鲁豫军区第 8 纵队解放运城、安邑等城镇。在此期间,西北野战军主力发起延清战役,歼国民党军 8000 余人,收复了延长、延川、清间、子长、绥德等城及延安东北广大地区。10 月 11 日,由教导旅、新编第 4 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 6 纵队,罗元发任司令员,徐立清任政治委员。至此,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 5 个纵队和 1 个直属山炮营,共 7.5 万人。
  1947 年冬至 1948 年春,西北野战军进行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群众性大练乒,提高了部队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毛泽东对这一创造性的整军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8年 1 月上旬至中旬,召开了中共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十
二月会议”精神,讨论决定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的基本任务和各项政策,周恩来到会作了报告。2 月 24 日至 3 月 3 日,西北野战军集中 5 个纵队发起宜川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整编第 29 军军部、整编第 27、第 90 师,共 5 个旅2.9 万余人,这是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川战役后,西北野战军为扩大战果,于 3 月 5 日挥师南下,发起黄龙山麓战役,至 3 月 9 日,解放富县、黄陵、宜君,进逼蒲城。尔后以一部兵力围用洛川,主力于 4 月中旬挺进西府、陇东,至 5 月中旬,又歼国民党军 2.1 万余人,一度解放了西府和陇东 广大地区,摧毁了国民党军在陕西宝鸡的重要补给基地,并于 4 月 21 日收复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8 年 7 月,以晋绥军区独立第 10、第 12 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 7 纵 队,彭绍辉任司令员,孙志远代政治委员。同月,以晋绥军区第 11、第 14 旅和骑兵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 8 纵队,姚喆任司令员。两纵队组建后分别留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西府、陇东战役后,为配合东北、华东、中原及华北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西北野战军于 8 月~11 月间,先后发起了澄一、荔北和冬季 3 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 5.9 万余人,牵制了胡宗南部于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战场的作战,并扩大和巩固了陕甘宁解放区,为尔后解放整个大西北地区创造了条件。
  1949 年 2 月 1 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 1948 年 11 月 1 日颁布《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和 1949 年 1 月 15 日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 1、第 2、第 3、第 4、第 6、第 7、第 8 军,骑兵第 1、第 2 旅改称骑兵第 1、第 2 师,总兵力 15.5 万人。第 7、第 8 军继续留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5 月,第 8 军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隶属华北军区。为加速西北解放战争的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6 月,第 18 兵团(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 60、第 61、第 62 军)、第 19 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辖第 63、第 64、第 65 军)由晋人陕归第一野战军建制。 第 7 军亦随同归建。同时,第一野战军原属 6 个军组成第 1、第 2 两个兵团。第 1 兵团,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 1、第 2、第 7 军;第 2 兵团,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治委员,辖第 3、第 4、第 6 军。第一野战军总兵力已达 34.4 万人。在此期间,第一野战军先后发起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了西安及陕西中部广大地区。 第一野战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大西北的战略部署,7 月开始向西北国民党统治区深远后方进军。至 9 月,先后发起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和兰州、宁夏、河两战役,给胡宗南集团以沉重打击,迫使其退守秦岭,全部歼灭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和副长官马鸿逮所部,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4 省。9 月 25—26 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鲍尔汉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10 月 10 日至 11 月初,王震司令员率第 1 兵团部及第 2、第 6 军以空运、车运和徒步行军方式进驻新疆。 11 月 26 日至 12 月中旬,第 18 兵团及第 7、第 19 军在贺龙司令员指挥下,向秦岭以南追歼胡宗南部,相继解放武都、汉中、安康地区。至此, 西北 5 省全部解放。嗣后,贺龙率第 18 兵团配合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后归西南军区建制。第一野战军部队即转入清剿残匪,屯垦戍边。 1949 年 11 月30 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韩练成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 1 兵团(兼新疆军区)、第 2 兵团(兼甘肃军区)、第 19 兵团(兼陕西军区),第 1 军和第65 军分别兼青海和宁夏军区。12 月下旬,新疆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2 兵团,陶峙岳任司令员,王震兼政治委员,辖第 9 军(赵锡光兼军长,张仲瀚任政治委员)及骑兵第 7、第 8 师。 1950 年元月,长期坚持新疆革命斗争的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 军(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治委员)。在此之前,于 1949 年 9 月,国民党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 1 军,周祥初任军长,张希英任参谋长;同月,国民党军第 81 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 2 军,马惇靖任军长,甄华任政治委员, 12 月,起义之国民党军第 119 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 3 军,蒋汉诚任军长,黄忠学任政治委员。上述部队均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 1950 年 4 月,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和兵团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西北军区建制。 
第二章 野战军 二、第二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组建和发展起来的。
   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时,为了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并制止内战危机,中共中央于 1945 年 8 月 11 日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8 月 20 日,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 战向运动战的转变。遵照这个指示精神,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令所属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的八路军部队,分别编组成 1 至 3 万人的野战兵团。同时,党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王新亭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和太岳 4 个二级军区,以及刚起义的国民党第 38 军之第 17 师,共 29 万余人。
