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如何推广渠道:[育儿日记]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难成大才——跟梁启超学教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00:36

育儿日记]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难成大才——跟梁启超学教子

楼主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上  发表日期:2011-9-30 12:33:03初识梁启超,是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因为他居然反对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闹起义,心里有点小反感。
  
   第二次认识梁启超,是由于梁思成。
   有一天我打车去首都机场,结果在机场高速被狂堵一个多小时,差点误了登机。路上1039交通广播的主持人调侃道:我们真该后悔当初没听梁思成的劝告,50年前,他老人家就放过话,‘北京城如果今天规划不好,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工业污染、交通阻塞、人口拥挤等诸多现代城市病症的出现’。
  
   梁思成是谁啊,这么牛?回家上网一查,发现这老头还真了不得。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曾主持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联合国大厦建筑顾问委员会专家,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出人意料的,他竟然是梁启超的大儿子。当时已经身为人父的我,对梁启超的印象有了一点点改观:虽然他不赞成革命,但为国家培养了如此杰出人才,也算得上是个好父亲。
  
   第三次了解梁启超,是在地坛书市淘得一本《梁启超家书》。
   方知梁启超子女9人,个个皆英才。除梁思成外,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最小的孩子梁思礼,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其他子女在各自领域内,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本行业的专家。
  
   我想起2005年,温家宝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问一出,立即成为社会讨论焦点,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可见,即便是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和平年代,杰出人才之培养,尚属不易。而梁启超竟然以一人之力,在政治动荡、风雨飘摇的社会大背景下,培育梁氏一家“满门俊秀”,更是难上加难。
  
   读罢《梁启超家书》,我掩卷长思:为什么梁启超的子女个个是人才,而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难成大才呢?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梁启超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添加到专辑

 
  • 优悦生活优雅品质 愉悦生活
  • 深圳建国医院深圳最好的男科医院
  • 鑫万福珠宝香港品牌 国际品质 珠宝定制专家
  • 康健人生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商城
更多企业空间>>1#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上  回复日期:2011-9-30 12:35:00  经过反复斟酌比对,我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不同,希望和广大网友共同交流探讨:
  
   一、我们常替孩子作主,梁启超总让孩子自主
  
   二、我们严格要求孩子,梁启超严格要求自己
  
   三、我们生怕孩子吃苦,梁启超最怕孩子安逸
  
   四、我们看重孩子分数,梁启超关注孩子能力
  
   五、我们一味苛求成功,梁启超提倡趣味生活
2#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上  回复日期:2011-9-30 12:37:00  一、我们常替孩子作主,梁启超总让孩子自主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清末明初政治舞台上叱诧风云的人物,他以 “笔锋常带感情”的如椽之笔,写下了大量抨击政府、揭露黑暗、批判政敌的文字,让无数热血青年为之疯狂,也让当政者和其政敌胆战心惊、不寒而栗,视之如洪水猛兽。
  
   然而,在梁启超子女的眼中,父亲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他非但没有那个时代父亲所常见的封建大家长作派,而能与孩子们平等相处,慈爱有加。他在信中常常亲密称呼自己的孩子为“宝贝”,像朋友似的和孩子们拉家常、谈人生、讲学问。他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前途,但又十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意愿,从不独断专行。从学业到婚姻,都由孩子自己作主。
3#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上  回复日期:2011-9-30 12:40:00  1、“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1927年8月,他的次女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已学习一年,该选学具体的专业了。梁启超希望女儿去学生物,他在信中自信满满地对思庄说:“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而且为哲学社会学之主要基础,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极为合宜,学回来后本国的生物随在可以采集试验,容易有发明。截至今日止,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你来做一个‘先登者’不好吗?”
  
   后来,梁启超从二儿子思永的来信中得知,由于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课讲得不好,无法引起思庄对生物学的兴趣。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在父亲的鼓励下,思庄后来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4#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上  回复日期:2011-9-30 12:41:00  2、被“父爱”逼疯的俊才
  
   同样是子女选专业,看看当今我们的父母是怎么抉择的吧!2011年04月20日,《中国妇女报》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
  
   俊才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内向、心肠柔软、偏胆小的孩子,但是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并且勤快、孝顺。俊才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文学家。从初中开始,他写的文章就经常在校报上发表,进入高中后,他写的文章已经陆续在校外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
  
   然而在俊才读高二时,其祖母突发脑溢血,在祖母即将去世的那一刻,作为乡镇医生的父亲把俊才拉到祖母面前说:“无论如何,我要送才伢子读医科大学,我找不到治脑溢血的办法,我的儿子也一定要找到。”然后拉着俊才跪下,要他当着即将去世的祖母发誓。
  
   后来,在父亲的坚持下,俊才填报了医科大学。进入医科大学校园以后,俊才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体会到大学生活的快乐,只要一涉及针灸、手术等与人体接触的课程,他就惊恐不安。第一年,他硬撑了过去;到了第二年,他开始长期失眠,做噩梦,不想去教室,特别是解剖实验室……他鼓起勇气给父母写信,要求重新读高三,再报考其他专业。
  
   他在信中写道:“我尽了所有的努力,但是我还是做不到。我求求你们让我重读,不然,我会疯的,真的会疯的……”可俊才的父亲回信要他坚持,并赶到学校鼓励他,陪伴了他半个月时间,“这两年你不也坚持下来了吗?”父亲离校时还对他满怀希望。
  
