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翔特物流单号查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总结——欢迎挑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9:03:47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总结——欢迎挑错~

夏商西周

敬天保民思想 西周时期形成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思想。统治者视“上帝”为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之为“天”,然而夏商暴政而亡的前车之鉴促使统治者不得不重视“民”的力量,不能盲目依恃天命,要顺乎天而应乎人,要敬天又要保民,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体现。这种思想是周王朝统治者基于长期阶级斗争的现实而得出的,比夏商两代有很大进步。

春秋战国

道家:

老子 客观的“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战国前期继承人 关尹(环渊)

庄子 注意与老子的不同 主观的“道”;相对主义;精神自由

儒家:

孔子 正名思想

仁与礼①仁者爱人②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温故知新;③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终身教育

孟子 性善论;仁政;民主思想

荀子 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稷下学宫

法家:

早期:李悝、吴起、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后期:韩非 法术势并重;性恶论;严刑峻法;新圣说,发展的历史观“守株待兔”;“理”

墨家:

墨翟 节用节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墨子以后的领袖称“巨子”

三表法 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

阴阳家:

邹衍 阴阳五行,朴素唯物主义;“大九州”地理观

五德终始说 认为改朝换代依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顺序更迭,将自然界物质的五行思想社会化、神秘化。五行更始,“道”主宰一切规律,周而复始。对后世影响很大。

名家:

惠施 “小同异”“大同异”“合同异”;无穷大与无穷小

公孙龙 名实关系“白马非马”诡辩与逻辑学

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秦汉时期

黄老思想 黄帝之学+老子的思想 《黄帝四经》《黄帝君臣》《黄帝铭》《杂黄帝》

陆贾《新语》

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统一王朝,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研究《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把上天描绘成有意志和人格的神,人间一切都是天的安排,国家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人间的皇帝是代天意进行统治,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命,但若君王无道,上天就会降灾降异进行惩罚;“大一统”说;性三品说。

借用阴阳家的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大讲符瑞灾异,谶纬之学始兴。

白虎观之会 79年,汉章帝大会群儒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由班固将会议记录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白虎通义》,儒学正式成为钦定的正统思想。

经今古文之争

汉代儒学内部学派门户之见与利禄功名交织的一场斗争。秦代焚书,儒经尽失,汉初只能靠老儒背诵,以时文隶书誊写,故称“今文经 ”。后在孔家故宅偶得经书若干,是先秦篆书所写,故称“古文经”。今文经出现早,在董仲舒建议下被立为官学,古文经出现晚,遭长期排挤。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又得《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等古文经书,建议设立官学,争论遂起。今古文互斥伪作,今文崇孔子,古文拜周公;今文信图谶纬书,古文曰六经皆史;今文斥古文乃刘歆伪造,古文贬今文为秦火残缺。汉末年以郑玄兼收二家学说为解决方法,争论基本结束。

谶纬之学

一种庸俗的经学和迷信的混合物,始于春秋时秦国,兴盛于东汉。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昭示福祸兴衰。图谶往往是符号或图画,纬是相对于经所指,假托神意解释儒家经书。东汉统治者迷信谶纬,奉之为官方内学,朝政和学术都受到极大影响。

唯物论

桓谭《新论》批判天人感应;反对灵魂不灭;反对长生不老之方术

王充《论衡》反对谶纬,反对把儒学经典当做圣经,提出“气”是世界的本源,因为反对长生不老之说,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

佛教 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东汉时传入,首先传来佛像

最早翻译佛经:安息人安世高、月氏人支娄迦谶

道教 唯一的本土宗教

张角太平道(黄巾起义) 张陵五斗米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 考过了 简单看下就可以了

佛教 南北朝时期超过道教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

派别 南方般若学,主张渐悟;北方禅宗学,主张顿悟,东晋僧人竺道生创,北方昙谶无译《大般涅槃经》后,开始流行。

佛经翻译:印度僧人菩提流支、昙摩流支、佛陀扇多、勒拿摩提

著名僧人:鸠摩罗什,后秦姚兴尊之为国师后秦法显《佛国记》

三武一世之厄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护、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政策

梁武帝萧衍佞佛,定为国教

无神论思想

杨泉《物理论》

范缜《神灭论》“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兴灭则神寂,形与神不可分离;认为只有活体的人才有精神作用,人死则无知。受到梁武帝攻击。

道教 成熟化、定型化、官方化

葛洪《抱朴子》 被历代统治者奉为道教经典

陶弘景《真诰》 建立道教第一个成熟的神仙系统;三教合一说;道教之尼父

寇谦之 天师道 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支持,立为国教

隋唐时期

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北朝时传入中国,唐萨宝府为管理祆教的机构;回纥国教摩尼教,安史之乱时传入回纥,唐代宗允许在长安设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景教(聂斯脱利派基督教)波斯人阿罗本传入,高宗时称“波斯寺”,玄宗时改“大秦寺”。781年,景教士景净等在长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道教 唐太宗大力提倡,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地位在佛教之上。武周时,遭抑制。玄宗时再推崇。

佛教

天台宗(法华宗)《法华经》

华严宗 《华严经》 法藏创立

法相宗(唯识宗)《成唯识论》 玄奘创立

净土宗

禅宗 北魏时印度僧人达摩所创,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主张渐悟成佛;南宗慧能,主张顿悟成佛