  1945 年 9 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举行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编为冀南纵队、太行军区主力编为大行纵队、太岳军区主力编为太岳纵队。10 月 7 日,冀鲁豫军区主力编为第 1 纵队(辖第 1、第 2、第 3 旅),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冀南纵队改为第 2 纵队(辖第 4、第 5、第 6 旅),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大行纵队改为第 3 纵队(辖第 7、第 8、第 9 旅),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太岳纵队改为第 4 纵队(辖第 10、第 11、第 13 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同时,晋冀鲁豫军区组成 25 个团的架子,调往东北。1945 年 11 月 10 日,第 1 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开往东北途中到达晋察冀军区,后因形势变化留该军区担负作战任务。
  11 月 11 日,在邯郸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新编第 8 军改名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为总司令,加入晋冀鲁豫军区序列。11 月中旬,以大行军区主力组成第 6 纵队(辖第 16、第 17、第 18 旅),王宏坤兼司令员(后由王近山代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 7 纵队(辖第 19、第 20、第 21 旅),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 任政治委员。同期,因中央军委拟调第 4 纵队(不含第 11 旅)去东北,组成第 8 纵队(辖由第 11 旅改称的第 22 旅、新组建的第 23 旅、军区独立旅改称的第 24 旅),谢富治任司令员,王鹤峰任政治委员。12 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第 4 纵队不去东北,仍留太岳军区。随后,第 4 纵队与第 8 纵队(不含第24 旅)合并,称为第 4 纵队(仍辖原第 10、第 11、第 13 旅及第 23 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第 24 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
  这时,各二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玺;冀南军区司令员杜义德、政治委员李菁玉;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李雪峰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政治委员聂真。
  1946 年 5 月 15 日,国民党第38 军副军长孔从周率第55 师干河南巩县起义,后与第 17 师会合,被命名为西北民主联军第 38 军,孔从周为军长,汪锋为政治委员。
  至 1946 年 6 月中旬,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精简整编和调往其它地区的以外,尚有野战军 5 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 27 万人。 从 1945 年秋季开始,晋冀鲁豫军区正规兵团和地方部队对日寇进行大反攻,同时对国民党军的进犯给予坚决的回击,曾先后在上党地区歼灭国民党进犯军 13 个师,在邯郸地区歼灭沿平汉路北犯的国民党军两个军,并争取 1 个军起义。这两次作战,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气焰,保卫了抗战的胜利果实,对争取和平民主和支持我军在东北的展开起了重要作用。
  在国民党与我党签订停战协定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坚决执行和维护停战协定,击退敌人对我解放区的蚕食和偷袭外,各部队展开了大练兵运动,并积极参加地方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为对付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晋冀鲁豫军区处于解放区南线的中央,除要粉碎敌人对本区的进攻外,担负着前与中原、左与华东、右与陕甘宁我军进行战略配合和策应的重要任务。据此,军区于 6 月 27 日,以第 3、第 6、第 7 纵队(后增加第 2 纵队) 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担负豫东方向的作战任务。接着,干 7 月 14 日组成野战军指挥部,由邯郸开赴冀鲁豫前线指挥作战。军区的工作由滕代远、薄一波等负责。
  1946 年 7 月至 10 月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连续取得出击陇海、定陶、巨野和鄄(城)南等战役的胜利,予敌以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陈庵率领的第 4 纵队和人岳军区部队,在晋南辗转机动作战,接连取得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等战役的胜利。军区各地方武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野战军作战。1946 年 11 月至 1947 年 2 月,第 4 纵队在晋绥部队的协同下,取得吕梁、汾(阳)孝(义)战役的胜利;野战军主力取得了滑县、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的胜利。 1947 年 3 月一 5 月,为粉碎敌人对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野战军又分别在晋南和豫北进行战略性反攻,歼敌 6 万 余人,克城 30 多座,并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期间,为建立战略机动的枢纽,1946 年 12 月 12 日,以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与华中军区第 8 军分区扩建为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 吴芝圃任政治委员。同年 12 月 20 日,第 1 纵队由汗察冀军区归建。1947年 3 月 16 日,第 1 纵队与第 7 纵队合并为第 1 纵队,由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到 1947 年 6 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 万人,其中野战军为 5 个纵队,炮兵和工兵的建设有进一步发展,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已达 10 个。
  遵照党中央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1947 年 6 月 10 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 1、第 2、第 3、第 6 纵队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 月 23 日,野战军指挥部率南征大军由安阳地区向濮阳、寿张地区出动。6 月 30 日晚,刘邓野战军 4 个纵队 12 万余人,从临濮集至张秋镇 300 余里地段上强渡黄河,在冀鲁豫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 4 个师部、9 个半旅 6 万余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 年 7 月 2 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第 5 师),依次组成第 8 纵 队(辖新组成的第 22、第 24 旅和第 23 旅),由王新亭任司令员;第 9 纵队(辖第 25、第 26、第 27 旅),由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第 10 纵队(辖第 28、第 29、第 30 旅),由王宏坤兼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第 11 纵队(辖第 31、第 32、第 33 旅),由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治委员;第 12 纵队(辖第 34、第 35 旅),由赵基梅任司令员、文建武任政治委员。
