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纲要培训心得体会:关于中医心脏病症论治的初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42:40

关于中医心脏病症论治的初识

心脏的功能:心主神志。医籍曰:“夫人之神 责于心,心之神依于肾。”有关神志,血脉疾病, 多属于心及心包络。现代医学属大脑功能。

心如一国领袖,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内经》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血之精为络。脉为血之府。是心气推动气血在脉管内循环。心气健旺,则脉有力,面色红润。目内皉及外皉的血络属心。

心主言主笑。《难经》曰:“其声言”。心主汗,汗为心液,血汗同源。汗是津液经过心脏功能所化生的,散发于皮肤,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如汗出过多,易伤津耗血,耗伤心阳,可见心慌心悸,津亏血少的病人,汗源不足,不易发汗。心脏气血不足,可引起自汗盗汗。

医家柯琴说:“心者主神,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水盛可以伏火,补心之神耳也”。“心气和而神自归,心血足而神自藏。”

医家唐中海说:“火者心所主,化生血液,以濡润周身。”“血生于心火,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心与小肠表里关系,心属里小肠属表。心居于上属阳。心的外围组织为心包络{膻中}。膻中为臣史之官,赖以传达意志。心包对心脏起保护作用。故邪气犯心,常先侵心包。心与心包病理一致。小肠主病,为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清浊不分,大小便异常。

五行论曰:火生土,心与脾母子关系,母病必传子,子又令母虚。若一滋心阴,一养脾阳,取乎健者,以壮子益母。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舌为心之外侯,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

李皋(李东垣)说:“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李氏所说之阴火,实际是相火。

心脏主病主要表现包括:精神意思、思维活动异常,和血脉方面的病变。

1】心气虚,是心脏及全身机能衰弱发病,重时出现心阳虚症。再进一步,为虚脱之阳,为心阳虚脱证。心气不足,则怔仲健忘盗汗,则脉运行无力,则脉细弱,面色苍白,或伴青紫。鼓动力弱,心中空虚,则易惊而动。心气虚,则气失流畅而滞于胸中,故喜出长气为快。治宜安神固气,用辰砂妙香散。

2】心阳虚,心悸自汗,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色淡、肥大或紫暗。

3】心气虚和心阳虚共有证:心悸气短,动则气急,面色光白,自汗,脉细弱或结代。

分析:心气虚和心阳虚,是由于老年脏气日衰,或风湿损伤心气,或汗下太过,以及其它疾病转变等原因形成。

治法:滋阴益气,助阳固表。

4】心血虚,面色无华,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失眠,舌质淡白,脉细弱等。精神恍惚,多疑善忘属血虚:

5】心阴虚,心悸失眠,多梦盗汗,心烦不寐,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内热,舌红少津。口干咽燥,脉细数。若气阴两虚,神疲乏力,气短纳呆,舌红口干者,用三才汤《温病条辨》:由人参,天冬,干地黄组成,功能益气养阴,。

6】心血虚和心阴虚共有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易惊,

分析:心血虚和心阴虚多因体质素虚,病后虚弱,血的化生不足,或续发于失血过多,或因风湿所伤,或精神刺激等,耗伤心血心阴所致。

治法:心血虚,宜补心血安心神,用四物汤加减。

      心阴虚,宜养心阴安心神,用补心汤加减。

7】心火炽盛:舌体糜烂,口疮,疼痛,心烦失眠,口渴尿黄便秘,或有吐衄(口鼻出血),舌尖赤,苔黄脉数。

分析:心火炽盛多因情志郁结,久而化火,或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辣食物,或过服温燥药物所致。

    治法:清心泻火,用导赤散或泻心汤加减。

8】心肾不交证:心火是通过经脉作用下达于肾,肾水也因阳气作用,上交于心。这样水升火降,冰火既济,保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肾阴不足,不能制约心阳,则心烦心悸,神志不宁,失眠口干,腰痠遗精溺(尿)多等症。治宜交通心肾,用朱雀丸。劳心健忘者,宜补心肾,用定志丸,或孔圣枕中丹。

9】心血瘀阻:心悸怔忡(chong),心胸憋闷,疼痛。心悸心痛指胸前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甚至牵及两胁,肩臂尤以牵引左肩痛为常见,时发时止,重者面唇甲青紫,四肢厥冷,自汗出,舌质暗红,或有紫色瘀点,脉细涩或结代。

10】痰火扰心: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者打骂人,面赤气粗,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分析:多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与火结,内扰心神。

11】痰浊阻窍与痰热阻窍区别:

痰浊阻窍: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宜涤痰理气开窍,用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

痰热阻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宜清热豁痰开窍,用黄连温胆汤。

12】小肠实热:【病2-311页】证:小便短赤涩痛,甚或尿血,心胸烦热,口舌糜烂,咽干疼痛,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由于内热炽盛,热邪阻滞小肠所致。热灼津液,则小肠分清必浊的功能失常,小肠入膀胱的津液减少,故见小便短赤涩痛。若热灼络脉,则见尿血。若小肠热邪不解,则循经上熏于心和舌,则见心胸烦热,咽干,口舌糜烂疼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利小肠,用导赤散加减。

13】痰迷心窍:卒然昏倒,意思模糊,甚者昏迷不省人事,喉中痰鸣,痰涎壅塞,或呕吐痰延,舌强不语,苔白腻,脉滑。呆痴属痰阻:治宜开窍涤痰,方用稀涎散之类:甘草60,研末,每服6-9,日服2-3次,或加竹叶3克,蜂蜜少许。或水煎服。功能清热火通便。主治上中焦热盛。

方析:多因外感热病,或其它疾病恶化所致。或因大惊大恐,或先天因素所致。

{1}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辩证为痰浊阻窍。

{2}苔黄腻脉滑数,舌红为痰热壅塞之象。

14】若痰蒙心窍:

痰浊阻窍(痰湿阻窍)与痰热阻窍的区别:

痰浊阻窍: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宜涤痰理气开窍,用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

痰热阻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宜清热豁痰开窍,用黄连温胆汤。

15】若痰湿阻窍,即痰迷心窍,意思模糊,甚者昏迷,不省人事,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舌强不语,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辨证为痰浊阻窍。用涤痰理气开窍。方药: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涤痰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南星,石菖蒲,人参,生姜组成。功能:去痰开窍,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

16】痰热阻窍:即痰火扰心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者打人骂人,面赤气粗,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分析,多情志不随,气机不舒,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与火结,内扰心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之象。辨证为痰热阻窍症。治宜清热豁痰开窍。方剂:黄连温胆汤。。。

17】脏躁病论:医家陈自明云:脏躁悲伤,非大栆汤不愈。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对证治药,一投而愈。心血不足,则火浮刑金,肺金受克,而喜悲。肝脏血少,肝气不调,而躁扰不安也。金匮甘麦大栆汤,小麦和肝阴,而养心液,甘栆调胃而补土,益营而安躁。

附方:治小肠气方:由川芎30克,牛膝30克,川楝子30克,枳实30克,虎珀15克,黄柏15克,黄芪50克,夜交藤30克,木通20,克。功能活血消瘀通经,主治小肠气。

E-mail:x889912@sohu.com.     1402866422@qq.com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2010113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