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建设纲要的重要性:精英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37:38
作者:沉默的那棵树提交日期:2006-4-11 13:20:00 
  长期以来,网络骂战中关于精英和大众的对立一直是板砖堆砌最集中的区域。仿佛代表了大众的一干人物也通常在网上网下以“非主流”自居,而被骂者也因为观点与彼等对立而想当然地成了“精英”了。
  可要对“精英”这个炒得烫手的词做个定义或界定,还真是个难题。社会学意义上的精英人群分布广泛,连俺村村长都是精英,可他和坐在商务写字楼里与电脑亲密接触的人们、整天坐在主席台上卖吐沫星子的人们、和坐在冷板凳上为中国寻一条生路的人们似乎又根本不是一码事儿。
  要让我说,真正的精英是无须定义或界定的。抽象一点,精英无非是真正的“戴三块表”的人。有谁否认爱因斯坦是精英、有谁否认罗素是精英、就是眼下精英贫乏的中国,秦晖先生、孙立平、余世存诸位先生既为当世高人国士,难道不能被称为精英吗?在当下的人心和随后的历史中,精英两字放在他们身上反而显得轻了许多!
  当然首先有必要和那些自诩“戴了三块表”的人区分开来。他们从来不是精英,他们做得最擅长也做的最多的是“扼杀精英”,而且不断地粗暴地把“三块表”反着戴。他们很多人的权力来源是非法的,在权力的垄断和非竞争的氛围下靠血缘关系亲亲相授而来。或者不吝委身做狗,摇头摆尾间幸运地从万千同类中得到了主子的赏识而已,再传奇点的,也不过是找了有权势的老丈人而已。但是,无论权力是怎么来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排斥社会里真正的精英。他们害怕的恐慌的无非是即便在已经畸形的体制下还竞争不过那些有本事的人。这样的草包一样的类人孩,也配称为精英,说明我们当代汉语世界里词汇的贫乏,或者说是激于义愤的人们缺乏创造力罢了。
  还有穿了几身挂了名牌商标的马甲就以为自己是精英的商人们。在这个领域,没有谁比李嘉诚、刘永好们在中国更配称为精英。其他的不过是早生几年,占了一个体制的便宜,暗地里舀了几碗权力喝剩的泔水就把自己当“精英“看了。可是,套用网络上巨火的一句话就是:别以为你穿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他们或许在社会学上被广泛地认为是精英。可是,这样的“精英”都为中国的进步做了什么?他们的所言所行有在哪里体现出一个社会精英阶层应该有的风范来?我不否认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但也仅此而已,他们是纳税人。但距离精英似乎还有不小的距离。如果是无视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坑蒙拐骗,上下其手的,非但不能称为精英,而是可以划到非人的一群里去了。
  一个社会里精英通常是少数的,孤独的。以悲悯宽容之心看众生众人,眼光犀利所及,正是社会忽略不见却是要害极至。他们对自身担当不推诿,不逼让,如孙文先生所言:愈挫愈勇。鞠躬尽瘁也不过是自当尽了本分。不求功名利禄,早已将此做了浮云。此等人物,100年前的中国多矣,换了人间,却是另一番模样,因为,我们“幸运”地拥有一个淘汰精英的体制。
  正因为如此,对于少数几个幸存者,才值得我们将精英的名号好好珍藏着,不能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