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们的私房钱演员表:诗意乌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21:08




        乌镇是镶嵌在色彩斑斓、诗意盎然的江南大地上的一颗黑色宝石。

        进入乌镇,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石桥。驼峰般的石桥横卧在车溪河上,朝迎旭日,夕送斜阳。而今,百年、千年已过,虽面目沧桑,却依然矗立村头,笑迎九州宾客。古老的石桥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身着蓝花布、手执红绸伞的姑娘。绿水衬红伞,蓝花映古桥,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丹青。

        过桥便是石板小街。由街口的中药铺沿街望去,仿佛时光逆转,回到了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

        街旁的老瓦房一派沧桑。它们依偎着堤岸,临河而卧,一头搁在岸上,一头枕着青绿的河水。春晚,卧床可闻一河蛙鼓;秋夜,推窗便见满天星斗。相信,在老屋睡上一宿,夜间,可闻水中鱼龙之族的窃窃私语;清晨,便听岸边树上莺雀之家的婉转歌声。老屋已历数百年风霜,那黑褐色的雕花窗棂,似乎言说着当年主人的富庶;那高挑的檐牙,依然折射出旧时主人的高贵。用建筑来诠释权力和财富,古今皆然。

        一街老屋,便是江南大舞台上的一阕节拍舒缓的慢词。

        沿着斑痕累累的石板小路,自东向西缓缓而行,老屋那斑驳的雕花门窗,字迹模糊的涂金楹联,门旁摇曳着的几杆细竹,檐下翠绿的芭蕉,无不让人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浓烈的古典气息从砖缝、木雕的皱褶里往外漫溢,传递出旧时乌镇人的意识、观念和价值标准。“晴耕雨读”这千年古训,悬挂在高高的门楣上,一直被乌镇人奉为圭臬。地灵人杰的优雅环境,秉烛苦读、光耀门楣的浓烈乡风,造就了一种催人上进的人文气场,令乌镇文风炽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从乌镇斑驳的老屋中共走出举人161名,进士64人,这种文化传承才是支撑乌镇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渊源所在。

        在小街的西头,文学巨匠茅盾故居,屋舍依然。先生当年吃饭的碗,还放在原来的餐桌上,先生的书房依然透出袅袅墨香,先生的家,除了多添了一个后人铸上的铜像外,格局没有什么改变,依然与周遭的老屋一起,氤氲着一股浓厚的书卷气。

        行走在老屋之间,我突发奇想,老屋像生长在大地上的一种奇异植物,在时间的长河中生根、成长、开着无形的花朵,而今,已慢慢老去,那斜叠着的瓦楞间的衰草便是老屋稀疏的白发,但老屋千百年间氤氲而成的气韵,已深浸于一代代乌镇人的灵魂中,铸就了他们勤奋上进的精神品格。一片老屋可以让我们读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生命的意义,远比一部历史教科书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形象。

        流水汤汤,乌篷船在长满青苔的石板间缓缓而过,橹声吱扭,依旧吟唱着千年之前的歌谣。

        走累了,便拐进临河的茶肆,要一壶乌镇特产菊花茶,就着淡淡的菊香,让心情慢慢融入流水,融入河两旁的雕梁画栋,融入一代代乌镇人的心绪间。

        如果说乌镇的老街是一首徐徐展开的长调,那么乌镇的蓝花布染印作坊便是一阕节律铿锵的小令。那些刚刚染好的一幅幅蓝印花布、白印花布,从高高云天随着阳光一起垂下,仿佛一片帆的海洋。一朵朵别致的蓝花儿、白花儿跳跃着,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轻风拂过,那些布匹摆来摆去,舞个不停,摇曳出一帘江南旧梦,昭示着昔日江南女子的兰质蕙心。

        要说蓼蓝真是种神奇的植物,它绿色的叶子储满浓浓的汁液,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它来染布,来诗化单调的服饰,美化原始的生活。荀子曾告诉我们:“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诗经》有《采绿》一节,其中有句:“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意思是采了一天蓼蓝,还没有装满一围裙,那是因为采蓝的女子思念远方的心上人,无心做事,借采蓝来表达相思之苦,打发落寞的时光。

        如今,那来自远古的蓝花布被做成了各式传统时装,走出乌镇,走进各大商场。在这洋风日渐的时代,一袭蓝花装,不仅能昭示出传统服饰的古典华美,还能穿出东方女性的楚楚神韵。

        据说,在乌镇,女子出嫁时,衣被箱里一定有母亲亲手做好的蓝花被面儿和围裙,象征着女儿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位百里挑一的贤妻良母。

        乌镇的美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是可见的,亦是可闻的。走在石板路上,忽然就闻到了阵阵酒香。抬头一看,灯笼摇摆,酒旗猎猎,小巷深处便是乌镇特产三白酒的作坊。宽阔的场房里,迎面是一口大大的蒸锅,在蒸着白白的糯米,右面便是酿造池,滴滴答答淌入酒瓮的液体便是江南名酒三白酒。记得清人汪价在谈到自己的喜好时曾说:“喜残夜月色,喜晓天雪色,喜正午花色,喜女人淡妆真色,喜三白酒色。”看来,这能跟月色、雪色、花色、女色相提并论的三白酒,也一定色香味俱全,为酒族中上品,否则,何以招致文人青睐?

        主人端出一杯三白酒请我品尝,淡淡的青色,我恭敬地接过杯子,一饮而尽,心便醉在这幽幽的醇香里、绵绵的情意中。

        一方酒水培育一方人的气质,杏花细雨的江南,人们大多喜喝性情较缓的米酒、黄酒,因而江南文人也大多喜欢那种缠绵哀怨的唯美意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醉意熏熏柳耆卿,拉着情人的手,诉说着酒醒时分的凄婉;沈园,花木葳蕤,芙蓉坠泪,黄藤酒、红酥手,醉了多情的陆郎,醉意蒙眬间,放翁先生就着泪水,用一首首诗词舔舐心灵的创伤;绍兴城外,茂林修竹,曲水流觞,亲情、友情在黄酒中升华,王羲之持天力,借酒兴,一番龙飞凤舞,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横空出世!但江南也有人喜欢烈性的三白酒,相信“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鉴湖女侠秋瑾,一定喜欢烈酒;相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也一定喜欢烈酒,因为他们的诗句中都洋溢着一种刚烈之气。

        夕阳恋恋不舍地向天边的树梢坠去,将黄昏的轻纱披覆在河水中、老屋上,涂抹在游客的身上、脸上。石桥如虹,乌篷船犁出满河荡漾的金波。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我依依不舍地踱回村口的石桥,挥手同乌镇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