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响堂铺之战:<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笔记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8:16:44


                            
杨雨,1974年生(比我还小一岁),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92年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直升该校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精通法语、英语等多门外语。入选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杨雨(1974-),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教授,主攻方向为唐宋文学,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精通法语、英语等数门外国语言;入选湖南省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2004年获得法国政府津贴赴法进行法语教学法进修;出版专著《宋词的女性意识》(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等,主持省、校级社科规划课题多项,多次获得各级科研和教学奖励;在CSSCI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小说、译文、散文数十篇分别发表于国内外报刊杂志。(这一段介绍来自中南大学文学院网页)

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中南大学)

侠骨柔情陆放翁01_打虎英雄-杨雨.2011.01.04

1172年一天,四川南郑发生大事,猛虎袭人。直到清朝还得防虎。三年曾捉到六十四只老虎。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秦岭虎多,南宋孝宗乾道八年秋,大雪,三十多人找空旷处休息喝酒,喝一百多碗,壮胆,忽然山风中夹着虎啸声。他们跑不动。这时,站出一人,看五十来岁,拿起长矛,奔向老虎。猛扑向这人。这人举起长矛,中了喉管,倒了下去,再看那些人,吓得眼都直了。这人镇定自若地回到队伍中。武松打虎不稀奇,这是虚构的。这个秦岭打虎却是真实的往事。这人就是陆游。越州山阴人。浙江绍兴人。

他一生坎坷,靖康之变,自己又连遭不幸,自号放翁。这一年陆游48岁了。这个情节看来武艺高强。如果不是,怎么能一枪刺死呢?当时48可是年老了。宋人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今天平均寿命是七十二岁。苏东坡还写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时46,说自己老了。陆游不仅仅是文人,还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义士。两种身份能完整统一,难得。

著名诗人是自然之事,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王安石的弟子,父亲是经学家与藏书家。他自己也是神童。十二岁能写好诗文。在武术上,国家动乱,战乱不断,家族中产生直接影响的有两人,都是至亲,一是叔父陆宲,是抗金英雄,北宋末年靖康事变与此有关。

完颜阿骨打灭了辽国,转目光于中原,1125年,金大军南下,进攻大宋。一两个月内,就逼东京城下。金人的目的是拿下都城,摧毁宋朝。北宋分成两派,主和与主战。主和派代表是宋徽宗与儿子宋钦宗,他们只想逃跑,百姓怎么办?包袱不敢甩,他禅位,赵桓,宋钦宗接手。带着奸臣逃往南方,宋徽宗逃时,童贯还射身边的人,怕逃不掉。嫌船慢,换轿子换骡子。赵桓登基,但是他也与父亲一样,是软骨头的。送走父亲就打算盘。宋钦宗表面亲征,实际上是求和。大臣们逃的作鸟兽散。宋朝就这样送人?危难时总有人站出来,像宗泽等爱国将领就担起重任,说服皇帝组织东京保卫战。陆宲就是主战派之一。他担任的职务与打仗却并不直接关联。但是陆宲却被卷入其中。

在东京陈留当官,是提举长平司,管理地方财政,本与打仗无关。金南侵时,到陈留,当地守军逃了,没兵权的陆宲留下来了。担当起留守的任务。几千人马在他指挥下保住了平安。东京门户得到保护。可是朝中主流是投降,罢了陆宲的官。回山阴老家,一闲就是二十年。陆游二十岁时他才去世。他对陆游影响极大。陆游在给他写墓志铭时,就表达自己的敬佩。另一个是父亲陆宰,是经学家藏书家,是文官,他在战争时与前线联系紧密。靖康之变,1125年陆游出生,父亲刚从淮南御任,去京城为官。出生十天前,正是金军南下时候。十月中旬,淮河上狂风暴雨,船动不了,十七日清早,陆游在船上出生。父亲一定希望他成为人才。到京城上任后,主要工作是保证前线粮道通畅,负责粮草运输。金兵南侵时,遇到东京有李纲在,久攻不下,另一处是太原,攻不下,陆宰功不可没,他在这时,亲自选取了最佳位置,保证了前线粮道畅通,四个月都没攻下来。