   想回去重读,父母坚决反对;想离校出走,又怕父母伤心。俊才的精神濒临崩溃。白天,任脑子里胡思乱想,躺在寝室睡;到了晚上,才出去吃一顿饭。有一天夜里他出门散步,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河里……后来,水声把他惊醒。
  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父母还是没有引起警觉。其后的一段时间,俊才先后三次跑回家里,有时候显得衣冠不整,像是喝醉了酒;有时候又自言自语,别人不知所云。而且每次回家对父母都不理不睬,父母仍然以为他只是在赌气,总是好言相劝一番,送回学校了事。
  
   终于有一天,俊才在实习医院里看到了尸体而惊厥昏倒,醒来后的他认不出自己的父母,而且追打父母,最终不得不送到医院进行精神康复治疗……
5#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上  回复日期:2011-9-30 12:43:00  3、教育类似农业
  
   读了上面两个反差强烈的故事,或许能触动某些家长的神经,但肯定也有些父母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尚小,身体智力发育未健全,社会经验不足,父母替孩子做主,正是为了避免他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绝大多数孩子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下,都会健康快乐成长,像俊才那样被逼疯的极端案例,毕竟是少数。
  
   乍一听来,这些父母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但事实究竟是怎样呢?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调查,目前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4.2%和2.9%;高中生分别是14.8%和2.5%。“十一五”期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看来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乐观。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产生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呢?
  
   我们不妨听听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经作过的一个比喻: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吕先生所说教育“类似农业”,意指孩子就像农作物的种子一样,本身都具备开花结果的潜能,只要外界条件适宜,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长大成才。但如果你不按作物生长规律,拔苗助长,或者作物本身是南瓜种子,你非按西瓜方法栽种,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它也无法长出西瓜的模样来,最后只能变成“歪瓜裂枣”,一无是处。
  
   法国伟大哲学家卢梭在其经典名著《爱弥儿》中指出: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一种是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一种是身边的人对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一种是周围的环境或事物对我们形成的影响,是事物的教育。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既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都是服务于人的潜能发展的,他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将很充实,很有意义。
  
   相反,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孩子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沉默、依赖、自闭等不良反应,长大后对工作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生活枯燥乏味,没有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如果生命的成长趋势受到阻扰,那么,这一受阻的能力便会改变进程,转而成为对生命的破坏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产生异常心理倾向,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当我们发现孩子“ 有话不对家长讲”、“没有学习积极性”、“ 情感反映冷漠”等问题苗头时,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应该深刻反思一下,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在帮助他成长,还是阻碍他成长?
6#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上  回复日期:2011-9-30 12:44:00  4、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
  
   梁启超曾在家书中教导孩子们说:“你们各人要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又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便是一等人物。”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借鉴梁启超之教子心得,培养孩子自主独立意识,最大限度发挥其个性特长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信任。要坚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人类的全部潜能,他总是一个个体、一个唯一的实体,他与其他人是不同的。他的性格、气质、天资、性情正是他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他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
  
   要坚信如果孩子不能自主的运用自己的能力,他就不能实现内在的和谐与完整。他就会烦躁不安、支离破碎,被驱使着逃避自己、逃避无能、厌烦、软弱感,这就是他失败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常常碰到一些行为和感觉如同机器般的人: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却从未真正体验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任何事情;他们每天随波逐流,却从未听从过自己内心的呼唤;他们感叹时光飞逝,回过头时却发现一片茫然,单调的绝望取代了真正的忧伤。
  
   我们要坚信,如果现在不让孩子放开手脚,走自己的路,十年或二十年后,他们也会成为“机器人”大军中的一员。
7#
回复 
作者:月出东山上  回复日期:2011-9-30 12:45:00  5、满足生命的需要和规律
  
   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帮助。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即便先天条件再好,如果没有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难成大器。
  
   梁启超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当孩子们在学业遇到困难时,梁启超总是引导他们解开疙瘩,战胜困难,继续前进,教导他们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当得知在国外求学的思庄对英文成绩不满意时,梁启超就多次去信安慰:“绝不要紧,万不可以此自馁,学问求其在我而已。”为了充实子女们的国学、史学知识,从1927年下半年起,梁启超就聘请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在家中办起了补课学习组,课堂就设在饮冰室的书斋里,课程包括国学方面: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有的还要背诵。
  
   需要提醒的是,梁启超对孩子的帮助,完全建立在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基础之上。他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遇事总是反复征求孩子意见,直到满意为止。在给孩子的信中没有任何说教,只有循循善诱;没有指责,只有建议;每封信都充满真挚的爱,促使孩子们不断奋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具有丰富的潜力,能够指引人类发展的恰恰就是隐藏于儿童中的那种个人能量。在这一阶段,我们能做的只是帮助生命发展,尽力满足生命的需要和规律。
  
   比如在孩子呀呀学语之时,每天跟孩子多说话,多唱歌,多讲故事;在孩子蹒跚学步之时,每天带他到户外多运动,多练习;在孩子萌芽出正当的兴趣爱好时,小心呵护,尽力创造优良条件促进其发展。
  
   切记,在给孩子提供帮助时,家长不应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更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孩子的智慧,即便是给孩子帮忙,也要问问孩子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否则,如果家长一意孤行,独断专行,很可能会费力不讨好,最后导致家长孩子身心俱疲,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