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轮滑鞋专卖店:中医辨症病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0:18
 

关于中医辨风症病因简介初识:

风是春天的主气,四时皆有,得其正,为和风,失其正,即为风邪,故称客气邪风。风邪致病最广,凡湿、热、燥、寒、诸气,皆可随风邪侵入人体而发病,故前人有:“风为百病之长,而无定体”的说法。

风邪能引起多种多样疾病。一般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外风症一般是由风邪所致的疾病。内风症是在某些内伤过程中,出现的风的症状,如突发抽搐,遥头等。内风是由于病久,体液亏虚所致,如血虚生风,液燥生风等。产生内风的机制,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风的主要见证:

1】外风:外伤肌腠,营卫不和,则为外风,也叫感冒。证见恶风,无汗或有汗,头痛,鼻塞清涕,咽痒,咳嗽声重,痰多,发热,脉浮。

风的兼证:

1)风寒:即伤风的症状,再见恶风,骨节痛,气喘,脉浮紧。

2)风热:头痛,目赤,鼻流黄浊涕,咽喉痛,乳蛾红肿痛,口渴,心烦,小便黄色,脉浮洪数。

3)风温:身热,微恶风,或不恶寒,出汗,头痛,咳嗽,口渴,心烦便秘,小便黄赤而少,脉浮数。病较重时,有昏迷,谵语,斑疹,舌红绛等。

4)风湿:

1)在皮肤:如癣、湿疹、风疹等,都有痒的症状,有的有水渗出,有的此起彼落,骚痒异常,窜走不定。

2)在表:头痛而重,全身骨节疼痛(窜走不定),微肿,汗出,恶风,气短,发热(午后热盛),小便少。

3)在里:肠鸣,腹痛,泄泻,泄出清水。

5)风水:全身浮肿,面目浮肿较重,颈胀,咳嗽恶风,汗出不渴,脉浮。

6)风燥:便秘,消渴,皮肤干而皱,指甲干枯。

2】内风:突然出现抽畜,昏迷,半身不随,口不能言,角弓反张,眩晕等;

如因血虚生风者,必兼有血虚内燥的症状;

如因热盛生风者,必兼有热盛的症状;

如因肾亏而引起内风的,则有肝经症状。

3】辨风的要点:

1辨别风应结合其特点:

如发病急,消退快,喜动而善变。内风,常见遥头,因风性轻扬,易侵入上部。外感之风,则常见恶风。风邪伤及皮肤,可以发痒。

2辨风证时,应注意风中于人体的哪一部位,与所中的程度,如中风有中经络(口眼歪斜,手臂麻木,肌肉不仁,身体重着)、脏腑(口流痰涎,舌强语塞,昏不知人)之不同,并在程度上,也有轻重之不同。

3辨风证时,应注意其兼证。

4辨风证时,应注意辨其来源:是外感而来,还是内生之风。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429日。星期5  

E-mail:1402866422@qq.com.     E-mail:x889912@sohu.com. 

 

 

 

【传播国医文化】【二】关于中医辨寒症病因简介初识:

寒是冬天的主气,冬天多见寒病,也可见其他季节。寒有吸引,凝滞,损伤阳气和易于化热的特性,故致病有如下特点:寒分内寒与外寒。外寒侵入人体,可在体表,亦可入脏腑,出现不同见证。内寒多因人体阳气虚弱而引起,寒邪必见喜温恶寒,临床应详细辨认。

1】  寒邪主要见证:

寒属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如寒邪太盛,而侵袭脾胃,导致阳气损伤,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喜暖,四肢厥冷等,所谓“阴盛则阳病”即此意。

(1)       外寒,伤寒是感受外寒较轻的,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       中寒是感受外寒较重的,症见突然战栗,面青吐泻,腹痛,身凉,四肢冰冷,手足挛痛,踡卧不动,昏迷僵直,舌白滑,脉沉细迟。或沉微欲绝甚至脉伏。

(3)       内寒,阳气虚,寒从内生,症见面色苍白,畏寒喜暖,腹泄,手足冰冷脉沉而迟或沉细,苔白质淡。

2】  辨寒要点:

1辨寒邪特点,寒主收引、凝滞,为痛证和筋脉拘急的原因之一。寒性阴凝,可使经脉挛缩,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易致痉挛。其它胃痛、寒疝痛等。皆因寒邪侵入人体,导致经脉拘急收引,气血凝滞,而发生疼痛。

《内经》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2辨寒必虚区别外寒和内寒致病原因。如感受寒邪的头痛,身痛;如寒滞肝脉的少腹痛;如寒滞筋骨的关节痛。气血不畅而痛,脉见迟弦。

