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ain 32.8ba插件:东方人求智慧,西方人求知识,知识跟智慧不一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4:42:56

东方人求智慧,西方人求知识,知识跟智慧不一样  

  智慧、德能、相好本来具足,要不要学?不需要,学不来的,你所学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示现,他示现什么?知识分子,好学。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这一出去十二年。你看身分,王子的身分,聪明好学,你说这个世间哪个做老师的不喜欢这样的学生?真正把尊师重道做出来了。你对于老师不尊重老师不教你的,这是儒佛,道也不例外,他们传人,传法传给谁?传给尊重自己的人,他对自己不尊重他就什么东西都学不会。所以尊重别人是真正尊重自己,看你怎么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孝顺父母是你真有孝心,你有孝德,他从这里看。

  老师绝不是说你尊重我,你对我还不错,我就传你道,他不是这样的,他是看到你自己的德行、你自己的诚意。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能传给你多少东西,看你有多少诚敬的心,你能接受多少他传你多少,你有十分恭敬、诚敬,传你九分,老师对不起你。为什么?像你是个容器一样,你还能盛,没有给你盛满。如果你心量很小,器量很小,你只能盛得三分,就给你三分,不会给你四分,为什么?四分漫出来了,你装不进去,道理在此地。

  所以世尊给我们示现,这个示现太重要了,十二年,当时印度无论出家在家这些高僧大德他都参访过,这是表现什么?好学多闻。学了之后怎么样?再没有地方学了,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佛明白了,如果不放下,变成所知障,知识,知识会变成所知障,你就不能见性。把十二年所学的彻底放下,到恒河边上大树底下去入定,这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超越了。

  见性之后就从事于教学,见性那一年三十岁,一直教到老死,释迦牟尼佛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自己。生活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一生不改变,做样子给我们看。我们看他这个生活太苦,释迦牟尼佛每天无量的欢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法乐,那是自性里面的乐,常乐我净。这个乐别人得不到,孔颜有一点接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喜乐从哪里来的?从学习得来的,你学了之后马上能兑现,真正做到,这里头有乐趣,这是真乐。我们学东西,学了之后没有做到,这个乐你享受不到。这种乐是从自性里头往外流的,像泉水一样,它不是外面的刺激,世间人享受的乐,乐为坏苦,它是从外来的,不是从内发的。内发的是无尽的,外面来的是有生有灭的,那怎么会一样!

  所以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那个样子,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再回头看看中国唐朝时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给我们示现的跟释迦牟尼佛恰好相反,农夫,不认识字,他是樵夫,砍柴的。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在中国抗战时期还有,我那个时候年岁很小,十几岁,抗战时期住在福建建瓯,这个城市里面没有自来水,就有那个挑水到城市里卖的,在外面河边上挑水,没有瓦斯,也没有电热,没有,有电灯,那时候有电灯;煮饭要烧灶,烧灶要用柴火,有卖柴的、卖水的。惠能大师是卖柴的,上山砍柴,挑到城市里来卖,卖了柴,拿这个钱去买一点米回家去,这才有一天的生活,很苦,不认识字,没念过书。

  偶然的,柴卖完了,拿到钱了,离开,好像是个小客栈,从窗户边上经过,听到里面有人在念经,他一听就懂,听得很有兴趣。听了一会,推门进去,问这个念经的人你在念什么。里面这个念经人看到,这也是个年轻人,二十几岁,听他讲的听得很有味道,很难得,很稀有,介绍他到黄梅去见五祖。在黄梅住八个月,五祖分配的工作,他是砍柴的,到厨房去,去砍柴、去舂米,干了八个月,没有进过讲堂,没有进过禅堂,去做义工,传法的时候居然衣钵传给他了。他听经只听一个晚上,十二点钟进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寮,在我们想象当中顶多讲两个小时。他不认识字,给他讲《金刚经》大意,他就开悟了,就见性了。这一见性,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你拿经书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讲得一点不错。

  所以这东西要不要念?不要。我们到今天完全明了,佛告诉我们,你能够把执着放下,你就成正觉,证阿罗汉果;你能把分别放下,你就能成正等正觉,你就做了菩萨;你能够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成佛了,这真的。所以你只要放下,你自己自性里头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样样都无量,全现前了。所以佛法修学不在听得多少,学得多少,是在你放下多少,这个重要。听得再多,一样放不下,博地凡夫,佛法真正的德用、好处你一点都没尝到,你依旧生活在六道,所谓烦恼跟痛苦的世间,你没有得到法喜,法乐没有得到。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样的地方,世法「为学日益」,学的这个知识天天增加,为道不一样,「为道日损」,天天放,天天放,统统都放下,没有了,全部现前了。

  东方人求智慧,西方人求知识,知识跟智慧不一样。像前年我在剑桥大学、在伦敦大学跟汉学系的这些研究生跟他们教授交流所说的,学佛跟佛学两码事。那些学生我很佩服,英国人,也有其他国家,欧洲人在那边留学的,他们的普通话讲得好,能够读文言文,我们不能不佩服。我问了几个学生,有一个用《无量寿经》写博士论文,我就问他,《无量寿经》九种版本,你用哪一个?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这是我们在学习的;另外有个写论文用《孟子》,还有个用王维,难得。

  我赞叹他们,我说你们可以用中国这些典籍拿到博士学位,将来也可以做一个有名的汉学家,大学教授,可是我说你们一生不可能像我这样快乐。他们问为什么?我说我学的跟你们恰恰相反。他听了很奇怪。我说你们学儒学、道学、佛学,是不是这样的?他点头,是的。我说我相反,我是学儒、学佛、学道。你看还是两个字,从两边念不一样。学佛就要学得像释迦牟尼,学儒那就要像孔子、像孟子,学道那你得像老庄,你才会真正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得到法喜。学佛的人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心地永远保持清净,一尘不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用心,以清净心对待。有人问自然就答出来,答得妙,妙不可言,自己都感觉得意外,怎么会说得这么好?从自性流露,不用思惟,不用思考。要问你一个问题,我想一想,想想就落在意识。

  --摘自释净空教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七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