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汽车救援电话:童年老家过大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7:14
-

  过春节了,民间称为过大年。过年是中国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过年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恭贺新春的一次隆重庆典,也是人们祭神祭祖、尊老尽孝、阖家团圆的日子。过年给人留下过很多美好回忆,也是最令人心动、兴奋温馨节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
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年的意识,对年的企盼,对美食的欲望,远没有过去那么强烈。家庭中采购年货,置办新衣,扎灯布彩和一些风俗讲究也简单了许多。特别离别家乡,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期盼着同父母亲人团聚外,对年的感觉已有些淡然。但生活在乡下的父老乡亲们,通过春节表达对亲情珍惜,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延续着年的很多传统风俗,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我虽然远离故土,年过半百,但一到春节,总是多了几分浓浓的怀乡、怀旧之情,特别童年时过年的美好回忆经常萦绕心怀。
  
  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在沂蒙山区老家,家有
兄弟姊妹五个,我是老大。五六十年代的山乡还十分贫穷,但家家户户大人们似乎有个信条,就是条件再差,过年的风俗不能马虎;生活再苦也要让孩子们过年穿上新衣,吃上肉和饺子;家里再穷,来了亲戚朋友也要拿出点象样的酒菜。我们小孩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好的,穿新的,得到压岁钱,还能看到热闹的民俗活动,可以尽情玩耍。那时候,一进腊月我们心里就充满了期盼,经常扳着手指算日子,摆着火柴杆记天数,大人们也开始忙年,做着过年的各种准备。“小年”前后是最为忙碌的,杀猪宰羊,赶集上店,炸菜蒸馍,扫屋清院,扎灯笼、写春联、贴年画,村子里一派繁忙、热闹的气氛。
  
  大年三十是正式过年。记得每年的这天早上我和
弟弟妹妹就都会早早醒来,等着母亲帮我们一个个穿戴新衣、新鞋袜、新围巾,这是母亲茹苦含辛的劳作的成果。等把我们全部打扮好,父母总是仔细地端详一番,脸上洋溢着成功喜悦。此后父亲开始带我们贴春联,贴门钱子,挂灯笼等,连家里的屋墙、水缸,粮囤,床头等处,到处都贴上写着喜庆和吉祥词语的红纸条。然后一个上午,我和弟弟及几个要好的同学走街串巷,放鞭甩炮,欢笑嬉闹,尽情玩耍。下午,父母总是催孩子们睡上一觉,因为晚上要“熬五更”,大人们开始准备“请家堂”的供品了。
  
  老家“请家堂”是很讲究的。先要清扫好卫生,在家的正堂屋,摆上家堂桌子,然后在一个事先叠好的纸上写上所有过世老辈人的名字,大家叫牌位,在桌子的左右两边摆上两个凳子,以给来的长辈坐用,再在桌上摆上要鸡、鱼、肉、豆腐、青菜、水果等供品,在每个牌位前面放一个酒杯,倒上酒。这些准备好后,由全家辈分最大的老人带领全家子孙到村口烧香烧纸,放鞭炮,把过世老辈人领到家堂桌子上面,把在村口燃着的香插在桌前的香炉里,说着一些祈祷和恭敬的话,我们磕头后就可以出去玩了。“送家堂”则是在年初二下午。送的时候把牌位连同纸和香摆在地上烧了,还把一些供品茶酒等倒在烧的纸前面,具说为了把老辈骑的马喂好。整个过程大家都十分虔诚,也感到很神圣。
  
  年三十的傍晚时分,院子里备了很多那时能够买到的各种烟花爆竹,餐桌上已摆上了馋人的菜肴,我们小孩在兴奋和焦急中
等待着。终于,最激动的时刻到了,好像全村同时点燃了爆竹,震耳欲聋的炸响声响彻云霄。父亲带领我和弟弟轮番上阵,数挂鞭炮、彩雷子、小礼花齐放,院子里火花飞溅,青烟弥漫,很是震撼,大家的脸上、心里也都乐开了花。放完鞭炮紧接着是年饭“盛宴”,平时吃不到的鸡鸭鱼肉也都端上了桌,大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些高兴的话,我们只顾埋头大吃。那是一年中最解馋、做过瘾的一顿饭。
  
  饭后不久,村里年轻人敲起了欢快的锣鼓,有人在街口吹起了小唢呐。街上的人也越聚越多,孩子也陆续走出了家门,每人手里提着个小花灯笼,大街上各式各样的小灯笼汇集成了流动的灯河,到处是欢笑声。我父亲手很巧,早在年前就为我们扎制了精致的小灯笼,有方的圆的,灯笼纸上还画上了花草鱼虫小画,提着灯笼走在街上,吸引了不少人的夸赞,心里很是
骄傲
  
  从街上回来,家里的餐桌上已摆上了花生、栗子、瓜子和水果,可以随便吃。母亲开始包饺子,并招呼我们一起动手。包完饺子虽然天已很晚,但不能睡觉,再困也要忍者,因为这是守岁,也叫“熬年五更”。除夕夜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要等到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驱走一切晦气,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那时候没有电视,墙上挂着的有线广播也一直播放节目。自己i小的时候,往往等不到时辰就进入梦乡了。年夜中还有个仪式就是“发纸马”。那时过年“发纸马”是很重要的,就是不“请家堂”的人家也要做,实际就是供奉天地神灵,感谢和祈求他们的庇佑。“发纸马”都在晚上十点左右开始,在院里摆上供桌、供品,点上香,先下了水饺贡上,午夜时再给天地神灵烧纸磕头,放挂鞭炮,就算完成了。做供品剩下的水饺每个人都要吃一些,这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顿饭,是一定要吃的,还要留下没有煮的水饺年初一吃。
  
  年初一凌晨要磕头拜年,尽管十分困倦也要早早起床。不过我们一睁眼,先急着翻枕头,找红包。因为每年父母都把压岁钱用红纸包好,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塞到了我们的枕头底下,也就一块钱左右,都是崭新的毛票,但每年都有所增加。据说分压岁钱给孩子,是当“年”去
伤害孩子时,可以用这些钱化凶为吉,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数着一张张新票子,困意全消,设法收藏好,这是一年的零花钱。穿衣下床后,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然后到村里给长辈磕头拜年,兜里被塞满了糖果和零嘴小吃,还能收到许多磕头钱,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初一的上午,街上相互串门拜年的人络绎不绝,男男女女穿着崭新的衣服,脸上挂满笑容,不管碰到谁,见面先道声“过年好”,大家亲切地互相祝福,攀谈聊天,整个村子沉浸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
  
  儿时在老家过年不仅是除夕和初一这两天,记得每年初二都要随父母走
姥姥家,初三后是人们走亲访友的日子,家家都用最好的酒菜招待客人。初四开始,山乡各村会更为热闹,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唱大戏、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村之间交流表演、比赛,直到过了正月十五闹完花灯才过了高峰,到了二月二龙抬头后才算过完年。不久,繁忙的春耕春种就开始了。
  
  几十年过去了,儿时春节那浓郁的年味,那温暖的亲情,那热烈的节日气氛,那质朴的风情民俗,那种
幸福快乐的感觉,成为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经历,也成为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