3辨寒必辨有无兼证,寒邪郁久,易于化热,为多种发热疾病的原因之一。如感冒风寒,则寒邪束表,与卫气相搏,阳气不得宣泄而内郁发热,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4辨寒必辨寒邪所伤程度和部位,轻重,上下,表里,脏腑等。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517日。星期2  

E-mail:1402866422@qq.com.     E-mail:x889912@sohu.com

 

 

 

【传播国医文化】【三】关于中医辨湿症病因简介初识:

湿是长夏六月的主气,但一年四季均有湿。长夏多雨,气候潮湿,所以易感湿邪,一般由外感雾露,久居湿地,涉水淋雨而来,此类为外湿。

另外过食生冷或凶酒太过,致脾运失职,以致造成水液停留不行,是为内湿。湿邪有重着、趋下、腻滞和容易阻遏e气机等特性,故其致病具有如下特点:

1湿属阴邪,容易阻遏气机,进而可损伤阳气。凡湿邪侵犯内脏,则湿滞于气机而发病。

2湿性腻滞、重着,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难以速愈。发病后,常感身沉重或头重如裹,此为湿邪阻遏e,清阳失宣。

3湿性趋下。一因地之湿气上蒸,湿从地起,所以湿邪伤人,多起于下部,

1】  外湿:

体痠关节疼痛,身重难以转侧,关节屈伸不利,头汗出,皮肤潮润,痛常停留一处不移,脉濡缓,苔白腻。如下肢疮毒,下肢浮肿,下肢关节肌肉疼痛等。

故《内经》说:“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又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一因湿性重浊而沉降,故湿邪为病,常易由上而注于下,出现“湿邪下注”之症。

2】内湿:

1)湿阻上焦,多见头胀头重,胸脘痞闷,如痰湿阻肺,见胸闷、呼吸不利、咳吐粘痰等,

2)若湿阻中焦,湿邪侵及脾胃,损伤阳气,使运化功能失常,则常见腹胀饱满,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饮食不化,嗳气,口淡乏味而腻,口淡、大便溏,便稀、肢软无力,自汗出,有时觉有甜味,不思饮食,或饮而不多,且喜热饮,小便涩少,苔白腻而厚。

小便涩少,

3)若湿注下焦,则见足肿小便淋浊,大便反快,痢疾,及妇女带下等证。

故《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

4)湿性污浊。如白带、淋浊、湿疹及疮疡流水等,都属湿症。

3】湿的兼证:

1风湿:是风的兼证。2寒湿:是寒的兼证,全身疼痛,关节痛较重,行动不便,无汗,四肢浮肿,尿少而清,大便稀,舌苔白腻,脉迟。3湿热:发热心烦,口渴喜热饮,自汗,四肢关节肿痛,胸满,身黄如橘红,足冷小便黄赤而少,舌苔黄腻,脉滑数。4湿温:头痛恶寒,身重而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舌白不渴,面色淡黄,脉弦细而濡。5暑湿:呕吐腹泄,发热汗出,胸闷,腹满,不思饮食,苔白滑,脉虚濡或虚涩。

4】辨湿要点:

辨湿证应注意其特点:

1如湿性粘滞,病易缠绵,并多固定不移。湿病大便易稀,小便少,不渴或渴不欲饮。

2湿性向下,病常在下。湿性污浊,故带下,疥疮流水,多为湿邪所致。

3辨湿证应辨其部位,在皮下,在肌肉,在关节,在上,在下。

4辨湿证应注意其性质,是内湿或是外湿。

5辨湿证应注意其兼证。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523日。星期1  

E-mail:1402866422@qq.com.     E-mail:x889912@sohu.com. 

 

 

【传播国医文化】【四】关于中医辨暑症病因简介初识:

六淫中,有暑和火而无热字。在五气中,只有热,而无暑和火字。火、暑、热三者关系是,火和暑都通过热表现出来。火是热之体,热是火之用,暑是热中的一部分,并带有季节性。暑常挟有湿邪,热是热病的病因之一,而热病的来源,则不单纯为热所致,其它风、寒、湿、燥均可化热,转成热病,在体内阴分不足时,还可出现里虚热,但不能叫热病。

暑是夏天的主气,带有季节性,为火热之气所化。故《内经》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易耗气伤津,故其致病因素有如下特点:

性质特点:暑为阳邪,主升主散,容易耗气伤阴,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暑病常导致“气阴两伤”故暑气侵入则腠理开而多汗,如《灵枢》说:“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所以,在炎暑高温之时,感之轻者为伤暑,可见壮热烦渴,多汗,面赤气粗;暑热见证:见疲倦无力,气短等气虚症候,故《内经》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同时可见皮肤灼热、口渴多饮、舌质红少津等阴伤症状。

