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am high2所有歌曲:宋扬《读书郎》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32:12
宋扬《读书郎》(2011-04-24 06:38:21)转载 标签:

杂谈

    宋扬,男,汉族。1918年10月生,湖北汉川市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抗日文艺工作,1944年参加抗敌演剧队,1949年任湖南长沙市工人文工团团长,1954年任湖南音乐工作室主任、湖南音乐工作者协会主席,1955年任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组长、副主编、第四届中国音协理事,1974年任中国音乐研究所词曲组组长。主要从事歌曲创作及音乐理论研究,曾创作歌曲《读书郎》、《苦命的苗家》、《人民的太阳》等等。出版有歌集《湘江边的歌声》、文集《歌曲怎能样表现情感》。1986年离休时被聘为中国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这首《读书郎》在半个多世纪里让几代人传唱。其词曲作者宋扬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著名作曲家宋扬1918年生于湖北汉川,年轻时就参加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宋扬一直从事革命歌曲创作,先后有《南山谣》、《读书郎》、《古怪歌》、《一根竹竿容易弯》、《天上太阳红彤彤》、《和平歌》等问世,这些作品根植于群众,有的流行几十年,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民歌”,其中以《读书郎》最为著名。

  1944年秋,宋扬在广西抗敌演出四队工作,不幸负伤,被送到安顺陆军医院治疗。医院附近是一所小学校。小学生们背着书包,每天经过他的病房门前。一天,他忽然灵感如泉,一夜之间写出《读书郎》的词曲,并教给别人演唱。一时间,《读书郎》唱遍了国统区和解放区,还唱到了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宋扬主要从事歌曲刊物编辑及当代歌曲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初期,他与一批锐意改革的词曲作家以《歌曲》为阵地,推出了《乡恋》、《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等群众喜爱的歌曲。

   “小嘛小儿郎,背着书包进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这首儿歌《读书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曲子,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是抗战期间作者宋扬根据贵州省安顺市城郊汪家山的苗族芦笙音调与歌词改编创作而成的。

    为弄清这首儿歌产生的经过和背后的故事,记者近日踏上寻找“小儿郎”之路。

    探访汪家山

    杨开华,安顺市西秀区华西办汪家山村村民,苗族,今年51岁,他家是安顺有名的芦笙世家,家中堂屋的两侧,挂满大大小小的芦笙和唢呐。在汪家山一带,目前只有杨开华一家人会吹奏芦笙。

    记者来到杨开华家,找到他78岁的父亲杨正坤和他81岁的伯父杨光明。“演剧四队”到安顺那年(即1944年),杨正坤和杨光明都还只是20来岁的青年小伙。

    两位老人回忆,那个时候的汪家山苗寨,几乎所有的男子都会吹奏芦笙。每天傍晚,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悠扬绵长的芦笙音调便会此起彼伏地荡漾在山寨前后。他们说每一曲芦笙调子都有它的歌词,要学会吹芦笙,必须先学会背诵每首芦笙调子的歌词。如《小嘛小儿郎》的歌词是:小嘛小儿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里有文章。

    1945年,当时他们刚学会吹芦笙没几年,印象中,那年村里确有一些说普通话的人到过村里,经常看他们苗家人的歌舞,还时不时用纸笔记录芦笙的词意。

    演剧四队在安顺

    在安顺市西秀区民宗局,熊局长向记者引荐当地史志专家杨志伟。杨志伟系原安顺市党史、地方志办的主任,主编了《安顺市志》,并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史志文章。他向记者介绍了演剧四队来到安顺后的情况。

    演剧四队的全称为抗敌演剧队第四队(原一队),这是1938年8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亲手组建的一支抗日文艺演出宣传队伍。

    刚到安顺,演剧四队被安排住进了县立安顺女子中学。几个月的颠沛流离,队员们为了护运演出道具等公物,将个人行李都丢弃了。眼前是寒冬腊月,安顺又多阴雨,队员们住的地方既阴暗又潮湿,只能用稻草为褥,以幕布当被御寒。由于给养中断,队员们群策群力,在安顺城内找老乡、寻亲戚,借款来解决伙食费用。

    《读书郎》诞生记

    在查阅到有关宋扬的资料后,几经周折,记者将电话打到他在北京的家中,电话那端,已85岁高龄的宋扬老师向记者讲述他创作《读书郎》的前前后后。

    宋老师说,入住安顺后不久,他们就知道了城郊有一个苗族同胞的聚居区——汪家山和下寨。到了汪家山后,宋扬等人住在苗寨小学里,白天帮助学校讲课、教歌,一到傍晚时分,苗族同胞们从山上劳作回来后,他们就去访贫问苦,时间一长,便与苗族同胞们打成了一片。

    有一次,他们请来一经常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让他用汉语唱芦笙音调的山歌,此人唱了一首《小嘛小儿郎》,宋扬当时便记住了开头的两句:“小嘛小儿郎,骑马进学堂。”由于有了此前的那些生活体验和对苗族艺术的学习,就在刹那间,宋扬突然来了灵感,便有了创作的欲望,儿歌《读书郎》便这样诞生了。