可惜太原坚守东京扛不住了,宋钦宗应和,五百万金子五千万两银子,割让三个镇。宋钦宗全部答应。东京投降,太原在坚持。金人生气,宋朝的投降派怕了。他们想招,釜底抽薪,抽走陆宰,切断了粮道,太原成了孤城,有人说他玩忽职守,罢官了。太原终于被攻破了。金人占领了中原。并没有换来长治久安。再次金人来了,包围东京,宋钦宗逃不能了,战战不了。皇帝只好在宫殿里哭。东京沦陷了。宋钦宗被废为庶人。京城被洗劫一空。南宋人一提这段往事就羞愧。说他们皇帝是北狩去了。东京沦陷时,陆宰从京城回山阴路上,陆游才一周岁。没吃,躲藏。

陆宰决定到东阳依附草寇,陈彦声。他不与朝廷作对,是抗金的民间武装。陈彦声率民兵来迎接陆家。安排在山寨中住下,六到九岁在山中度过。这段时间中,他好好读书,更多地是习武。他的侠义气也与此可能有关。一家在山中时,局势安定下了,金兵北撤。陆宰回到老家闲居,朋友多,基本是一样主张抗战的义士。陆游形容为人人自期以杀身自诩王室。少年陆游从小也刻苦习武,他形容自己是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他在南郑只呆了八个月,这样的事却发生了几次,这年秋,同样是冰天雪地,他们碰到另一只老虎,傍晚时间。正是饿时,老虎凶猛,乳虎。比一般的老虎更猛。陆游挺身而出,带的是剑,用剑斗了几小时,写进了诗文中。

他还擅长骑马射箭,诗中常出现射虎字样。这个双关,有时指的是寓意,有典故,亲射虎看孙郎,这是苏轼的句子,孙权打猎被老虎空袭,孙权镇定,射死了老虎,这被用来表现人物的英雄气。陆游想射的是老虎?不是,更多地是金兵。

侠骨柔情陆放翁02_三败考场-杨雨.2011.01.05

陆游是青年诗人,秦桧是权倾朝野的宰相,怎么会影响他的仕途呢?

陆游并不只是一个诗人,他其实是文武全才,曾这样形容自己,无诗三日却堪忧。武熟读兵书,最擅长剑术。十八般武艺都不在话下。曾写过诗: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最大理想是拿着兵器为君王先锋,去边疆冲锋陷阵,战士本分应该是战死疆场,安逸是可耻的。这样的志向,到底有没有实现过呢?肯定有。亲身参加了抗金战斗。打虎南郑正是汉中,秦岭是南宋与金的边疆。四川宣抚使召陆游为左承议郎,相当于王炎的军事参谋。职位重要,得掌握军事情势变化。得协调主管军事文件的机密。有机会了。为什么王炎招他来呢?陆游是山阴即绍兴人。是否有过政绩?

战场上,他曾是英武战士,而非诗人。为什么到48岁才到边疆呢?什么阻止了他上前线报国?说到这个,得提到决定他命运的人物,第一个人物是赵构宋高宗,与他矛盾,有时还是对立的。宋高宗也陆游体现在主战与主和的矛盾。陆游是坚定的主战派。宋高宗是主和,对待金国,只有逃和和两着。肯和就忙着送钱送地,破财消灾,不愿意和就逃吧,保住性命。软弱表现:靖康之难,他逃到扬州,第二次进攻到南京时,金撤走,宗泽等人要求皇帝回京,稳定人心。可是他不敢回去。七月时,宗泽等不到皇帝,连上24道奏折,忧愤,死前还连喊过河。宗泽死不瞑目。无能表现:对秦桧宠信对抗金志士的排挤。秦桧的大事一是解除东南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陆游曾在诗中高呼,公卿有党排宗泽,惟幄无人用岳飞。二是在他的推动下签订了绍兴和议。丧权辱国,边界划分上,东以淮水为界,西是秦岭为界,还要称臣,派人朝贡,送各种财物。第二年,金派人来册封赵构为帝。可以看到荒谬到了何等地步。