1伤暑:证见寒热头痛,恶热,汗出,烦燥,呕吐,腹泄,唇干,口渴,气促,四肢无力,小便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脉浮滑而数,或洪数或虚。

2中暑:证见感之重者为中暑,证见头晕,心烦,闷乱,甚至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或不省人事。发热烦燥,气粗,出冷汗或无汗,脉洪大而无力或陷伏。故《内经》说:“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憹nao,善暴死。”

3暑病多挟湿。因夏季炎热,雨水较多,比较潮湿,加之人们喜食冷饮。此时容易感受暑而兼湿之邪,证见:身热不扬,困倦无力,胸脘发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泄泻等症候。医家王孟英说:“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是有其实践意义的。

4热本身见证: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鼻扇唇焦,面赤,目赤,烦燥,吐黄痰,小便短赤,大便闭结,舌苔黄,舌质红,脉数,斑疹,出血昏迷,谵妄发狂。

5内热,主要是阴虚及虚热的症状,如颧赤,骨蒸潮热,盗汗,心中虚烦,失眠,口燥舌焦,咽痛,咳嗽痰中带血,手足心热,便秘,舌质绛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6辨证要点:

1)必须了解热的特点。热侵犯人体后,即表现出的热象。热邪能损耗人体津液,并恶热而喜冷。因热致病,变化迅速。

2)辨热时,必了解和区别外热与内热,及外热因津液过耗而转为内热,和热盛耗散元气等。

3)辨热时,必了解是热因所致,或是其他病邪所致。

4)辨热要分辨有无兼证。

5)如为内热,要确定病变的成度和部位。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828日。星期日。  

 

 

【传播国医文化】【五】关于中医辨燥症病因简介初识:

燥为秋天的主气,凡因秋燥,久晴不雨,气候干燥,而引发疾病。有温凉之不同。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人感之多为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暴烈,人感之则多为温燥。此外尚有内燥,多因汗、吐、下、伤津亡液、精血内夺而致。

燥邪性质与特点:

1燥邪有干燥的特性,易伤津液,其发病症状,也都有干燥的特点,如口、咽、舌、唇、鼻、皮肤干燥,所以叫做“燥胜则干”。

2燥邪易于伤肺。因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所以外感燥邪,往往首先侵犯肺脏,多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又因肺主皮毛,可出现皮肤干燥皲裂的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可出现,大便秘结等。此外,秋季的燥邪,随着气候的变化,有温凉之不同,故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内经》说:“清气大来,燥之胜也。”是说秋季燥气过盛之意。燥邪干燥,最易耗伤肺脏阴液的特性,故其病有如下特点:

燥的主要见证:

1】外燥:

1)  凉燥,头痛、鼻塞,恶寒多于发热,无汗唇燥,咽干,咳嗽,气喘,脉浮弦涩,苔白而干。

其症发热重于恶寒,无汗,咽喉干痛,口渴,或痰中带血等,与“风温”表症相似。

2)  温燥,多因久旱无雨,气候干燥所致。身热有汗,口渴,咽痛,咳逆,胸痛痰中带血,上气鼻干,舌苔白薄而干,尖边红,脉浮数或弦涩。

2】内燥:证见具有内热之各项症状,此外尚有皮肤干燥,指甲干,毛发干枯易折,无光泽,舌干无津液,脉涩。

凉燥者,多因气候转凉而干燥,其症恶寒重于发热,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等,与“风寒”表症相似。

由于燥邪有干燥的特性,所以温燥与凉燥,皆有相同的燥象。

3】辨燥的要点:

1)辨证时应注意燥病的特点。燥病除发热外,病人有缺乏体液表现,如口唇皱裂,咽干口燥,消渴引饮,肝咳无痰,尿黄短,大便干结,皮肤干糙等。

2)必须区别外燥和内燥。外燥偏重于肺,内燥遍于全身。

3)要分辨有无兼证。

4)辨内燥须分三焦部位。若燥伤血脉,则与肝肾有关。

5)辨外燥以伤肺为特征,如干咳胁痛,津液干燥。凉燥则恶寒较重,多无汗,表证较为明显;但在化热之后,亦与温燥无异。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831日。星期3  

E-mail:1402866422@qq.com.     E-mail:x889912@sohu.com. 