  1947 年 7 月 27 日,中央军委决定:以陈赓、谢富治纵队与秦基伟、黄镇纵队及孔从周、汪锋之第 38 军组成一个集团,统受陈赓、谢富治指挥,挺进豫西创建鄂豫陕根据地,以协助陕甘宁我军击破胡宗南的进攻,并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第 11 纵队的掩护下,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迅速完成战略展开,同时,陈谢集团(含第 8 纵队之第 22 旅)从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随后,与挺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所部协同作战,创建中原解放区,有力地配合了我军其它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到 1947年 11 月底,第 12 纵队、第 10 纵队先后进入大别山,与刘邓主力会合。经过半年作战,刘邓、陈谢两军歼敌近 15 万人,创建了鄂豫、皖西、江汉、桐柏和鄂豫陕 5 个军区,以及 31 个军分区和各级民主政权。这时,第 10、第 12 纵队和第 5、第 12、第 19、第 25、第 28 旅以及第 38 军之第 17、第 55 师等 野战部队,均分别作为新建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部队。 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 1948 年 5 月 9 日指示重建中原军区,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改称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中原军区辖鄂豫军区(有 5 个军分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皖西军区(有 3 个军分区),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兼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有 8 个军分区、1 个独立旅),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豫西军区(由第 38 军军直与第 4 纵队后方司令部合并组成,有 6 个军分区),李成芳代司令员,张玺兼政治委员;桐柏军区(有 3 个军分区 及第 28 旅),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江汉军区(有 3 个军分区、1 个独立旅),张才千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治委员;陕南军区(有两个军分区及第 12 旅、第 17 师),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 中原野战军共有 7 个纵队:第 1 纵队(辖第 1、第 2、第 20 旅),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第 2 纵队(辖第 4、第 6 旅),陈再道任司令员,王维纲任政治委员;第 3 纵队(辖第 7、第 8、第 9 旅),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第 4 纵队(辖第 10、第 11、第 13、第 22 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第 6 纵队(辖第 16、第 17、第 18 旅),王近山任司令员,杜义德任政治委员;第 9 纵队(辖第 26、第 27 旅),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第 11 纵队(辖第 31、第 32、第 33 旅),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芝任政治委员。
  中原野战军组成前后,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先后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削弱了中原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我军尔后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求歼敌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创造了条件。1948 年 10 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解放郑州和开封后,于 11 月至翌年1 月,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领导下,与华东野战军一起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 55.5 万余人,使淮海地区全部获得解放。
  1949 年 2 月 5 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辖第3、第 4、第 5 兵团,共 9 个军。
  第 3 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 10 军(由兵团副司令员 杜义德兼任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第 11 军(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第 12 军(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
  第 4 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辖第 13 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第 14 军(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治委员)、第 15 军(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治委员)。
  第 5 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辖第 16 军(尹先柄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第 17 军(王秉漳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第18 军(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
  2 月 12 日,成立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由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兼任司令员及政治委员,扩建了野战军后勤领导机构和部队,由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经过整编,第二野战军的总兵力达 28 万余人。 1949 年 4 月 20 日,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与第三野战军并肩发起渡江战役。4 月 21 日黄昏,第二野战军自马垱和贵池间突破敌长江防线,乘胜追歼溃逃之敌。至 5 月 6 日,切断敌东南大动脉浙赣线,解放皖南及闽浙赣边区广大地区,并参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华南和西南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于 8 月 19 日下达了 “川黔作战的基本命令”。11 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以大迂回、大包围的行动,向川黔进军,举行了成都战役。野战军第 4 兵团在参加解放广东和广西的作战后与第四野战军一部向云南进军。至 12 月底.歼灭胡宗南等部 90 余万人(包括敌军起义、投诚在内)。 1950 年春,野战军主力一部发起滇南战役,歼灭敌人 2.5 万多人。3 月中旬至 4 月初,我军另一部挺进西昌,歼敌万余人。至此,西南全境除西藏外,均获得解放。 1950 年 2 月 22 日,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二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川西、川北、川东、川南、云南、贵州、西藏 8 个军区。5 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并入西南军区,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  

第二章 野战军 三、第三野战军

第三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欠第 3、第 5 师)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逐步改编扩建而成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罗荣桓等率领山东军区部赴东北,陈毅等率领新四军军部及第7 师、第 2 师第 4 和第 5 旅、第 4 师第 9 旅、苏浙军区第 2 和第 4 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第 1 旅等部,由华中先后北上,执行巩固和发展山东解放区的任务。