秦桧是宋的公敌,与陆游有私仇。陆游与他间的私仇在哪里?父亲陆宰被罢官,闲居,朋友多,都是主战派,像李光是陆宰的好友,李光会常来山阴看他,他也因为主战被罢官,两人一谈起秦称为咸阳。咸阳是秦都城,以暴政为名,称咸阳是暴秦的意思。甚至在朝中骂秦桧卖国求荣。陆宰还为李光送行。还有就是曾几是陆游的老师,江西诗派的正宗传人。曾几是爱国志士,曾几的哥曾开与秦桧碰头了,问秦桧,在你眼里与金国关系是什么关系?秦桧说是高丽王朝与本朝的关系一样的。当时与宋是朝贡的关系。每年派人进贡,在他眼里,宋向金称臣是理所当然的。曾开大怒。说你的任务是复国,怎么奴颜到这种地步。得罪秦桧,曾家兄弟罢官,曾几曾到山阴来拜访陆宰。陆游拜曾几为老师。他的著名诗人当初也是得到曾几的高度评价。这些人都是秦桧的死对头,陆游与秦桧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会影响陆游的仕途吗?

陆游得当官,秦桧当权,怎么跨过他?陆游怎么办?陆游的个性体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当官,要名正言顺地当。凭真才实学地考进士,十六岁就来到临安考试。这次考试热身。三年后,十九岁时,来临安参加考试,是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了。仍然是名落孙山。都没考中,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与秦桧的恩怨。绍兴和议签订时,一件事的发生更加剧了矛盾。岳飞被杀,传开来,朝野震惊。陆游写诗。从不隐藏对秦桧的不满。当时,大权在秦桧手中,没几人敢公开得罪他吧?谁敢录用陆游?第三次再次挑战到了十年后。这一年,二十九岁,十年中,他家庭经历了许多变故。结婚离婚再婚生孩子,父亲去世,都在十年中。守孝间不能参加科考。十年过去了。第三次进考场可以体味到心情。他这时名满天下了。锁厅试,专门针对现任官员的考试。当时他是九品官员了。从才学从名气来说,陆游就算是状元及第也不在话下,但这次更凶险。他碰到劲敌。这是秦桧的孙子,秦埙。他哪是陆游的对手?但靠山大,官也比陆游大。秦桧还希望状元是他家的。陆游可能就被排掉。他本应该识趣,至少应该挑皇帝秦桧爱听的说,他偏偏不信,居然放肆地感慨,北伐收复中原。没指望了。

但是意外来了。这回幸运了,碰到了主考官,陈之茂,与秦桧不是一路人。一看到陆游的试卷,不录取良心过不去,录为第一名。后来在礼部中仍然名列第一。顺理成章到了殿试。名义上由皇帝出题主考,但是宋高宗与秦桧主考没区别。在殿试时,秦桧在说了许多陆游的坏话,喜论恢复。他凭什么议论朝政?搞得人心不安。高宗一听,不能录用。结果是,向虎山行时仍然被拦了回来。第三次名落孙山了。失时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与了解。主战原则就被人们接受了。当时“名动高皇,语触秦桧”。宋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后悔自己的少年意气。

从朝廷中传来好消息,曾几重新出山了,当上了礼部侍郎。主要主管科考教育祭祀外交等。相当于副部长,是利好。陆游看到朝中倾向,也有想法了。陆游没选择科考了,选择的是进军毛遂自荐,这得有勇气。还得朝中有人,曾几就是。三十四岁时他被任为福建省一个主簿。后来去朝中,大理司直。成了京官。最重要的是他终于有了面见皇帝的机会。“位卑未敢忘忧国”。开始实现梦想。

侠骨柔情陆放翁03_泪溅龙床-杨雨.2011.01.06

陆游三次科考失败,最后通过举荐终于进了仕途,本应该好好珍惜,偏偏他并不安分,面见皇帝的机会来了。宋有轮对制度。可以轮流见到皇帝。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后来陆游写的泪溅龙床请北征。请皇帝北征。他曾激动陈辞,眼泪甚至溅到龙椅上。宋高宗会怎么看待陆游呢?他称金为上国,称自己是弊邑。他尽心尽意地伺候,妥协求和,而陆游是主战,因而两人矛盾激烈。除了这一点,还有许多观点与宋高宗相对。他主张建都南京,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他想激发斗志,好北伐。像张浚也主张在建康。陆游赞同李纲的建议,最好是关中,权宜也应该在建康。

