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人翁精神小故事:【老子】解读四:老子的大道?无言和无为的真正含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07:29

【老子】道篇第二章 解读四 “无言”和“无为”的真正含义

 

原文: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此句任继愈解读为: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

傅佩荣: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

陈鼓应: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在这里,三位专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逻辑问题:从他们上面对于六个排比句的解读来看,根本无法得出现在的这个结论。他们使用“因此,因此之故,所以”等词汇,都只是死板地按照原文翻译,而与前文没有建立内在的逻辑联系。例如,我们难以把任先生前面一贯坚持的“两者相对立而存在”的思维逻辑,直接引申到这里说“所以做事情要无为,无言”;也看不出陈先生“两者相互成就”的协调论,何以引申出做事情要“无言和无为”,看不出有这种思维逻辑联系。相反,依据他们的解释,一个是奉行“相互对立而存在”的“斗争哲学”任继愈,另一个是强调“和平和谐发展”的“友好哲学”陈鼓应,依据他们的逻辑都应该“有言有为”才对。这里却提出与自己的原则完全相反的论调,岂不是自打耳光?看到【老子】的解读,前后仅仅一句话,就自相矛盾,非常不可思议。可是,三位专家都没有解释为什么。或者他们认为老子的语言就是有点“不着调”?

 同样,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无为”“无言”,他们也没有解释。也不懂得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据一些专家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的说法,老子的文句错乱,不足为奇,因为古代的竹简散编,就会放错位置。最好老子就是“一句句地分开读”,当成语录来学,最保险。可惜:帛书不会错位,楚简版也是这个顺序。所以,不能用“错误”来理解老子的文句排列。

 可是,如果按照我在上面“解读三”中对老子六个排比句所解释的老子的思维逻辑方式,如果已经知道评判一个事物可以有无穷的角度,会产生无穷个“一分为二”的结论,因此也会产生无数种应对方案和行为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做事情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轻易地下结论和乱做事。所以必须要“无言”“无为”。这种逻辑很流畅。

 对于一个真正智慧和英明的领导者来说(有道之人,圣人),如果了解到表达一个事物,可以有无穷种语言方式和概念,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概念,自然会很小心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不随便地乱说话,乱判断,乱下结论。并认真地把握自己的语言和判断,不要偏执一端。这就是“无言”。这里的“无言”其实不是当哑巴,而是保留了所有可能的表达

同样,圣人也会发现:解决同一个问题和同一件事情,可以有无穷种可能的手段;甚至完全对立的手段,却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比如道家的标准形象就是一手执药,救治天下苍生(所谓的十道九医)。一手执剑,诛杀天下的无道(兵家和政治领袖)。但是,如无真正的必要,道家拒绝做出行动的选择,这就是“无为”。“无为”也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保留了所有可能的手段。道家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一下,随后马上又回到“无为”中。

同样,人类的行为常常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维及判断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判断是有问题的,我们的行为方式就一定有问题,“为”的结果一定不良好。如果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有无限种可能性,就不要固执地只走一个方向,而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选择最有利的时间出手,拨乱反正。因此老子教导我们:要“无为而治”,西方人把“无为”译为“不要做违背自然的事情”,我觉得译得挺好,比上面几个“道学专家”更贴近老子的行动原则。

 我理解的无为,就是保留行动的所有方向和可能性,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和最合适的时机才行动,达到目的后又收回;也就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做事情一种最高的境界。

 练武的人都知道:与道家哲学有很深源缘的武当派内家拳,练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这与外家拳重视“招式套路”的思路完全不一样。我个人练武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刚开始时练所谓的少林拳,后来觉得此路不通,转向练内家拳,所以对“无招”有一点理解:很像老子所说的“无为”的境界。

无招”不是“没有招”,而是保留无穷种攻击和防守的可能性。一般人的进攻和防守,基本上只有一种方向性。外家拳手如果能够做到出招的时候“攻防合一”,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在处理对象的时候,把一个方向的一分为二的两边都照顾到,已经是很不错的高手了。可是一个优秀的内家拳手,会考虑到两个方向的四种可能,或者四个方向的八种可能,以及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性,都能同时照顾到。最高的“无招”境界就是能照顾到无数个方向的无数种可能性。这样,如果与只懂一种方向两种可能的外家拳手对战,结果可想而知!