  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 1945 年 10 月 25 日成立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四个军分区,全部兵力约 13.5 万余人。同年 11 月 10 日,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任参谋长,下辖第 6 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 7 纵队,吉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8 纵队,陶勇任司令员;第 9 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全部兵力约 4.7 万余人。 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1946 年 1 月 7 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军长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饶漱石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副军长张云逸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黎玉任新四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陈士柔任新四军参谋长兼山东军区参谋长,舒同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等五个二级军区,全部兵力约 20 万人。 与此同时,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1 纵队(含第 1、第 2、第 3 旅),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第 2 纵队(含第 4、第 5、第 6 旅),罗炳辉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 7 师(含第 19、第 20、第 21 旅),谭希林任师长,曾希圣任政治委员;第 8 师(含三个团)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总兵力约 7.4 万余人。 山东与华中我军在统一编组的同时,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向日伪军进行大反攻,并坚决回击国民党正规军的进犯。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歼敌近4 万人,解放县城及重要市镇约 90 处,巩固和发展了华中与山东解放区。
  从 1946 年 3 月起,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在进行“百日”大练兵运动中及其以后,进一步调整了部队的战斗序列。5 月间,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韦国请为第 2 纵队司令员。同时,华中野战军第 8 纵队改为第 1 师,栗裕兼师长和政治委员;第 6 纵队改为第6 师,谭震林兼师长和政治委员;第 7、第 9 纵队番号不变;华中第 5 军分区基干武装及向我投诚的赵云祥部改编为第 10 纵队,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6 月 2 日,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以第 7 纵队兼苏中军区,第 9 纵队兼淮北军区,第 10 纵队兼苏北军区。7 月,东江纵队等部和中原军区第 13 旅,先后到达胶东和苏皖解放区,分别编入山东和华中我军。至此,山东与华中野战军 13 万余人,军区部队 26.6 万余人。1946 年夏季,蒋介石集中约占其进犯解放区总兵力三分之一的正规军,即 62 个旅(师)约 50 万人开始向我华东解放区进攻。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 山东、华中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分数路迎击进犯之敌。至 1947 年 2 月,我军在苏中、淮北、淮南及宿北、鲁南和莱芜等地区连续作战,歼敌有生力量约30 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1947 年第一季度,山东与华中我军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以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司令员,黎玉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柒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苏中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 36.6 万余人。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 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辖第 1 纵队(含第 1、第 2、第 3 师和独立师),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 2 纵队(含第 4、第 5、第 6 师),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 3 纵队(含第 7、第 8、第 9 师),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 4 纵队(含第 10、第 11、第 12 师),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第 6 纵队(含第 16、第 17、第 18 师),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 7 纵队(含第 19、第 20、第 21 师),成钧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 8 纵队(含第 22、第 23、第 24 师),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第 9 纵队(含第 25、第 26、第 27 师),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第 10 纵队(含第 28、第 299 耐,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潘任政治委员。另外,原华中野战军第 7 纵队改为第 11 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 31、第 32 旅和三个军分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吉洛任政治委员;第 10 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 12 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 34、第 35 旅和三个军分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获秋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 27.5 万余人(不包括第 11、第 12 纵队)。 从 1947 年 3 月起,蒋介石先后集中 24 个整编师、60 个旅约 45 万人向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4 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在泰安歼敌第 72 师。接着,转移至蒙阴、新泰和莱芜以东地区隐蔽集结。至 7 月底,举行了孟良 岗及南麻、临胸等战役,歼敌近 8 万人,其中孟良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精锐 整编第 74 师 3.2 万余人,基本上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 年 8 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确定:以第 1、第 3、第 4、第 6,第 8、第 10 纵队及特种兵纵队 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和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作战任务;以第 2、第 7、第 9 纵队和新组建的第 13 纵队(该纵队由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 员)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和谭震林率领,担负山东内线作战任务;以第11、第 12 纵队和各军区武装继续坚持敌后斗争,配合外线和内线兵团作战。
  9 月初,蒋介石集中 20 个旅向胶东解放区进攻。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为吸引敌人,策应外线兵团作战,集中 4 个纵队,在军区武装的配合下连续作战 5 个月,歼敌有生力量 6.3 万余人,迫敌撤出胶东腹地,彻底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9 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除留第 10 纵队等部在鲁西南继续精制敌人外,主力分 5 路于徐州和开封间横越陇海路,挥戈南下豫皖苏区,于 12 月下旬,连续举行了进军像皖苏、破击陇海路和平汉破击战(与陈谢兵团共同举行的)等战役,歼敌 7 万余人,配合刘邓和陈谢大军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粉碎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防御体系。同时吸住国民党军约 90 个旅,减轻了我其它战场的压力,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任务。