反佛思想

傅奕 《高识传》

韩愈 《原道》《谏迎佛骨表》 唐宪宗 法门寺迎佛骨

唯心主义

韩愈 天命论;道统说;继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李翱 《复性书》性善情恶说

唯物主义

柳宗元 《天说》《天对》宇宙无起点,宇宙无极限;强调人事人力;反对天命论历史观,“非圣人意也,势也。”

刘禹锡 《天论》三篇,探索天人关系。天是客观物质,永不停息地运动。天人各有独特功能,不可替代;天人之间相互作用,人不能干预自然规律,辩证因素。追究天命论和鬼神论的产生根源,观点虽片面,但基本正确。

《五经定本》《五经正义》

颜师古考订《周易》《毛诗》《尚书》《礼记》《春秋》文字歧义,作《五经定本》

颜师古和国子祭酒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对《五经》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形成了五经在内容和思想上的统一,伺候科举应试皆以此为答案,不许自由发挥。

啖助、陆质对《春秋》的解释不受《春秋三传》的束缚,自由发挥,对宋代有较大影响。

宋元时期——重点

理学

宋代形成的以讨论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又作“道学”。

产生背景:①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注经形式的儒学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②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③科技发展;④宋仁宗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政治改革、科举改革出现GC。(直接原因)

发展: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理”是世界的本源,伦理纲常、等级秩序是天理的体现不可逾越。胡瑗总结“苏湖教法”,设经义治事两斋,讲究大义和时务;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强调尊王攘夷;石介研究《周易》,开南宋理学道统先河。

王安石“新学”“荆公学派”《三经正义》研究经术为现实服务,重视教育和人才,兼收并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政治改革的思想基础。

周敦颐“濂学”《太极图说》儒道结合

邵雍“象数学派”,认为历史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程颢、程颐(二程)“洛学”,太极说的继承发展。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就是维护天理“灭私欲,则天理明”。

张载“关学”,“气”是万物的本源,①认为每个人都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分属善恶,提出“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②“理一殊分”,事物的不同乃是天理决定;③“穷神知化”“穷理尽性”,程朱的格物致知由此而来。关、洛之学的出现标志理学走向成熟。

宋高宗到宋孝宗时期,理学正式形成。

朱熹(1130-1200 C.E.)是二程的四传弟子,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强调“道”,又称“道学”。

①  “理”是万物的本源,“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②  强调事物的对立和差别,不可改变,社会等级制度永恒不变;

③  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去人欲,存天理”,调和阶级矛盾。

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阐述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元朝统治者以程朱理学为官学,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准。

心学

陆九渊(1139-1193 C.E.)儒家思孟学派+佛教禅宗,提出“心即理”著名命题。“宇宙便是无心,吾心便是宇宙”。提出存心去欲的道德修养方法,主张“力行”

鹅湖之会 淳熙三年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的一场大辩论。朱熹把伦理纲常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天理,而陆九渊认为是人人固有的本心。朱熹认为道德修养要做“格物致知”的功夫,读圣贤书,陆九渊认为只需存心养性就可恢复“本心”。朱熹说陆九渊是“易简功夫”,陆九渊说朱熹“支离事业”。

元代理学

开山鼻祖:赵复

元代三大理学家:许衡、刘因、吴澄

特点:朱陆合流

异端:邓牧,自称“三教外人”,抨击暴君酷吏,非君思想,对理学的反动。乌托邦思想

喇嘛教

吐蕃佛教,密宗。元代尊喇嘛教首领为“帝师”,领宣政院事,全国佛教最高统领。

经典《甘珠尔》《丹珠尔》

道教

全真教最盛,教主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到过中亚,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

基督教

又称也里可温、十字教。两派:聂斯脱利派和圣方济各派

伊斯兰教

答失蛮,波斯文译音

另有摩尼教,又叫明教。宋代方腊起义受摩尼教影响。

漠北、东北最流行萨满教,是蒙元自己的宗教。

明清时期——重点

心学

王守仁(14721528 C.E.),字伯安,人称阳明先生。思孟学派+禅宗思想,直接继承陆九渊心学。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三大精髓。

强调“心外无物”,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伦理纲常是人心中固有的、先验的“良知”,“致良知”的途径不是通过外在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会,即“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极大背离理学正统,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基础,扭转了明代哲学思想、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

反理学思想

王廷相 “气变理亦变”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不断发展演化,用朴素唯物主义指导行政。

高拱 反对理学,主张经世致用;提出“权变”方法论,为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吕坤 《呻吟语》气是本体,理寓于气中。气的变化形成自然现象,主宰是气,不是神灵;批判言行不一的道学家。

明末异端思想

泰州学派

代表人物王艮,王守仁弟子之一。把“良知”看成先验的,提出“复初说”,实际上是一套修身说。注重“正己”“安身”,进而提出“明哲保身论”,是自尊、敬身进而安身,强化自身的儒家道德修养来约束自我。长期在下层讲学,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给禁欲主义打开缺口。

泰州学派继承者李贽,强调物质生活对人的重要性,反对以孔子言行来评判是非,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批判礼教和文化专制。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工商业者和市民阶层的个性解放和普遍觉醒的需要。

明清之际思想家

黄宗羲 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封建法制;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思想具有唯物主义成分;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力;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继承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行先知后”;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是动的一种形式;在历史观上,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叫做“势”,总规律叫做“理”,提出“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反对禁欲主义。

清代反理学思想

颜元 根本上反对“理在气先”,阐释唯物主义宇宙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政治上,主张把利和义相结合。

戴震 唯物的宇宙观,“道”是物质性实体的抽象;认识论上,认为物质是感觉的来源,感觉是物质引起的结果;批判理学家吧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虚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