宋高宗南逃时,住在哪都不踏实,到临安时,不由得长叹,没看过这么好的地方,哪也不想去了。杭州靠东海近,战争来了,可以逃到海上去。北狩航海两个词在南宋有了特定含义。航海就是指逃跑。金国女真族水性不好,他逃跑就想航海。宋高宗自从1138年定都临安后没战争二十多年,经营得差不多了,山外青山楼外楼。怎么放弃这样的地方去北伐呢?陆游太天真,以为秦桧死了,皇帝有了北伐的决心,他用主战派是为了制衡。泪溅龙床激化了两人矛盾,后果严重,请陆游下岗。

赵构生日来了,金派使臣来庆贺。朝中肯定好招待。不过使臣不好伺候。南宋朝廷中传达了完颜亮的意思。宋金以淮河为界,容易引起纠纷,建议重新划分边界。东以长江为界,西北以汉水为界。请南宋派丞相之类的来南京商量一下。九月份想来打猎,行不行呀?这是步步进逼,要求重新划分是为割让土地,让大臣去南京商量条件。南京是他们的定都。否则就会来打猎,来战争了。这种演习就是进攻。这其实就是战书,是最后通谍。宋高宗一听,宋钦宗也去世了,他吓得哭了,进了内室,不欢而散。想对策呀。朝中有人,是陈康伯。是主战派。召集群臣下达指示,说该怎么迎战吧。南宋吹响了集结号。只可惜主和派主政久了,一时找不到可以打仗的人。这种情况下,想起了六十四的刘锜。这时重病在身。可是这样,他仍抱病出征。提任主帅,金大军南下,他准备迎战。形势有利于宋军。一方面金百万有一部分是汉人,没战斗意志。宋军里热情被激起。金人的北方不太平了。反金频频爆发。金出面临蒙古的威胁。金发动南侵也是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金实际上变成了纸老虎了。只不过它吼惯了。这一回它一吼,宋高宗陆游怎么反应?陆游正是这时泪溅龙床。他只是八品,应该有不小的距离。这儿到底是事实呢还是夸张呢?这事在陆游身上可能就是真的。

宋高宗只想逃。路修得宽,可以跑得快,肯定增加了请征的难度。当初可能只是理性分析,但看到皇帝没有反应,他可能忘了自己,忘了距离。所以可能是真实记录。宋金交战,吓破胆的是刘锜的副将王权,在合肥不战而逃。导致刘锜的主力陷入重围,刘锜只好退扬州。直逼陪都南康。陈康伯接家小来,表示决心。朝廷不好意思逃了,在请求下,下令亲征。一下达,皇帝没动身,宋军气象一新,前线传来好消息。采石矶大捷。这是第一场胜利。这时陆游三十五岁。

这次让陆游命运重新起用,回到临安担任史官。这一番苦心没白费。采石矶鼓舞了士气。但这也是意外的胜利。王权溃败,金军准备渡江,虞允文前往犒军,他立即进入战争中,用水冲没了金军的小船,再用火烧了金三百多兵船。他们优势在骑兵,水战中发挥不了作用。渡江无法,这次胜利改变了对峙的形势。成了以少胜多的战例。金军准备取南京。刘锜退守镇江,隔江相峙。金兵虽然只损失几千人,但改变了宋军的士气。心理上,伟大。宋朝人发现金不那么可怕。激励了北方群众。纷纷响应,收复不少地方。攻进了洛阳。传到临安,朝中兴奋。陆游心时刻在前线,听到捷报,写了诗:“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指当时知府武巨,带领几千民兵,攻入洛阳,捷报传到,陆游感慨,还想占下去吗?天意就会一日间返回。“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小小苦闷被胜利冲淡了。没有想个人利益,心中只有鼓舞。金人呢?北方起义,对他构成威胁。内讧,更是厉害。完颜雍称帝,让完颜亮急了,他决定三天内急攻渡江,只有消灭宋军才能稳定军心安定后方。有那么容易吗?江对峙是刘锜,曾用四万打败十万金军。刘锜退出扬州时曾用石灰刷白,写完颜亮死于此,部下吓破了胆。士兵不敢战,谁会卖命呀?派人杀了完颜亮,危机化了。战争告一段落。