  1948 年 1 月~3 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 1、第 4、第 6 纵队组成第 1 兵团(亦称粟裕兵团),粟裕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金明任第二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准备挺进江南,担负开辟华南战局的任务(后该兵团奉命仍留中原作战);以第 7、第 9、第 13 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 年 2 月组建的,袁也烈任司令员)组成第 2 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兵团继续留在山东执行内线作战任务;以第 3、第 8、第 10 纵队组成第 3 兵团(亦称陈唐兵团),陈士榘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兵团归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 2 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 11、第 12 纵队组成第 4 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后未随兵团行动),吉洛任副政治委员,兵团留苏北地区执行进一步开展华中战局的任务。这时,华东野战军 36 万余 人,华东军区部队 38 万余人。 1948 年 5 月上旬,中央军委决定陈毅到中原局工作,并任命他为中原局第二书记和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5月 21 日,中央军委决定粟裕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6 月至 7 月,华东野战军第 1、第 3、第 4、第 6、第 8、第 10 纵队,两广纵队(原东江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 9、第 11 纵队,在粟裕等同志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发起豫东战役,歼敌 9 万余人,至 8 月,山东兵团连续举行了胶济路西段(周村、张庄)、胶济路中段(潍县)、津浦路中段(兖州)等战役,共歼敌 14 万余人。同时,陈唐兵团会同中原野战军陈谢兵团解放洛阳,歼敌 2 万余人;苏北兵团先后进行了益林、盐(城)南、陇海路东段、众兴和涟水等战役战斗,歼敌 2 万 余人。 1948 年秋,华东野战军主力奉命在中原野战军之第 9、第 11 纵队及部分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了济南战役,全歼守敌 10 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使山东省除青岛等少数城市外全部获得解放。同年 11 月上旬,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在部分军区部队的配合下进行淮海战役,歼灭敌军 55.5 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为我军渡江和解放江南大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49 年 2 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辖 4 个兵团和 1 个特种兵纵队。
  第 7 兵团,王建安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姬鹏飞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迎希任参谋长,辖第 21 车(含第 61、第 62、第 63 师),腾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第 22 军(含第 64、第 65、第 66 师),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 35 军(含第 103、第 104、第 105 师),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
  第 8 兵团,陈士柔任司令员,袁仲贤任政治委员,江渭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任参谋长,辖第 24 军(含第 70、第 71、第 72 师),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第 25 军(含第 73、第 74、 75 师),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第 26 军(含第 76、第 77、第 78 师),张仁初任军长,王一乎任政治委员;第 34 军(含第 100、第 101、第 102 师),何基洋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
  第 9 兵团,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罩健任参谋长,谢有法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20 军(含第 58、第 59、第 60 师),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第 27 军(含第 79、第 80、第 81 师),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第 30 军(含第 88、第 89、第 90 师),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第 33 军(含第 97、第 98、第 99 师),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
  第 10 兵团,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参谋长,刘培善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28 军(含第 82、第 83、第 84 师),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第 29 军(含第 85、第 86、第 87 师),胡炳云任军长, 张藩任政治委员;第 31 军(含第 91、第 92、第 93 师),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 特种兵纵队番号不变,陈锐霆任司令员,张凯任政治委员。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 32 军(辖第 94、第 95 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这时,华东军区约 42 万人,第三野战军约 58 万余人。 第三野战军组成后,主力于 3 月中旬进至庐江、无为、滁县、六合、 扬州和如皋一线,进行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4 月中旬,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4 月 23 日解放了国民党 22 年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随后解放了杭州和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至 6 月 1 日,京沪杭战役胜利结束,歼敌约 40 万余人。 第 7 兵团在第二野战军与华东军区一部的配合下,解放了浙江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第 10 兵团干 7 月上旬由苏州地区车运南下,向福建进军,8 月17 日解放了福建省会福州市。接着又举行了漳(州)厦(门)金(门)战役,至 10 月中旬,解放了福建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歼敌约 10 万余人。 为了完成中央军委所赋予的各项任务及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统一和加强华东地区的军政领导,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的领导机关于 1949 年 7月合并(其名义仍保留)。同时,对野战部队的机构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 第 7 兵团兼浙江省军区,该兵团第 23 军拨归第 9 兵团建制,第 35 军全部地方化;第 8 兵团部撤销,大部与华东军政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华东军政大学(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小部与第 34 军军部合并组成南京警备司令部(含第 24 和第 25 军),第 26 军拨归第 9 兵团建制;第 9 兵团第 20、第 23、第26、第 27 军,准备执行解放台湾的任务(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 30、第 33 军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第 10 兵团在福州市解放后,即兼福建省军区。至 1949 年 12 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 82.5 万余人。
  1950 年 1 月 3 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第三野战军第 30 和第 35 军番号,其成员拨归华东海军建制。8 月,撤销第三野战军前委,组成新的华东军区党委,以陈毅为第一书记,粟裕为第二书记,唐亮为第三书记。野战军部队全部归华东军区领导。 11 月。以第 29 和第 32 军军部组建为铁道公安司令部。

