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sspp 电脑按键:如何写五言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7:38:58


     如何写五言诗?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      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      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绝句与律诗,基本上是在唐朝时代逐渐产生并定型的诗体;先有律诗还是先有绝句,目前尚无查考和论据。 
绝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点:平仄、对仗、押韵;平仄、押韵问题前面已经提到,不再多讲。  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
    绝诗只有四句,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
    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末句为“合”,即收合。 

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套诗人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具体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掌握这四句话的要求,绝句就能写好。 【 “起、承、转、合”有四种形式,举例归纳如下: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
      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五律的四个格式(即诗谱)是: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四、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总结起来五言绝句的格律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相反,如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呢,和第二句平仄是相贴的,也就是说:           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就是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呢,和第三句是相反的,也就是说:           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合起来就是一首绝句格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