 而且,内家拳一向强调“后发制人”,也是“无为”,“无招”的一种体现:强调必须根据对方的行为和攻击做出反应,而不是“有我”,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行动。这种后发制人,其实是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自信的表现。

 内家拳把人击倒,不是靠本身的强力,而是“借力打力”,是在对方发动了某种方向的攻击后,针对性地从另一个方向打击对方,让对方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中招(拳经说“拳打人不知”)。根据对方的行为加以反应,也是“无为”和“无招”---不要有自己固定想法和招数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个人在习武和对打练习的时候,当遭受攻击的时候自动出手,感觉不是自己事“先想好”要怎么打和应对,而是随手而应,但是事后一想,的确是当时最好的应对招数。一些一米八几的小伙子跟我对招,经常累得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可我浑然无事,因为我根本没有就“出招”,只是“化招”,当然不会累!

 内家拳也练招,可是特别的地方在于:一招可以变万招。在练内家拳的时候,先要求“招”,一个动作要“像样子”,但是绝对不能固定。接下来一个招式动作要内含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的可能(如同时包含“进退”),接下来要求同时含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再下来就是八个方向,逐步增加要求到一个圆形的“面”,最后能够达到一个浑圆的球体立体的感觉,任何人只要接触这个无形的球体就会“中招倒下”。这个时侯就达到了很高级的“无招”境界了,随时“含而不发”,又随时可以出击任何方向。所以,老师傅们只用一招“云手”,就可以封住小伙子们各种各样的进攻,也同样只用一招“云手”,就可以轻易打破小伙子们各种各样的防守。因为这一招云手,已“非”云手,而是“名”云手,已练成了无穷可能的“无招”云手,可以变化为任何攻防招数,故而有如此大的威力。

 武当派道家修习一直说:以武入道。我理解为是用武术来理解老子“道”的思想。一个“无招”使用起来就有如此大的威力,可以想象采用“无为”来治理国家,又是何等的高级智慧。它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那么简单愚蠢。所幸的事:中国古代,已经有统治者做到了真正的“无为”:汉初实行黄老的统治哲学,“无为而治”,成就汉唐盛世之境。汉武帝“威加海内”,靠的还是汉文帝“无为”打下的基础。可有正因为这种“有为”,造成汉武之后汉朝迅速腐败和衰落,如果不是颇有道家做事思维的刘秀来“光武中兴”,汉朝的天下很快就会败在“积极有为”的不肖子孙手里。

可惜,老子具有高度智慧的“无为”境界,“不言”的智慧,现代的人们好像已经忘了!

 

解读二:道法自然:天地万物运作的原则

原文: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通行的版本这里多了一句“生而不有”,下接“为而弗恃”,专家们翻译为: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听起来很像老子在赞叹心目中的上帝神。指责老子是唯心论的哲学家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一句来给老子定性戴帽子了!

 但是,我认为根据老子的思维逻辑,他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因为违背了他自己的逻辑。老子在本章中刚刚说过:有和无,是对应地存在的,而且存在的前提是“生”。在这里,“有”离开了“无”单独地出现,而且“生”只和“有”相联系,显然自相矛盾。当然,虽然我这样理解,也绝对不敢把这句话从老子书中删除。做学问可以存疑,但是不能“乱改六经”,“删诗书,订礼乐”,那是圣人做的事。我等还是老老实实地保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我在这里的解读中,敢把这句话不通的生而不有“忽略”掉,不是我胆大,而是帛书甲乙本,楚简版,都没有这一句;显然,这真的就可以判断出:“是后人加的”,我个人怀疑有可能是晋代王弼改的。现在的通行版来自于他,而且此人少有才名,得志很早,个性张扬。有可能嫌老子的话说得不够漂亮,帮老子的文字润润色,改一改,删除一些“废话”,如本章中的不少“虚字”就被删除,使得对仗工整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本句“生而不有”对“为而弗恃”挺顺口的。不幸的是:王弼死得很早,二十几岁就死了,所以没有机会长大成熟后重新思考再改回来。当然,我说这些话没有考据,只能算是“戏说”,大家姑妄听之。

把这句话去掉后,译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老子一向说:道法自然,这里正好体现老子心中的自然运作的方式,以及他希望“圣人”治理时达到的境界是什么!