第二章 野战军 四、第四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 1、第 2、第 3、第 6、第 7 师,第 5 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 6 万余人;新四军第 3 师(辖第 7、第 8、第 10 旅,独立旅)3 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 359 旅、警备第 1 旅、教导第 2 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 1 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 11 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 2 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 10 月 31 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萧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 10 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 27 万人。 1945 年 11 月 14 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 1946年 3 月,全区歼灭土匪 7 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 4 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 1 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
  1946 年 6 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党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 8 月至 10 月 间,先后以山东第 1、第 2 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 7 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 1 纵队;以华中第 3 师(欠第 7 旅)组成第 2 纵队;以山东第7 师及华中第 3 师第 7 旅组成第 6 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 3、第 4 纵队, 陕甘宁第 359 旅和南满独立第 1、第 2、第 3 师,全区共有野战军 5 个纵队、l 个旅、3 个独立师,约 12 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 年 3 月,建立了 9 个炮兵团,27 个营,120 个连,l 个战车大队,1 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 “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 10 个骑兵闭和 1 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 3400 余人,统一整编为 7 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 1946 年 10 月 下旬至 11 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 民党军 1 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 年 4 月 20 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 8 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 46 万人。 1947 年 5 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 8 万余人。8—9 月间,以 12 个独立师(旅)编成第 7、第 8、第 9、第 10 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 1、第 2 前方指挥所)。9 月中旬,东 北民主联军又集中 9 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 6.9 万余人。攻克城市 15 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8 年 1 月 1 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萧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 月,以 9 个独立师(旅) 编成第 5、第 11、第 12 纵队。1947 年 12 月 15 日至 1948 年 3 月 15 日,东北野战军冒零下 30 摄氏度的严寒,发动了为期 90 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 15.6 万余人,收复城市 18 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区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 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 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从 1947 年 7 月至 1948 年 11 月,先后组训了 164 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战士 37 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继续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迫击炮 1600 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 600 余门,高射炮 116 门。 1948 年 7 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 4 个支队,共1.7 万余人。至 8 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103 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 月 14 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 1 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 1 兵团部,萧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原第 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 2 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 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 2 个兵团部,12 个步兵纵队,15 个独立师,1 个炮兵纵队,l 个铁道纵队,3 个骑兵师,l 个坦克团等共 70 余万人。9 月12 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至 11 月 2 日结束,历时52 天,歼灭国民党军 47.2 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1948 年 11 月 13 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 1 至第 12 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8、第 39、第 40、第 41、第 42、第 43、第 44、第 45、第 46、第 47、第 48、第 49 军,每军 4 个师 5 至 6 万 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60 军编为第 50 军。部队的装备由于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 11 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 11月 29 日至 1949 年 1 月 31 日,与华北军区第 2、第 3、第 4 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举行平津战役,历时 64 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52 万余人。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 1949 年 1 月 15 日和 3 月 7 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 月 11 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4 个兵团:第 12 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 40、第 45、第 46 军;第 13 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辖第 38、第 47、第 49 军;第 14 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驿任政治委员,辖第 39、第 41、第 42 军;第 15 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 43、第 44、第 48 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 2 个炮兵师,l 个装甲师,1 个高 炮指挥所和 1 个工兵指挥所。