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zilla不能看:“贪”与“廉”的困境——《古诗今读》之《忼慨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56:22

“贪”与“廉”的困境——《古诗今读》之《忼慨歌》

(2011-10-07 10:11:40) 转载标签:

忼慨歌

困境

孙叔敖

优孟

文化

分类: 古诗今读

 

 

贪”与“廉”的困境

——《古诗今读》之《忼慨歌》

 

留白

 

《忼慨歌》

 

贪吏而不可为而可为,

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

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

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

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

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

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

独不见楚相孙叔敖,

廉洁不受钱!

 

    上古的歌谣背后,常常有一个或真实、或离奇的故事。这首流传于楚国的《忼慨歌》就与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有关。

 

    故事说,楚国的贤相孙叔敖快要病死时,嘱咐他儿子:“如果你将来贫困不堪,可以去见我的老朋友优孟,他还欠我一千块钱呢。”几年后,他儿子果然贫穷无计,惟以打柴为生。他找到优孟,向他求助。优孟本是楚国的乐长,很有表演才能。作为救助计划的一部分,他便穿戴上孙叔敖的衣冠,化装成孙的模样,并模仿他举手投足和音容笑貌,搞起“模仿秀”,一年多后,已经和孙叔敖没什么两样了。一次,楚庄王大宴群臣,乔装易容的优孟上前敬酒祝寿。庄王大惊失色,以为孙叔敖死而复生,欲拜其为相。优孟却说:“楚相不足为也。以前孙叔敖为楚相,尽忠为廉,很得大王器重。现在他死了,其子却贫困交加,每日打柴负薪度日。真要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算了!”接着,他便慷慨激昂地唱了这首歌。

 

    歌词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讥刺的是当时官吏的腐败,社会的不公。诗歌一开篇就有些拗口,“贪吏而不可为而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像是绕口令。前两句的句式相同,关键词也相同,只是“不可为”与“可为”的前后位置做了调整。贪吏和廉吏本是一对外在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又包含着两个内在选择的矛盾。悖论的是,前一种选择无疑是应该的,正确的,可紧接着却被后一种选择所否定。

 

    诗歌一开始就面临一个道义的险境(陷阱),诗人后面的任务,就是给出一个合理或者至少属实的解释,将自己从这种悖论中解脱出来。讽刺诗常常采用这种类似于“反证法”的手段,来达到刺世疾邪的目的。

 

    那么,到底是做贪官好还是做清官好呢?看来这个问题在古代就十分严峻。“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贪官的苦恼在于,一旦通过不法手段“先富起来”,就要承担“为富不仁”的“污名”,但他的好处是能够“可持续发展”,中饱私囊之后,可以为下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小康生活”打下基础。相比之下,清官虽然可以“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他的苦恼——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苦恼,他毕竟正享受着好名声——却是因为自己的廉洁而使子孙无法摆脱穷困的阴影。

 

    “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名”和“利”之间,“当时”和“子孙”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人总是有私心的。在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真能做到大公无私、不愿意“利及子孙”的又有几人呢?这恐怕也是自古以来清官特别受到推崇的原因。——物以稀为贵啊!

 

    但诗如果写到这里就打住,或者说,诱使读者产生“贪比廉好”的理解那就糟了。最后一句,“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正表明作者抛弃了世俗的功利观,站在了是非颠倒的现实的对立面。诗歌因此重新确认了正统的伦理秩序和价值判断的正当性。联系到诗歌的语境——它的读者或听众当时只是楚庄王一个,你会发现,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根本不可能产生误读和歧义——让楚庄王承认贪比廉好是可能的吗?君不见,从来的统治者宣扬的都是正面的价值观,尽管他们的实际行为很可能恰恰相反。

 

    故事的结尾,楚庄王良心发现,遂将孙叔敖的儿子召到王宫,加官晋爵,还送了一个叫寝丘的地方给他作封地。千年之后,我们是该庆幸孙叔敖的善有善报呢,还是赞美楚庄王的慷慨仁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