从历史上,请北征有两个意义:一是战与和的矛盾中战取得了胜利,是抗战高涨的必然结果。二是泪溅龙床是他文人的个性化表现。异想天开,皇帝到底还是亲征了,虽然不是他泪溅的结果,但他的抗战愿望还是达到了。他写过诗:“寂寞已甘千古笑,驰驱犹望两河平。后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这时他七十岁了。心态是豪气、遗憾。个人的遗憾是没有机会上前线;为国的遗憾,战争虽然胜利但留下巨大遗憾关乎南宋的存亡。

侠骨柔情陆放翁04_知遇之恩-杨雨.2011.01.07

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南侵时,他极力劝谏皇帝亲征。他的个性还是率性,泪溅龙床吃亏,不算什么,他担心的仍然是国家。南侵结果是金败,金兵撤退。这应该是南宋的胜利。本应该是趁机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但是高宗得过且过的人。金兵撤退,他不想主动北伐,国土不在关心中的。高宗亲征,没什么事,就返回临安。宋金留下了北伐收复中原的最好机会。还有一个遗憾是胜利后,朝中形势变化,体现在主和派反攻了。立下战功的刘锜被迫退休。本是年老,但是退休后住在都亭驿,留守汤思退要迎接金军。汤思退逼他搬出驿站。他去的地方堆满垃圾当场而死。陆游痛心写诗:“坚壁临江日(坚守镇江阻止了完),人疑制敌疏(主和派怀疑他),安知百万虏,锐尽浃旬余(号称百万的大军入侵,不过整整十天被摧毁,刘锜功劳不可没)。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如果不是他心理妙计,完不可能那么快被杀,胜利与刘锜有直接关系)。云何(女冒)公者,不置箧中书(典故,出自战国策,魏国将领三年回国,乐羊看到满满一箱都是弹劾他的文书,用来表示诽谤的文书,什么时候停下诽谤与中伤?)。”诗表达的对刘锜战功的中肯评价,也对他受的不正待遇表示痛心。这是对国家命运遗憾的重要作品。

宋高宗决定用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最高军事统帅。应该派抗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不过他为人谨慎,对高宗皇帝是惟命是从。一下令,朝中哗然。大臣们反对,上疏,反对任命。这时陆游站出来,上书弹劾杨存中。札子里,他说,皇帝应该虚心接受意见,才能够使下情上达。这等于在旁敲侧击皇帝不要一意孤行。陆游似乎与皇帝对着干。这是不容易的。忠君爱国本是一个意思。本来没矛盾,但是他的思想进步,贤明的国君是与国家利益统一。如果昏庸,国家就高于一切。

这一回,陆游没糟糕,居然时来了,炒了皇帝了。上书时,朝中局势是主战派在控制局势,杨存中居然被否决了。高宗面子上下不来。这时,高宗学习父亲丢包袱。让皇位给儿子,这就是后来的孝宗,赵胜。不是亲生儿子。是养子。立了太子。宋朝出现这样禅位的情况。这是大事,本应该影响不到陆游,但这却对他是重要一环。陆游与高宗间矛盾对立。是战与和的矛盾。陆游经历过六个皇帝。徽宗钦宗,高宗孝宗。看一组诗,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第一首写靖康之难,第二首就写到了高宗禅位时,一下子跳了三十年,为什么中间一段不出现?是失去记忆了?不是,侧面证明他对高宗历史,自己表现没什么好说的。也证明他对高宗有意见。高宗退位了,孝宗即位了。