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1949 年 3 月下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4 月20 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5 月中旬,在湖北团风至靳春之线强渡长江,解放武汉。野战军主力于 4 月中旬南移。5 月 12 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6 月上旬,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分三路对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10 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歼灭白崇禧部主力 4 个 9 市和余汉谋部 4万余人。接着又向广西挺进,至 12 月中旬,将白崇禧集团 17 余万人歼灭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过程中,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像、鄂、赣、湘、粤、桂等省进行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清剿残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广西战役后,野战军又以 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 115 万余人。同时,在组织上继续作了若干调整:7 月,以国民党军第 19 兵团起义的 4 个师改编为第 51 军。8 月,第 12 兵团部兼湖南省军区。第 14 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 月,以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1 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 21 兵团(辖第 52、第 53 军)。11 月,第 15 兵团部兼广东省军区。 12 月,第 13 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12 月 26 日,中央军委批复华中局并四野:“同意华中军区即正式改名中南军区”。  12 月 30 日,中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自 1950 年 1 月 1 日起,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组织机构仍旧。下辖 6 个省军区,3 个兵团部, 16 个军,l 个炮兵司令部(辖4 个炮兵师、1 个高炮师),l 个工兵司令部(辖 5 个团),1 个铁道司令部(辖 5 个铁道团)和 16 个独立师, 92 个独立团,8 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 6 个分校,全军区共 150 万人。 1950 年 3 月 5 日~5 月 1 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 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 月 1 日解放海南岛。至此,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为明确野战军与军区双方兼管关系, 1950 年 3 月 13 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 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7 月 6 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再次就此事发出通报,令恬行文时,如纯对地方军区的,只书中南军区不书四野,如纯对野战部队的,只书四野不书中南军区;如两者均有关连,即书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或将中南军区与四野并书。
  1955 年 4 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第二章 野战军 五、华北军区部队  华北军区部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力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起组建和发展起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克为副司令员,罗瑞卿、刘澜涛为副政治委员,唐延杰为参谋长,朱良才为政治部主任。辖 8 个野战纵队,即:冀察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郭大民纵队(第 6、第 7、第 9 旅和骑兵旅)和刘道生纵队(第 8、第 10 旅),冀中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杨成武纵队(第 11、第 12、第 13 旅)和黄寿发纵队(第1、第 2 旅);冀晋军区基于武装编成的赵尔陆纵队(第 1、第 2、第 3 旅)和陈正湘纵队(第 3、第 4 旅);冀热辽军区(包括冀东和热河两个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詹才芳纵队(第 12、第 13、第 14 旅)和黄永胜纵队(第 22、第 27、第 30 旅和一个混成旅)。此外,进军东北时留在冀热地区担负作战任务的晋冀鲁豫军区第 1 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辖第 1、2、第 3 旅),归晋察冀军区建制。以上 9 个野战纵队约有 20 余万人。随后,又将 9 个野战纵队编成两个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由聂荣臻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辖郭天民纵队、杨成武纵队、陈正湘纵队;第二野战军由萧克兼司令员,罗瑞卿兼政治委员,彭寿生任参谋长,辖晋冀鲁豫纵队、黄永胜纵队、詹才芳纵队、刘道生纵队、黄寿发纵队。 通过整编,晋察冀初步实现了由分散的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大大增强了部队的野战能力,为巩固和发展解放区,粉碎敌人的可能进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为粉碎傅作义、阎锡山的进攻,1945 年冬,第一野战军在聂荣臻的率领下,协同晋绥军区部队发起绥远战役,歼敌 1.2 万余人,收复了绥东数座县城,使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广大地区重获解放;第二野战军在萧克、罗瑞卿的率领下,主力集结于平绥路东段和平古路北段,准备打击进犯冀热辽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同年 12 月 15 日,第二野战军指挥机构与冀热辽军区机关合并为冀热辽军区,萧克兼司令员,程子华、罗瑞卿兼政治委员。 1946 年 1 月 10 日,国共双方下达了停战令,国内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3 月 1 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发布了《关于复员工作的决定》。据此,晋察冀我军统一进行精简,撤销两个野战军的指挥机构,将所属野战纵队主力缩编成四个纵队和一个教导师,直接归晋察冀军区。数个独立旅归各二级军区指挥。四个野战纵队是:第 1 纵队(第 1、第 2、第 3 旅),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第 2 纵队(第 4、第 5 旅),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郭大民;第 3 纵队(第 7、第 8 旅),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第 4 纵队(第10、第 11 旅),司令员陈正湘,政治委员胡耀邦。
  1946 年 6 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用于进攻晋察冀解放区的兵力达 18 个旅约 20 万人。为粉碎敌人的进攻,晋察冀军区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恢复野战军指挥机构,以萧克为司令员,罗瑞卿为政治委员,耿飓为参谋长,潘自力为政治部主任,辖 4 个野战纵队(领导人基本未变)约有 5 万 人,连同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约有 20.7 万人。
  7 月~11 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迎击进犯之敌,保卫解放区,晋察冀军区部队先后举行大同、集宁(与晋绥军区部队共同进行)张家口和平汉路北段等战役,共歼敌 3 万余人。12 月 3 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察冀军区,为紧缩机构和把工作重点放在前线,报请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撤销了野战军指挥机构,其人员合并于晋察冀军区。前方的作战指挥,由军区临时组织的前线指挥所负责。与此同时,调冀中军区独立第 8 旅编入第 2 纵队,改为第 6 旅,察哈尔军区第 11 旅拨归第 3 纵队,改为第 9 旅;冀晋军区独立第 2 旅拨归第 4 纵队,改为第 12 旅。至此,3 个只有两个旅的纵队均扩编为 3 个旅。12 月中旬,第 1 纵队归还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该纵队司令员杨得志留在晋察冀军区,任第 2 纵队司令员。