 对于万物作而弗始也,傅佩荣等三专家的解释都差不多: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认真分析起来硬伤不少:

首先是把“”解读为“成长”,挺好,挺积极的;可是,万物成长并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光“成长”了,还有“消亡”啊?这是道家“阴阳两面同时存在”的基本原则呢,专家们岂可不知:老虎狮子们的“成长”,是以羊鹿们的“消亡”为前提的。羊鹿们的成长,又是以草木们的“消亡”为代价的,草木们的“成长”,又是以其他我说不出的东西“消亡”为前提的。天地万物的运作,在老子看来一向是“阴阳互动”,一体两面的;哪里是天天在“成长”,一厢情愿吧。诗可以这样写,学问不是这样研究的。而且,老子在本章中的逻辑,就是正好一直在反对这中只考虑一个方向的判断思维方式的死脑子。一定要说万物,不能说“成长”,也不能说“消亡”,只能说“生生不息”,多好听,又贴切!没说“死”字,其实处处有“死”的含义!

其次是把“”解说成“干涉”,实在太勉强了;这也是字典上没有的字义;据专家们自我圆场,是楚简里的一个生僻的字,可解读为“干涉”的含义。还是很勉强:两个帛书版都是“”为什么不认?楚简,帛书都没有“生而不有”,你们为什么就要去认?

 根本原因是:专家们实在不能接受这里“”的含义,不能接受的原因,是不理解老子的思维方式,不肯放弃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天地万物一定有一个开端的。老子这句话居然说“没有开端”,所以他们绝对不能接受,就胡乱搬了一个“干涉”的含义,凭空为老子创造了一个人格神,让老子来供奉一个管理天地万物的上帝。听起来颇有点像东方的上帝创世说!

而且这个上帝还很谦虚:他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傅佩荣的后续解读)。尽管上帝不要功劳,专家学者们还是要表彰他的成就,让“功绩不会离开他”,真是一个很君子的上帝神!

 把老子哲学的深奥含义,解读成这样浅薄的“儿戏”,就像是一个神话故事,不知老子复生会作何想。说这些专家们是“老子的罪人”,一点也不冤枉。

 

万物作而弗始;解读为:天地万物自我运作而没有开端,这是很正常的逻辑。我们认为万物应该有一个开端,不代表老子也这样认为,他认为万物就是没有开端的,因此也是没有结尾的。第一章中,虽然提到“万物之始”的“”的状态,但是老子并不以为“”是当然的存在。而仅仅是人为了理解和判断“万物的开端”而自己创设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既然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和“”自然也不是当然的存在。它们的存在,也要依靠“关系定义”,依赖“观察者角度”。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是老子思维方式必然推导出来的结论。可是专家们由于不承认这个逻辑,只好强行把“始”改称“干涉”,为老子拉来一个神性的天地创造者。

老子不承认“始”,专家们害怕这个结论,不敢认同。可是,如果要问专家们:宇宙万物到底那里算是“始”,哪里算是“终”?也答不出吧?下一个问题:宇宙怎样灭亡,又怎样灭亡?相信他们也回答不出。

其实老子提出的“天地万物没有开端”的课题,并不需要把他解释成一个“唯心”的“神创论”者,反而可以“证明”老子是“唯物主义”呢。现代物理学早就说过“物质不灭定律”,既然不灭,当然也不生。老子说的,不就是这养的含义吗?“无始”,不就是不生不灭吗,而且是万物的“不生不灭”,不是精神的不灭。所以老子认为物质不生不灭,当然是唯物论!

老子不仅是“唯物论者”,而且还是“辩证唯物论者”。因为他说,万物不仅是不生不灭的,而且是自动自发的为而弗恃也),多好,多现代和时代的思维。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多么具有辩证思维的古代思想家”。干吗非要把老子说成: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弄得像拥戴人格神一样的唯心主义者。(这说明:无论你想把老子划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用同一句话来“证明”。相反说明了这种简单的戴帽子似的判断原则其可笑和荒谬的程度)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可解读为:万物自然成就而不居于成就,(因为成就的概念是从“人”的喜好角度来看的,所以不能够把它看成是“成就”),正因为自然本身不会把得到的某种结果看成是“功成名就”而死死地加以执守,所以也不能说它“没有成就”,万一没有了,也不会有“失落”的想法和情绪。(这与后面“天地不仁”等的说法应和得很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多让人深思的真正的“道法自然”的绝妙思维。

 本章的解读思维连贯,逻辑清楚,智慧令人惊讶和深思。可是这种高明的智慧和思想,居然被这样几个国家级庸师解读得前言不搭后语,莫名奇妙到极;而且让很多人读不懂老子,怕读老子,罪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