 

 

【传播国医文化】【六】关于中医辨火症病因简介初识:

火和热只是程度的不同,火与热常互称,火证常见热象。火为热之极,热乃火之渐,所以火是热的进一步亢盛。

外感火(热)邪,是导致急性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急性传染病,中医一般叫做“温病”或“温热病”。导致温热病的致病因素,叫做“温邪”。此外,中医外科中,一些红肿热痛之症,也称为“火毒”或“热毒”。

火虽属六淫之一,但在临床上,很少把它看作一种直接致病的外邪,实际上火多是在体内化生的。外感风、寒、暑、湿、燥五邪,都能化火,故有“五气皆能化火”之说。大怒气逆,则火起于肝;悲哀働中,则火起于肺;醉胞过伤,则火起于脾;房劳过度,则火起于肾;思虑过度,则火起于心;此火出于人为。

而各种精神活动过度(指七情所伤)也能化火。故有“五志化火”之说。七情能使五脏生病,然七情之动,出于五志。

《内经》云:“心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此为五志”。五志过激,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影响脏腑气血正常运行,而成为致病的因素。

医籍曰:“火之为病,不独在五脏十二经中,凡气有余,莫非火也。”

火分为虚火和实火两种。

火的主要见证:

火的性质与特点:火为热极,其性炎上,消灼津液,迫血妄行。凡五气所化之火,或五志之火,多为实火。,容易灼阴动血,有耗气伤津的特性,故其致病有如下特点:

1火性炎上,其症状常以不同脏腑而异,如心火上炎,可见心烦不眠,口舌糜烂等;肝火上炎,可见头痛易怒,目赤肿痛,口苦等;胃火上炎,可见齿龈肿痛,吐血,衄血,呕吐等;如表邪入里化火,以胃、肠两经为多,如壮热、口渴、腹满便秘等。由此可见,火邪伤人之后,多有上炎的症状表现,此外,亦有五志之火,兼有五气所化之火。故有“火曰炎上”之说。

2火属阳邪,其性急迫,容易动血。火邪动血之后,则气亢动速,气迫血妄行,血随气溢而外出,即可以发生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皮肤斑疹等。故《血证论》说:“气迫则血走。”又说:“火升则血升,火降则血降。”

3火邪易于伤阴动风。故火证多见高热烦渴,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阴伤的症状。若进一步发展,筋脉失其阴液的滋养,可见抽搐、角弓反张等证候。这就是“化火动风”的征象。

4实火表现:多直接感受邪热(外感),或它邪化火而成。病势急,病程短,多壮热。

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三焦火动也,柴胡主之。

火在上焦,症见咽干、面赤目赤,头胀,心烦懊憹,咽喉肿痛,牙痛。喜冷饮,甚者狂躁,谵语,神昏。唇焦,苔黄燥。

火在中焦,消渴、善饥;

火在下焦:症见小便赤涩,大便闭结等。

五志化火:

1】心火:诸痛疮疡,口舌生疮,烦心,掌热,口舌糜烂,心火动也,黄连主之;黄连甘草、导赤散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癃闭淋沥,赤白带浊,小肠火动也,木通主之;

2】肺火:诸气愤郁,干咳鼻衄,咳血,咽干,鼻干,鼻衄,肺火动也,栀子、黄芩主之;黄芩泻肺火;舌苔喉痛,便秘不通,大肠火动也,黄芩、大黄主之;

3】肝火:诸风掉眩,头胀,多怒,目赤,胁痛,肝火动也,柴胡、黄连主之;柴胡、黄连,白芍泻肝火;目黄口苦,坐卧不宁,胆火动也,柴胡、黄连主之。

4】脾火:诸湿肿胀,口疮口臭,能食,嘈杂,口唇赤肿;脾火动也,芍药主之;石膏泻胃火;牙疼齿龈宣,颧腮颐肿,胃火动也,石膏主之;

5】肾火:遗精梦泄,赤白便浊,骨弱,尿赤淋浊,梦遗。肾火动也,知母主之;知母泻肾火;知母坚肾,黄柏补肾,泽泻泄肾;小便不利,小腹作痛,膀胱火动也。黄柏主之。黄柏泻膀胱火;阳事频举,精溺不止,命门火动也,黄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药,但能泻有余之火耳。

5辨火的要点:

1)火有各种热的症状。有干燥的症状,因火性上炎,故火象现于头面部较多。火盛最容易伤津动血燥阴,消耗真气,克伤肺金。火症一经发病,一般多在很短的时间内,酿成燎原之势。

2)辨火应先区别实火与虚火的不同。实火多系先火旺而后水亏,其来势急,即实火有明显的火盛症状但阴伤的症状不明显。一般实火舌苔多黄或黑,干燥或起芒刺,脉多洪数有力。虚火则多系先水亏而后火旺,其来势缓。而虚火则阴伤症状明显,并带有虚热症状。

3)辨火应了解火与温、热的关系,三则异名同类,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一般以温热之邪属外感,火气属内生。

4)辨火证,应分辨其部位和有无兼证。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193日。星期6  

E-mail:1402866422@qq.com.     E-mail:x889912@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