  从 1946 年 11 月至 1947 年 1 月,各野战纵队在晋察冀军区部队、游击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先后举行易(县)满(城)战役和保南战役,共歼敌 1.7 万余人。1947 年 4 月 9 日,以 3 个纵队和地方武装一部发起正太战役,至 5 月上旬,连克数座县城,歼敌 3.5 万多人,控制正大铁路约 300 多华里,车站 22 座,从而打通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联系,孤立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战略要点石家庄。
  1947 年 5 月 25 日,经中央军委批准,重新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分任第 1 和第 2 政治委员,耿贱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2 纵队(第 4、第 5、第 6 旅),陈正湘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第 3 纵队(第 7、第 8、第 9 旅),郑维山任司令员,胡耀邦任政治委员;第 4 纵队(第 10、第 11、第 12 旅),曾思玉任司令员。 王昭任政治委员。另成立一个骑兵旅。11 月至 12 月间,又先后组建了第 1 纵队(第 1、第 2、第 3 旅,归北岳军区建制)唐延杰任司令员,赵振声任政治委员;第 6 纵队(第 16、第 17、第 18 旅,归野战军建制),文年生任司令员,向仲华任政治委员;第 7 纵队(第 19、第 20、第 21 旅,归冀中军 区建制),孙毅任司令员,林铁任政治委员。 1947 年 6 月~9 月,晋察冀野战部队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连续举行青(县)沧(县)、保北和大清河北等战役,共歼敌 2.2 万余人。10 月,举行清风店战役,活捉敌军长罗历戎。是役连同保北阻击战,共歼敌 2.1 万多人。 11 月,又举行石家庄战役,攻克石家庄,全歼守敌 2.4 万余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完全联成一片,为尔后更大规模地歼灭敌人,解放华北全境奠定了基础。 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 1948 年 5 月 9 日决定,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由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滕代远、萧克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北岳、冀中 6 个军区(同年 7 月,晋中战役后又成立晋中军区),共有部队(含地方武装)18.4 万余人。同时,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军区所属的野战部队编成两个野战兵团。 第 1 野战兵团,由徐向前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辖第 8 纵队(第 22、第23、第 24 旅),王新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 13 纵队(第 37、第 38、第39 旅),司令员暂缺,徐子荣任政治委员;第 14 纵队(第 41、第 42 旅),韦杰任司令员,甘渭汉任政治委员。
  第 2 野战兵团,由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分任第一和第二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2 纵队(第 4、第 5、第6 旅),陈正湘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第 3 纵队(第 7、第 8、第 9旅),郑维山任司令员,胡耀邦任政治委员;第 4 纵队(第 10、第 11、第12 旅),曾思玉任司令员,王昭任政治委员;第 6 纵队(第 16、第 17、第18 旅),文年生任司令员,向仲华任政治委员。
  另外,第 1 纵队仍归北岳军区建制,第 7 纵队仍归冀中军区建制。至此,华北军区部队共有 42 万余人。
  1948 年下半年,华北军区将所属野战部队调整为三个兵团。第 1 兵团,徐向前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周士第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陈漫远为参谋长,胡耀邦为政治部主任。辖第 8 纵队,王新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3 纵队,韦杰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第 14 纵队调至豫北地区,归军区直接指挥,另将太岳军区部队组成第 15 纵队(第 43、第 44、第 45 旅)调归第 1 兵团建制,刘忠任司令员,袁子钦任政治委员。
  第 2 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3 纵队,郑维山任司令员,王宗槐任政治委员;第 4 纵队,曾思玉任司令员,王昭任政治委员。另于同年 11 月组成第 8 纵队(第22、第 23、第 24 旅),司令员邱蔚,政治委员王道邦。
  第 3 兵团,杨成武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辖第 1 纵队(第 1、第 2、第 3 旅),唐延杰任司令员,旷伏兆任政治委员;第 2 纵队(第 5、第 6 旅),陈正湘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第 6 纵队(第 16、第 17、第 18 旅),文年生任司令员,向仲华任政治委员。 1948 年 3 月至 10 月下旬,华北军区野战兵团连续举行察南绥东、冀热察、晋中、察绥等战役,歼敌约 17 万人。其中,晋中战役歼敌近 10 万人,为我军攻占太原、解放山西全境创造了条件。10 月初,华北军区第 1 兵团和西北野战军第 7 纵队及晋中地方武装共 17 个旅发起太原战役,战斗两个月, 歼敌 5 万余人,形成对太原城垣的包围。 1949 年 3 月 17 日,中央军委决定组织以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太原前线司令部和党的总前委,徐向前为书记,统一指挥第 18、第 19、第 20 兵团(即原华北军区第 1、第 2、第3 兵团)等部。4 月 20 日,我军对太原发起总攻,至 24 日攻占该城。太原战役共歼敌 13.5 万余人,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近 40 年的反动统治。 在这之前,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主力会同东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1949 年 1 月 10 日,中央军委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前线党的总前委,实施对平津战役的统一指挥。战役从 1948 年 11 月 29 日开始,至 1949 年 1 月下旬胜利结束,共歼灭和改编傅作义集团 52 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平津战役结束后,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和命令,华北军区第 1、第 2、第 3 野战兵团,于 1949 年 2 月依次改称第 18、第 19、第 20 兵团,纵队改为军,旅改为师。
  第 18 兵团,徐向前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周士第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陈漫远任参谋长,胡耀邦任政治部主任(同年 5 月 3 日,徐向前司令员因病休养,由周士第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5 月 8 日以王新亭、陈漫远任副司令员)。辖第 60 军(第 178、第 179、第 180 师),王新亭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第 61 军(第 181、第 182、第 183 师),韦杰任军长,徐子荣任政治委员;第 62 军(第 184、第 185、第 186 师),刘忠任军长,袁子钦任政治委员。 第 19 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63 军(第 187、第 188、第 189 师),郑维山任军长,王宗槐任政治委员;第 64 军(第 190、第 191、第 192 师),曾思玉任军长,王昭任政治委员;第 65 军(第 193、第 194、第 195 师),邱蔚任军民,王道邦任政治委员。第 20 兵团,杨成武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辖第 66 军(第 196、第 197、第 198 师),萧新槐任军长,王紫峰任政治委员;第 67 军(第 199、第 200 师),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治委员;第 68 军(第 202、第 203、第 204 师),文年生任军长,向仲华任政治委员。
  3 个兵团整编后,约有 27.2 万余人,直接归中央军委指挥。1949 年 4 月下旬,第 18、第 19 两兵团拨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同年年底,第 18 兵团又调归第二野战军建制,协同第一、第二野战军执行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战 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