看一诗第二首:“高宗下诏传神器,嗣皇御殿犹挥涕,当时获缀(宛鸟)鹭行,百僚拜舞皆嘘唏。小臣疏贱亦何取,即日趋召登丹陛。桥山岁晚松柏寒,杀身从死岂所难。”高宗下诏禅位,孝宗即位,心中肯定百感交集,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百官也是激动得哽咽,其中当然包括他自己,当时参加上朝像鸟排列一样。这场面感人。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人悲有人喜。陆游呢?桥山是地名,西安黄帝陵所在地。用这儿来代指孝宗的陵墓,与黄帝相提了。坚贞不屈。杀身从死,愿意赴汤蹈火。不是表决心,他经历了四个皇帝了,写这诗时,前两个死了,三个退位了。答案在,小臣疏贱亦何取,即日趋召登丹陛。没机会表现才能,不止是自谦。居然得到了孝宗的特别待遇。即即位后不久就召见了他。孝宗皇帝也像组织部考核官员一样,知贤任能是当务之急,对于官员的调查不仅仅针对陆游,是普查,陆游的口碑好,就脱颖而出了。他获得了机会施展抱负与才华。这也与三个人有关。

一是周必大,这是他的好友,来往亲密。经得起考验的朋友。一直做到丞相的官,封到益国公。一次孝宗与他闲聊,问他诗人中谁能比李白呀?周必大说当然是陆游。陆游在宋的地位相当于李白的地位。陆游就有小李白的说法。有人说他宋诗第一人。作为著名诗人是相当响亮的。这时,另两位同时推荐了他。二是史浩,三是黄祖舜。他这时调到了枢密院,中书省管文,枢密院管武,是最高的机关。陆游当编修,相当于秘书,之后,进入了南宋核心领导机构。两人是他的顶头上司。史浩、黄都极力推荐了陆游,善词章,谙典故。史学诗学功夫都高。这次推荐后,决定单独召见陆游了。

陆游都是对答如流。后来孝宗欣赏,称为力学有闻,议论剀切。议论中肯,有主见。孝宗决定赐荣誉,赐进士出身,是天大荣耀。之前三次失败,受到排挤,对功名不抱希望。成了终身遗憾。现在召见被补了。在当时是难得的荣耀。他自己说,惟是科名之赐,近岁以来,少有此比,不试而与,尤为异恩。像今天的高考实名推荐制。这也显示了皇帝的特殊信任。这样的大事,他一开始胆战心惊,不敢相信。写了好几封感谢信,推辞。今天看是不是真心的呢?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他对孝宗的感激是发自肺腑的。杀身从死岂所难,愿意为他效命。功名的遗憾被弥补了,但是另一个遗憾能不能弥补呢?披上战袍为国效力能不能得到满足呢?

侠骨柔情陆放翁05_初露锋芒-杨雨.2011.01.08

陆游得到孝宗的赏识,得到亲赐进士的荣誉。陆游是不是仅仅个人才华得到孝宗的赏识呢?孝宗上台后做了些什么?在陆游心中他是不是好皇帝?当建王时,表现出不一样的政见。像金兵南侵时他曾主动请求迎敌。别人都替他捏一把汗。孝宗即位后,朝廷气象一新。一个月后下诏为岳飞父子平反,改葬。寻访后人,准备录用。第二年,三月,拜史浩为右丞相,张浚为枢密使。江淮兵马由张浚带领,与金兵对峙。抗战情绪高涨。陆游个人建言献策,朝廷决策层也开始重用陆游。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一是上一系列主张,像立法,抗战形势,用人政策。二是中书省枢密院代写机密文件。像有两封信,一是写给西夏国主,希望暗中结盟。二是蜡弹省札,专人送去。内容是向北方沦陷区传达旨意,占领北方州郡,归朝廷,有赏并封王。陆游这时肯定希望上前线效力了。

隆兴元年三月,下令修圣政,实录,把统治期间大事年份记录,是后人替先人整理,这时高宗还活着,所以叫圣政,陆游是首要人物主持。完成出色。但是这时,来做这样的事,他心甘吗?没明确说过,我以为重心变动应该有抵触情绪。更关心抗金战争。却去做这样的事,肯定有遗憾,说明知遇之恩还只在文史上,不在军事才华上。后来有诗:“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诸公荐文章,颇恨非素志。”更关心的是现实的国家大事,体现经世情怀的是恢复中原。而他被用的却恰恰是文事。颇恨表明的正是一种遗憾失落。一贯性格中可以看得出他从抗战一线拉回来,工作重心转移他应该不满意。

赵胜两个特殊门客曾觌、两人胡作非为。孝宗不知道,还护着他们。一次,内廷宴请大臣,轻松些。一个宫女拿着手帕上题字。曾觌没答应宫女。这在普通情况下应该是正常的。但在宫中不正常了。宫女结交外臣可能会出大事。不久前内臣与宫女关系密切,出了大事。现在曾觌不敢,拒绝了。史浩在坐,没明说,告诉了陆游。陆游容不得,说这事要跟孝宗说。他只是八品,没机会见。只能通过曲线,告诉了参知政事张焘。希望通过这事敲警钟。小心曾觌这样的人祸害朝廷。有先见之明。蒙蔽皇帝耳目,想剪除不容易了。请张焘告诉孝宗敲警钟。史浩提醒应该更合适,但他为人谨慎。他也了解孝宗对曾觌等人的宠幸。张焘就把这事告诉了孝宗。孝宗本想提拔,就问张焘来自哪里,正是整肃时,哪能任其所为呢?孝宗生气了,陆游怎么敢背后议论呢?早就该把他打发走了。一件小事就改变了他的命运。出镇江府通判。这事可以看出陆游的书生意气,也可以看出孝宗的胸怀有限。后来二十多年曾觌等人都是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四月份,张浚上书决定北伐,两个宰相反对,觉得冒进,孝宗不听,急于想做事,树威信。张浚压抑久了,也想摩拳擦掌,一拍即合,派两员大将带军对金进攻,实在太仓促,军心不稳定,战术不充分,两员大将间也有矛盾。在符离被打得大败。这时他正在山阴老家,心情矛盾。他怀疑自己的忠心了,“犬马区区正愚”,是不是太自作多情了?皇帝不能理解自己呀。他想的是“高枕看云一事无”。想做隐士,不再关心纷纷扰扰。可能吗?不可能,爱国与生命融为一体了。他对国家忧心不改变。一定是打击巨大。符离之败对孝宗的打击也大,决心动摇了。用人变化了,罢免了史浩,重新起用汤思退。这是秦桧的余党,靠山是赵构。积极主张投降求和,孝宗也摇摆了。面子下不来。想战吧又有失败的阴影。你龙大渊曾觌又天天叫着各种不足,再发动战争似乎也不能胜利。动摇了。孝宗举棋不定时,主和派搬出了王牌,赵构。孝是孝宗治国的理念,当好榜样。是皇帝应该一言九鼎,但是也得孝敬太上皇,他在位二十七年,太上皇跟了二十五年。汤思退甚至说,国家大计,必须面奏太上皇后从事,要挟他交还权力。越来越倾向于和议了。终于导致了隆兴和议。这是屈辱的和议。割地赔款,由君臣关系就变成了叔侄关系了。言辞恭谨。赵构却沾沾自喜。他曾自称臣,现在赵胜称金帝为叔。君臣变成了亲戚。陆游也到了镇江赴任。三月张浚去巡视江淮。

陆游心情倒不错,天天在镇江讨论恢复国家大事。在这儿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抗战集团。甚至为他打气,不要灰心,还有中兴的前途。朝中主和派就怕出事,想不如下手,除掉张浚,罢免了张浚,含恨去世。陆游被发到隆兴,江西南昌,任通判。离京城越来越远。不久,乾道二年春天,主和派完全控制局势,陆游被罢官,理由是交结台谏,鼓唱是非,拼命要张浚北伐。导致他命运的主导因素是他恢复中原子的主导思想。科考失败是因为秦桧说他喜论恢复,罢官也是因为他力说用兵。这个罪名,他自己倒也承认。他坦率地承认,诗中写道:“少年论兵实狂妄,谏官劾奏当窜殛。”这其实是反话,是力说用兵了,但不能承认的是半壁江山,力说用兵居然还是罪过。八年,其中三年为京官是锋芒初露时,得罪亲信却获得力说用兵的罪名,回到老家山阴。

这其中为下一个人生高潮到来做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